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哲学专题讨论

    <正>编者按:关于胡塞尔、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专题研究,国内学界已有一定积累,但相比之下,对这两位哲学家学术思想脉络进行比较与澄清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开展。201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时间与存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问题》是这一研究方向上的新近成果。本期"哲学专题讨论"栏目刊出的是由在海外求学的青年学子撰写的两篇书评以及该书作者——中山大学哲学

    2015年04期 v.6;No.32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在意识的深处倾听存在——围绕方向红《时间与存在》展开

    谢利民;

    围绕时间这个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共享的现象学核心概念,一方面,通过对"活的当下"既流动又静止的自身悖谬现象的分析,最终可以发现原自我与原非我的不可还原的交织,这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切构造的起点、意识的终极奥秘;另一方面,这种时间现象的分析所展示的意识的深度,反射出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同构性——这就是《时间与存在》一书的思路。针对这两方面可展开评论:其一,时间意识之奥秘的揭示乃借助现象学还原,而现象学还原的可能性依赖于按照纯粹意向活动来理解的意识自身的非时间性;其二,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同构性"解读源自作者对前者的一种错误的生存论理解,其实,由海德格尔思想整体看来,存有的真理早已贯穿其中。

    2015年04期 v.6;No.32 4-1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开拓性分析与创造性批判并重——评方向红《时间与存在》

    谢裕伟;

    《时间与存在》第一部分基于胡塞尔晚期的时间现象学手稿对感知与想象的关系、原自我与原非我的关系以及睡眠、死亡等问题作出了细致的现象学分析,其中时间意识的"视差现象"为解决胡塞尔自我概念的难题提供了依据,而原非我的概念则为解释康德先验图型论的困难打开了新思路。第二部分则借助新的方式比较"此在"与"自我"、"存在"与"意识",为重新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二人思想的关系与差异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指出海德格尔的许多关键思路在胡塞尔那里早已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眼于《时间与存在》的论题,对关于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关于早期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与其整个现象学思路之间关系等问题还可以展开进一步研究。

    2015年04期 v.6;No.32 16-2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越界现象——兼复两篇书评

    方向红;

    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的突破得到了新的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的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的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的理解与胡塞尔的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的关于存在的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的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的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价值、纯粹自我的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的关联、还原的合法性以及反思的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的回应。

    2015年04期 v.6;No.32 28-37+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培养德性:在孟子与阿奎那之间

    约翰·奥茨林;吴广成;

    "培养"一词意涵丰富,原指农作物的培植,但被孟子和阿奎那用于描述德性修养的复杂过程。他们都认为,人的德性之端或种子受之于天或上帝,是人性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发展它们。只有培养德性,才能实现人性,并最终实现人的天命或终极目的。对二人来说,乐于为善行德,才是德性的真谛。尽管二人在人性、德性以及德性的培养等问题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彼此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人之为人需要培养德性之端,而在德性培养中心志情感、人伦关系和成长环境等尤为重要。阿奎那则区分了自然之德与神学之德,发展了潜能与实现等概念,强调培养德性就是培养习惯,突出理性的地位,从而较好地应对德性培养中的成功与失败问题。

    2015年04期 v.6;No.32 38-5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陈康与刘述先的争论看事物的个体性与同一性

    黄启祥;

    陈康与刘述先半个世纪之前关于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体事物的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探讨事物的个体性与同一性仍有启发意义,但是陈康的论述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他把"许多性质如何结合成一个个体"的问题等同于"一个个体如何是一个个体"的问题和个体的同一性问题,并把对象的同一性混同于自我的同一性,这使他未能提出解决事物的个体性与同一性的方案。纵观西方哲学史,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英国经验主义,还是康德式的理性主义,都在这个问题上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但是詹姆斯的思想流学说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示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2015年04期 v.6;No.32 53-64+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简、帛《五行》之三层经解

    张锦枝;

    帛书《五行》经部和竹简《五行》之中呈现出严谨的经—解—再解的三层解释关系,完全不需要调整现有的顺序。解的特征是比较完整地阐发经的旨意,并解释其中的每句话。再解的特征是重点解释解中的重点词汇,作延伸说明。按照经—解—再解的解释关系对应竹简《五行》和帛书《五行》经部,一些看似费解的文句意义便可以得到落实。

    2015年04期 v.6;No.32 65-7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作为跨文化哲学实践的“多极对话”概念浅析

    王俊;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自代表着不同中心论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如何共存?跨文化理解,甚至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跨文化哲学是可能的吗?针对这些问题,奥地利哲学家维默(Franz Martin Wimmer)设计了"多极对话"(Polylogues)模式,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哲学的发展和跨文化理解与交流提供了一套哲学实践模式。一方面,哲学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另一方面,哲思活动本身与文化传统又不完全重合,而是要克服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偶然性、追求普遍真理和共同哲学。作为跨文化哲学实践策略的"多极对话"既要提防中心主义的普世论,也要排除分离主义的个殊论。

    2015年04期 v.6;No.32 73-8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论小说中的真?——从可能世界的视角看

    张文琴;

    评价小说有很多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维度是小说中的"真","真"同时也是逻辑哲学的核心概念。有鉴于议题的相关性,从逻辑哲学的角度探讨小说中的"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卫·刘易斯从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角度来解读小说中的真,他从语用的维度将小说理解为说故事的行为,将小说看作可能世界,将小说中的语句看作省略了"在如此这般的小说中"这一作用于可能世界上的内涵算子,并从反事实句的角度来探讨小说中的真语句及其推理,体现了逻辑分析的严谨性,为探讨小说中的真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彰显了刘易斯系统哲学的解释力和理论的统一性。

    2015年04期 v.6;No.32 83-98+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转化人类主义与人格的形而上学

