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构

    王天恩;

    中国的当代发展日益凸显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性。由自主知识体系的成因,可以看到当代自主知识体系建立的信息文明历史机遇;由信息文明的发展和自主知识体系创构的实践基础,可以看到当代实践及其和理论的一体化,看到当代自主知识体系创构的学科一体化性质;由中国当代自主知识体系创构的现实条件,可以看到信息文明发展机遇的历史性,中国作为引领信息文明发展主要国家的优势。在中国当代自主知识体系创构的策略选择中,引领信息文明发展和优化信息生态分别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地位,解放中国人的创造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2023年03期 v.14;No.79 3-1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构

    王天恩;

    中国的当代发展日益凸显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性。由自主知识体系的成因,可以看到当代自主知识体系建立的信息文明历史机遇;由信息文明的发展和自主知识体系创构的实践基础,可以看到当代实践及其和理论的一体化,看到当代自主知识体系创构的学科一体化性质;由中国当代自主知识体系创构的现实条件,可以看到信息文明发展机遇的历史性,中国作为引领信息文明发展主要国家的优势。在中国当代自主知识体系创构的策略选择中,引领信息文明发展和优化信息生态分别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地位,解放中国人的创造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2023年03期 v.14;No.79 3-1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向何处去?”——《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问题》的相互解读

    童世骏;

    在现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之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毛泽东发表于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大概是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在近代以来西方人撰写的有关中国的论著中,罗素出版于1922年的《中国问题》大概也是最著名的文本之一。对这两本书作相互解读,有助于在“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时刻,从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之分、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建构主义之争和文化参与者与文化观察者之别等角度,重温甚至重启这两个文本都讨论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并进一步对“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的问题,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回答。

    2023年03期 v.14;No.79 16-3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8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向何处去?”——《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问题》的相互解读

    童世骏;

    在现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之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毛泽东发表于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大概是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在近代以来西方人撰写的有关中国的论著中,罗素出版于1922年的《中国问题》大概也是最著名的文本之一。对这两本书作相互解读,有助于在“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时刻,从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之分、文化本质主义与文化建构主义之争和文化参与者与文化观察者之别等角度,重温甚至重启这两个文本都讨论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并进一步对“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的问题,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回答。

    2023年03期 v.14;No.79 16-3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8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哲学开端的自我主张

    俞宣孟;

    为了给中国哲学之为“哲学”作辩护,有必要提出哲学开端的问题。哲学开端有别于哲学史的开端,哲学史的开端是既有哲学的开端,它是根据现有哲学的形态对其起源的追溯,哲学的开端是哲学之为哲学理论上应有的开端,各种哲学史的开端都是哲学开端的可能的展开。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开端比西方哲学史的开端更切近理论上的哲学的开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是从哲学开端展开出来的不同形态的哲学。

    2023年03期 v.14;No.79 36-4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哲学开端的自我主张

    俞宣孟;

    为了给中国哲学之为“哲学”作辩护,有必要提出哲学开端的问题。哲学开端有别于哲学史的开端,哲学史的开端是既有哲学的开端,它是根据现有哲学的形态对其起源的追溯,哲学的开端是哲学之为哲学理论上应有的开端,各种哲学史的开端都是哲学开端的可能的展开。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开端比西方哲学史的开端更切近理论上的哲学的开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是从哲学开端展开出来的不同形态的哲学。

    2023年03期 v.14;No.79 36-4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事实和命题

    F.拉姆齐;刘新文;

    为了分析信念、判断等概念,需要找到一种不以“真”这个概念为前提的方法。根据关于普遍对象的看法以及世界中的对象是什么、命题的逻辑构造是什么等问题的看法,真之冗余论题得以提出,并从自然语言转移到准形式化语言,引入命题量词以期解决所讨论的哲学问题,且吸收皮尔士的实用主义思想回答否定问题,使理解部分信念成为可能,并讨论必然性、普遍命题和同一性等量化模态逻辑和模态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

