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泛在社会信息化技术治理的若干问题

    刘永谋;兰立山;

    当前,以泛在网为基础建立的泛在社会正在形成。在泛在社会的社会治理中,技术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泛在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信息通信技术是泛在社会技术治理的关键,如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很好地推动了技术治理的施行。但由于技术治理本身的局限,信息通信技术在推动泛在社会技术治理发展的同时亦带来了一些社会风险。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技术治理发展的同时规避其社会风险,对泛在社会的发展、技术治理模式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5期 v.8;No.45 4-1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9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量子信息技术及其意义

    吴国林;

    通常的技术是经典技术。当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的结合产生了量子信息理论时,才产生了直接的量子信息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的存在揭示了它的本质,它是量子要素、量子结构与专有功能的统一。人的意向是构成技术人工物实在性的潜在因素。量子信息技术属于生态技术,它的诞生将推动量子信息文明的来临。经典算法所不能克服的客观的世界复杂性,有可能通过量子算法得到克服,这表明客观复杂性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有关。

    2017年05期 v.8;No.45 18-3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风险性刍议

    王治东;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阿尔法狗围棋(Alpha Go)以4:1的比分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之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比较乐观,当然对人工智能的风险性也产生巨大的担忧。那么,人工智能将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人工智能的风险性是否存在?风险性生成的机制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如何?人工智能风险防范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亟待不同视角的探讨,哲学在其中有其特有使命。

    2017年05期 v.8;No.45 31-3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10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人机关系的哲学反思

    陈鹏;

    以往的人机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奴役论或者工具论两大类。然而这两种典型的观点对于解释人与计算机的关系而言都是乏力且苍白的。要解读现代意义下的人与计算机的关系,其关键在于理解软件的概念,厘清软件的本质。从动态的信息观视角下,软件的本质是人机交互界面,正是通过这个交互界面,使得计算机更加智能,使得计算机与人类的关系更加亲密,同时也促使计算机更深地渗透进人类存在,改变人类认知、思考和追求的方式。通过将软件定义为人机交互界面,我们将重新认识人机关系,计算机通过软件携带了人类的意图与智能属性,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转导所形成的人机关系会产生出未来人类栖息的信息圈。人机关系更接近于人际关系,人与计算机将平等地栖居于信息圈中,人与计算机彼此交互配合,共同奏响人类文明的交响曲。

    2017年05期 v.8;No.45 40-50+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1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哲学的实现:马克思、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

    安德鲁·芬伯格;王彦丽;葛勇义;

    贯穿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科尔施、布洛赫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特色构成一种趋向——实践哲学。哲学的"实现"依赖于实践哲学,元批判是实践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早期著作把元批判观点限定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最初基础,理性的元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和早期实践哲学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在当代,技术的批判理论拒绝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局限于政治经济学领域,从对理性的一般性批判,转化为对技术和技术学科的实现形式的批判,更新了实践哲学。

    2017年05期 v.8;No.45 51-6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的社会权力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潘乐;

    马克思的社会权力思想主要指向一种人对于人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一思想从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出发,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之中。对于社会权力的阐释,一方面在于将社会区别于政治,以表明个人的现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的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将权力(power)区别于权利(right)。马克思在对于权力关系的"前理性"研究中,揭示出了权力活动的感性领域,并通过异化劳动表明平等的权利关系背后实质上是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种社会权力思想的当代意义表现为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当下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资本的批判。

    2017年05期 v.8;No.45 64-7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论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中的他人构造问题

    马迎辉;

    从语义上看,他人意味着"他我"。在将他人视为所思—存在者状态上的存在者的前提下,胡塞尔从能思—所思的平行关系出发,层层深入,先后在习性和本性的现象学阶段将他人理解为我的镜射物,即我的被动的结对联想的对象,以及在我的意义的原初创中的原共在者。尽管胡塞尔没有进一步追问意向融合中的原共在者所具有的"绝对的那里"的绝对性的起源,但他在前—自我阶段对他人构造的细致探讨还是为现代哲学对他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2017年05期 v.8;No.45 76-87+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元儒郑玉《春秋》诠释三题——以《春秋阙疑》为中心

    张立恩;

    郑玉的《春秋》诠释以"圣人未修之《春秋》"与"圣人已修之《春秋》"的区分为基础,批评杜预、孔颖达等对《春秋》命名的界说,肯认《春秋》是经非史,客观上构成对朱熹等人所持以史视《春秋》观点的反动。杜预、孔颖达及公羊学家们所持感麟作经故经止获麟的说法,是就《春秋》之形式而言,《春秋》实质上终于黄池之会。他发挥孟子"事"、"文"、"义"之说阐发《春秋》宗旨,以尊王为《春秋》大义之核心,以存理灭欲为《春秋》旨归。在解经方法上,基于对《春秋》经史性质的界定,在以往经学家那里相为扞格的解经方法,在他那里却变得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2017年05期 v.8;No.45 88-10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威廉斯论道德相对主义

