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我、你和我们:超越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丹·扎哈维;李毅;

    当代分析哲学中关于集体意向性的争论持续了几十年,但关于我们的本质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问题显然由来已久,可以在早期现象学中找到尤其丰富的讨论。虽然现象学家们从对个体心灵的兴趣出发,但他们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开始了对二元的人际关系样式的探索,并于几年后深入展开了对意向性的集体样式的广泛分析。现象学对此话题的独特贡献在于其对第一、第二人称单数和第一人称复数视角之间关系的探索。我、你、我们是怎样交织关联在一起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呈现出现象学早期论争中的一些核心见解。

    2024年02期 v.15;No.84 3-2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1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和谐何以可能——胡塞尔论共同世界的构成

    蔡文菁;

    胡塞尔将完整意义上的先验主体视作一个拥有具体意识生命并关联着世界的单子。现象学单子之间的和谐关涉一个共同世界的构成,它建立在他人构成的基础之上。考察胡塞尔的相关理论可见: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是构成共同世界的必要前提,因而和谐应当被理解为现象学单子在交互中完成的意向成就。虽然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往往将一致性视作和谐的基本形态特征,但从其思想中可引申出另一种和谐观念,尤其对于共同的文化与价值世界而言,和谐表现为对差异与对立的包容。

    2024年02期 v.15;No.84 21-3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们”与集体意向性——基于共同行动和情绪共享的考察

    罗志达;

    分析哲学关于集体意向性有三种主流进路:布拉特曼的“对象进路”、吉尔伯特的“主体进路”,以及塞尔的“我们模式”进路。这些进路各自隐含着困难,也遭到系统的挑战。现象学关于集体意向性的最新方案,特别是扎哈维的“第二人称参与”和施密德的“复数自身觉知”理论,从传统对共同行动的关注,转向对情绪共享等社会现象的研究,拓展了社会本体论的研究范围及其涉及的更为基础的“相互隶属感”。

    2024年02期 v.15;No.84 33-4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走出唯我论何以可能——论舍勒与利普斯的“陌己认识”问题

    李明阳;

    利普斯以代入感来阐释陌己认识,但舍勒认定利普斯的阐释是唯我论的。尽管如此,利普斯的思想却为舍勒陌己认识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启迪。舍勒认为,利普斯陷入唯我论的根本症结在于面临从本己向陌己过渡的难题。舍勒则回避了这一问题,主张一种“直接性”的陌己认识理论。一方面,他通过对利普斯“表达”概念的推进,揭示出陌己体验的直接被给予性;另一方面,借助“现象学直观”,阐明了对陌己心灵领域本质性的直接认识。这两方面的直接性共同塑造了一种超越利普斯的对陌己认识的非唯我论新诠释。

    2024年02期 v.15;No.84 47-58+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到中国古代身道

    张再林;

    一种全面的分析告诉我们: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乃是当代身体性哲学的集大成者。无独有偶,一种全面深入的研究发现,就其身体性而言,中国哲学与梅洛—庞蒂哲学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家族相似”的关系。这种“家族相似”同时表明,中国哲学的身体思想与梅洛—庞蒂哲学的身体思想既存在共通之处,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不在二者之间扬此抑彼,而将二者兼容并蓄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使经过现代化洗礼的中国身体性哲学得以真正确立。

    2024年02期 v.15;No.84 59-6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9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老君所在与汉唐道教宇宙论的凝结过程

    白照杰;

    汉唐之间是道教宇宙论发展演化的重要时期。彼时道教徒试图将太上老君等重要神灵恰当地安置在新创造出的某个天界位面之中。在具体安置老君的过程里,不同的道教信仰者作出多种尝试,其间又经历借鉴和调适的复杂过程,最晚于初唐时期达成“老君居太清”的共识。对这一调适过程的考察,呈现出道教宇宙论发展的多种可能。而对“多种可能”的思想条理的发掘,则有助于勾勒更完整的道教思想史脉络和框架。

    2024年02期 v.15;No.84 69-8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论伦理共识之可能——史蒂文森的情感主义共识论

    龚群;

    史蒂文森是重要的情感主义伦理学家,他的研究重心之一就在于如何克服和消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上的分歧和冲突,从而达到伦理共识和伦理一致。为此,史蒂文森提出了两种工作模式,即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两个工作模式是前后关联的,即第二工作模式是第一工作模式的推进。第一工作模式主要建构在道德语言的情感性特征上,利用道德语言的情感作用来试图达成伦理上的共识和一致。第一工作模式可能过于简单化,从而伦理上的劝说力量可能不够,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判断理由或事实性描述的内容,从而使得解决分歧和克服冲突更有说服力。这说明信念(belief)在克服伦理分歧达成伦理共识和一致的重要性。

    2024年02期 v.15;No.84 90-10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美德伦理“可法典化批判”的三层含义及其反思

    马庆;刘科;

