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审视

    徐向东;

    人类增强技术在有望治疗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严重疾病、增强人类能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亟待思考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从伦理反思的角度来看,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异议:首先,这种应用破坏了我们对医疗的传统目的的理解;第二,它在某种意义上挑战了人类生活中的一系列重要价值;第三,使用这种技术来干预人性是在"扮演上帝"。尽管这些批评提出了生物技术的应用中值得认真考虑的一些问题,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来自对一些相关问题的误解。一旦这些误解得到澄清,在确保能够用明确的伦理准则来制约基因技术的应用的情况下,我们无需对基因技术的应用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但是,在尝试应用这种技术时,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人类生命的复杂性及其独特的重要性,确保这种应用不会破坏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以及相关的人类价值。

    2019年05期 v.10;No.57 4-2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8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审视

    徐向东;

    人类增强技术在有望治疗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严重疾病、增强人类能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亟待思考的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从伦理反思的角度来看,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异议:首先,这种应用破坏了我们对医疗的传统目的的理解;第二,它在某种意义上挑战了人类生活中的一系列重要价值;第三,使用这种技术来干预人性是在"扮演上帝"。尽管这些批评提出了生物技术的应用中值得认真考虑的一些问题,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来自对一些相关问题的误解。一旦这些误解得到澄清,在确保能够用明确的伦理准则来制约基因技术的应用的情况下,我们无需对基因技术的应用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但是,在尝试应用这种技术时,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人类生命的复杂性及其独特的重要性,确保这种应用不会破坏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以及相关的人类价值。

    2019年05期 v.10;No.57 4-2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8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造世伦理

    王天恩;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活动回归认识和实践一体化。从上帝之眼到上帝之手,人类的伦理地位根本改变。世界的自然进化不存在伦理问题,而世界的人为创构则使伦理问题日益具有整体性,从而将伦理研究提升到更高的整体层次。适应世界必须遵循的伦理是"适世伦理",创构世界所必须遵循的则是"造世伦理"。从"适世伦理"到"造世伦理",意味着个体伦理和集体伦理的和解;意味着类伦理的凸显。大数据具有重要造世伦理意蕴,一方面,大数据的规模整全性、结构开放性、实时流动性和价值生产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伦理基础;另一方面,其统计性又使大数据应用具有巨大伦理风险。而人工智能则使人类面临伦理关系的革命性变革。造世伦理的基本问题是造世的在先预设伦理,它不仅关乎人类进化方向的选择,而且日益深入地涉及类如是否应当让超级智能做出在先预设等复杂伦理问题。造世伦理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造世伦理的整体性、类特性和共同性。

    2019年05期 v.10;No.57 30-4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1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造世伦理

    王天恩;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活动回归认识和实践一体化。从上帝之眼到上帝之手,人类的伦理地位根本改变。世界的自然进化不存在伦理问题,而世界的人为创构则使伦理问题日益具有整体性,从而将伦理研究提升到更高的整体层次。适应世界必须遵循的伦理是"适世伦理",创构世界所必须遵循的则是"造世伦理"。从"适世伦理"到"造世伦理",意味着个体伦理和集体伦理的和解;意味着类伦理的凸显。大数据具有重要造世伦理意蕴,一方面,大数据的规模整全性、结构开放性、实时流动性和价值生产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伦理基础;另一方面,其统计性又使大数据应用具有巨大伦理风险。而人工智能则使人类面临伦理关系的革命性变革。造世伦理的基本问题是造世的在先预设伦理,它不仅关乎人类进化方向的选择,而且日益深入地涉及类如是否应当让超级智能做出在先预设等复杂伦理问题。造世伦理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造世伦理的整体性、类特性和共同性。

    2019年05期 v.10;No.57 30-4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1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人机混合能动者的伦理意义、建构分析和启示

