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俊;
杨国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王阳明心学研究,此后他的研究思与史结合,研究领域不断延伸与拓展,二重性分析建构的方法也趋于成熟。近年来,他通过《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等著作形成了他的“具体形上学”,从而使其早年研究的心学转落在人的实践性的“事”,充分印证并展开了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心”与“事”关系的思考。杨国荣的哲学探索致力于在融通古今中外的哲学基础上展开,体现出高度的理论自洽,但其问题意识与思想谱系则略显隐?晦。
2022年04期 v.13;No.74 3-1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国翔;
在阅读杨国荣教授近著《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的基础上,受该书启发并作为对该书的回应,本文试图进一步思考该书涉及的两个基本的本体论问题:在“心”与“事”二者之间,“人之所以为人”更应当由何者来界定?在“心”与“事”二者之中,何者应更为优先?较之杨国荣教授在该书中显示的“事本论”的立场,本文对这两个问题的反省可以视为一种“心本论”的立场。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本文不仅更为肯定“心本论”的本体论立场,更以具体的论证指出了为什么这样一种“心本论”的立场更为合理与可?靠。
2022年04期 v.13;No.74 17-2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奇;杨超逸;
《人与世界:以“事”观之》是杨国荣教授长期倡导的视域哲学的一次最近的示例和实践,也是具体的形上学的最新理论结晶。首先,从通过冯契追溯到金岳霖的哲学传统的“视域”看,可以梳理出从“以观建事”到“以事观之”的视域变迁;其次,“以事观之”在形上学领域中之掘进及其哲学效能同样可以从20世纪分析哲学的事实、事物和事件三种本体论的视域中得到映照和观察,尤其是,“以事观之”与斯特劳森以物体和人为基本殊相的所谓描述的形上学具有某些共振和鸣之点;最后,从“实践转向”的视域,以“作”为本源义的“以事观之”又呼应了中西哲学的晚近发展中调和古典三项的致思取向,并为重访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022年04期 v.13;No.74 30-4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国荣;
从总的进路看,合理的哲学研究方式在于兼容感性、知性、理性,以三者互动的形式把握世界与人自身的存在。同时,需要区分体系建构与系统化考察,哲学研究需要系统化,其核心观念也应该系统地展开,现时代虽无需追求体系化的哲学,但系统化的研究却是严肃的哲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就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真切地理解哲学史,需要以哲学理论为背景,另一方面,哲学理论建构或思考也离不开哲学史。在哲学领域,创造性的研究可以取得多重形式,并不仅仅限定于学术接续或直接承继的模式。从“心”与“事”的关系看,“事”具有综合性的形态,既包括“心”及其活动(观念性的活动),又以“人”为主体,在“人”“心”“事”的相互关联中,事因人而有,人成于事而又以事观之。从哲学的层面考察世界,便不能不注意本然存在与现实世界的区分。同时,哲学以跨越界限的方式理解世界,体现其不同于知识对特定领域、对象的分别的把握,但跨越界限本身又是通过多样的形式实现的,求其通与多样性、个体性,并非相互排?斥。
2022年04期 v.13;No.74 44-6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