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走向伦理精神”专题讨论之一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樊浩教授的回应文章。杨国荣教授的《道德形上学的当代思考》一文以形上与形下的互动、理论与历史的互动以及新概念的生成来概括樊浩教授研究工作的三个特点。杨国荣指

    2016年02期 v.7;No.36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道德形上学的当代思考

    杨国荣;

    道德哲学需要注重形上和形下之间的互动、理论和历史的互动,同时,也离不开新概念的生成,在这些方面,樊浩教授的工作体现了自身的特点。从历史的层面看,在关注康德哲学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黑格尔的哲学。就对人的理解而言,辨析理性与精神构成了重要的方面:单纯地关注理性,往往仅仅偏重于人的精神的一个方面,由此不免导致对人的理解的抽象化、片面化,反之,肯定精神本身的综合性形态,则可以引向对人本身的具体理解。同时,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归根到底要走向实践,精神则从内在的方面为走向实践提供了某种动因。在此意义上,樊浩教授对黑格尔哲学的注重以及对精神的关注无疑有其理论意义。当然,以道德形而上学的进路和构架而言,樊浩教授提到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个环节,并且认为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位一体,构成了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与构架,这一进路尚存在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016年02期 v.7;No.36 4-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西四德的对观:伦理冲动的两种道德哲学形态

    潘小慧;

    樊浩教授所提出的"西方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的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义、勇、节的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樊教授归结出"四德—四心之中,3/4的是情感,1/4的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的并以情感为主体的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的,唯儒学各家的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2016年02期 v.7;No.36 9-1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超越原子主义权利观的“伦理精神”——樊浩教授“伦理精神”系列论著读后

    孙春晨;

    樊浩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分析,在细致辨析伦理和道德之异同的基础上,建构了内容丰富且具有创新意义的"伦理精神"学术体系。"伦理精神"的本质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伦理精神"现实地存在于家庭和民族这两个基本的伦理实体以及个人与共同体的普遍伦理关系之中。"伦理精神"是对原子主义权利观的超越,它所内蕴的"从实体性出发"的意涵,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处理好复杂的人群共同体伦理关系,培育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品性,以克服原子主义迷恋个人权利的道德弊端。

    2016年02期 v.7;No.36 19-28+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伦理道德,为何“精神”?

    樊浩;

    杨国荣、潘小慧、孙春晨三位教授提出的讨论,集中指向一个形上问题:伦理道德,为何"精神"?具体展开为三大关系的哲学追究:马克思、康德、黑格尔三大理论资源、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传统的关系;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的关系;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马克思的"社会意识"、康德的"实践理性"、黑格尔的"客观精神",是关于伦理道德"精神"本性的三大理论资源,必须基于中国传统对它们进行创造性整合与超越。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的三位一体,是伦理道德的精神体系的形上基础,其中"体"是伦理道德的"精神"本性,"一"是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统一,是伦理道德的"精神"本性及其精神哲学体系的现实性与历史性。民族—伦理—精神的概念同一性,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冲动形态伦理"的法哲学结构是其现实性和历史性展现的三个哲学维度。

    2016年02期 v.7;No.36 29-4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8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逻辑究竟是什么以及逻辑应当是什么?

    郝兆宽;

    对于逻辑是什么,有两种相互冲突的立场:当代哲学中流行的看法是逻辑是纯形式的,逻辑命题没有事实内容;而在弗雷格和哥德尔那里,逻辑是有关客观概念世界的科学。这两种观点都需要哲学立场的支撑,前者需要经验论或物理主义的立场,后者则预设了实在论或柏拉图主义。所以,流行的观点并不是哲学中立的,因此也不是更自然的或不可避免的。相反,弗雷格为数学奠定逻辑基础的努力,哥德尔成就逻辑学的伟大成果以及当代逻辑学家对连续统问题的研究都表明,实在论的立场总是能更好地解释逻辑学研究的实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把逻辑视为纯形式的观点,虽然看似自然而然,但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史和逻辑史上的一个误解。

    2016年02期 v.7;No.36 46-6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大仁不“仁”——《老子》对人为之“仁”的反思

    黄子洵;

    经道家后学的更革,《老子》第十九章的文本呈现出弃绝仁义的极端倾向。通过比照郭店楚简原文,不难发现,《老子》对仁的思考远高于机械地排斥与抨击。立足于自然与人为的区分,《老子》以更深远的自然之仁来反观人为之仁的局限性,即自恃己智,怀德忘本之患。这并非是对原儒处"仁"概念的消解,而是一个重要的提醒与补充。深入探究《老子》之仁,是重新定位儒道关系的枢纽。

    2016年02期 v.7;No.36 66-80+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自然语言与话语主体的逻辑

    范丙申;薛平;

    对于处理各种相互关联的议程,语言学和时下流行的主体逻辑颇为有用。语义学和语用学可以受益于一种内涵更为丰富的一般观点,这一观点涉及语言过程及其主体;而论述语言表达式的策略语义学和语用学,由于其与人类行为相伴随,并对之进行指导,则可以令各种主体逻辑从中获得良多教益。

    2016年02期 v.7;No.36 81-8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身体映像”到“身体哲学”——秦汉身体哲学的建构理路与诠释范式探析