    邬桑;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它极可能担负道德责任,拒斥人工智能成为道德能动者是不现实且理由不足的。人工智能作为道德能动者有其哲学理论基础,但它目前只能成为显性伦理主体而非完全伦理主体,尚不足以现实地被问责,它无法解决"好"的决策问题、伦理契合问题和具身化问题。因此,人工能动者相关的伦理问题需求一个可替代的道德能动者——人机混合能动者。混合能动者不仅能够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其成为完全伦理主体之前,作为伦理主体承担道德责任,而且在人工智能成为完全伦理主体之后也将长期存在。因此,加强以混合能动者作为伦理主体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混合能动者符合社会—技术—认识高度不可分的立场,也是实现分布式道德的重要一环,更是实现人机融合的关键步骤。通过对混合能动者内部建构进行行动哲学的理论分析,提出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需依据以混合能动者内外为划分而产生的六个维度,有助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的推进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2019年05期 v.10;No.57 41-52+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人机混合能动者的伦理意义、建构分析和启示

    邬桑;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使它极可能担负道德责任,拒斥人工智能成为道德能动者是不现实且理由不足的。人工智能作为道德能动者有其哲学理论基础,但它目前只能成为显性伦理主体而非完全伦理主体,尚不足以现实地被问责,它无法解决"好"的决策问题、伦理契合问题和具身化问题。因此,人工能动者相关的伦理问题需求一个可替代的道德能动者——人机混合能动者。混合能动者不仅能够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其成为完全伦理主体之前,作为伦理主体承担道德责任,而且在人工智能成为完全伦理主体之后也将长期存在。因此,加强以混合能动者作为伦理主体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混合能动者符合社会—技术—认识高度不可分的立场,也是实现分布式道德的重要一环,更是实现人机融合的关键步骤。通过对混合能动者内部建构进行行动哲学的理论分析,提出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需依据以混合能动者内外为划分而产生的六个维度,有助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准则的推进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2019年05期 v.10;No.57 41-52+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翻译—阐发与严复造天演论:中国现代思想生成的一个面向

    刘梁剑;

    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ics"在英文世界中也许只是一篇讲究学理的普通公众演讲稿,但严复修辞达旨,造出一部转变时代风气、产生意识形态效应的文献,即《天演论》。考察中国现代思想及现代化进程,不能不注意到从"Evolution and Ethics"到《天演论》的"翻译—阐发"现象。从"Evolution and Ethics"到"天演论",不是漏译了"伦理学",而是改变了"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关系,从而引出了一种不同于赫氏伦理学的严氏伦理学。"天演"将演化提升到了天道的地位,而演化又是在进化的意义上得到理解。然而,赫胥黎所理解的演化,除了上升进化之外,尚有退化、盛衰消息循环,以及类似于章太炎所标举的苦乐善恶俱分进化论等复杂的面向。对于这些面向,严复或者略而不译,或者改易原意,或者在案语中引斯宾塞加以反驳。严复的当务之急,乃是要缔造一种信仰,为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业提供精神动力。学问不妨矛盾复杂,但行动指南必须简单明了。演化的纯粹单义性,天道的超越神圣性,这两个因素都有力地缔造了一种天演宗。

    2019年05期 v.10;No.57 53-6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翻译—阐发与严复造天演论:中国现代思想生成的一个面向

    刘梁剑;

    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thics"在英文世界中也许只是一篇讲究学理的普通公众演讲稿,但严复修辞达旨,造出一部转变时代风气、产生意识形态效应的文献,即《天演论》。考察中国现代思想及现代化进程,不能不注意到从"Evolution and Ethics"到《天演论》的"翻译—阐发"现象。从"Evolution and Ethics"到"天演论",不是漏译了"伦理学",而是改变了"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关系,从而引出了一种不同于赫氏伦理学的严氏伦理学。"天演"将演化提升到了天道的地位,而演化又是在进化的意义上得到理解。然而,赫胥黎所理解的演化,除了上升进化之外,尚有退化、盛衰消息循环,以及类似于章太炎所标举的苦乐善恶俱分进化论等复杂的面向。对于这些面向,严复或者略而不译,或者改易原意,或者在案语中引斯宾塞加以反驳。严复的当务之急,乃是要缔造一种信仰,为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业提供精神动力。学问不妨矛盾复杂,但行动指南必须简单明了。演化的纯粹单义性,天道的超越神圣性,这两个因素都有力地缔造了一种天演宗。

