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扎哈维;李毅;
当代分析哲学中关于集体意向性的争论持续了几十年,但关于我们的本质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问题显然由来已久,可以在早期现象学中找到尤其丰富的讨论。虽然现象学家们从对个体心灵的兴趣出发,但他们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开始了对二元的人际关系样式的探索,并于几年后深入展开了对意向性的集体样式的广泛分析。现象学对此话题的独特贡献在于其对第一、第二人称单数和第一人称复数视角之间关系的探索。我、你、我们是怎样交织关联在一起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呈现出现象学早期论争中的一些核心见解。
2024年02期 v.15;No.84 3-2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1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文菁;
胡塞尔将完整意义上的先验主体视作一个拥有具体意识生命并关联着世界的单子。现象学单子之间的和谐关涉一个共同世界的构成,它建立在他人构成的基础之上。考察胡塞尔的相关理论可见: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是构成共同世界的必要前提,因而和谐应当被理解为现象学单子在交互中完成的意向成就。虽然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往往将一致性视作和谐的基本形态特征,但从其思想中可引申出另一种和谐观念,尤其对于共同的文化与价值世界而言,和谐表现为对差异与对立的包容。
2024年02期 v.15;No.84 21-3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志达;
分析哲学关于集体意向性有三种主流进路:布拉特曼的“对象进路”、吉尔伯特的“主体进路”,以及塞尔的“我们模式”进路。这些进路各自隐含着困难,也遭到系统的挑战。现象学关于集体意向性的最新方案,特别是扎哈维的“第二人称参与”和施密德的“复数自身觉知”理论,从传统对共同行动的关注,转向对情绪共享等社会现象的研究,拓展了社会本体论的研究范围及其涉及的更为基础的“相互隶属感”。
2024年02期 v.15;No.84 33-4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明阳;
利普斯以代入感来阐释陌己认识,但舍勒认定利普斯的阐释是唯我论的。尽管如此,利普斯的思想却为舍勒陌己认识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启迪。舍勒认为,利普斯陷入唯我论的根本症结在于面临从本己向陌己过渡的难题。舍勒则回避了这一问题,主张一种“直接性”的陌己认识理论。一方面,他通过对利普斯“表达”概念的推进,揭示出陌己体验的直接被给予性;另一方面,借助“现象学直观”,阐明了对陌己心灵领域本质性的直接认识。这两方面的直接性共同塑造了一种超越利普斯的对陌己认识的非唯我论新诠释。
2024年02期 v.15;No.84 47-58+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