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海庆;
以比较控制原则为核心,丹尼尔·米勒给出了对脑机能动者行为及后果的责任归因方案,即非可控因素造成的差异不导致可问责性的差异,非“合理预见”的结果不作为可问责性的条件,并在脑机人巴里的对偶案例分析中加以应用。但米勒的归责方案并不成功,因为其在类似案例的应用中得不到自洽的结论,同时,方案实施所需的条件和构想的初衷也有矛盾。米勒方案失败的原因在于对归责条件的窄化处理,文末提出了脑机能动者归责需考虑的四个扩展条件,包括历时同一性、共时同一性、人机融合状态和技术使用必要性。
2025年05期 v.16;No.93 126-13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维复;陈帅;
西方近代科学与哲学的关联甚或融合早有定论,但其细节所论不多。不知细节的存在其实等于“无”。近代科学与哲学融合需要“深描”——对其生成过程的细节做哲学考察:从辞源看,近代科学与哲学长期共存于自然哲学的范畴之中;从谱系看,近代科学与哲学都是从“物理学/形而上学”“自然史”和“百科全书”等范式流传开来;从学术规训看,近代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统一受教于“七艺”的教程体系,都受业于共同的专业共同体,都执信于普遍主义的学术准则。鉴于此,近代西方科学与哲学都属于“统一科学”的知识谱系。正是这种科学理论与哲学思想的深度融合造成了西方学术文化的强大基因,值得中国学术界借鉴与反思:哲学必以具体知识为根基,科学研究必须遵循普遍性的伦理规范;哲学与科学的游离是任何民族学术的大忌。
2025年05期 v.16;No.93 138-150+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安德鲁·芬伯格;黄晓伟;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代表人物。然而,他的影响逐渐式微,连同其他种种不幸,导致他的科学技术批判思想也销声匿迹了。在某种程度上,受自己的现象学背景影响,马尔库塞的批判思想是以经验本体论为基础的。这一本体论的根源可以追溯至马尔库塞早期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阐释,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则以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展开现象学批判。我们正由于气候变化而面临着迫在眉睫的环境灾难,马尔库塞的这种批判也重新显示出现实关联性。因此,当今对马尔库塞的研究不仅具备学理价值,并且再次蕴含政治意义。
2025年05期 v.16;No.93 151-16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