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巍;郑金连;
朗基诺在《知识的命运》中提出的“非个人主义的个人”,与基切尔的“个人主义的理性观”,成为当代科学哲学中关注科学的社会维度的两大重要立场。基切尔的个人主义可以看作是本体论的,而朗基诺“非个人主义的个人”所批评的对象是方法论个人主义。如果我们同时坚持方法论的多元性和本体论的统一性,既可以将朗基诺的观点发展为“批判的逻辑经验主义”,也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历史和社会科学的新视域。批判的逻辑经验主义既强调用逻辑与经验的方法做哲学研究,尊重科学理性;也主张对科学的社会维度进行批判的、经验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比较均衡的新HPS研究纲领。
2022年02期 v.13;No.72 131-141+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丽昀;
人工智能伦理的研究目标似乎不应是解决人工智能相关的具体伦理问题,而是要改变和创新提出问题的方式。人机关系是机器伦理和机器人伦理的核心问题。当前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主要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且其中的规范路径研究面临一些困难,如概念的模糊性、认知的有限性、情境的复杂性与道德选择的不确定性等。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视角看,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论,即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关系转向”,这种路径更多是现象学的、经验主义的视角,基于身体主体而不是我思主体来看待人和机器的本质。我们需要反转我们的认识和理解,重要的不是通过控制和约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制定统一的伦理规则,而是重新认识到,人工智能伦理是人与机器、人与技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共同创造,要在关系思维中谋划更好的人机关系与人类未来。
2022年02期 v.13;No.72 142-15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18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王球;安秀媛;
延展心灵理论认为,某些心理状态和认知过程可由外在于大脑的实体所构成。基于该讨论框架,延展意识假说试图指出心灵有意识的部分也能被延展。然而,延展心灵并不能蕴涵得出延展意识。解答这个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与意识的本质。本文探讨了支持和反对延展意识双方的辩驳,着重分析了支持延展意识的对等论证和意识生成论论证的优势与不足。本文指出,我们可以接受意识是被有机体以特定的感觉运动方式所塑造的,但不能从中推出生成作用能解释意识持存的全部根据。进而提出,如果延展意识假说能够成立,它所依赖的意识理论需要满足可设想性和反身性两个条件。
2022年02期 v.13;No.72 157-17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