    2019年05期 v.10;No.57 53-6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胡塞尔的“纯粹逻辑学”纲领及其意义——论《逻辑研究》第一卷中的逻辑哲学思想

    钱立卿;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第一卷不仅对于现象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作为一部独立的逻辑哲学著作参与到20世纪初的逻辑哲学发展中。胡塞尔基于对传统逻辑的反思,提出了"纯粹逻辑学"的构想,它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首先是重新确立逻辑学的纯粹性、独立性和非经验性,反对心理学主义的解读;其次,确定逻辑学处理的对象类型、对象间关系类型以及理想中的理论结构形态。这两方面平行于从弗雷格到希尔伯特的逻辑哲学发展过程,前者表明了新时代的逻辑学如何在根本上超越了传统的观点,后者则最终导向了现象学哲学。这也意味着20世纪初的逻辑哲学与某种彻底的认识论研究之间存在着结合点。

    2019年05期 v.10;No.57 66-8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胡塞尔的“纯粹逻辑学”纲领及其意义——论《逻辑研究》第一卷中的逻辑哲学思想

    钱立卿;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第一卷不仅对于现象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同时也作为一部独立的逻辑哲学著作参与到20世纪初的逻辑哲学发展中。胡塞尔基于对传统逻辑的反思,提出了"纯粹逻辑学"的构想,它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首先是重新确立逻辑学的纯粹性、独立性和非经验性,反对心理学主义的解读;其次,确定逻辑学处理的对象类型、对象间关系类型以及理想中的理论结构形态。这两方面平行于从弗雷格到希尔伯特的逻辑哲学发展过程,前者表明了新时代的逻辑学如何在根本上超越了传统的观点,后者则最终导向了现象学哲学。这也意味着20世纪初的逻辑哲学与某种彻底的认识论研究之间存在着结合点。

    2019年05期 v.10;No.57 66-8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实质归纳理论能解决休谟问题吗?

    李帅;

    诺顿提出了一种新的归纳理论:实质归纳理论,力图解决恼人的休谟问题。他认为在形式归纳理论中,归纳推理的有效性源自普遍推理模式。而在实质归纳理论中,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依赖实质事实。这就把对归纳模式的辩护转换为对实质事实的辩护,休谟问题也随之消解。针对实质归纳辩护进路的两个批评,诺顿一一予以了回击。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一种拱门结构的非层级经验主义。然而,我们发现,诺顿的实质归纳辩护进路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

    2019年05期 v.10;No.57 81-9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1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实质归纳理论能解决休谟问题吗?

    李帅;

    诺顿提出了一种新的归纳理论:实质归纳理论,力图解决恼人的休谟问题。他认为在形式归纳理论中,归纳推理的有效性源自普遍推理模式。而在实质归纳理论中,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依赖实质事实。这就把对归纳模式的辩护转换为对实质事实的辩护,休谟问题也随之消解。针对实质归纳辩护进路的两个批评,诺顿一一予以了回击。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一种拱门结构的非层级经验主义。然而,我们发现,诺顿的实质归纳辩护进路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

    2019年05期 v.10;No.57 81-9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1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何以要平等:康德、罗尔斯与阿马蒂亚·森

    薛丹妮;

    人际差异要求平等正义理论在探求"什么要平等"(平等的内容)之前,回答"为什么要平等"(平等的根据),后者对确认现代世界不公正的经济不平等及其解决具有重要意义。由阿马蒂亚·森明确提出却未能坚持到底的平等内容与根据之区分,在罗尔斯处的可能线索是作为平等根据的"人的特征",并可进一步明晰为康德意义上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即"作为目的自身的人性"。作为社会正义价值的平等,就是要尊重人性,摒弃一切偶然因素而把每一个人都当作目的自身来平等对待,不但有关首要善品与资源等客观方面的平等分配正义如此,而且对于个人将客观条件转化为自身福利的能力等主观差异方面亦是必要的。

