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与语境——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专题研讨之二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继续讨论海伦·朗基诺(Helen Longino)的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坦佩雷大学克里斯蒂娜·罗琳(Kristina Rolin)的《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缺失了什么?》一文指出,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的四项标准或规范忽略了形成科学争议的物质—认知条件,其中的"接受批评"与"共享标准"需要优化。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克里斯滕·因特蔓(Kristen Intemann)的《如何理解批判

    2019年02期 v.10;No.54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缺失了什么?

    克里斯蒂娜·罗琳;董美珍;

    为了给科学中合乎规范的异议提供标准,海伦·朗基诺的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CCE)应加以改进。CCE指出,持异议或共识的科学家都应遵循四个标准:公认的科学场所、接受批评、共享标准和知识权威调和的平等性。其中需要优化的是接受批评与共享标准这两个准则。CCE还应当考虑到将形成科学争议的物质—认知条件。

    2019年02期 v.10;No.54 4-1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理解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中的多样性?

    克里斯滕·因特蔓;张贵红;

    科学共同体中的多样性在海伦·朗基诺的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CCE)中发挥了特定的作用。虽然朗基诺似乎认为参与者的多样性对于可转变的批判很重要——这对客观性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可以在CCE提出的四个标准下得到保证。参与者的多样性是客观性的必要条件,并且有必要作为CCE的第五个标准。这可以通过完善CCE的规范来实现,以始终如一地融入有关多样性的承诺。

    2019年02期 v.10;No.54 13-2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化批评空间的语境论建构与拓展

    王不凡;

    海伦·朗基诺的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CCE)通过诉诸主体间的话语互动及其规范,建构了一个追求客观性的社会化批评空间。然而,这个社会化空间所刻画的知识生产图景建立在话语互动的基础之上,并不能充分说明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因而其规范性条款的有效性遭到了质疑。一种关注科学技能性知识的实践拓展从行动层面重新考察了非充分决定性论题,不仅可以回应先前的问题,而且可以升华朗基诺的理论旨趣。

    2019年02期 v.10;No.54 26-3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附加规范的批评性回应

    海伦·朗基诺;王不凡;

    认知责任的公平性和社会地位的多样性是扩展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规范的两种努力。但在朗基诺看来,学术权威的平等性同时适用于共识者和异议者,多样性并非来源于规范,而是来自起初致力于批评互动的认识论观点。多样性和共享标准之间的张力不需要更多的附加规范来缓和。共同体必须扩大自身的包容性,才能使批评的话语有效。此外,科学实践中的意会内容在经受住了批评性的审查之后才会转化为知识。

    2019年02期 v.10;No.54 37-3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权利与启蒙——康德对革命的双重拒斥

    方博;

    康德对政治革命的坚决拒斥虽然在康德研究中屡遭诟病,但这一立场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他对当时的政治现实的妥协,而是有其深思熟虑的理由。康德的学说中实际上包含着对革命的双重拒斥,即基于权利概念的拒斥和基于政治实践的拒斥。在法哲学的层面,康德从权利论证的角度指明了所谓的积极抵抗权不可能在理论上得到辩护,其在逻辑上将消解作为一切权利的现实性的基础的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因此与权利的概念相矛盾。而在政治哲学的层面,康德则论证了通过暴力革命往往不能如革命者所期待的那样建立起全新的理想秩序,因为革命并不能直接带来人的启蒙,而后者恰恰是制度的持续革新与良序运行所必需的条件。

    2019年02期 v.10;No.54 40-5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下载次数: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作为方向与无限的时间——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的“空间”概念的现象学解构

    彭洋;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是最早对空间进行详细研究并对其概念予以明确定义的著作。其对空间的解释和定义不但构成了中世纪神学和近代牛顿力学的理论基础,而且至今还统治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空间的理解。从现象学的视角对亚氏的空间概念进行新的分析解读,不仅可以开辟出理解空间的新视野以及空间与时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也可以对作为形而上学基本概念的空间与时间概念进行一定程度的正本清源,同时也是一次对现象学方法的实践和检验。依此思路对亚氏的空间概念进行现象学式的考察与解析,可以揭示出其空间概念的内在矛盾并从现象学视角阐明空间现象的真正意义实为"同一性"。

