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量子纠缠与量子态的有效实在论诠释

    郝刘祥;

    量子纠缠是量子理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量子纠缠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捍卫了量子态的有效实在论诠释,即在量子力学的有效适用范围内,量子态忠实地表征了系统的物理态。首先,量子测量的退相干理论,蕴含了量子力学是一个有效理论。其次,贝尔定理和PBR定理共同证明,量子态与真实的物理态具有一一对应关系。最后,对双态系统的分析表明,量子系统的物理态要用希尔伯特空间中的矢量来表示。有效实在论不仅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各种传统诠释所面临的困难,而且为寻找关于物理实在的更深层次描述提供了启示。

    2025年05期 v.16;No.93 3-1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实体实在到结构实在——量子理论与科学实在论的百年互动与演进

    程瑞;

    量子理论与科学实在论的百年互动,深刻地重塑了人类对实在的认知。经典实体实在观因量子力学而瓦解,催生出哥本哈根解释、隐变量解释等包含多元量子实在观的量子力学解释,也形成了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分野。量子场论进一步消解了经典粒子的实在性并将其重构为场的量子化激发,凸显了实在的关系性与结构性特征,为结构实在论的兴起奠定基础,从规范场论到量子引力,群结构实在论和一致结构实在论在本体论解释和超经验领域的实在性判据上更深地拓展了实在论的解释边界。这些互动不仅构成20世纪科学哲学发展的深层逻辑与核心线索,更是成为科学与哲学不断进步的理性根基。

    2025年05期 v.16;No.93 19-3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量子力学与决定论实在论冲突之探析

    张天蓉;

    量子力学作为20世纪最为深刻和成功的科学理论之一,不仅在物理学及科学领域引发了革命,也对哲学观念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对经典物理中的两个重要哲学基础——决定论和实在论——提出了挑战。决定论认为,在任何给定时刻,只有一个由之前发生事件完全决定的可能状态,而实在论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从物理学的视角来看,量子力学给上述经典决定论毁灭性的打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实在论。实在论和局域性,两者只能取其一。

    2025年05期 v.16;No.93 31-4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语言与对象世界的建构

    恩斯特·卡西尔;仇卫平;

    语言在意识形成与对象世界建构中起到核心作用。语言并非单纯为既定对象赋予名称的工具,而是构建对象世界、塑造认知的根本手段。语言不仅塑造了理论性世界观,也在实践和伦理意志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的社会世界、幻想世界同样依赖语言而生成。语言并非一种简单的再现,而是一种创造性构型力量,贯穿于人类认知与精神活动的各个层面。

    2025年05期 v.16;No.93 44-60+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人类认知的语言基础

    蔡曙山;

    20世纪人类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语言进行了空前深入的研究。自20世纪初到70年代中期,维特根斯坦、萨丕尔、沃尔夫、乔姆斯基、奥斯汀和塞尔等人相继在人类语言和人类心智领域进行探索,形成人类语言认知的连续统。这场运动的结果是认知科学的诞生。认知科学的建立,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语言并认知人类语言的本质。认知科学的建立最重要的意义是打破两千年来学科分割的界限,使人类认知转变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交叉综合发展的新时代。语言,只有语言,才能成为21世纪人类综合发展的基础。汉语将在这场人类大变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一点正在被DeepSeek之类以汉语为基础的AI智能软件的发展和突破所证实。在AI时代,汉语具有独特的创新优势。认知科学来了,中国人的世纪到了!

    2025年05期 v.16;No.93 61-7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亚历克斯·卡加梅的思想及非洲“民族志哲学”争鸣

    邓皓琛;

    在批判比利时传教士唐普尔的基础上,卢旺达思想家卡加梅从语言素材入手,在《比较班图哲学》中从范畴、造物主、生命原则、历史观、祖先崇拜、人的目标等六方面勾勒出班图哲学,力图证明非洲哲学之存在。与同时代基督教的演变相呼应,卡加梅基于班图哲学中的核心理念,提出基督教应调整自身传教方式以更好地在非洲扎根的谨慎建议。卡加梅的哲学著作在非洲哲学界一度引发有关“民族志哲学”的激烈争鸣。批评者认为,以卡加梅为代表的“民族志哲学”不属于严谨哲学,且服务于传教。支持者认为,该派别是非洲思想的良好开端,不必拘泥于欧洲哲学的金科玉律。虽然带特定时代局限,但卡加梅的思想及其引发的相关争鸣丰富了我国学界对当代非洲哲学源与流的认识,并带来新启示。

    2025年05期 v.16;No.93 80-9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关于未来的三种直觉所引发的知识论困惑

    徐英瑾;袁铮;

    关于未来即将发生之事,人们通常有三种知识论直觉:不确定性直觉(如亚里士多德的海战案例所展示的)、确定性直觉(如我们关于世界某些基本方面之稳定性的直觉),以及有关于“易得预知”之模糊性的直觉(如“牛奶案例”与“厨师案例”所展示的)。为了用一种统一的理论说明这三种直觉,西田几多郎的哲学将被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来源。大致而言,西田思想中的如下两个要点,能对相关的知识论研究产生助益:第一,知识从根本上说是植根于知觉/直觉的;第二,认识活动从根本上说是由意图形成和引导的,而意图的形成又是基于意志之运作的。在重新表述来自西田的第一条心得的过程中,笔者引入了一种具有西田特点的“使知者”概念,并在基础上引入了对于信念内容的“显示分辨率”的刻画,由此使得西田所看重的语义内容与直觉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在分析哲学的框架中得到表达。通过重述来自西田的第二条心得,笔者则讨论了意志与意图的变化是如何通过某种“涓滴效应”,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信念的内容分辨率的变化的。这样的哲学图景将被施用于对于前述三类知识论直觉的说明。

    2025年05期 v.16;No.93 95-113+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气候代际正义何以可能?