    2023年03期 v.14;No.79 49-6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事实和命题

    F.拉姆齐;刘新文;

    为了分析信念、判断等概念,需要找到一种不以“真”这个概念为前提的方法。根据关于普遍对象的看法以及世界中的对象是什么、命题的逻辑构造是什么等问题的看法,真之冗余论题得以提出,并从自然语言转移到准形式化语言,引入命题量词以期解决所讨论的哲学问题,且吸收皮尔士的实用主义思想回答否定问题,使理解部分信念成为可能,并讨论必然性、普遍命题和同一性等量化模态逻辑和模态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

    2023年03期 v.14;No.79 49-6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哲学虚无主义——对当代分析哲学的元哲学探索

    王文方;

    在威廉姆森的直接影响及奎因的间接的影响下,许多当代哲学家主张:当代哲学的讨论无论是在讨论的主题上、使用的方法(特别是所谓的哲学IBE方法)上以及作为理论建立基础的资料的可信度上,都与一般科学相去不远。针对哲学讨论的主题,可从当代哲学讨论的主题与对象的特性和当代哲学讨论所使用的概念性工具这两个角度去论证:大部分的当代哲学讨论的主题和对象或许不是这个世界的客观部分或所谓的客观世界,而是由我们的概念架构所建立的主观世界,或许缺乏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客观可测试性蕴涵”(也可能二者皆有),因而没有任何客观的事实可以用来决定哪一个哲学看法才会是正确的看法。而由于我们用以建构当代哲学讨论对象的概念也经常是纷乱的(但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每一个哲学理论最多只反映了其中的一种概念结构,因而我们也没有任何主观的事实可以用来决定哪一个哲学看法才是正确的看法。基于以上两点,当代哲学与科学讨论的主题本质上并不相同,哲学虚无论的说法亦是可以成立的。

    2023年03期 v.14;No.79 61-7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哲学虚无主义——对当代分析哲学的元哲学探索

    王文方;

    在威廉姆森的直接影响及奎因的间接的影响下,许多当代哲学家主张:当代哲学的讨论无论是在讨论的主题上、使用的方法(特别是所谓的哲学IBE方法)上以及作为理论建立基础的资料的可信度上,都与一般科学相去不远。针对哲学讨论的主题,可从当代哲学讨论的主题与对象的特性和当代哲学讨论所使用的概念性工具这两个角度去论证:大部分的当代哲学讨论的主题和对象或许不是这个世界的客观部分或所谓的客观世界,而是由我们的概念架构所建立的主观世界,或许缺乏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客观可测试性蕴涵”(也可能二者皆有),因而没有任何客观的事实可以用来决定哪一个哲学看法才会是正确的看法。而由于我们用以建构当代哲学讨论对象的概念也经常是纷乱的(但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每一个哲学理论最多只反映了其中的一种概念结构,因而我们也没有任何主观的事实可以用来决定哪一个哲学看法才是正确的看法。基于以上两点,当代哲学与科学讨论的主题本质上并不相同,哲学虚无论的说法亦是可以成立的。

    2023年03期 v.14;No.79 61-7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先秦道家学术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以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为中心

    张朋;

    冯友兰先生所构建的先秦道家学术体系是其中国哲学史系列著作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对海内外学界具有广泛影响。以近年来的学术进展特别是考古发现为基础,在冯友兰先生的先秦道家建构中有三方面的关键内容需要重新厘定:第一,老子先于孔子,《老子》是老子所作;第二,“逸民”或“隐士”不足以为“道家的前驱”;第三,杨朱是老子的学生。在围绕这三方面关键内容展开讨论之后可以归纳出既有先秦道家学术体系的两个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基于原始史料的对先秦道家学术体系的新建构。

    2023年03期 v.14;No.79 74-8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先秦道家学术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以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为中心

    张朋;