    2019年02期 v.10;No.54 56-6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评洪谦对冯友兰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批评

    双修海;尹维坤;

    冯友兰用以建立其新理学的形而上学的方法是"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的结合。"正的方法"也称为"逻辑分析的方法"。冯友兰的形而上学理论受到洪谦(曾为维也纳学派成员)的批评。蒯因从西方分析哲学内部突破维也纳学派"拒斥形而上学"的理论,促成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语言学转向;与之类似,冯友兰从西方分析哲学外部完成了这种突破,结合中国哲学重建分析性的形而上学。冯友兰的形而上学并非继承维也纳学派的观点,因此,洪谦以及其他一些学者站在维也纳学派的立场上对冯友兰的形而上学理论进行批评,那是不得要领的。

    2019年02期 v.10;No.54 68-79+9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哲学的诠释新径——论方东美的“机体主义”

    杨晓薇;

    方东美借"机体主义"诠释中国哲学之特质,其"机体"思想具备三个向度的哲学意涵:第一,作为诠释方法的机体主义,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并对怀特海机体哲学作出方法学上的提炼和转化;第二,作为本体论的机体主义,"普遍生命""双回向"的上下贯通使得人与宇宙世界的圆融无碍找到形上的依据,在儒道佛的阐释中分别体现为"生生""大道""真如";第三,作为中国哲学通性的"机体主义",它表现在儒道佛同俱"旁通统贯论""道论""人格超升论"等中国哲学之精神。此三种意涵构成方东美独到的认知范式,这种认知范式还理论于历史,还概念于语境,以"忠恕体物,道通为一"的整体思维方法以及体察万物的中庸之道对中国哲学作出真正"同情的理解"。

    2019年02期 v.10;No.54 80-90+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存在与本质——伊斯兰哲学中的本体论之争

    王希;

    存在和本质问题是伊斯兰哲学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围绕着二者本体论地位的争论一直持续至今。本文从阿维森纳关于存在—本质区分与联系的论述开始,介绍和分析这一问题所引发的分歧和争论,以及后期伊斯兰形而上学的主流传统何以转向存在优先论。

    2019年02期 v.10;No.54 91-10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转换休闲研究的思维范式

    庞学铨;

    国内二十多年来的休闲研究和实践推广,对于我国休闲事业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休闲实践推广和休闲产业发展相比较,休闲理论的研究明显滞后,这不但表现为休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及其理论建构尚未引起真正重视,也表现为休闲学基本范畴和重要观点纷呈多样、鲜有共识上。出现此种情形的原因可以举出多种,思维范式的问题应是其中值得引起重视的原因之一。目前休闲研究中通常所遵循和运用的三种思维范式值得反思,实现在休闲概念界定上从片断论向超越论的转换、在休闲本质认识上从体验论向存在论的转换、在思考方向与方法上从对象性向切身性的转换势在必行,这对于在休闲学基本范畴和重要理论观点上取得共识、建立规范的休闲学理论、推进休闲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02期 v.10;No.54 107-12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一种工程的生活是否值得人类去过?

    卡尔·米切姆;黄晓伟;

    工程的哲学人类学首先区分了工程师们的那种工程的生活方式和非工程师们的那种工程化的生活方式。将工程生活纳入哲学人类学的主题,可以引出三个基本论点。第一个论点是,工程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性的活动,还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第二个论点是,工程的独特生活方式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事务。第三个论点是,就像任何生活方式一样,这种工程的生活方式也应该被审视。原初轴心时代的伟大思想家们意识到,人们未必要接受其生来所处和被社会化了的人类世界,而在新轴心时代,人们也未必要接受生来所处和被社会化了的工程世界。

    2019年02期 v.10;No.54 121-12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现象证据与事实证据

    苏珊娜·舍伦伯格;李大强;刘冠帅;

