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专题讨论之一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孙正聿教授的回应文章。王南湜教授的《辩证法何以本质上是批判的?》一文指出,孙正聿教授的辩证法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对康德和马克思批判性思想的弘扬和阐发。具体而言,通过对形式逻辑中形式前提和内涵前提的批判性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理论框架,极富创新性地彰显了辩证法的批判性

    2015年06期 v.6;No.34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辩证法何以本质上是批判的?——孙正聿教授辩证法本质阐释之阐释

    王南湜;

    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的特质标示为"批判的和革命的",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的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身的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的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的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辩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的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的一个极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2015年06期 v.6;No.34 4-2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1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重新据有黑格尔哲学的遗产——论孙正聿教授的辩证法研究

    吴晓明;

    孙正聿教授关于辩证法研究的三个重要观点是:(1)辩证法不是抽象的形式方法,而是具有实体性内容的;(2)辩证法的批判性特别地体现为思想的前提批判;(3)在把握辩证法的近代演变之际,需要开展其当代形态的研究。基于对孙正聿教授上述观点的评论以及对辩证法的进一步阐释,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社会现实为实体性内容的,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对主观思想及其外部反思的决定性超越,因而通过辩证法而开展的前提批判在哲学上具有特定的原则高度。

    2015年06期 v.6;No.34 23-3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哲学通论》与黑格尔哲学

    张盾;

    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是"一部专著性的教材",其专著性和教材性全都有赖于它在西方哲学史中有其根基;具体来说,《哲学通论》的哲学史底蕴主要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体现在:整本《哲学通论》在其最主要的几个问题节点上都借助于黑格尔哲学来建构自身的思路和结构,从而使这本专著性教材与黑格尔哲学形成了深刻的内在理论关联。《哲学通论》最具创意也最有特色的三个思路是: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反思思想"维度,作为哲学核心问题的"思想客观性"问题,以及作为哲学历史演进的"本体论中介化"进程。这三个思路都是以黑格尔哲学为基础,并在与黑格尔的深度对话中建构发展起来的。

    2015年06期 v.6;No.34 34-4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孙正聿;

    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的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的"反思",并非一般意义的"对思想的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的思想活动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思想的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的: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构成"思想的前提批判";"思想的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015年06期 v.6;No.34 42-53+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间性论撮要

    商戈令;

    间性论是间性被当作与实体同等的甚至更为基础的问题来探讨的学问。中国传统中同样重视"间性"的特性,同时它是与西方传统本体论不同的间性论的哲学路线。对间性概念的缘起及其含义、间性论的研究范围、基本问题和思考模式及其哲学意义进行了规定和探讨,有望为间性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5年06期 v.6;No.34 54-65+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论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及其困难

    李忠伟;

    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的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的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的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的意向活动的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的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的,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的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的感受概念。

    2015年06期 v.6;No.34 66-8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60—80年代苏联新哲学运动研究

    万长松;

    20世纪60—80年代是苏联哲学史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时期,而新哲学运动是一场打破教条主义禁锢的思想解放运动。以伊里因科夫为代表的年轻哲学家们创立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主义、科学认识论等多个哲学学派,在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自然科学哲学、唯物辩证法、哲学人学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官方诠释的崭新观点。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苏联哲学,不应因苏联解体和教条主义的破产而否定苏联哲学中的积极成果。

    2015年06期 v.6;No.34 82-94+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论纽科姆难题的因果决策结构及其消解方案

    李章吕;

    纽科姆难题是关于决策者合理行为的一个选择困境问题,它的提出使得贝叶斯主义者在理性主体应该采取的行为方式这个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经典决策理论也因此分化为证据决策理论和因果决策理论两大理论流派,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贝叶斯决策理论的发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纽科姆难题本身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存在构造缺陷或所设置的选择困境超出了人类的理性边界。事实上,纽科姆难题具有一种特殊的因果决策结构,借助赖欣巴哈原理、屏蔽原理和可证实性原则等,在考察决策者斟酌过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新的方案来消解纽科姆难题中的选择困境。

    2015年06期 v.6;No.34 95-104+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的演进及其中国意义

    吴宁;许慧;冯琼;

