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永谋;兰立山;
当前,以泛在网为基础建立的泛在社会正在形成。在泛在社会的社会治理中,技术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泛在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信息通信技术是泛在社会技术治理的关键,如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很好地推动了技术治理的施行。但由于技术治理本身的局限,信息通信技术在推动泛在社会技术治理发展的同时亦带来了一些社会风险。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技术治理发展的同时规避其社会风险,对泛在社会的发展、技术治理模式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05期 v.8;No.45 4-1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9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吴国林;
通常的技术是经典技术。当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的结合产生了量子信息理论时,才产生了直接的量子信息技术。量子信息技术的存在揭示了它的本质,它是量子要素、量子结构与专有功能的统一。人的意向是构成技术人工物实在性的潜在因素。量子信息技术属于生态技术,它的诞生将推动量子信息文明的来临。经典算法所不能克服的客观的世界复杂性,有可能通过量子算法得到克服,这表明客观复杂性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有关。
2017年05期 v.8;No.45 18-3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治东;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阿尔法狗围棋(Alpha Go)以4:1的比分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之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比较乐观,当然对人工智能的风险性也产生巨大的担忧。那么,人工智能将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人工智能的风险性是否存在?风险性生成的机制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如何?人工智能风险防范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亟待不同视角的探讨,哲学在其中有其特有使命。
2017年05期 v.8;No.45 31-3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10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陈鹏;
以往的人机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奴役论或者工具论两大类。然而这两种典型的观点对于解释人与计算机的关系而言都是乏力且苍白的。要解读现代意义下的人与计算机的关系,其关键在于理解软件的概念,厘清软件的本质。从动态的信息观视角下,软件的本质是人机交互界面,正是通过这个交互界面,使得计算机更加智能,使得计算机与人类的关系更加亲密,同时也促使计算机更深地渗透进人类存在,改变人类认知、思考和追求的方式。通过将软件定义为人机交互界面,我们将重新认识人机关系,计算机通过软件携带了人类的意图与智能属性,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转导所形成的人机关系会产生出未来人类栖息的信息圈。人机关系更接近于人际关系,人与计算机将平等地栖居于信息圈中,人与计算机彼此交互配合,共同奏响人类文明的交响曲。
2017年05期 v.8;No.45 40-50+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1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安德鲁·芬伯格;王彦丽;葛勇义;
贯穿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科尔施、布洛赫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特色构成一种趋向——实践哲学。哲学的"实现"依赖于实践哲学,元批判是实践哲学的基础。马克思早期著作把元批判观点限定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卢卡奇的物化概念是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的最初基础,理性的元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和早期实践哲学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在当代,技术的批判理论拒绝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局限于政治经济学领域,从对理性的一般性批判,转化为对技术和技术学科的实现形式的批判,更新了实践哲学。
2017年05期 v.8;No.45 51-6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潘乐;
马克思的社会权力思想主要指向一种人对于人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一思想从对黑格尔的法哲学批判出发,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之中。对于社会权力的阐释,一方面在于将社会区别于政治,以表明个人的现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的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将权力(power)区别于权利(right)。马克思在对于权力关系的"前理性"研究中,揭示出了权力活动的感性领域,并通过异化劳动表明平等的权利关系背后实质上是不平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种社会权力思想的当代意义表现为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当下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权力——资本的批判。
2017年05期 v.8;No.45 64-7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马迎辉;
从语义上看,他人意味着"他我"。在将他人视为所思—存在者状态上的存在者的前提下,胡塞尔从能思—所思的平行关系出发,层层深入,先后在习性和本性的现象学阶段将他人理解为我的镜射物,即我的被动的结对联想的对象,以及在我的意义的原初创中的原共在者。尽管胡塞尔没有进一步追问意向融合中的原共在者所具有的"绝对的那里"的绝对性的起源,但他在前—自我阶段对他人构造的细致探讨还是为现代哲学对他人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2017年05期 v.8;No.45 76-87+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立恩;
郑玉的《春秋》诠释以"圣人未修之《春秋》"与"圣人已修之《春秋》"的区分为基础,批评杜预、孔颖达等对《春秋》命名的界说,肯认《春秋》是经非史,客观上构成对朱熹等人所持以史视《春秋》观点的反动。杜预、孔颖达及公羊学家们所持感麟作经故经止获麟的说法,是就《春秋》之形式而言,《春秋》实质上终于黄池之会。他发挥孟子"事"、"文"、"义"之说阐发《春秋》宗旨,以尊王为《春秋》大义之核心,以存理灭欲为《春秋》旨归。在解经方法上,基于对《春秋》经史性质的界定,在以往经学家那里相为扞格的解经方法,在他那里却变得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2017年05期 v.8;No.45 88-10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