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波;
哲学是一项认知事业,在多重意义上,它与其他各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连续的:(1)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像其他各门科学一样,哲学也是探究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它是人类认知这个世界的总体努力的一部分。(2)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哲学与常识和科学之间没有实质性区别。正像科学方法是常识方法的精致化一样,哲学方法也是对常识方法和科学方法的提炼和总结。(3)就其效用而言,哲学和科学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过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特别是过一种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生活。(4)通过哲学史来学习哲学和进入哲学,通过批判地反思先前的哲学理论,开拓新的领域、使用新的方法、提出新的理论来发展哲学,这才是看待哲学与哲学史之间关系的正确态度和做法。(5)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如下两个说法只是想当然,似是而非:科学依赖观察和实验,哲学诉诸诠释和理解;科学重点关注"实然"(事情实际上怎么样),哲学重点关注"应然"(事情应该怎么样)。
2020年01期 v.11;No.59 4-2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张能为;
"做哲学"是新近出现的一种看待哲学和进行哲学研究的新鲜方式,并构成引起学界热烈反响的讨论话题。英美多部相关做哲学的经典著作的引入,更使做哲学的性质、意义和如何做哲学的讨论引向深入。与传统哲学研究不同,做哲学是一种依照内在的哲学性的思维方法训练以探究事物和世界本质性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实践、哲学操作、哲学活动,展示的是一种哲学性思考和论辩的过程。实际上,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以及现代语言逻辑分析哲学已触及到做哲学问题的思考并予以了一定的论述,只是这种认识和理解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说,一种理论的哲学性思辨活动过程屈位于一种思想理论的提出和判断结论的意义。要做哲学和做好哲学,内在地蕴涵着人类的惊异之心、实践与生活本身、哲学性思维与写作训练、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的四大面向问题。
2020年01期 v.11;No.59 25-4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费多益;
近些年来较为时髦的"实验哲学"存在着如下可疑之处:(1)从概念的外延来看,存在范畴混淆和边界模糊的问题,甚至某种意义上成为认知科学或实验心理学的语词变换,那么,实验哲学究竟是哲学还是科学?(2)实验的地位在一个世纪前就从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中得到确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将实验用来限定或修饰哲学,就概念内涵来讲,是冗余性的。(3)实验作为一种方法如何从描述性的发现中得出规范性的结论?方法论的自然化遭遇"解释鸿沟"困境:心智、意识、体验最重要的特征是其主体性,它不受物理世界因果规律的支配;对内在状态、事件和过程的理论说明不能仅仅通过诉诸物理现象的理论说明而获得成功。(4)按照实验哲学的主张,对于"直觉在多大程度上可靠"的判断需要诉诸经验,而对这种判断的判断仍然依赖于直觉,如此就陷入了一种自我支持或循环论证,但实验自身却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对"实验哲学"的反思旨在理解哲学"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2020年01期 v.11;No.59 43-53+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马迎辉;
着眼于意向性的敞开性维度,海德格尔将《逻辑研究》中被理解为充实上的一致性的存在概念诠释为去蔽,以此获得了被胡塞尔在认识论研究中错失了的自身被给予的存在。但在其对胡塞尔的批判中,作为生存论建构之镜像的超越论的绝对存在却被压抑了,同时被压抑的还有他本人一早就确立的单义的最高存在与超越的一所建构的存在之间的根本差异,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通过重新诠释"无"所实现的思想转向的实质就是返回单义的最高存在。单义存在为他的尼采批判和四方域的建构提供了基础,但这种环形存在仍然可以在数学形式上获得理解。在思的范式上,现象学急需新的突破。
2020年01期 v.11;No.59 54-6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邓庆平;
在与同门的讨论中,黄榦将人心理解为喜怒哀乐之情,而将道心理解为仁义礼智之性。以权尚夏和韩元震为代表的韩国性理学家基于自身的人心道心说,注意到了黄榦此观点与朱子思想之间的差异,尤其是黄榦以道心为性的观点,分别作有专文对黄榦的观点进行详尽批判。这些批判不仅涉及黄榦的观点本身,更涉及其具体的论证过程。这两篇文章充分展示了人心道心说的复杂性,更代表了韩国性理学家对黄榦思想的最高研究水平。
2020年01期 v.11;No.59 68-7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祖春明;
