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吴国盛教授的新作《什么是科学》出版之后,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澄清"科学"概念,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重要理论话题,在当今的中国也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值得学界展开讨论。本专栏中吴彤教授的文章从多元主义科学哲学的角度对吴国盛教授的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科学观进行了批评,为中国传统的自然知识的合法性做了辩护。颜青山教授的文章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吴国盛的"自由理性科学"概念和特殊主义科学史观进行了批评。吴国盛教授本人的《对批评的答复》,不仅回应了吴彤和颜青山两人提出的质疑,还对此前其他学者的评论做了回答。
2017年02期 v.8;No.42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彤;
《什么是科学》在大量事实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科学是一种十分稀罕的人类文化现象,起源于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和涵养。从自我与他者的视角出发,有几个问题与《什么是科学》的作者商榷。首先,"求真"是否可以等于"追求永恒不变性"?追求变化的认识不是求真吗?其次,"什么是科学"不仅是定义、观念与哲学问题,还是一个事实、经验和历史问题。最后,以西方博物学范式打捞中国古代的自然知识,虽然这种范式可能好于李约瑟以西方数理科学范式打捞中国古代的自然知识,但是这种范式是否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什么是科学》可能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1)我们有站在中国文化视角认识科学的视角和可能吗?谁是自我,谁是他者?(2)文化有无高低,还是只有差异?(3)科学也有坏科学,只讨论希腊自由求真科学,以及它的连续谱求力之科学,是否给坏科学做了挡箭牌?
2017年02期 v.8;No.42 4-1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颜青山;
叙述的科学哲学或许可以为吴国盛在新作《什么是科学》中流露的非本质主义科学观背书,但其以向外的"求力意志"来解释近代科学中实验传统的出现,与古希腊科学基于"自由"、"理性"的精神不协调,而将实验传统看作以技术求力方式排除外在干扰,维护自然的理想性、纯粹性和内在演绎性则更为合适。写作方式上,该书具有"周详—周纳"的特殊主义方法性困难。从概率上看,在两个足够大的群体的足够长的历史中,不同文化可以产生相同的亚文化样态,而如果加以合适的选择机制和目标引导,那么,中国科学的可能样式或许会类似于某些现代科学(如热力学和进化论),以从经验到理论的方式发展出来。
2017年02期 v.8;No.42 14-3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国盛;
希腊科学是现代科学的正宗来源,这不是哲学判断而是历史实情。基督教是现代科学的必要条件,现代科学对自然的无限控制和征服有其基督宗教的基础。说中国古代没有数理实验科学,是基于一种新的科学编史学;撇开西方语境谈论中国传统的所谓"科学"不合时代的要求。
2017年02期 v.8;No.42 35-42+19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克劳斯·菲韦格;高桦;
虽然"可持续性"这个概念是由德国林业学家汉斯·卡尔·冯·卡尔洛维茨提出,但是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接受并发展了这个概念。通过提出"关心"与"远虑"这两个核心概念,黑格尔法哲学中包含的身体占有和对外部事物占有这两个要素的所有权理论就能够为当今思考可持续性问题提供洞见。当黑格尔将基本事物排除在私人所有权领域之外时,他也就对作为整体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表示了关切。
2017年02期 v.8;No.42 43-5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戴维·拉斯姆森;曾誉铭;
罗尔斯很重要的思想贡献是提出新兴的政治领域概念。他的思想经历过一次转折,即民主理论的实用主义转向,也就是从道德的形而上学证明转向政治的证明。这次转折使罗尔斯从康德式建构主义转到政治建构主义,并在强调宪政主义的基础上在宪政主义与公共理性之间建立联系。这种转向面临三个合法性问题:首先,新宪政主义形式的意义;其次,非自由社会中民主的公民身份的可能性;最后,国际法的宪政化问题。
2017年02期 v.8;No.42 56-6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蔡志栋;
我们应该重视体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先秦诸子与认识自由之间关系的思想。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便是一个范本。该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要是唯物辩证法)为原则来解读先秦诸子,判断他们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则,还是为这个原则贡献了若干的环节,或者比较接近这些原则,只是在某些地方需要修补。《中国哲学发展史》认为,老子和易传的辩证法、墨子的思想是比较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的,但也有其不足;而庄子、名家贡献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的若干环节:这个观点与流俗的看法不同。可以看出《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写作受到了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互对勘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产生,默会知识就是一个发展契机。
2017年02期 v.8;No.42 64-74+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鲍文欣;
主要借助于本土的思想资源,康有为对现代历史进步观作了具有深度且较为系统的探索。在传统"天理"向现代"公理"的转化中,康有为的思路是,将"天理"的规范性含义扩展至历史解释,用历史的"应当如何"囊括、笼罩了历史的"何以如此"。这一思路的负面效应是失去了"天理"的合理性内涵,无法有效地证成历史发展的合理性,从而使得他一再强调的"时势"成为单薄的无理之势。在经学框架内,他提供了现代历史进步观的两个要素,即对历史的线性理解和一个理想性的未来,但却缺少了人类历史自主性和历史内部力量发展的意识。因是之故,康有为的改良主义主张中蕴含着丰富的激进主义酵素。他晚年有回归古典境界论的倾向,则暗示了处理"公理"与"时势"关系的另一种可能。
