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华;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和实践哲学具有密切的联系。他受古代实践哲学传统的影响,强调实践哲学和实践的互动关系,这决定了实践哲学不同于理论哲学和制作哲学的特点。这种关系启发了他对解释学特征的看法,以"参与"理想取代科学的客观性理想。他力图将实践哲学和解释学融合起来,形成解释学的实践哲学。这种实践哲学立足于当代历史处境,反思不同于科学技术理性的实践合理性,批判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的统治给人类造成的危机。他的解释学的对话理想对于当代实践问题,如不同文明如何共存,如何对待与传统的关系等,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1年01期 v.12;No.65 3-1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晏辉;
诠释的现象学考察旨在呈现诠释的原始发生,诠释者何以有意愿和能力对"不再是"的文本和"正在是"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证明;而诠释的伦理学批判则追问诠释行为的正当性基础、追问诠释文本行为的真实动机。对"不再是"的文本进行诠释目的在于基于本义、中介转义以开出新义,其后果只对诠释者有效,并不影响和决定他者的思考与行动;对"正在是"的行为进行诠释,可有当事者诠释和旁观者诠释两种,前者旨在辩护和证明,后者旨在反思和批判。实质上,作为旁观者的诠释已是公共舆论,是对公共善的追求,并以此对背离或解构公共善之"显失公正"行为展开反思与批判。实现从技艺诠释学向实践诠释学的转向,不仅仅是理论的旨归,更是一种强烈的价值诉求。
2021年01期 v.12;No.65 20-4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雁;
诠释学对于社会科学和现实研究的意义重大,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从理性与德性作为概念处境出发的诠释,不但关照到主体与主体性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还可在其语言的言语行为作为情境的创制中,解脱现代技术社会已普遍面临或即将面临的"存在之痛"。
2021年01期 v.12;No.65 45-59+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倪梁康;
意欲现象学的研究与认识现象学的研究都起步于1900年。普凡德尔与胡塞尔在意识现象学的各个方面都互有影响。意欲行为在整个意识领域的知情意三分中占有很大的权重。对意欲的分析既可以通过对作为及物动词和非及物动词的意欲之区分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对意愿、意志与意动三个本质因素的把握与析取来进行。意欲现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在意欲分析中蕴涵着对意识的结构研究和发生研究两方面的可能性,而且因此也进一步蕴涵着对从理论意向性到实践意向性,或者也可以说,从实践意向性到理论意向性的意识发生研究的双重可能性。因而,意欲现象学在此意义上构成整个意识现象学研究的多重意义上的起点。
2021年01期 v.12;No.65 60-7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倪培民;
儒家思想在当代最受诟病之处是它压抑人的自由。近来许多学者提出儒家思想与自由观念可以兼容,但也一般是以西方的自由主义为标准来证明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合理性。实际上儒家思想蕴含着一种独特而富启发意义的自由观,即自由是修炼而成的自发性。儒家的"不欲人之加诸我"和"无加诸人"展示的不仅是类似于伯林的"消极自由"的观念,而且是修炼所及的成就。其"从心所欲不逾矩"也不是简单的没有外在限制,而是通过修炼,化"矩"为功夫能力的升华。与"酸葡萄"式的自我消解不同,它是使自己能"发而皆中节"的自我成就。与"布律丹的驴"那种没有倾向的中立不同,它是理性与心理倾向高度一致后达到的无需选择的自由。以伯林为代表的自由观念最为缺乏的,就是自由的主体所需要的功夫能力和作为个人自由之必要条件的他者。一个人不仅通常需要来自他者的限制才能保证其更为根本的自由,他人的支持甚至是一个人自由的构成成分。伯林式的自由观对凸显自由的底线和对个人权益的保护有重要的作用,但它窄化了自由的内容,需要有儒家自由观对其作出纠正和补充。
2021年01期 v.12;No.65 73-97+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唐元松;陈晓平;
在把"上帝"等同于"宇宙"或"自然"这一点上,冯友兰与斯宾诺莎的宗教理论是一致的,二者都把宇宙(上帝)的存在性看作逻辑必然的。与之相比,爱因斯坦虽然也把"上帝"等同于"宇宙",但其宇宙的存在性不是逻辑必然的,而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不仅如此,爱因斯坦把宇宙宗教与社会道德分离开来,被称为"狭义宇宙宗教"。冯友兰和斯宾诺莎的宗教理论均涉及社会道德,故而属于"广义宇宙宗教",但二者在方法论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冯友兰倡导正方法与负方法相结合的中庸之道,斯宾诺莎则只倡导逻辑分析的正方法,而忽略了静默体验或实践修炼的负方法。这使得斯宾诺莎的"神人同一"论犯有某些逻辑错误和多少带有上帝人格化的色彩。而冯友兰的"天人合一"或"天地境界"则是一个基于大全悖论的逻辑观念和一个体现中庸之道的实践信条,完全没有上帝人格化的痕迹。
2021年01期 v.12;No.65 98-11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贡华南;
疼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世界对人作用时产生的否定性感受,也是人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世界对人的意味。疼具有切己性、返身性。在儒家思想史上,疼曾被视作为礼、仁、良知辩护的基石。在日常生活中,疼则被拿来进行自我确证。有了疼的经验,才能理解疼的现象,才能理解人情世界。疼人者为他人疼,能暂时超越自我而心系他人,并能在疼的驱动下诉诸行动而解除他人之疼。由疼确立的关系既高尚又真切,疼与所疼乃真正的一体。由此看,与天地万物一体实在是一个不易达到的境界。
2021年01期 v.12;No.65 116-12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高华;
认同是人生在世的基本处境,涉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涉到自我,是对"我是谁"的追问,因而是一个古老且持久的哲学问题。与此同时,人作为一种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历史性的存在者,对"我是谁"加以追问的认同,内在地有一个共同体的公共维度。因此,认同问题呈现的是个人与共同体的相互构成。通常,关于认同的论述,无论是基于笛卡尔精神实体的非还原论,还是基于洛克记忆经验的还原论,都忽视了认同的公共维度,而陷入了某种程度上的本质主义。阿伦特通过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划分,强调认同在本质上是一个"谁"而非"什么"的问题,认为人在公共领域的行动彰显了一个人的"谁",这种对于一个"谁"的彰显通过叙事得以持存。认同正是在这种行动和叙事中,与发生过的事件达成和解,呈现一个持久、开放的公共形象。借此,利科阐述了一种叙事认同观念。
2021年01期 v.12;No.65 126-13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邢媛;
自我认同品格是吉登斯用来指称现代性社会主体应该具有的保障人的本体性安全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应对并化解断裂、风险等晚期现代性社会造成的对人的安全威胁。由于人的本体安全所植根的自我认同机制,正在由过去更多地指向外部的传统转向了指向自我内部,因此,认识自我认同品格的一般性生成结构、这种结构与自我互构的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体现主体社会充分性的身份媒介,共同构成了自我认同品格塑造的主要内容,而自我认同的能力或要素更是建构自我认同品格独特性的关键。自我认同品格蕴含了自我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社会实践或实践能力,架起了本体安全与自我实现的桥梁,是自我认同实现机制的能力要素和特殊性的缘由。
2021年01期 v.12;No.65 138-15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2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