20多年前,原苏联的解体,不仅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也意味着曾经统一的意识形态空间的崩塌。因此,在苏联解体之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不仅需要重建社会秩序,同时也需要重构精神秩序。从这些国家目前的态势来看,社会秩序已经基本稳定下来,精神秩序重建的任务就随之凸显出来。在这些新兴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民族哲学应运而生,成为遍及这些国家思想界的强劲力量。在这些新兴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一些我们熟知的对立范畴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出来:传统VS现代;民族主义VS国际主义;特殊主义VS普遍主义;去俄罗斯化VS西方化,等等。这些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与我国之间具有高度紧密的地缘政治关系和历史文化渊源,我们有必要密切关注其国内思想发展的最新动态。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思想领域同样面临一定程度的重建任务,这些新兴民族国家的精神探索或可为我们提供些许借鉴。
2020年01期 v.11;No.59 79-9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于尔根·哈贝马斯;童世骏;
康德把道德主体的自主性(自由)中的理性方面(普遍性)和意志方面(应然性)区分开来,把两者的统一基础放在其先验哲学框架中的"伦理共同体"之上。黑格尔用他的"伦理生活"概念把道德主体从彼岸世界拉回来,放到其生活史的教养过程中来理解。但黑格尔在现代伦理生活中看到的是由理由之结晶所构成的客观精神与服膺理由的主观精神之间的和解而非冲突,而马克思通过意识形态批判却揭示出各种"理由"掩盖之下的社会权力和政治暴力。马克思认为,要反抗这种力量的压迫,首先必须为政治共同体的真正凝聚创造经济基础,而最终会导致资产阶级社会瓦解的那同一种经济危机,也将释放出导向一种新的社会整合形式的力量。但马克思未能看到,即使在一个摆脱了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中,私人自主与公共自主都是缺一不可、互为前提的。对从康德经过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复杂讨论的这种回顾告诉我们,为资本的充分运行提供条件的旨在避免危机的国家政治,不仅要满足后形上道德条件下的合法化要求,而且要满足多元文化条件下的社会凝聚要求;在当代世界,尤其在当代欧洲,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的那种政治文化,必须以公民们为创造性地解决其共同问题而进行的民主斗争的历史经验作为基础。
2020年01期 v.11;No.59 91-102+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1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丹尼尔·C.亨利希;计海庆;
哈贝马斯对生命伦理学的探讨是否表明:应对优生学带来的伦理挑战,不能仅在义务论的解说下才可能,而是要求助于一种善生活的观念或者规范的人类学?哈贝马斯反对基因工程的论证如下:被基因修改的人的自主意识受到了损害,这导致了人类本质的物化。这一本质,又是作为人的伦理自我理解的可能条件。"物种伦理"的概念集中表达了哈贝马斯的上述论证,也清楚地表明了哈贝马斯对义务论伦理学路径的偏离。哈贝马斯反对异化决定论的论证可以有两种解读:较弱的版本和准先验的版本,这导致其"自主意识"概念的模棱两可。通过对比其早期思想,可以发现哈贝马斯论证中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人)应是道德的",但他没有对此作答。哈贝马斯的著作中有两种不同的人类学观点,这或许有助于弥补其生命伦理论证中的人类学短板。
2020年01期 v.11;No.59 103-11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王治东;马超;
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技术正义问题的新一轮追问。但关于技术正义的研究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对技术正义的理解学界并不一致,仍有很大讨论空间。可以说,技术正义蕴含一般正义的要素,但技术正义因技术的特殊性而具有不同于一般正义的特征。技术正义有多种分析视角,借助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逻辑的语境或者说是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语境进行研究,是对技术正义的积极建构。特别是当代中国的技术正义问题虽然在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指导下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仍无法完全避免市场经济推动下资本逻辑的渗透与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立足本国的现实境遇,在准确把握公平与效率、创新与安全、人类与自然、权利与责任、专利与共享、工具与价值等核心范畴及其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探求当代中国技术正义思想的合理性样态,进而为化解新时代我国技术发展难题,共筑人们的美好生活确立更高的价值旨归。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技术的资本宰制是技术非正义性的历史性渊源,马克思通过批判技术的异化现象揭示了私有制度的非正义性原罪,同时依托技术实践与变革私有制使技术正义这一技术的最高价值境界在现实维度上得以出场,即在最高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020年01期 v.11;No.59 117-130+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1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卢西亚诺·弗洛里迪;姜晨程;
