哲学专题讨论·纪念康德诞辰三百周年

  • 论康德的先验哲学与形而上学

    韩水法;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是以其哲学革命为先行前提的,而后者界定了现代哲学的基本领域和主要使命。只有在这个条件之下,康德的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第一批判给出了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的严格的定义,它们都以先天综合判断的元素和条件为核心。从第一批判到第三批判,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意义经历了变化。在第一批判,道德哲学尚未纳入先验哲学,而第一批判所阐述的先验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也并不适用于第三批判。不过,三大批判最终都纳入了先验哲学体系,即凡是有先天形式和原理的领域,就必定是先验的所在。但是,只有前两个批判属于康德的形而上学,因为反思判断力既不构成关于对象的知识,亦无客观的立法,从而也就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

    2024年06期 v.15;No.88 3-2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康德论公共理性与语言他者

    卢华萍;金琦;

    按照康德的论说,“理性的公共使用”是寻求真理的学者在将自己的思想以书面形式传达给读者时所进行的理性运用。评论家们往往认为这种论说表达了一种平等主义的理想,而没有认真考虑嵌入其中的限制条件——特别是学术条件。在探讨康德对“东方人”作为在语言上,因而在认知和文化上都处于低等的他者的建构的基础上,可以对他的公共理性论提出质疑,并给出理由来担忧他的论说实质上是不平等的(即使它名义上是平等主义的)。此外要强调如下事实:康德是在殖民主义的背景下,并且是从权力的立场出发,来建构语言他者的。因此,他关于他者的观点具有形成意识形态和塑造世界的效果;以这种方式,他的排除性话语实践——例如将东方人描绘为较低的语言他者——可能会持续不断地影响知识生产和公共理性在现实世界中的运用。

    2024年06期 v.15;No.88 25-4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从康德“沉默期”看先验哲学的主导问题与逻辑起点

    刘晚莹;

    在1770—1781年间,康德专注于为《纯粹理性批判》的写作做准备。通过考察康德这一时期的书信、反思笔记和课程讲义,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哲学的主导问题和逻辑起点。首先,先天智性表象的对象关联问题被康德看作构成“形而上学的全部奥秘的钥匙”,它也进而成为引导康德建立其先验哲学的主导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康德对人类的“纯粹思”(纯粹知性)的根本运作方式进行了反复的探索,最后在18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将知性的基本特征确定为综合性与自发性。康德以这种综合和自发的纯粹思为逻辑起点展开其先验哲学的体系建构,最终导向了论证感性与知性之关联的先验演绎的思考。

    2024年06期 v.15;No.88 44-5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哲学传统研究

  • 探幽《中庸》

    商戈令;

    《中庸》常被解释为儒家宣扬“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心法”之作。“中庸”一词的意义远非这种传统解释所能涵盖。“中”“庸”及“中庸”概念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以及间论的特点。这个特点不仅代表了中国儒道佛等诸家共通的思维方式,还能与当代西方挣脱柏拉图主义传统的思潮遥相呼应,从而成为未来哲学脱离困境的路径之一。

    2024年06期 v.15;No.88 57-71+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物质运动:中西哲学结合的逻辑起点

    刘潼福;

    中西哲学的比较和结合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由于本体论问题的深邃难解,学术观点的纷争始终不休。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得三种形式不同但性质一致的本体论中存在着矛盾的共性,以“本体矛盾”去观察分析中西文化结合的可行性路径,则会发现,原来最普遍的“物质运动”现象潜藏着最深刻的本质,这个本质可以成为中西哲学结合的逻辑起点。

    2024年06期 v.15;No.88 72-83+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对话录:卢梭评判让——雅克》之谜

    克里斯托弗·凯利 ;曾誉铭;

    《对话录:卢梭评判让—雅克》阐明了卢梭思想的主要论题,它为如何向公众辩护一种令人费解的生活方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20世纪60年代以前,它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理解这部作品的三个谜团是认识其内在统一性及文本进展的关键。第一个对话关注“怪物之谜”,它引出了一条根本性的法律原则:需要让被告自己为自己辩护。第二个对话关注构成其思想体系基础的“自然善之谜”,它试图提出新的人性和道德理论,以替代基督教和现代反基督教的理论。第三个对话是“阴谋之谜”,它解释了卢梭被误解的原因和这种误解的本质,从而说明了驯服并控制舆论变化的做法所涉及的重大利害关系。

    2024年06期 v.15;No.88 84-9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论沉默的认知义务——兼评合作对话观与“雄辩的沉默”

    陈常燊;

    发生认知分歧时,保持沉默是一个合理选项吗?方案一是合作对话观,它对此持否定回答:依据分歧—异议一致性原则,“以沉默对待分歧”要么被视为默认的同意或接受,要么被指责为违背了表达异议的认知义务。方案二是“雄辩的沉默”,它批评了合作对话观中的“沉默即同意或接受”,主张“有异议的沉默”,亦即弱势方的沉默是一种无声但雄辩的抗议。然而这两种方案都有不足之处。方案一过于理想化,它不仅未能看到沉默之为“无异议分歧”的独特面相,还忽视了沉默与声言的权责一致性原则。方案二误解了沉默的认知—社会根源,“雄辩的沉默”隐藏了一阶分歧上的认知局限性,以及二阶分歧上的认知非正义。作为合理备选项的方案三,权责一致性观点主张异议的义务与当事人的认知—社会地位成正比,亦即强势方理应承担更多的异议义务,弱势方相应地享有应然的沉默权利:在不同程度上,弱势方的异议值得赞许,但沉默不应被指责。