    2019年05期 v.10;No.57 93-10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何以要平等:康德、罗尔斯与阿马蒂亚·森

    薛丹妮;

    人际差异要求平等正义理论在探求"什么要平等"(平等的内容)之前,回答"为什么要平等"(平等的根据),后者对确认现代世界不公正的经济不平等及其解决具有重要意义。由阿马蒂亚·森明确提出却未能坚持到底的平等内容与根据之区分,在罗尔斯处的可能线索是作为平等根据的"人的特征",并可进一步明晰为康德意义上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即"作为目的自身的人性"。作为社会正义价值的平等,就是要尊重人性,摒弃一切偶然因素而把每一个人都当作目的自身来平等对待,不但有关首要善品与资源等客观方面的平等分配正义如此,而且对于个人将客观条件转化为自身福利的能力等主观差异方面亦是必要的。

    2019年05期 v.10;No.57 93-10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儒家正义理论如何可能?

    全林强;

    《共同的善与全球贫困的伦理学:一种儒家视角》一文凸显了缺失平等权利观念的儒家伦理的狭隘及特权的本性,即儒家"超越等差之爱"的"仁"的"推扩"本能地产生了一种狭隘的自我封闭,形成了一个在亲缘、亲密关系范围内的环形回路,对外界个体产生了屏蔽。儒家的"仁"与权利观念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共存的,所需要的是界定二者各自运行的空间。在非道德领域及拥有相同道德权重的境况下,运用儒家的"仁",即亲缘、亲密关系的优先性,对家庭、亲戚和朋友关系成员的诉求优先满足是可允许的。这是儒家"仁"的运行空间。在拥有不同道德权重的境况中,主体的选择需要优先满足道德权重较大一方的道德诉求。这是权利的运行空间。

    2019年05期 v.10;No.57 103-11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儒家正义理论如何可能?

    全林强;

    《共同的善与全球贫困的伦理学:一种儒家视角》一文凸显了缺失平等权利观念的儒家伦理的狭隘及特权的本性,即儒家"超越等差之爱"的"仁"的"推扩"本能地产生了一种狭隘的自我封闭,形成了一个在亲缘、亲密关系范围内的环形回路,对外界个体产生了屏蔽。儒家的"仁"与权利观念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共存的,所需要的是界定二者各自运行的空间。在非道德领域及拥有相同道德权重的境况下,运用儒家的"仁",即亲缘、亲密关系的优先性,对家庭、亲戚和朋友关系成员的诉求优先满足是可允许的。这是儒家"仁"的运行空间。在拥有不同道德权重的境况中,主体的选择需要优先满足道德权重较大一方的道德诉求。这是权利的运行空间。

    2019年05期 v.10;No.57 103-11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真理:重温一场传统的论战

    克里斯宾·赖特;胡兰双;

    按照对"真"的结构分析,真理论可分为:内在论、符合论、融贯论和紧缩论。这四种方案各有其适用范围,但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除符合论以外的三种方案都存在棘手的难题。融贯论不能证成逻辑上的不矛盾律,不能合理地解决如何选择"支配性"信念系统的问题,并且它和内在论都不能解决偶然真问题。紧缩论的问题则是:若将"真"理解为提供一种认知担保,与其所主张的等值图式相结合,就可推出:信念p没有认知担保当且仅当非p有认知担保,这与实际情形不相符——关于p和非p,我们有可能都没有认知担保。为摆脱传统符合论的困境,可以通过列举"老生常谈"的方式,发展一种多元真理论:"真"在不同领域取决于不同的事物——在一个区域内取决于符合,在另一个领域内取决于融贯。"超可断定性"这一概念可以解释这种多元真理论的可行性。

    2019年05期 v.10;No.57 114-138+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真理:重温一场传统的论战

    克里斯宾·赖特;胡兰双;