    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的争论焦点之一在于对可法典化的不同态度。规则伦理认为道德行动需要一套明确规则的指导,这些规则等同于一种决策程序,而美德伦理学缺乏此类规则,所以有着“不可法典化(uncodifiability)”的缺陷。与之相对,美德伦理学者认为不可法典化不仅不是缺陷,反而正是美德伦理学的长处。美德伦理分别从实践推理、规则运用、实践审思三个不同层次上对可法典化进行了批判。这些批评在相当程度上指出了规则伦理学的某些误区。但一些美德伦理学者试图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批评现代道德哲学进路之余全面否定道德哲学中规则的作用,却使得可法典化批判走向了误区。理解可法典化批判的关键在于跳出目前流行的把普遍规则与具体情境截然对立起来的简单二分法,认识道德规则的限度与必要。

    2024年02期 v.15;No.84 106-116+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礼宜乐和:礼乐文明之枢机——从教化维度对中华文明韧性之根由的探赜

    张自慧;徐佰义;唐亚萍;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从理论维度看,礼乐教化之机理可以溯源至《周易》中“文明以止”的思想,中国古代圣哲基于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洞察,以天人合一为依据,提出了“文明以止”的中国方案,陶铸了中华文明“因时而中”“合宜而止”的精神特质,使中华民族规避了极端化思维的“偏伤”。从实践维度看,先秦儒家通过“文之以礼乐”找到了“文明以止”的路径和方法;通过“礼之用,和为贵”澄明了礼的本质;通过“礼别异,乐合同”以及“中和位育”,昭示了礼宜乐和的文明枢机,揭橥了中华民族不勉而中、保合太和、生生不已之奥秘。

    2024年02期 v.15;No.84 117-13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6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广义道德论:当代科技道德的重塑

    陈万球;付圣莹;

    当代科技既超现实又反现实,在建构世界的同时又对真实世界实现了“降维打击”。探讨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基因编辑、量子科技等,需要明确其中蕴含的当代性。所谓当代科技发展之“发展”有双关深意:既生成了新兴技术的道德问题本身,又生成了可解方案——广义道德论。新技术的溢出突破道德解释的理论极限,需要创设一种能够将“包容性”和“适应性”统合起来的新伦理解释框架。新的伦理解释框架是递归的科技道德问题与道德设计创造性的变量函数值,亦是当代科技发展中新的人与技术关系方程式。

    2024年02期 v.15;No.84 132-14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元宇宙的时间性

    杨庆峰;

    理解元宇宙的时间性需要从元宇宙层级性构成展开。从总体上看,不同层级的记忆系统共同构成元宇宙的整体时间性。从具体的技术维度与体验维度看,表现出多样性。技术维度表明元宇宙本身的时间与技术物有关,也具有流逝的特征;然而体验维度却使得这种流逝成为虚假流逝,并且使得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流逝总是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人类体验本身的时间性会被带入元宇宙空间构成之中,这也是元宇宙的时间性来源。

    2024年02期 v.15;No.84 143-15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工艺思想的文本考释:一种有待重建的技术哲学

    陈敏;安维复;

    马克思的“工艺学”几乎不为国内科技哲学界所知,其学术价值被严重低估,以至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充斥西方后现代话语,因此,重建马克思工艺学思想的经典话语权对当代技术研究是必要的。根据文献学的学术传统和技术哲学/史的分析规范来重新核查马克思工艺思想的文本形态,可以呈现马克思从对技术的抽象人本学分析到基于社会历史因素批判性考察具体技术问题的转变过程,同时也可以呈现作为作者的马克思的读者旨趣与认识论旨趣对立与统一的过程。另一方面,与主流工艺学不同,马克思工艺学是一个以资本批判和劳动解放为主旨的技术思想体系,但尚待完善与开发。一言以蔽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比传统习见要丰富得多,具有整理与重构的深远意义。

    2024年02期 v.15;No.84 154-16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动态与书评

  • 哲学问题的思与辨——对学术讨论的若干回应

    杨国荣;

    <正>2023年10月,曲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共同举办了“具体形上学五书”的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对我的相关著作提出了评议,并就其中涉及的问题提出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是对这些学术意见的简要回应。一吴向东教授提出了如下问题,即价值和历史关系如何理解?确实,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以及一般哲学中,价值和历史的关系是一个经常会涉及的问题。进一步看,在它背后,还有更广义上的价值和事实的关系问题。虽然我对价值与历史没有作专门讨论,但大致认为:历史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过程,这种衍化不是空洞的,

    2024年02期 v.15;No.84 168-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建起源和有效性的关联——论哈贝马斯《也是一部哲学史》的谱系学方法

    李思铭;

    谱系学是哈贝马斯2019年发表的巨著《也是一部哲学史》的核心方法,也是其合理重构方法的延续。从理论对象去讲,谱系学不再直接关注参与者行动过程中的有效性要求,而是重新追溯这种有效性要求的理论起源。为此,哈贝马斯一方面转向了全新的反思性观察者,把起源看作与有效性相同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他强调发挥谱系学的辩护性功能,并且认为学习过程的唯物辩证性特征维持了起源和有效性之间的逻辑独立性。从理论内涵来看,哈贝马斯主张将信仰和知识的关系作为理解西方哲学史的核心线索。他提出通过翻译克服宗教对于哲学的异质性,凭借可错性约束欧洲视角的普遍性,最终激励当代人重拾对政治实践的信心。

    2024年02期 v.15;No.84 178-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

    2024年02期 v.15;No.84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