    2024年06期 v.15;No.88 97-10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论复杂经济学的主体建模法

    任然;弗朗切斯科·迪·约里奥;

    新古典经济学所面临的困境和人工智能、复杂性理论的蓬勃兴起,催生了复杂经济学。作为一个研究非均衡、不确定和不稳定经济系统的学科,复杂经济学引起了经济学基本概念、假设和方法的根本变化,形成了一个开放动态的方法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限理性替代了完美理性,演绎理性让位于归纳理性。基于行为主体的建模成为一个重要的建模方法。主体建模法不仅可以解释主流经济学模型不能解释的非线性现象,可解释性强,而且推动了经济学研究从演绎理性主导向归纳理性主导的转向。但是它忽视了演绎推理在建模中的作用,也陷入了难以在复杂与简单、可解释性与精确性之间权衡的理性困境。复杂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引发了数学、逻辑学和哲学方法论的一系列变革。

    2024年06期 v.15;No.88 108-116+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独白式立法观的困境及其超越

    高诗宇;

    近代以来形成的独白式立法观包括三种形态,其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受主体哲学范式的影响,把孤立自足的主体作为立法活动的准绳,并基于这一基本假设建立立法理论。但是,它们分别存在着目标与理论策略矛盾、主体意志之间相冲突、无法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在传统社会中无法兑现理论承诺,以及无法解决立法合法性的来源等问题。独白式立法观存在的这些问题来源于背后的主体哲学范式。哈贝马斯在批判主体哲学基础上创立的商谈理论,为解决独白式立法观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哲学资源,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主体间性立法观,实现了立法观从“我立法”到“我们立法”的范式转变。然而,主体间性立法观依然面临着两大挑战。在人工智能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法哲学家在应对这些挑战和考虑如何处理人类主体、赛博格人与人工智能体之间的关系时,必须拓展或超越20世纪的主体间性的立法观。

    2024年06期 v.15;No.88 117-125+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迈克尔·吉尔伯特多模态论证思想探赜

    翟锦程;李佳星;

    实践转向下,论证研究领域不断涌现新的理论视角。迈克尔·吉尔伯特的多模态论证理论应运而生,旨在应对传统逻辑中心主义在论证分析中的局限。该理论突破传统逻辑的边界,强调论证不仅是逻辑结构的展现,更是一种涉及情感、物理、直觉等多维模态的社会交流活动的复合体。研究表明,多模态论证理论能有效捕捉论证实践的全貌,为理解和评估复杂的论证提供了新的方法。此外,修辞视角的引入融合了规范性与情境性分析,为多模态论证的规范性评估提供了方案,由此可完善吉尔伯特多模态论证理论,促进这一理论未来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深入发展。

    2024年06期 v.15;No.88 126-13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测度对于观念的改变何以重要

    孙圣;万小龙;

    测度问题是近代科学的关键问题,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更是将理论直接建立在基于测度的思想实验之上。然而,此后真正能够回应科学家关切的哲学观念,却难以构建、更新和反思。以追光实验、电梯实验、测不准原理、多世界诠释、无边界假设和共形循环宇宙学等为例,从对理论物理的科学发现与科学理解中不难知道,测度的可能性是重要的理论出发点和判决标准。理想化的方法论不必然导致理想化的本体论。科学与哲学的争论点就出现在两种理想化发生冲突时如何取舍之上,而不是发生在对基于测度的认识论原则的无条件信任之上。传统观念对其批评不能成立。方法论优先于脱离测度的传统本体论承诺,一种现代理论对它的认可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其科学地位。

    2024年06期 v.15;No.88 138-15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笔谈、动态与书评

  •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笔谈(二)

    金瑶梅;刘立;赵新伟;彭鹏;王不凡;

    “新质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现代延伸,反映了当代生产力的先进趋势。新质生产力展现出创新性、高科技、高质量和高效能的特点,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连。高科技特性通过绿色低碳技术降低资源消耗,高质量特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高效能特性则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深远影响。在深化改革中应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生态文明的构建。

    2024年06期 v.15;No.88 15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康德的多重面孔

    莫斌;

    <正>“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法国人是以英国哲学为依据的),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1))康德因开启了哥白尼式的思想革命,成为现当代思想的引路人之一。

    2024年06期 v.15;No.88 173-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走向时间与现实深处的伦理叙述——论《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中的“隐”与“微”

    赵浩;

    当代中国的伦理学研究不乏深挖文本、融汇新知的传统伦理思想阐发,也不乏翻译引介、以西释中的西方伦理观念探索,然而缺少对当下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发展规律的整体化、体系化的“伦理叙述”,继而创造既立足于现时代的伦理精神又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中国伦理学本土理论。通过透析樊浩《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一书中的思想线索,不同于既往的伦理学研究范式,本书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新的方法论,即以“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为“绕着转的枢轴”,架通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之间的桥梁,向“实”而“证”,以“证”论“理”,在此基础上构筑中国特色的道德哲学理论体系与面向未来的伦理文化战略。需要商榷的是,这一新方法论仍有待进一步打开与扩展,真正地“回到事实本身”,为当代中国伦理学术发展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2024年06期 v.15;No.88 18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哲学分析》2024年总目录

    <正>~~

    2024年06期 v.15;No.88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

    2024年06期 v.15;No.88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