    按照对"真"的结构分析,真理论可分为:内在论、符合论、融贯论和紧缩论。这四种方案各有其适用范围,但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除符合论以外的三种方案都存在棘手的难题。融贯论不能证成逻辑上的不矛盾律,不能合理地解决如何选择"支配性"信念系统的问题,并且它和内在论都不能解决偶然真问题。紧缩论的问题则是:若将"真"理解为提供一种认知担保,与其所主张的等值图式相结合,就可推出:信念p没有认知担保当且仅当非p有认知担保,这与实际情形不相符——关于p和非p,我们有可能都没有认知担保。为摆脱传统符合论的困境,可以通过列举"老生常谈"的方式,发展一种多元真理论:"真"在不同领域取决于不同的事物——在一个区域内取决于符合,在另一个领域内取决于融贯。"超可断定性"这一概念可以解释这种多元真理论的可行性。

    2019年05期 v.10;No.57 114-138+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逻辑心理主义:一种信念修正的视角

    曹青春;

    以穆勒为代表的逻辑心理主义与以弗雷格为代表的反心理主义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逻辑心理主义认为,逻辑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或是其分支,具有描述性;反心理主义则认为,应当把心理的东西从逻辑中剔除,逻辑只是规范性的。信念修正理论虽具有规范性特质,但是当信念状态层级从低层级走向高层级时,其规范性解释力度则会降低,这表明信念状态的改变会受到经验描述的影响,信念修正理论研究有从规范性走向描述性的层级区分。信念修正理论一定程度上能为弱逻辑心理主义在逻辑中的合法性提供支持,并将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聚焦在人即主体上。

    2019年05期 v.10;No.57 139-15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逻辑心理主义:一种信念修正的视角

    曹青春;

    以穆勒为代表的逻辑心理主义与以弗雷格为代表的反心理主义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逻辑心理主义认为,逻辑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或是其分支,具有描述性;反心理主义则认为,应当把心理的东西从逻辑中剔除,逻辑只是规范性的。信念修正理论虽具有规范性特质,但是当信念状态层级从低层级走向高层级时,其规范性解释力度则会降低,这表明信念状态的改变会受到经验描述的影响,信念修正理论研究有从规范性走向描述性的层级区分。信念修正理论一定程度上能为弱逻辑心理主义在逻辑中的合法性提供支持,并将心理主义与反心理主义聚焦在人即主体上。

    2019年05期 v.10;No.57 139-15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访谈与书评

  • 人工智能时代应如何改变思维:系统、关联和直觉——钱旭红院士访谈

    黄时进;成素梅;

    <正>黄时进(以下简称"黄"):钱院士,您好。2012年您出版了《改变思维》,这本书在国内率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科学思维的理性力量,强调逻辑思维重建的路径,受到读者的好评。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您认为会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带来哪些新的冲击?需要人们做什么样的改变?这些改变和您《改变思维》中论述的核心思想是否一致?人工智能时代,应确立怎样的思维框架?钱旭红(以下简称"钱"):《改变思维》一书的目的就是强调思维的多样性差异、集成与升华,强调全面而多样的思维、超越性思维、超限性思维,真正做到道法自然,以跟上或者引领发展。七年过去了,书中一些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增订,因此,我不敢讲此书能对发展人工智能有多少帮助,但对人们接受人工智能会有些许益处。首先声明,我不是研究人工智能的,我无权也无能力对人工智能作出判断。但

    2019年05期 v.10;No.57 153-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时代应如何改变思维:系统、关联和直觉——钱旭红院士访谈

    黄时进;成素梅;

    <正>黄时进(以下简称"黄"):钱院士,您好。2012年您出版了《改变思维》,这本书在国内率先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科学思维的理性力量,强调逻辑思维重建的路径,受到读者的好评。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您认为会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带来哪些新的冲击?需要人们做什么样的改变?这些改变和您《改变思维》中论述的核心思想是否一致?人工智能时代,应确立怎样的思维框架?钱旭红(以下简称"钱"):《改变思维》一书的目的就是强调思维的多样性差异、集成与升华,强调全面而多样的思维、超越性思维、超限性思维,真正做到道法自然,以跟上或者引领发展。七年过去了,书中一些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增订,因此,我不敢讲此书能对发展人工智能有多少帮助,但对人们接受人工智能会有些许益处。首先声明,我不是研究人工智能的,我无权也无能力对人工智能作出判断。但