    威廉·斯威特;计海庆;

    转化人类主义主张通过运用基因修饰技术或生物机械工程等手段,使得人类能够超越生物性的限制以实现个体的增强——包括身体、智能和心理等能力的增强,其思想前提包括个体身份的非连续性、身体和心灵的工具化和财产化、对完美身体的追求等。通过阐明一种人格论的人本主义的观点,即人是具身的存在、是道德共同体中的成员、是具有尊严的存在,转化人类主义对人的理解被证明是自相矛盾的、非整体性的、物理主义的和脱离社会关系的。关于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身体之于人格人的关系上,存在着客观的、规范性的认识,转化人类主义的观点与这种认识是相悖的。

    2015年04期 v.6;No.32 99-10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感受性问题与物理主义——评金在权“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

    陈晓平;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功能主义又以两种方式隶属于物理主义,即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和还原的物理主义,金在权属于后者。金在权一方面指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的不协调性,另一方面承认还原的物理主义在感受性问题上遭受挫折,退而主张有条件的或局部的物理主义,即"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然而,感受性对于心理性质而言具有某种普遍性,物理主义在感受性问题上的败退意味着大规模败退,远非金在权所说的"接近充足"。

    2015年04期 v.6;No.32 109-12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米歇尔·福柯的技术本体论

    贾玉树;

    技术是福柯哲学无法还原的始基,权力—知识、话语实践乃至主体等福柯思想的核心概念都是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之上的,理性话语霸权的核心是控制,权力—知识实施的关键在于技术,在控制与技术的统一中隐藏着现代性的全部奥秘。福柯哲学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在技术中产生和发展,并在新的技术中走向消亡的。

    2015年04期 v.6;No.32 121-13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随笔与访谈

  • 两种人文主义——《政治哲学》中译本序言

    吕克·费里;邓皓琛;

    <正>30多年前,我写这本书时——其中第一、二卷是我提交的国家博士论文的一部分—我的想法是要为一种今天可称之为"第一种人文主义"的政治哲学提供辩护。也就是说,一种继承自启蒙传统、康德、伏尔泰以及法国大革命和人权理念的那种共和人文主义。那时,我觉得自己的立场和已经见面多次的哈贝马斯接近。和他的朋友卡尔-奥托·阿佩尔(Karl-Otto Apel),我觉得更为投契。我那时还邀请了阿佩尔参加我

    2015年04期 v.6;No.32 13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驳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学说谈起

    李大志;

    <正>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流,无物常住,总之,一切存在又不存在,是又不是。在巴门尼德看来,这样的思想只是停留在感官认识上的凡人的见解。巴门尼德说道:"要让你的思想远离这种途径……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1巴门尼德认为,如果承认一切存在又不存在,人的思想将无所适从、一无所获,"因为当你认为或者说‘某物是什么’,就等于认为或者说‘某物作为什么而存在’。然而当你这样想或者说时,这个某物已经变了"2。所以要思维便要

    2015年04期 v.6;No.32 14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开端、目标与普遍性——关于西方哲学的对谈

    黄颂杰;俞宣孟;

    <正>黄颂杰(以下简称"黄"):我们今天先来谈谈西方哲学的开端、进路及其所追求的目标,然后再延伸讨论一些相关的问题。俞宣孟(以下简称"俞"):你讲的这个思路很好的,我们都是学西方哲学的,现在也都退休了,回过头来看,厘清这些问题,对于现在和今后的教学、研究都是有价值的。黄:要理解当代的西方哲学,需要把源头的问题厘清。要追根溯源,我们可以从苏

    2015年04期 v.6;No.32 16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动态与书评

  • “生活哲学:阐释与创新”天津论坛综述

    耿静波;

    <正>2015年3月13日至15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主办的"生活哲学:阐释与创新"天津论坛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召开。本次论坛定位于高端学术会议,共有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高校、社科院、党校系统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天津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钟会兵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向论坛致辞。与会学者从自身学科背景、研究方向出发,紧紧围绕"生活哲学:阐释与创新"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15年04期 v.6;No.32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知识、存在与担当——《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研究》研讨会综述

    张立恩;

    <正>2014年12月27日,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崔宜明教授新著《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研究》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及《东方早报》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研究》一书的写作风格、研究理路与哲学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会

    2015年04期 v.6;No.32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一则关于爱的现代神话——读马礼荣的《情爱现象学》

    张尧均;

    <正>读马礼荣的《情爱现象学》1,很难不让人想起柏拉图的《会饮》。就如该书的译者黄作先生在他的"译后记"中所说,要想正确把握马礼荣所说的"érotique"这种东西,就需要回到古希腊,尤其是回到柏拉图《会饮》中"女智术大师第俄第玛口中所说的、诞生自其父丰盈神波若斯和其母贫乏神珀尼阿的爱洛斯"(《会饮》,448)。不过,在笔者看来,进入"爱洛斯现象"的更恰当的入口是《会饮》中阿里斯托芬所讲的那个著名

    2015年04期 v.6;No.32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立心以弘道:功夫修养的最高体现——评《孔子——人能弘道》

    王懷聿;施璇;

    <正>《孔子——人能弘道》是倪培民英文著作Confucius:Making the Way Great的中文译本。李子华的译文流畅而优美,不但忠实地传达了原书的思想内涵,也很好地保留了其意蕴与风味。与其他现代学者的著作相比,倪培民对儒家思想的诠释并没有拘泥于抽象的概念与理论,而是基于一种人格化的表征,来自他对儒家学说的切身体验与实践。优雅的文笔,犀利的分析,与饶有兴味的轶事使这部儒家思想的介绍性读物

    2015年04期 v.6;No.32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5.论文类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

    2015年04期 v.6;No.32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