    魏犇群;

    伯纳德·威廉斯提出过一套名为"距离的相对主义"的理论,认为"我们"应该悬置对于遥远的古代或者未来生活的道德判断,因为"我们"无法转投到古代或者未来的道德系统中生活,因而与它们只处于"名义上的对抗"。结合威廉斯"内在理由"的主张,系统地重构出他对于"距离的相对主义"的论证,由此可以发现,威廉斯对"名义上的对抗"这一相对主义适用条件的刻画,并不足以保证相对主义只适用于古代或者未来的道德观。

    2017年05期 v.8;No.45 101-11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准实在论的态度逻辑

    朱诗勇;

    准实在论把道德命题看作态度的表达并发展出道德语言的逻辑形式和态度推理的有效性说明。就准实在论态度逻辑总体来说,其真理紧缩论混淆了真理和真值,但有益于纠正真值实在论、理解推理有效性;其推理有效性说明已经触及一致性的逻辑有效性本质,因此对其混淆态度矛盾与逻辑矛盾的批评并未切中其要害。准实在论语用学片面理解道德判断的功能,混淆道德命题、态度描述命题和态度表达语句;通过把道德范畴看作渗透价值、把道德命题看作以此为基础的描述,道德命题语义学属性的确是反实在论的,但仍可以按紧缩论解释的逻辑真说明其推理有效性。

    2017年05期 v.8;No.45 117-132+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从“机械还原方法论”到“信息生态方法论”——人工智能理论源头创新的成功路

    钟义信;

    围棋的人机大战,在国内外都激起了热烈的反响。社会人文学界人士在认真辨析:机器真能超越人类吗?工程科技界人士则在思考:应当选择哪些技术项目实现人工智能的赶超?这些都是至为可敬的思虑!然而,"机器超人说"并无明确的科学依据;基础理论的突破是赶超和创新的根本之道。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既是理论研究的源头,又是理论研究的龙头。因此,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当务之急应是变革和创新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抓住人工智能创新研究的龙头,在源头上实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突破、超越与引领。

    2017年05期 v.8;No.45 133-14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塑形技术的三种路径

    郑晓松;

    技术的社会塑形论立足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围绕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三种理论流派:(1)以托马斯·休斯代表的技术系统论;(2)以拉图尔为代表的"行动者网络"理论;(3)以平奇和比克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技术的社会塑形论开启了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具有诸多理论弱点。

    2017年05期 v.8;No.45 145-15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谈谈言行一致

    童世骏;

    <正>将近70年前解放军解放上海以后露宿街头,将近五年前习近平首次以总书记身份离京视察轻车简从,许多这样的例子都生动地表明,行胜于言,一个行动胜过十打纲领。"言行一致"四个字虽然没有包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字表述当中,实际上却应该渗透在每一个价值当中,成为其中的点睛之笔、压舱之石。

    2017年05期 v.8;No.45 157-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七七、七八现象”与我的哲学研究之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杨泽波教授访谈录

    杨泽波;杨少涵;

    <正>杨少涵:众所周知,您的学术研究始于孟子,先后出版了"孟学三书"(《孟子性善论研究》、《孟子评传》、《孟子与中国文化》),在学界有较大影响。您能否先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杨泽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把视角放大一点,先从我们这一代学人的背景讲起,或许可以说得更清楚一些。大陆目前的学术界与港台乃至国外相比,有

    2017年05期 v.8;No.45 16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当代哲学视野中的信息文明——第十五届《哲学分析》论坛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孙越;

    <正>2017年4月24日至25日,第15届《哲学分析》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当代哲学视野中的信息文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恒生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年05期 v.8;No.45 180-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哲学的世界视域与世界视域中的哲学——读杨国荣的《哲学的视域》

    应奇;

    <正>在以视觉中心论为文化底色的希腊哲学所肇始的西方哲学传统中,哲学与视域的关联,以及由此引发的与哲学的视域和视域中的哲学相关的讨论,本来就是哲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柏拉图的理念论"正名"为相论,这无疑是从词源学的角度更好地揭示了"理念"的"视觉"本义。从视域论的视野,理念既是"见",也可以被泛化为"所见者"。这种视野更可以被推广到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中除本体论转向之外的另外两次转向:认识论的转向和语言学的转向——"转向"本身就"隐喻"

    2017年05期 v.8;No.45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5.论文类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

    2017年05期 v.8;No.45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