    冯友兰先生所构建的先秦道家学术体系是其中国哲学史系列著作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对海内外学界具有广泛影响。以近年来的学术进展特别是考古发现为基础,在冯友兰先生的先秦道家建构中有三方面的关键内容需要重新厘定:第一,老子先于孔子,《老子》是老子所作;第二,“逸民”或“隐士”不足以为“道家的前驱”;第三,杨朱是老子的学生。在围绕这三方面关键内容展开讨论之后可以归纳出既有先秦道家学术体系的两个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基于原始史料的对先秦道家学术体系的新建构。

    2023年03期 v.14;No.79 74-8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人民至上”观与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的精神契合——从历史本体论维度的思考

    张自慧;唐亚萍;

    “人民至上”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其滥觞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群众史观为什么能跨越历史时空,以“人民至上”的言说和实践方式植根于中国,而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高度自觉地弘扬和践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这与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有着密切关系。从历史本体论上看,“天命德延”“敬德保民”是“人民至上”观所遵循的历史规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其所依托的历史主体,“凯弟君子,民之父母”是其所建基的历史动力,“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是其所彰显的历史价值。概言之,“人民至上”观与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在精神上高度契合。

    2023年03期 v.14;No.79 84-93+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人民至上”观与先秦儒家政治伦理的精神契合——从历史本体论维度的思考

    张自慧;唐亚萍;

    “人民至上”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其滥觞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群众史观为什么能跨越历史时空,以“人民至上”的言说和实践方式植根于中国,而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高度自觉地弘扬和践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这与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有着密切关系。从历史本体论上看,“天命德延”“敬德保民”是“人民至上”观所遵循的历史规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其所依托的历史主体,“凯弟君子,民之父母”是其所建基的历史动力,“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是其所彰显的历史价值。概言之,“人民至上”观与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在精神上高度契合。

    2023年03期 v.14;No.79 84-93+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拯救传统家庭——斯克鲁顿家庭伦理观评析

    丁毅超;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家庭一直是西方政治辩论的话题。受到“父母权力运动”的影响,家庭问题再一次焦点化。在新左派等思潮的影响下,大部分学者将传统家庭视为压迫性结构。斯克鲁顿认为,这种理解既不是历史真实样貌的展现,也缺乏长久政治实践的可能性。他试图从非契约化和集体智慧两个角度入手构建传统家庭理论,其理论构建高度依赖于实践状况的改善。他的政治实践方案着重于恢复国家的传统职能,避免国家过度干涉。传统家庭的自我恢复问题与现代技术问题是其实践方案的软肋,削弱了他在恢复传统家庭方面的实践能力。

    2023年03期 v.14;No.79 94-10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拯救传统家庭——斯克鲁顿家庭伦理观评析

    丁毅超;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家庭一直是西方政治辩论的话题。受到“父母权力运动”的影响,家庭问题再一次焦点化。在新左派等思潮的影响下,大部分学者将传统家庭视为压迫性结构。斯克鲁顿认为,这种理解既不是历史真实样貌的展现,也缺乏长久政治实践的可能性。他试图从非契约化和集体智慧两个角度入手构建传统家庭理论,其理论构建高度依赖于实践状况的改善。他的政治实践方案着重于恢复国家的传统职能,避免国家过度干涉。传统家庭的自我恢复问题与现代技术问题是其实践方案的软肋,削弱了他在恢复传统家庭方面的实践能力。

    2023年03期 v.14;No.79 94-10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意愿”是如何被“经验”的?——基于布伦塔诺“内知觉经验”立场的探究

    张智涛;郝亿春;

    虽然在“意愿”是否自由的问题上存在着长久的争论,可绝大多数哲学家都不会否认“意愿”本身的真实存在。20世纪中叶以来,一些自然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致力于否认或取消“意愿”,其理由是“意愿”无法被人们所“观察”或“经验”。从布伦塔诺的经验立场看,意愿是完全能够被经验的,只是这里的经验并非“外感知经验”,而是“内知觉经验”。作为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意愿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意愿一般被内在地经验为包含爱、偏爱、决定、希求、理智以及选择等行为环节的连贯的心理行为过程;狭义上的意愿一般被内在地经验为人的“选择”行为。