    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以"公共善"创造出辉煌的政治文明。与政治国家日渐分离的市民社会将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拓展为包含以公共善为旨归的政治品格和以个体善为旨归的公共美德两个维度,阿伦特与哈贝马斯试图在交往视域中整合这两个维度来构建当代公民精神。交往视域的开启为社会公民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新视角,个体善和公共善在日渐成熟的社会中趋向融合。

    2015年06期 v.6;No.34 105-114+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

    海伦·朗基诺;戴潘;

    在证据关系的问题上,持非充分决定性观点者认为,数据不能完全决定假说评价。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非充分决定性可以表达为多重经验等价的不相容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而反对者则将问题转换为诸如未被考虑的替代物观点等,但他们都将问题看作是多重理论的有效性。这种解释可被称为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整体论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社会解释则能提供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科学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理解,科学共同体如何运作从而最小化由非充分决定性带来的对可靠性威胁,以及能以清楚表达规范的方式发展我们的科学认识论,这些规范可应用于该共同体实践。即使面对新形式的非充分决定性,知识的社会解释也有资源来完成这两项任务。

    2015年06期 v.6;No.34 115-126+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以科学实践为中心来探讨科学客观性——朗基诺的《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

    黄翔;

    朗基诺的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性上的对不完全决定性的解释(UER)的重要性,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性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的考虑。这篇文章的基本进路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方面,建立在经验等值性上的对不充分性的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对社会性维度的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2015年06期 v.6;No.34 127-134+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罗素哲学中的谓述问题及其认知意义

    霍书全;

    谓述问题是哲学史上的难题,罗素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大量的论述,并试图采用认识论的方法加以解决。戴维森认为罗素没有解决谓述问题,是他根据塔尔斯基的真理论才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但是罗素仍然对谓述问题作过贡献,表现为他用现代逻辑的方法清楚地表述了谓述问题,他把语言划分为不同层次,把谓述问题限制在原子命题中,把谓词推广到关系词。虽然戴维森从外延角度解决了谓述问题,但是语言的意义和心理活动的关系问题仍是未解之迷,罗素后期的理论尝试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意义问题,为谓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补充。

    2015年06期 v.6;No.34 135-146+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道表儒里”周山兄——读《忧喜于共》

    陈学明;

    <正>数年前,周山兄就与我说准备写回忆录了,我虽然在口头上表示支持与赞赏,但内心并不看好。我总认为目前还不是写回忆录的时候,首先尽管我们已年届70(周山兄还年轻我两岁),但似乎当下还在忙于工作,一生的事业还没有走到尽头,我总觉得写回忆录那是工作完全搁下以后的事;其次更重要的是写回忆录就是要对自己一生所走过的路加以梳理和总结,但我总感到自己对自己所经历的事还缺乏确当的评判,而就是已有了一些想法,当今还不能做到"畅所欲言"。尤其"欲言又止"、"吞吞吐

    2015年06期 v.6;No.34 14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理解《知识的命运》——访斯坦福大学哲学系海伦·朗基诺教授

    王不凡;

    <正>海伦·朗基诺(Helen E.Longino),女,国际知名科学哲学家。1973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系(2005—至今),C.I.Lewis教授。她曾经担任斯坦福大学哲学系主任(2008.09—2012.08),美国科学哲学学会主席(2013.01—2014.11)。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社会认识论和女性主义哲学。代表作有:《作为社会知识的科学》(Science as Social Knowledge,普林斯顿大学

    2015年06期 v.6;No.34 15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哲学何以是思想的前提批判——“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会议评述

    王庆丰;

    <正>2015年7月7日—8日,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哲学分析》编辑部与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吉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

    2015年06期 v.6;No.34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阿伦特的政治思想——《政治的许诺》导论

    杰罗姆·科恩;张琳;

    <正>汉娜·阿伦特不曾应人之约而写书,甚至不曾应自己之约而写书。读者只需看看本书的情况即可明白这一点。本书的内容主要来自阿伦特在20世纪50年代计划撰写的两本书。阿伦特对这两本书已经展开了相当多的细节,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第一本书的写作计划被称作"马克思主义中的极权主义因素",它直接源自阿伦特出版于1951年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是该书尚未讨论的一个论题。在20世纪50年代

    2015年06期 v.6;No.34 17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哲学分析》2015年总目录

    <正>~~

    2015年06期 v.6;No.34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5.论文类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6.文中注释和引文出处说明采用页下注,以圈码标注(例如,①②……),文末不列参考文献。

    2015年06期 v.6;No.34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