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热风;
动物信念问题实为信念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亦即信念是否预设语言的问题。因此可以区分三种基本立场:第一种是非语言论,即认为信念可以是非语言的,因而存在非语言信念或动物信念;第二种是语言论,即认为信念一定是语言的,因而不存在非语言信念或动物信念;第三种观点是一种偏向于非语言论的中间立场,认为无语言动物可以相信,但没有信念,可被称为准非语言论。准非语言论虽然看似巧妙,实则不能成立。基于关于信念的对象认知论,更有理由支持一种特殊形式的非语言论,即认为动物信念是以知觉和行动为基本形式的关于其对象的认知状态。戴维森的语言论的问题则在于它为信念施加了不合理的限定条件。事实上,动物信念是一种认知意义上的原初性的遵循规则。
2023年02期 v.14;No.78 3-2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唐热风;
动物信念问题实为信念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亦即信念是否预设语言的问题。因此可以区分三种基本立场:第一种是非语言论,即认为信念可以是非语言的,因而存在非语言信念或动物信念;第二种是语言论,即认为信念一定是语言的,因而不存在非语言信念或动物信念;第三种观点是一种偏向于非语言论的中间立场,认为无语言动物可以相信,但没有信念,可被称为准非语言论。准非语言论虽然看似巧妙,实则不能成立。基于关于信念的对象认知论,更有理由支持一种特殊形式的非语言论,即认为动物信念是以知觉和行动为基本形式的关于其对象的认知状态。戴维森的语言论的问题则在于它为信念施加了不合理的限定条件。事实上,动物信念是一种认知意义上的原初性的遵循规则。
2023年02期 v.14;No.78 3-2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小涛;
动物有没有道德?有道德的动物是否需要有形成信念的能力?这两个问题都还没有定论。从动物研究的经验证据来看,有些动物能感受彼此的苦乐,能互相帮助;这些动物心智生活和行为的特征,需要我们扩展道德的概念。但是,动物没有克服认知器官的自然倾向的能力,从典型的人类信念状态来看,动物没有信念这种有高度理智化特征的心理状态。这种温和心智主义的观点比起竞争立场要更稳健,它承认动物丰富的心智生活,但拒绝用特别理智化的方式看待动物。
2023年02期 v.14;No.78 21-3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小涛;
动物有没有道德?有道德的动物是否需要有形成信念的能力?这两个问题都还没有定论。从动物研究的经验证据来看,有些动物能感受彼此的苦乐,能互相帮助;这些动物心智生活和行为的特征,需要我们扩展道德的概念。但是,动物没有克服认知器官的自然倾向的能力,从典型的人类信念状态来看,动物没有信念这种有高度理智化特征的心理状态。这种温和心智主义的观点比起竞争立场要更稳健,它承认动物丰富的心智生活,但拒绝用特别理智化的方式看待动物。
2023年02期 v.14;No.78 21-3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球;
许多动物都很聪明,人们关心的是,它们有思想吗?它们是理性的吗?当代哲学家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受理性主义影响,总是聚焦于动物是否拥有命题态度式的信念。一些哲学家对戴维森的解答不满意,他们提出了最小化的信念理论,以此辩护动物具备思想和理性。类似地,在曼德鲍姆和达侬看来,有机体只要具备结构化的心理状态就算有信念。然而这类进路不仅无法准确刻画动物真实的心理面貌,更是犯了范畴错误。詹德勒主张,动物的心理状态是隐念而非信念,动物的感知表征,通常也是带有情感的行为指令。尽管隐念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结构化特征,但这些特征可由联想来解释,隐念不像信念那样是一种命题态度。一旦隐念理论得到辩护,再去追问动物有没有思想、有没有理性,这些问题将会变得没有意义。
2023年02期 v.14;No.78 35-4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王球;
许多动物都很聪明,人们关心的是,它们有思想吗?它们是理性的吗?当代哲学家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受理性主义影响,总是聚焦于动物是否拥有命题态度式的信念。一些哲学家对戴维森的解答不满意,他们提出了最小化的信念理论,以此辩护动物具备思想和理性。类似地,在曼德鲍姆和达侬看来,有机体只要具备结构化的心理状态就算有信念。然而这类进路不仅无法准确刻画动物真实的心理面貌,更是犯了范畴错误。詹德勒主张,动物的心理状态是隐念而非信念,动物的感知表征,通常也是带有情感的行为指令。尽管隐念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结构化特征,但这些特征可由联想来解释,隐念不像信念那样是一种命题态度。一旦隐念理论得到辩护,再去追问动物有没有思想、有没有理性,这些问题将会变得没有意义。
2023年02期 v.14;No.78 35-4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肖峰;