    王传林;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人之身体由内而外所呈现的"身体映像"是哲学建构的重要诠释范式之一。诸多思想家以此为基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展开诸多经典命题的重新阐释与哲学体系的创建。可以说,正是在对"身体映像"的观照中,秦汉之际的哲人们建构了与众不同的"身体哲学";试图以源于身体认知的经验理性去弥合天人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对天与自然的深度体认与把握。因此,他们通过"身体映像"类比出"天地映像",提出了"同气"、"同数"与"同构"等具体诠释范式,完成了身体哲学的体系化建构。这一点,无论是在道家作品《淮南子》那里,还是在儒家作品《春秋繁露》那里,乃至在黄老作品《黄帝内经》中,均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2016年02期 v.7;No.36 87-9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正义的不同情境及其证成——论莱纳·弗斯特的政治哲学

    马庆;

    莱纳·弗斯特(Rainer Forst)是新一代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政治哲学从分析英美主流理论开始,指出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的争论是因为正义情境上的不同倾向,并力图把普遍主义与情境主义结合起来。莱纳·弗斯特所提出的证成原则不仅是在阐述一种既符合普遍道德又满足特殊情境的规范性原则,而且也是在提出一种新的关于权力的正义观,一种在规范性原则基础上进行批判的新理论。

    2016年02期 v.7;No.36 100-110+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作为“大科学”的人文科学——一种“正位论”的思考

    邓晓芒;

    与英语和法语的science不同,德语的Wissenschaft具有更广泛的"科学"含义,即包括数学和自然科学(小科学)、社会科学(中间科学)和人文科学(大科学)。不是自然科学为人文科学奠基,而是人文科学为自然科学奠基;人文科学不是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领域内的运用,相反,自然科学才是人文科学在自然领域中的运用。作为大科学的文、史、哲经常也要用到小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和中间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的方法,但都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它们最终都要归属于人学,即人的哲学,体现为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哲学方法。

    2016年02期 v.7;No.36 111-11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王星拱与批判学派的思想关联(中)

    李醒民;

    王星拱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有名的化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诸多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思想源于批判学派,尤其深受马赫、彭加勒、皮尔逊思想的影响。

    2016年02期 v.7;No.36 120-14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新丝路世界秩序背后的哲学基础及其影响——在第13届罗德岛世界公众论坛“文明对话”会议上的发言

    倪培民;

    <正>不久以前,在中国刚刚崛起的时候,许多人谈论的是中国应当如何设法让世界接纳并"以一个负责任的政权"融合在当今世界秩序里。然而,仅仅几十年,形势就发生了逆转:现在人们已经在谈论,中国如何在创建新的世界秩序里扮演积极的乃至领导的角色。中国大胆创新的"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正在发生深刻转变的世界地缘政治风景的宏伟蓝图。针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及其在金砖五国、东盟、上合组织等国际合作领域中的影响,有人将正在形成的新秩序称为"丝路世界秩序"。

    2016年02期 v.7;No.36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儒学在战后台湾的迁变

    方旭东;

    <正>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地区的现代化比大陆要早一拍,在20世纪60年代就实现了经济起飞,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台湾与大陆在文化和种族上都有着更密切的关联,所谓血浓于水。正因于此,在很多方面,台湾都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对于今后我们如何发展儒学,同样亦不例外。晚近,伴随两岸学

    2016年02期 v.7;No.36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跨人文”、“后人文”是对人文主义的丰富吗?——访邱仁宗院士

    邱仁宗;李念;

    <正>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和美国科幻电影《终结者》中的终结者可被认为都属于后人类(posthuman),拥有远远超越人类能力以及迥然有别的形态;一些科学家、哲学家和未来学家认为并预测作为"后人类"之前的一个种类——跨人类(transhuman),随着医学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能够使人的能力超越其作为人类这个物种正常范围之上的增强技术的应用,已经在一些功能方面局部出现并将会更多来到我们中间;我们人类这个物种面对在2000年后已经越来越多出现在学术界的"人

    2016年02期 v.7;No.36 15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走向伦理精神——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樊浩教授作品研讨会综述

    赵浩;

    <正>2015年11月14日,《哲学分析》编辑部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召开,会议主题是:"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学界前辈、专家学者、青年博士生近百人参会,学界同仁就樊浩教授的学术作品进行了真诚、激烈、认真的研究讨论,既充分肯定了樊浩教授在伦理学研究上的贡献与成就,又提出了批判性的意见与建议。

    2016年02期 v.7;No.36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公平感与人的社会行为——记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沙龙

    郭秀艳;童世骏;王韬洋;文军;吴健;阎光才;杨向东;郁振华;张文明;赵晔琴;

    <正>郭秀艳(以下简称"郭"):各位学者、同学们,大家好!感谢大家能够在这样风雨交加的天气里准时赶来。今天我们交流的话题是"不公平感与人的社会行为"。不公平感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人们发现公平准则被破坏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且公平和正义是许多学科都有所涉及的重要议题,所以今天这个交流讨论也是为了学科交叉,在一个多学科共同感兴趣的主题上激励思想的碰撞。童世骏(以下简称"童"):我个人对于像今天这样跨学科的对话和讨论是很有兴

    2016年02期 v.7;No.36 16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9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价值哲学研究的新境界——《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评介与讨论

    邬焜;

    <正>2006年,我国著名价值哲学家王玉樑先生出版了一本代表作:《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1在该书中,王先生通过对一百多年来中外价值哲学发展轨迹的理性审视和解读,揭示了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崇拜自发性的局限,提出了走出价值哲学研究困境的期盼——从自发到自觉。同时,在该书中王先生还区分和讨论了理论价值哲学和实践价值哲学,主张在价值哲学的研究中摒弃单极思维、贯彻全面彻底的关系思维。针对当年王先生的这本代表作,我曾发表了书评:《价值哲学的回顾与

    2016年02期 v.7;No.36 18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5.论文类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

    2016年02期 v.7;No.36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