    2023年03期 v.14;No.79 108-11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意愿”是如何被“经验”的?——基于布伦塔诺“内知觉经验”立场的探究

    张智涛;郝亿春;

    虽然在“意愿”是否自由的问题上存在着长久的争论,可绝大多数哲学家都不会否认“意愿”本身的真实存在。20世纪中叶以来,一些自然主义者和行为主义者致力于否认或取消“意愿”,其理由是“意愿”无法被人们所“观察”或“经验”。从布伦塔诺的经验立场看,意愿是完全能够被经验的,只是这里的经验并非“外感知经验”,而是“内知觉经验”。作为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意愿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意愿一般被内在地经验为包含爱、偏爱、决定、希求、理智以及选择等行为环节的连贯的心理行为过程;狭义上的意愿一般被内在地经验为人的“选择”行为。

    2023年03期 v.14;No.79 108-11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跨学科进路中对发现和发明的新认识

    李伯聪;

    发现可划分为科学发现和生产生活发现两大类型,二者各有自身特性和重要的社会功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心理动力分别是科学家无功利的好奇心和发明家为他人和社会求功利的责任心。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起点、终点和过程上,在成果的作用方式与功效影响上有许多重大区别。发现和发明的哲学研究要涉及所与与给予、想象与图式法、认识论与本体论等问题。

    2023年03期 v.14;No.79 118-12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跨学科进路中对发现和发明的新认识

    李伯聪;

    发现可划分为科学发现和生产生活发现两大类型,二者各有自身特性和重要的社会功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心理动力分别是科学家无功利的好奇心和发明家为他人和社会求功利的责任心。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起点、终点和过程上,在成果的作用方式与功效影响上有许多重大区别。发现和发明的哲学研究要涉及所与与给予、想象与图式法、认识论与本体论等问题。

    2023年03期 v.14;No.79 118-12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术语agent的精准译解及其哲学意义

    寿步;

    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与人工智能(AI)的交叉领域研究所涉及的主体共同指向人工智能中的agent。但人工智能中agent的中文译名并未形成共识,这限制了跨学科研究的深入。agent是具有行动能力的存在,是行动者或行使力量者,应译为“行为体”。应当区分行为体和智能行为体。没有一个行为体自身是有智能的;只有出现涌现性的行为体社会或行为体群组才可能是智能的。人工智能领域的行为体与行为力(agency)之间,既存在涌现性的关系,也存在“一体两面”的关系。人工智能中行为体的特征体现了意向性;给人工智能中agent赋予意向性仍在推进过程中。

    2023年03期 v.14;No.79 130-14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人工智能术语agent的精准译解及其哲学意义

    寿步;

    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与人工智能(AI)的交叉领域研究所涉及的主体共同指向人工智能中的agent。但人工智能中agent的中文译名并未形成共识,这限制了跨学科研究的深入。agent是具有行动能力的存在,是行动者或行使力量者,应译为“行为体”。应当区分行为体和智能行为体。没有一个行为体自身是有智能的;只有出现涌现性的行为体社会或行为体群组才可能是智能的。人工智能领域的行为体与行为力(agency)之间,既存在涌现性的关系,也存在“一体两面”的关系。人工智能中行为体的特征体现了意向性;给人工智能中agent赋予意向性仍在推进过程中。

    2023年03期 v.14;No.79 130-14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人机协作视角下的自动系统伦理

    徐献军;