2017年02期 v.8;No.42 75-8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苏玉娟;
基于大数据的知识表征不仅凸显知识的精神特质,而且凸显知识生产特质、实践特质和规范特质。多元的大数据主体使知识更加复杂,数据的主体多元性在客观上要求数据共享,而实现大数据共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数据的主体多元性使大数据仓库的客观性越来越复杂。关联的网状大数据彰显知识的客观性,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的客观性不仅来源于关联的大数据形态,而且来源于经验世界的大数据、主体与经验世界关联的数据、主体间数据的客观实在。强语境依赖的大数据彰显知识的相对性,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依赖大数据产生的时空语境,基于大数据知识应用具有应用空间的相对性。大数据知识的实践应用彰显知识的社会规范性,应遵循客观性、公有性和社会性及技术层面、组织层面的制度规范。基于大数据的知识表征不仅彰显大数据工具的个性特征,而且具有普遍知识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本主义和外在主义知识论的超越,是关联分析和因果分析的辩证统一,并具有实践意义。
2017年02期 v.8;No.42 116-126+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戴潘;
当代认知科学哲学出现了以延展心灵理论为代表的新的范式革命,引发了学界的广泛争论。斯马特等人近年来积极提倡信息和网络科学在延展心灵的论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提出了"网络延展心灵"假说。尽管当前的互联网发展尚不足以满足严格的延展认知的条件,但是未来的技术发展,例如数据网络和真实世界网络等将能够实现心灵的延展。斯坦利提出,互联网和大脑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认知耦合系统,代表了在扩展心灵能力的历史—进化的长期过程中的下一个阶段。这一新的阶段可被称为人机共生智能阶段。
2017年02期 v.8;No.42 127-14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立英;
要表达归纳推理结论的不确定性和刻画非单调的归纳推理,并非只能使用概率方法,用概称句和包含概称句的推理来刻画归纳推理是另一种可行且十分自然的方法。
2017年02期 v.8;No.42 142-14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宏健;
<正>2016年5月6日至8日,海德格尔年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奥托·摩尔中心(Otto-Mauer-Zentrum)举行。6日上午10点15分,海德格尔协会主席、奥地利现象学家维特教授(Helmuth Vetter)宣布大会开始,并且向大家介绍了会议的缘起。近年来,由于黑皮书的出版,海德格尔的人格和思想遭受了巨大的质疑,似乎海德格尔要被欧洲人抛弃了。但是,因为其某些反犹言论就否定海德格尔的全部思想,也是
2017年02期 v.8;No.42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兰双;
<正>受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北京大学外国研究所共同资助,2016年10月15至16日在北京大学人文学院召开了"逻辑、悖论与哲学"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芬兰、南非、日本、菲律宾、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学者参会,其中有多位国际知名哲学家和国际知名哲学杂志的主编等。会议设置了8位特约报告人,分别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吉拉·谢尔(Gila Sher)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罗伊·库克(Roy Cook)教授、香港岭南大学达
2017年02期 v.8;No.42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路卫华;
<正>2016年10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第70期"科学·社会·人文"论坛特别邀请了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吉拉·谢尔(Gila Sher)教授作了题为《基础整体论:一种新的知识论方法论》的主题报告。吉拉·谢尔教授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哲学系教授,《综合》(Synthese)杂志主编与《哲学杂志》(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的顾问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是关于知识、真理与逻辑的基础。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晓力教授主持,人大哲学院部分师生及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
2017年02期 v.8;No.42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海峰;
<正>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1848—1915)的《哲学导论》(Ein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e)出版于1914年,全书体系严整,言简意赅,从中我们可以大致领会到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人们对哲学问题的理解方式。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问题",包括本体论问题、发生论问题、知识论问题;第二部分"价值论问题",包括伦理学问题、美学问题、宗教问题。伦理学问题作为其中的一章,又包括"道德原则"、"公共意志"、"历史"三个部分。本文考察文德尔班对"道德原则"的论述,从
2017年02期 v.8;No.42 184-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