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脑机接口对哲学上的“他心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主要体现为在通过确证“他脑”的实在性进而确证“他心”存在的基础上,可依靠两种形态的脑机接口技术来实现他心的通达:一是基于脑机接口介导的读心术或心脑互译技术,从脑信号中解码或翻译出他心的所想内容,二是通过脑—脑交互的高级形态的脑机接口实现脑与脑的直接交流即心与心的直接沟通,由此直接通达他人的内心世界。脑机接口介导的他心通达较先前的人文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大大地推进了他心问题的解决程度,但同时它又并未终极性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意味着他心的通达即使从技术路径上也存在无限发展的空间。
2023年02期 v.14;No.78 114-12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肖峰;
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脑机接口对哲学上的“他心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主要体现为在通过确证“他脑”的实在性进而确证“他心”存在的基础上,可依靠两种形态的脑机接口技术来实现他心的通达:一是基于脑机接口介导的读心术或心脑互译技术,从脑信号中解码或翻译出他心的所想内容,二是通过脑—脑交互的高级形态的脑机接口实现脑与脑的直接交流即心与心的直接沟通,由此直接通达他人的内心世界。脑机接口介导的他心通达较先前的人文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大大地推进了他心问题的解决程度,但同时它又并未终极性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意味着他心的通达即使从技术路径上也存在无限发展的空间。
2023年02期 v.14;No.78 114-12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劲杨;梁佳琦;
“迪昂—奎因论题”动摇了科学认识论的还原论基础,主张一种整体主义的知识论,引发持续至今的讨论。在形式上,迪昂—奎因论题是由相关命题组成的命题系统,其内核是确证整体论,包括整体确证命题和不充分决定命题,与之相对的是还原论的构造命题与严格确证命题,二者形成结构性冲突。在迪昂—奎因论题中,迪昂观点相对较弱,而奎因由前期激进的强整体论走向温和的弱整体论。依据结构分析,迪昂—奎因论题以整体主义立场全面否定了还原论纲领,但由于原则上无法解决“整体疑难”等问题,难于作为建构性的整体论纲领。
2023年02期 v.14;No.78 128-141+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劲杨;梁佳琦;
“迪昂—奎因论题”动摇了科学认识论的还原论基础,主张一种整体主义的知识论,引发持续至今的讨论。在形式上,迪昂—奎因论题是由相关命题组成的命题系统,其内核是确证整体论,包括整体确证命题和不充分决定命题,与之相对的是还原论的构造命题与严格确证命题,二者形成结构性冲突。在迪昂—奎因论题中,迪昂观点相对较弱,而奎因由前期激进的强整体论走向温和的弱整体论。依据结构分析,迪昂—奎因论题以整体主义立场全面否定了还原论纲领,但由于原则上无法解决“整体疑难”等问题,难于作为建构性的整体论纲领。
2023年02期 v.14;No.78 128-141+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易显飞;王克宁;
技术领域的“人类增强”在产生具体效用之前,已经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应然倾向,这种倾向因超越具体技术效用而难以直接把握,但可以通过近似的理论进路对其应然倾向进行摹状。《庄子》内七篇中对“真知之路”的论述与人类增强的应然倾向较为契合:在“可不可之知”层面,人类增强遭受自身普遍性倾向的裹挟,呈现出盲目性、单调性的倾向;进入“是非之知”层面后,这种倾向导致人与人类增强之间形成普遍的是非对待,使源于人类需求的人类增强成为异己的因素;在“不知之知”层面,通过悬置是非判断,呈露出人类增强应然倾向在面对根源之“知”时存在的不足。虽然无法彻底实现对根源之知的体认,但人类增强作为人类主动追求真知的人文尝试,其应然倾向对人类发展仍有正向价值。
2023年02期 v.14;No.78 142-15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易显飞;王克宁;
技术领域的“人类增强”在产生具体效用之前,已经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应然倾向,这种倾向因超越具体技术效用而难以直接把握,但可以通过近似的理论进路对其应然倾向进行摹状。《庄子》内七篇中对“真知之路”的论述与人类增强的应然倾向较为契合:在“可不可之知”层面,人类增强遭受自身普遍性倾向的裹挟,呈现出盲目性、单调性的倾向;进入“是非之知”层面后,这种倾向导致人与人类增强之间形成普遍的是非对待,使源于人类需求的人类增强成为异己的因素;在“不知之知”层面,通过悬置是非判断,呈露出人类增强应然倾向在面对根源之“知”时存在的不足。虽然无法彻底实现对根源之知的体认,但人类增强作为人类主动追求真知的人文尝试,其应然倾向对人类发展仍有正向价值。
2023年02期 v.14;No.78 142-15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