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2020年是金岳霖先生诞辰125周年。由金岳霖学术基金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哲学分析》编辑部联合承办的"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自"轴心时代"以来,人类文明就以发现事实、拓展知识、追求智慧为显著特征。本期选刊此次研讨会的三篇文章,
2021年04期 v.12;No.68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远帆;
"智慧"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议题,在当代一度被边缘化,近年来英美认识论又重新开启了对这个话题的热议。但是,大量文献只聚焦于实践智慧的讨论,而对理论智慧关注不足。其实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有了对理论智慧足够的重视。针对理论智慧,大多数当代学者仍无法摆脱认识论研究聚焦命题性知识的偏见,将理论智慧刻画为命题性知识。在儒家、金岳霖、怀特海的理论智慧观中已经蕴含了理论智慧的能力维度,同时可以借助布兰顿的思想构建一种基于"概念能力之知"的理论智慧观以进一步发展这个线索。这种立足"概念能力之知"的理论智慧能够呼应金岳霖的智慧"求通"理念。
2021年04期 v.12;No.68 4-2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阮凯;
"事实"既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概念,也与诸多重大哲学问题密切相关。在哲学史中,哲学家们对事实有着不同的理解,进而也导致了不同的哲学主张。金岳霖先生提出一种事实的认知建构论,以事实为中心,建构了其整个知识论体系。事实的认知建构论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深刻地阐明了事实的主客观统一,树立了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事实观的典范。一方面使得我们摆脱了经验论的思维定式,揭示了事实如何既具有客观内容,也具有人类认知实践中的建构性要素,最终深入地展示了以事实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建构如何可能;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有更好的思想资源去回应真理问题、盖梯尔问题、事实与价值的关系等一系列当代哲学的关键问题。
2021年04期 v.12;No.68 21-3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桂海斌;
在金岳霖先生所著的《知识论》中,知识是一个核心的概念。由于书中提及"所谓有知识就是能够断定真命题",因而引发了将知识等同于真命题的误解。基于金先生对命题的划分,真命题可分为积极性的真命题和消极性的真命题。金先生所谓的知识指的是积极性的真命题而不是消极性的真命题。消极性的真命题虽真,但金先生因其以所有可能为可能的特性而不将它视为知识。澄清知识是积极性的真命题还有助于理解金先生的真之符合论思想。"所谓有知识就是能够断定真命题",被断定的真命题或与事实相符,或与历史总结相符,或与固然的理相符。消极性的真命题虽是普遍的真命题,但是它的真无所谓被断定,它所表达的理仅是必然的理而不是固然的理,故而有知识不是断定消极性的真命题而是断定积极性的真命题。
2021年04期 v.12;No.68 35-5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晋荣东;
相异于主流解释把后期墨家"三物"论说理解为对推理形式的刻画或对逻辑规律、原则的揭示,冯契立足于对逻辑范畴问题的长期思考,将其本质勘定为提出了"类""故""理"三个范畴是逻辑思维所必具的学说,并从"类""故""理"三个方面来重构和诠释后期墨家逻辑思想。冯契对"三物"论说的创造性诠释为建构逻辑范畴体系提供了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基本架构,而以"类""故""理"为骨架的范畴体系正是冯契"智慧说"哲学体系的重要理论创获之一。对"三物"论说的诠释与逻辑范畴体系的建构之间这种高度融合、相互生成,充分体现了冯契的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理论创作之间存在着一种由此及彼、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内在关系。
2021年04期 v.12;No.68 51-6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宁;
布兰顿在自己的理论方案中对黑格尔作出了极富原创性的运用,这些互动不仅展现了德国观念论的生命力,也呈现了分析哲学的诸种面向,更让我们看到了融合这两个哲学传统的可能性。本文试图较为全面地考察与评估布兰顿思想中的黑格尔资源:首先分析布兰顿将分析哲学从康德阶段推进到黑格尔阶段的理论动机和具体方案;其次梳理黑格尔对布兰顿的两个主要启示,即从理性主义推进到表达主义,以及作为"宽大回忆"的历史理性洞见;最后讨论布兰顿如何将黑格尔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总结性地评估布兰顿对黑格尔的借鉴。
2021年04期 v.12;No.68 69-8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迪特·洛玛;张浩军;
还原是一种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得到普遍应用的方法,这一方法贯穿于胡塞尔的整个现象学生涯。从《逻辑研究》到《经验与判断》,胡塞尔至少提出了六种还原的观念,分别是:第一,《逻辑研究》中提出的"向实项组成部分的还原";第二,《观念I》中提出的先验还原;第三,《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中提出的向个体对象之明见性的还原;第四,《笛卡尔式的沉思》中提出的原初还原;第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提出的向前科学的生活世界的还原;第六,《经验与判断》中提出的向前述谓经验的还原。在上述六种还原中,虽然胡塞尔并未把第三、第五、第六种研究方法称作"还原",而是称作"回退"或"回溯",但这三种研究方法与其他三种还原具有相同的方法论意义,即:如果要证明一个论断,那么在证明的过程中既不能明显地也不能隐含地使用这个论断,否则就会陷入循环论证。还原是为了避免论证的"循环"或构造分析的"循环"。