    随着民用无人驾驶汽车、军用无人机等为代表的自动系统的大量应用,相关伦理问题也出现了。在自动系统对人类造成伤害时,谁该对此负责?由于出现了新的伦理主体,即自动系统自主体,传统的伦理学不能直接用来确定责任归属。大多数的自动系统伦理讨论都有一个前提:自主体是独立于人的,而且,要克服责任鸿沟,就需要更为成熟的技术。这相当于把伦理问题还原为技术问题。如果换一种思路,不假设自主体可独立于人,则可在人机协作视角中去探讨自主体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相应地,未来的自动系统研究,应该遵守人机协作的伦理,避免研发完全独立于人的自主体,而始终让人对自动系统进行监管,并承担协作的伦理责任。

    2023年03期 v.14;No.79 144-15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人机协作视角下的自动系统伦理

    徐献军;

    随着民用无人驾驶汽车、军用无人机等为代表的自动系统的大量应用,相关伦理问题也出现了。在自动系统对人类造成伤害时,谁该对此负责?由于出现了新的伦理主体,即自动系统自主体,传统的伦理学不能直接用来确定责任归属。大多数的自动系统伦理讨论都有一个前提:自主体是独立于人的,而且,要克服责任鸿沟,就需要更为成熟的技术。这相当于把伦理问题还原为技术问题。如果换一种思路,不假设自主体可独立于人,则可在人机协作视角中去探讨自主体所应遵守的伦理规范。相应地,未来的自动系统研究,应该遵守人机协作的伦理,避免研发完全独立于人的自主体,而始终让人对自动系统进行监管,并承担协作的伦理责任。

    2023年03期 v.14;No.79 144-15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技术的社会建构——兼论若干相关的哲学问题

    韦博·E.比克;武晨箫;

    就技术的社会建构(SCOT)的哲学基础和影响而言,其重要方面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技术的能动性、对称性原则、权力关系的作用、物质性与本体论、结构与行动者、理论的作用、相对主义以及技术的规范性与政治性等。

    2023年03期 v.14;No.79 156-17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技术的社会建构——兼论若干相关的哲学问题

    韦博·E.比克;武晨箫;

    就技术的社会建构(SCOT)的哲学基础和影响而言,其重要方面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技术的能动性、对称性原则、权力关系的作用、物质性与本体论、结构与行动者、理论的作用、相对主义以及技术的规范性与政治性等。

    2023年03期 v.14;No.79 156-17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2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随笔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

    赵司空;

    理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需要从建构和批判两个方面来看。建构层面有三个特点:强调社会性对于人的本质的重要性;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强调面向未来的历史主义方法。批判层面反对人的本质的神学/救赎观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在今天的东欧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哲学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意义。

    2023年03期 v.14;No.79 176-18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

    赵司空;

    理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需要从建构和批判两个方面来看。建构层面有三个特点:强调社会性对于人的本质的重要性;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强调面向未来的历史主义方法。批判层面反对人的本质的神学/救赎观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在今天的东欧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哲学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意义。

    2023年03期 v.14;No.79 176-18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造工具还是造人?

    翟振明;

    <正>一、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你有可能不在上网,但用人工智能并结合大数据,可以把你的相貌及各种与你相关的东西传到网上去,在线和人交流。如果是在虚拟世界,你还会有3D的似真形象。这种情况下,你会觉得真的在与人交流?不会的。人工智能如果这样使用,那绝对不会被用来代替你,充其量只是用它来冒充你在线。这就是现在的弱人工智能,或者说作为工具的人工智能。但如果有另一种未来的人工智能呢?

    2023年03期 v.14;No.79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造工具还是造人?

    翟振明;

    <正>一、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你有可能不在上网,但用人工智能并结合大数据,可以把你的相貌及各种与你相关的东西传到网上去,在线和人交流。如果是在虚拟世界,你还会有3D的似真形象。这种情况下,你会觉得真的在与人交流?不会的。人工智能如果这样使用,那绝对不会被用来代替你,充其量只是用它来冒充你在线。这就是现在的弱人工智能,或者说作为工具的人工智能。但如果有另一种未来的人工智能呢?

    2023年03期 v.14;No.79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

    2023年03期 v.14;No.79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

    2023年03期 v.14;No.79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