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肃;
运气平等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在分配体制中突出个人自主和选择的责任,克服运气在个人生活中的不利影响。通过阐述原生运气与选项运气、运气与选择的区分,强调个人需要为自愿选择的结果负责,而对自己不能控制的出身、遗传等因素形成的劣势,则需要社会给予适当的补偿。德沃金主张资源平等论,社会通过在市场上购买假设的运气险来给予援助,福利机会平等论则主张,人们在平静的心态下思考清楚,并且未犯任何推理性错误对偏好进行彻底的慎思,以此表述偏好的机会是平等的。民主平等主义者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批评,提出抛弃疏忽的受害者反驳(或称苛刻反驳),以及羞辱或歧视反驳。运气平等原则可以用基本需要下的人道主义救助和权利论述来回应这些反驳,还可以用制度诠释的运气平等观来规定其适用阈的限制,即给予基本温饱水平下的人完全的援助,并强调并不把人自然事实上的差别当作关注点,而是当这些差别由社会制度性地形成劣势时才提供救助。
2025年04期 v.16;No.92 3-1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尼斯·库赫;王巧贞;
本文分析罗尔斯的道德心理学,分析罗尔斯的正义社会必须培育一种足够强的正义感的主张。当罗尔斯探究在正义的基本结构之下发展正义感时,他隐晦地窄化了焦点:他仅仅表明了基于下述前提的正义感的发展,即除了正在被考察的那个人,社会中的所有其他成员都已经拥有了健全的正义感。这很大程度上预先假定了需要说明的问题:即总体而言公民是如何发展出正义感的。罗尔斯分析视角的收缩,导致其在分析稳定性问题尤其是与财产占有式民主社会相关的稳定性问题时发生了曲解。不过,在罗尔斯著作较少为人所知的地方,他还提供了一种更加合理的说明的线索。这里的核心观点是,制度应当如此设计,以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培育我们各自的正义感。一旦有了这种集体的自我转变的观念,下面这点就变得清晰可见了,即经济体制必须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民主化,因为它们具有深远的教育效果。因此,在财产占有式民主社会和自由开明的社会主义之间,选择后者就更胜一筹了。
2025年04期 v.16;No.92 16-3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汪志坚;
桑德尔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评集中展示了当代西方社群主义者对自由主义学说的不满。后期罗尔斯致力于阐释西方宪政民主社会的公共政治文化中隐含的政治观念,这本让人期待他会更多容纳社群主义者的批评意见。然而,罗尔斯由阐释西方公共政治文化得出的理论结论却与桑德尔的建议南辕北辙。马克思的资本共同体思想为我们理解以上反差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学基础。由于以资本增殖为底层逻辑的当代西方社会与桑德尔预设的同气相求、互助友爱的古典共同体理想相去甚远,罗尔斯基于当代西方公共政治文化建构的正义观念也必然与桑德尔的政治构想对立颇多。基于马克思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诊断:桑德尔对罗尔斯的批评导源于其共同体观念的“时代错位”。
2025年04期 v.16;No.92 39-5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远帆;
哲学虚无主义认为哲学实践不会产生实质性知识。毕比、科恩布利思、莱肯和王文方教授是当代哲学虚无论的代表。王文方教授给出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论证,即从哲学的对象和话题入手来支持哲学虚无论,主张哲学的对象是主观的,因而无法产生实质性知识。若将哲学的对象分为主观的、客观的和抽象的三类,即便哲学对象是主观的,通过重新界定“产生哲学知识”,哲学实践仍旧可以产生哲学知识。
2025年04期 v.16;No.92 52-6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鲍永玲;
“Horizont”源于“?ρ?ζων”,原指天文学中的视域线。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它逐步脱离自然空间的语义约束,转化为揭示人类存在限度、认知结构与理解张力的核心隐喻。在中世纪神学中,阿奎那将horízōn与confinium并置,展示了人类作为中介存在者的本体论张力。自文艺复兴透视法确立视觉秩序以来,经由笛卡尔对理性界限的划定与康德对知性限度的反思,“Horizont”转化为主体性构型与先验设限的象征。胡塞尔将其拓展为意识之意向性超越的内在条件,伽达默尔则赋予其历史性、语言性与理解生成的结构维度。不断隐退的“Horizont”不仅标示认知的张力结构,也显现存在的展开形式。哲学之思,正是在此未竟而召唤的界限中获得其动力与深度。
2025年04期 v.16;No.92 65-7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正乐;
王阳明在有生之年没有将“良知见在”作为固定教法使用,但他的良知思想中某些情境可以用“良知见在”来描述。“良知”有时指称本然心体,有时指称心体的本真知觉,有时又特指吾心对意念的本真知觉。指称功能时,良知仅是本真知觉,而不等同于现实知觉。现实当中的知觉往往是良知功能被遮蔽扭曲的结果。而且良知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产生机制。“见在”意为现下存在。“良知见在”最适合描述吾人日常生活中良知全体迸发的那些时刻。良知当下朗现的情况虽然常见,但稍彰即晦,如何长期保有这种状态是阳明最关心的问题。