    知觉指引我们的行为,也给予我们关于周遭世界的证据;幻觉和错觉则会误导我们,它们会促使我们以并不与我们身边世界相契合的方式来误行,也会误导我们形成关于世界的错误信念。"能力观点"给证据提供了一种公平对待这两个事实的解释。它展示出为何幻觉和错觉会误导我们并促使我们误行。它进一步展示出了为何产生知觉而不是错觉的时候,我们才处于一个更好的认识位置上。"能力观点",即一种认为知觉经验因为应用在知觉过程中的知觉能力所具有的认知和形而上学的优先性,而具有认知力的观点。通过将经验的认知力奠基于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结构的事实,能力观点并不只是一个外在主义的观点,而更多地是一个带有知觉经验认识论的自然主义观点。所以它是一个可靠论的外在主义和自然主义替代物。讨论这个观点的影响,既是为了给信念以辩护,给心智状态以认知透明,也是为了给那些常见问题予以解答。

    2019年02期 v.10;No.54 130-14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规定问题的哲学分析

    王天恩;

    在现代科学和哲学的理论深处,描述问题使作为其前提的规定全面凸显。而大数据基础上的创构,则使在先规定的研究居于优先地位。作为人类为认识对象所作的关于量和质、方式、方法和模式等的规范性设定,规定成了哲学研究至关重要的内容。在语言学和哲学中,"规定主义"和"描述主义"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语言学中的规定主义致思,反映了语言的生命就是语言的使用。在信息文明时代,语法的变异甚至成了网络语言的标志性特征。现代科学中的规定问题集中凸显在量子力学中,它表明关于自然的科学理论只是对它的描述,从而描述的规定基础问题典型地表现在当代自然科学前沿。而在当代哲学前沿,由于涉及对象的内容,约定论和预设理论研究事实上转向规定问题的哲学研究。由于所有理论基石都具有规定的性质,规定研究将涉及规则和规律的共同哲学基础。关于规定问题的哲学分析表明,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开启的信息文明的到来,关于规定的反思日益凸显,规定论研究呼之欲出。规定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有规定的形成、规定的性质、规定的发展和层次、规定的合理性和合理化等。

    2019年02期 v.10;No.54 141-15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技术的现象学反思之进路——兼谈人工智能

    汤炜;

    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人工智能技术,标志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新阶段。其前景引发了广泛讨论和争议。回顾现象学家们对技术的反思有助于我们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人工智能并没有改变现象学家对于技术的本质的判断,它只是技术的一部分。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体现了技术向生命活动领域以及现实世界的进一步扩张,代表了现代技术危机的进一步深化。

    2019年02期 v.10;No.54 153-16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8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动态

  • 整理杨祖陶先生遗著过程中的学术收获

    舒远招;

    <正>2006年,杨祖陶先生在进入80岁时出版了根据格洛克纳本翻译的《精神哲学》首译本,后又根据"理论著作版"20卷本改译《精神哲学》,且在将近90岁高龄之际奋力撰写《黑格尔〈精神哲学〉指要》。这种纯粹高洁的学术情怀和"只要一息尚存就笔耕不辍"的工作态度感天动地,杨先生的精神永恒!令人痛心和遗憾的是,2017年1月22日,他刚刚完成约十万字的初稿,还来不及修改就撒手人寰了。承

    2019年02期 v.10;No.54 16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在现象学与分析哲学之间——弗莱斯塔教授在北京大学的五次讲演

    刘靖贤;

    <正>受"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资助,应北京大学陈波教授邀请,弗莱斯塔教授于2018年11月6日至12日在北京大学做五次学术讲演。弗莱斯塔(Dagfinn K?re F?llesdal)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刘易斯(C.I.Lewis)讲席荣休教授,挪威奥斯陆大学荣休教授。在介绍弗莱斯塔的五次讲演之前,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他的主要哲学工作。在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两个迥然有别的传统中,他是为数不多的在两大领域都做出过

    2019年02期 v.10;No.54 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和语境——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综述

    王不凡;

    <正>2018年8月22日至23日,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和语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由《哲学分析》编辑部主办,来自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电力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斯坦福大学、蒙大拿州立大学、赫尔辛基大学、塔林理工大学、保加利亚科学

    2019年02期 v.10;No.54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