2021年04期 v.12;No.68 85-103+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下载次数: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再林;
中国式家际伦理学就其直接置身于、直面于种种原始而具体的家人之际关系而言,是一种类似于列维纳斯现象学的"面对面"的应对型、交往型的伦理。在这种家际伦理里,一种始于男女夫妇间的自组织的爱的双向回馈是其根本的法则。一方面,这种爱的双向回馈在父子之际沿纵向时间展开,使我们生命生生不息通向其固有的无限性,另一方面,这种爱的双向回馈又在兄弟之际沿横向空间展开,使我们的生命光被四海,得以永无止境地扩充。故中国家际伦理学既不同于个体主义式的源于同一化知识话语的"他组织"的西方美德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又不同于时兴的社群主义化的非西方"角色伦理学",因为后者虽与家际伦理同样重视人际之间的关系性、对话性,却由于其伦理罔顾对有限生命的超越性并缺失人类德性的普遍性,而与中国传统的家际伦理貌似相同,实则大相径庭。
2021年04期 v.12;No.68 104-11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计海庆;
对于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是否侵害了个人自主,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回答。同时,也应该区分为两种情境分别讨论,即个人选择对自身实施增强,以及父母选择对未出生的孩子进行增强。如果自主指的是实现自我管理的能力保障,摆脱外在的依赖和外来的干预,抑或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那么无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都能找到支持各自观点的论据。如果把自主理解为个人拥有的对自己身体的财产权,那么个人选择对自身实施增强的选择可以得到辩护;以同样的理解为前提,当孕妇选择对胎儿进行增强时,只要这种干预受到不伤害原则的约束,并借助哈贝马斯商谈伦理中"虚构知情同意"的保证,那么孕妇的增强决定也不构成对胎儿自主的侵害。
2021年04期 v.12;No.68 116-12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陈鹏;
区块链技术至今已有十数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区块链技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众技术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科技新宠。人们对区块链技术赋予了太多的期望,以至于在区块链头上闪现了无数的光环,甚至被视为拯救网络空间的灵丹妙药,更有甚者,诞生了不少区块链神话,例如,区块链是完全匿名且不可篡改的、区块链将取代社会中的所有法律和法规等等。然而,如果理性而审慎地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区块链技术有其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然而盲目迷信,将区块链技术奉若神明,显然违背了科学精神,也不利于区块链健康良性发展。理性地分析区块链,能让我们避开区块链的一些炼金术般的应用,转而引导我们深入探究区块链技术更为本质与核心的结构,会让我们重新地审视和深刻地理解我们人类经济社会中的信任关系和信任结构。如此这般,区块链技术才能够真正地融入人类社会与网络空间中,为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存在。
2021年04期 v.12;No.68 127-140+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谢丽尔·米萨克;许振旭;
学界一般认为,弗兰克·拉姆齐(1903—1930)是维也纳学圈的同情者。但这种看法是错的。拉姆齐是个实用主义者,并且他一直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批评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这些批评也同样针对维也纳学圈的立场。拉姆齐认为学圈的立场(包括维特根斯坦的立场)的错误在于:不是从人本探究出发(human inquiry),而是试图从基本殊相和逻辑中建构世界,其结果是一种不可接受的唯我论。
2021年04期 v.12;No.68 141-15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戴潘;
关于延展认知的诸多争论都可以被归结为有关"认知标志"的分歧,罗兰茨试图发展出一种能够广泛兼容经典认知观与当代认知观的认知标志理论,该理论将认知看作一种揭示或揭蔽的活动,作为揭示的认知并不关心具体的心理学功能描述,而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心灵与认知理论,从中可以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延展认知的结论。罗兰茨的理论借鉴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一些基本原则,但是他的论证仅仅给出了一种关于认知的先验描述,缺乏对于人与技术融合的构成性分析,而这是从现象学视角来论证延展认知的必需环节。
2021年04期 v.12;No.68 160-17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