    王莹莹;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关于代际正义的讨论显得愈发重要。然而,当前学界有三种针对气候代际正义的代表性批评,分别基于“责任”“非互惠性”和“非同一性”的角度。针对“责任”批评,可凭借制度化的手段以及强调社会共识,时间距离就不应成为忽视未来世代责任的借口;针对“非互惠性”批评,尽管代际间缺乏直接回报,但是通过制度、文化、知识的递进,同样能够实现更复杂的“动态互惠”;针对“非同一性”批评,应该以整体主义的视角,力求超越对具体个体身份的局限,关注代际之间的整体福祉。在这个意义上,气候代际正义不仅是伦理讨论,更是现实政治和政策的紧迫课题,它要求全球共同承担责任,为未来世代创造可持续的生存环境。

    2025年05期 v.16;No.93 114-12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对米勒关于脑机能动者归责原则的批判及扩展

    计海庆;

    以比较控制原则为核心,丹尼尔·米勒给出了对脑机能动者行为及后果的责任归因方案,即非可控因素造成的差异不导致可问责性的差异,非“合理预见”的结果不作为可问责性的条件,并在脑机人巴里的对偶案例分析中加以应用。但米勒的归责方案并不成功,因为其在类似案例的应用中得不到自洽的结论,同时,方案实施所需的条件和构想的初衷也有矛盾。米勒方案失败的原因在于对归责条件的窄化处理,文末提出了脑机能动者归责需考虑的四个扩展条件,包括历时同一性、共时同一性、人机融合状态和技术使用必要性。

    2025年05期 v.16;No.93 126-13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代科学与哲学深度融合的“深描”——基于辞源、谱系与学术规训的考察

    安维复;陈帅;

    西方近代科学与哲学的关联甚或融合早有定论,但其细节所论不多。不知细节的存在其实等于“无”。近代科学与哲学融合需要“深描”——对其生成过程的细节做哲学考察:从辞源看,近代科学与哲学长期共存于自然哲学的范畴之中;从谱系看,近代科学与哲学都是从“物理学/形而上学”“自然史”和“百科全书”等范式流传开来;从学术规训看,近代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统一受教于“七艺”的教程体系,都受业于共同的专业共同体,都执信于普遍主义的学术准则。鉴于此,近代西方科学与哲学都属于“统一科学”的知识谱系。正是这种科学理论与哲学思想的深度融合造成了西方学术文化的强大基因,值得中国学术界借鉴与反思:哲学必以具体知识为根基,科学研究必须遵循普遍性的伦理规范;哲学与科学的游离是任何民族学术的大忌。

    2025年05期 v.16;No.93 138-150+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的当代意义

    安德鲁·芬伯格;黄晓伟;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代表人物。然而,他的影响逐渐式微,连同其他种种不幸,导致他的科学技术批判思想也销声匿迹了。在某种程度上,受自己的现象学背景影响,马尔库塞的批判思想是以经验本体论为基础的。这一本体论的根源可以追溯至马尔库塞早期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阐释,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则以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展开现象学批判。我们正由于气候变化而面临着迫在眉睫的环境灾难,马尔库塞的这种批判也重新显示出现实关联性。因此,当今对马尔库塞的研究不仅具备学理价值,并且再次蕴含政治意义。

    2025年05期 v.16;No.93 151-16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访谈

  • 为什么哲学是一项认知事业?——从反思平衡到理解

    胡星铭;

    哲学问题有客观正确的答案吗?根据一种有影响的观点,即使有,我们也不知道,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研究哲学问题,因为哲学的认知目标不是知识,而是反思平衡——一个稳定而融贯的信念体系。本文批判地考察了这一观点,论证了哲学的认知目标之一是理解(而非反思平衡),并回应了“理解是一种知识,但哲学的目标不是知识”这个反驳。此外,本文也简要讨论了“哲学的认知目标之一是理解”这一观点对哲学史和实验哲学研究的蕴涵。

    2025年05期 v.16;No.93 165-17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社会解释的哲学重构:本体论反思、方法论地方主义与机制解释——李丹教授访谈

    彭碧琪;李丹;

    <正>在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社会如何被理解与解释”始终是一项根本性问题。围绕个体与结构的关系、社会因果机制的层级划分,以及解释模型的建构与适用,学界在社会本体论、方法论与解释策略层面形成了长期争论。个体行为是否构成解释的充分基础?制度、文化与结构等更高层次因素在社会解释中又具有何种地位?

    2025年05期 v.16;No.93 18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

    2025年05期 v.16;No.93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