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杨国荣具体形上学的展开——兼论哲学探索的问题意识与思想谱系

    何俊;

    杨国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王阳明心学研究,此后他的研究思与史结合,研究领域不断延伸与拓展,二重性分析建构的方法也趋于成熟。近年来,他通过《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等著作形成了他的“具体形上学”,从而使其早年研究的心学转落在人的实践性的“事”,充分印证并展开了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心”与“事”关系的思考。杨国荣的哲学探索致力于在融通古今中外的哲学基础上展开,体现出高度的理论自洽,但其问题意识与思想谱系则略显隐?晦。

    2022年04期 v.13;No.74 3-1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事在人为”说“心”“事”——读杨国荣教授《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的若干思考

    彭国翔;

    在阅读杨国荣教授近著《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的基础上,受该书启发并作为对该书的回应,本文试图进一步思考该书涉及的两个基本的本体论问题:在“心”与“事”二者之间,“人之所以为人”更应当由何者来界定?在“心”与“事”二者之中,何者应更为优先?较之杨国荣教授在该书中显示的“事本论”的立场,本文对这两个问题的反省可以视为一种“心本论”的立场。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本文不仅更为肯定“心本论”的本体论立场,更以具体的论证指出了为什么这样一种“心本论”的立场更为合理与可?靠。

    2022年04期 v.13;No.74 17-2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具体的形上学有多具体——“以‘事’观之”的视域

    应奇;杨超逸;

    《人与世界:以“事”观之》是杨国荣教授长期倡导的视域哲学的一次最近的示例和实践,也是具体的形上学的最新理论结晶。首先,从通过冯契追溯到金岳霖的哲学传统的“视域”看,可以梳理出从“以观建事”到“以事观之”的视域变迁;其次,“以事观之”在形上学领域中之掘进及其哲学效能同样可以从20世纪分析哲学的事实、事物和事件三种本体论的视域中得到映照和观察,尤其是,“以事观之”与斯特劳森以物体和人为基本殊相的所谓描述的形上学具有某些共振和鸣之点;最后,从“实践转向”的视域,以“作”为本源义的“以事观之”又呼应了中西哲学的晚近发展中调和古典三项的致思取向,并为重访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022年04期 v.13;No.74 30-4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事与思——对“以事观之”若干评论的回应

    杨国荣;

    从总的进路看,合理的哲学研究方式在于兼容感性、知性、理性,以三者互动的形式把握世界与人自身的存在。同时,需要区分体系建构与系统化考察,哲学研究需要系统化,其核心观念也应该系统地展开,现时代虽无需追求体系化的哲学,但系统化的研究却是严肃的哲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就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真切地理解哲学史,需要以哲学理论为背景,另一方面,哲学理论建构或思考也离不开哲学史。在哲学领域,创造性的研究可以取得多重形式,并不仅仅限定于学术接续或直接承继的模式。从“心”与“事”的关系看,“事”具有综合性的形态,既包括“心”及其活动(观念性的活动),又以“人”为主体,在“人”“心”“事”的相互关联中,事因人而有,人成于事而又以事观之。从哲学的层面考察世界,便不能不注意本然存在与现实世界的区分。同时,哲学以跨越界限的方式理解世界,体现其不同于知识对特定领域、对象的分别的把握,但跨越界限本身又是通过多样的形式实现的,求其通与多样性、个体性,并非相互排?斥。

    2022年04期 v.13;No.74 44-6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圣王与真人:《庄子·内篇》对帝尧传说的重构

    邹蕴;

    在先秦儒家的思想谱系中,尧通常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圣王。《庄子》中的尧则不然,多以彷徨不宁的形象登场,尤以内篇为甚。通观内篇中与尧相关的五则政治寓言,庄子对上古历史和尧舜传说中“让天下”“除四罪”“单均刑法”这几个母题进行了改造,重构了尧的圣王形象。通过这一改造,庄子一方面揭示了人伦秩序的局限性,从而牵引出更为博大的“道”的本体论;另一方面,庄子并没有否弃尧所代表的方内秩序,而是建立了一种“道”的循环论,使圣王代表的方内之路与神人代表的方外之路并行不悖。“道”不即不离的特质体现于真人这一游走于方内与方外的理想人格?上。

    2022年04期 v.13;No.74 62-7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理论的贫困及其超越——英国新左派代际之争探微

    方珏;

    英国第一代新左派代表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和第二代新左派代表佩里·安德森之间的理论论争,已经且一直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图景中获得关注。汤普森对“英格兰特性”的强调表征的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中所坚持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安德森对阿尔都塞思想的倚重则表达出其所坚持的欧洲大陆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二者的论战不仅是英国新左派的代际之争,更是折射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化进程中对如何处理基本理论原则与具体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创造性思考与探?索。

    2022年04期 v.13;No.74 76-86+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在爱尔兰革命道路问题上的转变

    祝薪闲;

    对于爱尔兰的革命道路问题,马克思一度以为,英国人在爱尔兰的统治须借英国工人阶级之力才能推翻。但是在1867年至1870年间,马克思逐渐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爱尔兰必定会经由社会革命从英国独立出去,并且这一革命最终将成为撬动英国无产阶级乃至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杠杆。从上述修正可以看出,马克思并未将撬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杠杆放在工业较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中,而这也直接指明了马克思在爱尔兰问题上的转变之于其历史道路研究的重要意?义。

    2022年04期 v.13;No.74 87-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马克思主义历史逻辑中的“共同富裕”