    2019年05期 v.10;No.57 153-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之间的反思均衡——弗莱斯塔教授访谈录

    达格芬·弗莱斯塔;刘靖贤;李晽;

    <正>受"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资助,应北京大学陈波教授邀请,弗莱斯塔教授于2018年11月6日至12日在北京大学作五次学术讲演。弗莱斯塔(Dagfinn K re F llesdal)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刘易斯(C. I. Lewis)讲席荣休教授,挪威奥斯陆大学荣休教授。他出生于1932年,本科在奥斯陆大学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师从著名数学家司寇伦,硕士阶段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后来在哈佛大学著名哲学家蒯因

    2019年05期 v.10;No.57 16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之间的反思均衡——弗莱斯塔教授访谈录

    达格芬·弗莱斯塔;刘靖贤;李晽;

    <正>受"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资助,应北京大学陈波教授邀请,弗莱斯塔教授于2018年11月6日至12日在北京大学作五次学术讲演。弗莱斯塔(Dagfinn K re F llesdal)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刘易斯(C. I. Lewis)讲席荣休教授,挪威奥斯陆大学荣休教授。他出生于1932年,本科在奥斯陆大学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师从著名数学家司寇伦,硕士阶段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后来在哈佛大学著名哲学家蒯因

    2019年05期 v.10;No.57 16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般哲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哲学创作——读《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

    张立恩;

    <正>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学界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多有思考。(1)不过,由于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哲学的讨论多出于文化或文明比较的动机,在中国哲学研究中产生了重哲学史梳理而轻哲学创作的现象。有鉴于此,陈少明先生新著《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2)提出"做中国哲学"的应对方案。这一方案的提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其长期致思的结果。关于本书对于当代中国哲

    2019年05期 v.10;No.57 17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般哲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哲学创作——读《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

    张立恩;

    <正>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学界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多有思考。(1)不过,由于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哲学的讨论多出于文化或文明比较的动机,在中国哲学研究中产生了重哲学史梳理而轻哲学创作的现象。有鉴于此,陈少明先生新著《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2)提出"做中国哲学"的应对方案。这一方案的提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其长期致思的结果。关于本书对于当代中国哲

    2019年05期 v.10;No.57 17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阳明心学的深度犁耕——《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述评

    孙海燕;

    <正>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①(以下简称《入圣之机》)一书,是陈立胜先生近年来研读王阳明《传习录》等文本所撰论文的结集,全书除"导论"之外,共13章,每章各由一篇论文组成。书中的多数文章曾在不同会议、期刊或文集中发表过,结集成书时,作者又对其加以修订,因不再受论文的字数、注释等方面限制,该书内容也更加丰富翔实。该书虽非结体严整的专著,但由于紧紧围绕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的形成、本质及其经受的种种非议展开,故并不显得松散。通读全书,笔者以为有四个方面足令人印象深刻,今略加分梳,示诸同好。

    2019年05期 v.10;No.57 18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阳明心学的深度犁耕——《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述评

    孙海燕;

    <正>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①(以下简称《入圣之机》)一书,是陈立胜先生近年来研读王阳明《传习录》等文本所撰论文的结集,全书除"导论"之外,共13章,每章各由一篇论文组成。书中的多数文章曾在不同会议、期刊或文集中发表过,结集成书时,作者又对其加以修订,因不再受论文的字数、注释等方面限制,该书内容也更加丰富翔实。该书虽非结体严整的专著,但由于紧紧围绕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的形成、本质及其经受的种种非议展开,故并不显得松散。通读全书,笔者以为有四个方面足令人印象深刻,今略加分梳,示诸同好。

    2019年05期 v.10;No.57 18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5.论文类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

    2019年05期 v.10;No.57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5.论文类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

    2019年05期 v.10;No.57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