2025年04期 v.16;No.92 76-8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庆熊;
人工智能引发威力无比的科学技术革新,人类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人工智能究竟有无自我意识和理解能力,计算机的“智能”究竟从何而来,这仅从技术层面解说还不够,还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理论思考。本文首先从分析哲学有关人工智能的讨论说起,然后结合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进行探讨。有鉴于人工智能已经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本文努力将哲学分析与对生活世界的考察相结合,以求反思人工智能正反两方面的效应,正确把握人类在新质科技时代的历史命运。
2025年04期 v.16;No.92 90-104+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卡洛·韦尔切洛内;安东尼奥·迪—斯塔西奥;郑雪美;李敬;
随着认知资本主义(尤其是数字革命)的到来,自由数字劳动已然成为辩论的中心议题。这一概念表明,用户在数字平台上的自由活动,往往不知不觉中以一种自我管控的方式生产数据,并且得不到任何金钱报酬。因此,这一概念特别有助于指出,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之间的明确界限正在消失。谷歌和脸书作为典型范例,展示了数字平台上的用户活动如何使价值增殖。这两大“商业性的免费”平台在股票市值和利润水平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这些公司的价值积累基于多边市场逻辑,即基于对用户活动数据的提取和投放在线广告。最新的辩论对自由数字劳动的概念提出几点异议:一方面,用户活动的“劳动”性质遭到质疑;另一方面,人们也对将这些活动看作是“无偿”而不是有偿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在平台资本主义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当下,本文旨在通过对资本与劳动关系转变的历史和理论分析来澄清辩论的术语,回归自由数字劳动概念的意义。
2025年04期 v.16;No.92 105-12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翔;
20世纪七八年代,科学史与STS曾有过“兄弟般的合作”,并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从90年代开始,两个学科不再合作。科学史家达丝顿在《科学元勘和科学史》一文中对此现象作出了批判性反思,但受到STS学会主席嘉姗诺芙和科学史家迪尔的质疑。为了给达丝顿作出辩护,有必要用当代历史知识论的重镇马普所的科学史团队的创建者、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洛伦兹·克吕格的历史知识论作为理论资源。克吕格在1978年发表的《科学是否需要自己历史的知识?》分析了当时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转向所带来的可被称为“克吕格两难”的困境,并试图用历史知识论来克服这一两难。克吕格的历史知识论不仅提供了回应嘉姗诺芙和迪尔的质疑的论据,还帮助我们看到科学哲学、科学史和STS之间的一些重要的张力所在,并探索对应这些张力的可能方式。
2025年04期 v.16;No.92 121-13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博宇;郭贵春;
从计算本质来看,计算机科学发展经历了四个递进阶段:符号的逻辑推理、算法程序设计、数据驱动的概率统计和智能的生成式计算,整体上反映了从“确定性”到“概率性”、从“逻辑推理”到“经验学习”、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创造”、从“分析”到“生成”的四个转变的过程与趋势。从计算机科学与哲学两个维度分析这一趋势,以及计算范式演进背后的哲学基础与认知转型,可见计算机科学范式的演进并非简单线性替代,而是多元共存与融合的复杂过程。这种演进体现了人类认知方式从封闭确定走向开放、动态与创造的深刻转型,反映了人类对认知能力边界的持续探索与拓展。
2025年04期 v.16;No.92 137-146+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戴潘;
认知科学较少关注文化濡化,而媒介以及媒介人工物在认知的文化濡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芬格赫特试图通过一般媒介理论与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揭示如何从媒介视角出发来描述人类认知的文化濡化;通过发展出一种媒介性人工习惯概念,阐释了认知的物质参与中的核心解释层次;通过神经媒介性概念阐释了大脑神经过程与媒介过程的融合,以及认知延展的机制,进而重构了与认知延展相兼容的大脑预测加工理论。但其论证缺少心智研究的本体论维度,需要从物质能动性理论以及主动性媒介能动性理论来加以补充。
2025年04期 v.16;No.92 147-16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