    马惠娣;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现实的人”“解放的人”“生活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及“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构成马克思主义历史逻辑的主脉。马克思主义把“自由时间”与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联系在一起的思想洞见,为我们探讨“共同富裕”提供了质的规定性和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中国的“共同富裕”是人类总目标的组成部分,既是理论预设,也是社会实践指南。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脉络,将有助于我们行稳致远地推进这一远大目标的实?现。

    2022年04期 v.13;No.74 98-11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9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生成的主体间性:双向预测与意义建构

    何静;

    生成的主体间性理论强调社会交互过程的具身性本质,主张主体通过特定情境中第二人称式的交互过程达成了对他者的理解。就研究现状而言,生成的主体间性理论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主体间精细而复杂的交互如何可能?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是什么?无意义的感官输入如何构成主体对他者有意义的理解?从神经认知科学的视角看,主体间的理解与合作以大脑的预测加工机制为生物学基础;然而从更广阔的实践层面看,主体间性的达成始终蕴含在主体“做事”和“处事”两个维度中。这种基于“事”的主体间性理解将我们的视域从较低层级的神经生物层面带入更宽广、更高层级的人类合作层?面。

    2022年04期 v.13;No.74 111-12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1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作为集体责任的民族责任如何可能?——以戴维·米勒的社群主义解答为例

    毛兴贵;金琦;

    在当代政治哲学中,民族成员是否要为本民族过去和现在的行为承担责任这个问题引起哲学家们的激烈讨论。社群主义代表人物戴维·米勒构建了民族责任理论以证明民族成员对民族行为负有责任,他指出符合志趣相投群体模式和合作实践模式的集体应承担集体责任,又因民族的特征与两种模式相符,故民族应该负有集体责任。他的理论为我们理解民族责任打开了新的视野,但仍面临两个亟须解决的理论困境:一是两种集体责任模式本身能否成立的问题,二是民族是否符合两种模式的特征问?题。

    2022年04期 v.13;No.74 123-136+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因果逻辑的“演绎之困”与因果结构模型理论的兴起

    任晓明;

    尽管演绎逻辑在推动分析哲学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因果推理具有不同于演绎推理的特殊性,借助演绎法去刻画因果逻辑将面临若干困难。例如,保真与保义、有效性与信息性难以兼顾的二难;外延适当性与内涵适当性、扩大性与非扩大性、单调性与非单调性之间的对立。这就是因果推理面临的“演绎之困”。面临上述困局,因果模态方法和反事实方法有所作为但无力回天。人工智能科学家提出的因果结构模型理论兼顾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两方面,尝试超越上述截然二分和根本对立,在较大程度上破解了难题和困?局。

    2022年04期 v.13;No.74 137-15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论希尔伯特公理化方法的哲学意义

    钱立卿;

    科学理论中隐藏的哲学疑难未必能在思辨性的争论中解决,许多争执需要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示其意义和效果。弗雷格与希尔伯特关于几何学基础的论争是这种争辩发展模式的一个实例。尽管希尔伯特的公理化方案与形式主义真理论观点无法为弗雷格同意,但相比传统的几何观念,公理化几何具有独特贡献,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揭示了几何中的对偶关系的实质。公理化思想最终通向了关于此论争的模型论解决方案,这个结局兼有着数学的外观和哲学的内核。

    2022年04期 v.13;No.74 152-16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技能的鸿沟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王不凡;

    数字技能作为人类存在于数字时代的一种基本实践方式,具有交互性、适应性、迁移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在体知合一的认识论视阈下,数字技能倾向于一种生成主义的说明,并在技能性知识的层面体现出有程度的客观性。然而,现实的数字技能鸿沟对社会实践造成了不利影响。对此,从可获得的载体、可操作的程序、可理解的符号、灵活的互动、规范的应用准则这五个要件来构建数字技能的规范性框架将有助于克服鸿沟问题。

    2022年04期 v.13;No.74 164-17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10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访谈与动态

  • 技术哲学家卡尔·米切姆访谈

    张志会;卡尔·米切姆;

    <正>一、从哲学与技术学会到哲学、工程和技术论坛张志会(以下简称“张”):您是中国学术界的老朋友。作为我在科罗拉多矿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想对您进行一次采访,以增进中国学术界对您的了解。卡尔·米切姆(以下简称“米切姆”):一直以来很高兴了解你和你的工作,特别是你关于三峡工程的研究。我很荣幸接受你的采访。张:您的教育经历是怎样的?米切姆:我的学术生涯非同寻常。我的学习经历前后共三十年,大学学习跨越的年度远远超出了常人,之后我在科罗拉多大学获得了哲学和文科研究的双学士学位,并在那里继续攻读文学硕士学位。几年后在纽约市的一所耶稣会学校福德汉姆大学(Fordham University)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当我博士毕业时已经和老友罗伯特·麦基(Robert Mackey)编辑了《哲学与技术》(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1972年)。后来,在身为布鲁克林理工大学(后更名为纽约大学工学院)校长的土木工程师、工程师哲学家乔治·布利亚雷洛(George Bugliarello)的襄助下,我成为该校终身教授。

    2022年04期 v.13;No.74 174-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事实”与“价值”——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综述

    徐强;

    <正>2022年5月21—22日,“第十三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和《哲学研究》编辑部主办,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哲学分析》编辑部协办,西南民族大学哲学学院承办。由于疫情原因,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会议主题是“‘事实’与‘价值’”。来自全国8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和西南民族大学的师生代表三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设置了20个会场,报告140人次。《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分析》《中国哲学前沿》(Frontiers of Philosopohy in China)《福建论坛》《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及商务印书馆等期刊和出版社的部分记者、编辑参加了会议。本届会议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

    2022年04期 v.13;No.74 18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

    2022年04期 v.13;No.74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