图灵的工作有三个主要的哲学教益,它们导向一种新的信息哲学。图灵认为,哲学问题只有在指定了正确的抽象层次方法时才能被有意义地问出。信息哲学的自身发展是对图灵工作的一种延续。
2020年01期 v.11;No.59 131-13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段丽真;陈崇荣;
罗伯特·汉那立足于当前分析哲学内部关于"知觉经验的内容是否是概念性的"这一核心讨论,尤其针对以麦克道尔为代表的强概念论主张,指出有一些知觉状态的内容甚至在本质上都不能被概念化,他把这种内容称为"本质性非概念性内容"。他认为这种自发的非概念性内容有其自身的规范性,它构成了"身体自身的理由",并可以成为"理由的逻辑空间"的基础。与此同时,针对麦克道尔借用康德哲学来支撑其概念论主张的做法,汉那对康德作了强的非概念论解读。汉那正确地揭示了康德直观理论的困境,但他过分强调直观的独立作用,从而对康德哲学作了片面化理解,他无法解决直观和概念的真正结合问题,也无法真正成功应对麦克道尔强概念论的挑战。
2020年01期 v.11;No.59 138-15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凡;傅畅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工程是实现创新的重要载体。工程哲学是哲学学科综合创新的学科生长点,工程方法论是工程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工程方法作为一个核心的范畴,有必要从工程本体论、工程方法论、工程知识论和工程价值论四个维度对工程方法的本质、特征与意义进行全面分析,这种分析有助于对工程方法的理论视域与现实旨归获得更为清晰地认识,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020年01期 v.11;No.59 152-16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梅祥;王路;
<正>一、关于几本书梅:在2003年出版《"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之后,您于2007年出版了《逻辑与哲学》。您在该书序中说,有关being的研究可以暂告一个段落。该书最后一章的题目是"真与是",似乎恰好与《是与真》一书相呼应,也显示出该项研究大致完成的意思。但是情况并不是这样。我看到您后来又写出《读不懂的西方哲学》(2011年),《解读〈存在与时间〉》(2012年),以及《一"是"到底论》(2017年)。这是为什么呢?
2020年01期 v.11;No.59 164-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天翊;陈嫣;
<正>克里斯多夫·皮考克(Christopher Peacocke)教授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英美哲学的发展轨迹。他生长在牛津,于牛津获得PPE(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专业本科一等学位,又接连取得哲学硕士、博士。在此期间,他与斯特劳森、达米特、麦克道尔、埃文斯、法因等哲学家亦师亦友,见证了牛津哲学鼎盛的黄金时代。在牛津陆续任教二十余年后,他迁至美国,先后在哲学重镇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工作,至今也已近二十年。如今,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逊尼哲学教授、当代英美哲学界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几十年来,皮考克教授的研究成果遍及逻辑学、形而上学、认识论、心灵哲学等领域。他以一种弗雷格式的理性主义视角持续探索自我、知觉、意义、概念、逻辑等话题,成为了相关讨论中的代表人物。
2020年01期 v.11;No.59 172-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张鑫毅;
<正>2014年,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颜青山教授准备开设一门"元伦理学"课程,他提议我将奥塔哥大学哲学教授亚历山大·米勒(Alexander Miller)的《当代元伦理学导论》a译出,以作为这门课的教材。这本书是最早使我对元伦理学问题发生兴趣的文献之一,我当然乐承其事。译稿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完善,于201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b,这也是国内引进的第一部系统综述元伦理学各流派观点的导论性著作。
2020年01期 v.11;No.59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朋;
<正>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1922—2005)先生的经典作品《中国思想之渊源》a在西方学界享誉已久,在中国却影响不大,至今罕有学者专门对之展开评述。牟复礼先生的这部《中国思想之渊源》虽然不以"哲学史"命名,却是一本简明扼要的中国先秦哲学史研究专著。由于牟先生精纯的文化修养、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宽广的学术视野,其关于中国先秦哲学史的研究必然大有可观。下面就以牟复礼先生《中国思想之渊源》对中国先秦思想的分析脉络为主线,把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的先秦部分作为主要对比内容,集中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增进对先秦时期的中国学术一些新的认识。
2020年01期 v.11;No.59 18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