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胡塞尔论能意—所意——一种基于“显现”之先天可能性的研究

    马迎辉;

    在对能意—所意的先天流形体的理解上,学界曾围绕"意涵中介论"和"被动发生论"产生过多次争论。在"前—观念"时期,胡塞尔就已经通过对还原、意向性和体验内容等问题的研究,为理解能意—所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将能意—所意安置在纯粹意识的时间性的发生构架中,它内含的先天平行论的三层含义、实显体验的行为与行为的相关项、横向与纵向的能意与所意的意义统一,以及活的当下的意向作用与对象极点X之间的平行性才可能如实地被揭示,中介论的错误解读及其基础也才可能被彻底消除。

    2014年06期 v.5;No.28 3-1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胡塞尔论同情的意向结构

    罗志达;

    在其两篇论同情的论文(2008、2012)中,耿宁从儒学和现象学的角度切入同情问题,借助胡塞尔的同情理论刻画了同情的一般意向特征,讨论了同情在反思与前反思、自身意识与他异意识之间的理论关系。仅就同情的意向特征来考察耿宁的相关论述,可刻画出同情的意向结构:虽然想象行为在某些同情经验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想象本身并不是同情行为的决定性要素。具体来说,同情是一种特殊的"他人感知",后者是感知行为与当下化行为的意向融合;就其意向结构而言,同情更类似于图像意识而非纯粹的想象意识。进而言之,同情意向性不是单一意向性,而是一种特殊的双重意向性,恰恰是这种意向的双重性使我们得以理解他人视角及其意义。

    2014年06期 v.5;No.28 20-33+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胡塞尔《观念Ⅱ》中的纯粹自我问题

    单斌;

    胡塞尔在《观念Ⅱ》中一方面延续《观念Ⅰ》的观点,坚称就超越论还原而言,纯粹自我作为自我结构的核,是空乏的极点、功能中心;但另一方面,他从人格自我的构造分析出发,指出纯粹自我是习性的基底,并因此而蕴含个体的历史。从纯粹自我这两方面的表面紧张关系出发,依据《观念Ⅱ》文本中对纯粹自我和人格自我的构造分析,纯粹自我的独特把握方式和人格自我的关联可得以澄清。在《观念Ⅱ》中,胡塞尔虽然缺乏从内时间意识中滞留的双重意向性出发的明确的发生现象学立场,但是依赖于人格自我构造分析中对人格自我的双重性以及两种历史性的区分,可初步揭示纯粹自我所蕴含的习性。

    2014年06期 v.5;No.28 34-4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它是”——理解精神现象的途径

    王路;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从es ist出发,论述了从感觉到知识的全过程。中译本把它译为"它存在着"或"这东西存在着",由此造成许多无法理解的问题。应该把es ist译为"它是",这样就可以消除中译文中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黑格尔的思想。不仅如此,由于西方哲学中与es ist相似的表达很多,因而所揭示的问题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

    2014年06期 v.5;No.28 44-6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文本与认知——从经典文本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取向

    郦全民;

    从考察文本与认知之间的基本关系着手,首先分析了中国先秦时期形成的经典文本的基本特征,即内容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经验性,结构呈现出离散性、模块性和动态性,以及功能表现为实用性。接着,深入地探究了形成这些特征的认知基础,认为经典文本是自然认知的产物,而自然认知中汉语表征的特殊性和基于经验与实用的认知推理偏向,能够合理地阐释经典文本的这些特征。基于对文本特征的认知阐释,并以古希腊文化作为参照,得出: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家中,那种超验的纯思能力并未获得培养和发展;而这对于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中国经典文本的传承机制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下学习传统文化的启示。

    2014年06期 v.5;No.28 63-75+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春秋时期《周易》哲学内涵探究

    张朋;

    长期以来,春秋时期《周易》的哲学内涵没有得到充分阐发,因而直接影响了《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从概念的澄清入手,结合《左传》、《国语》中的易学材料,对春秋时期隐藏在"占筮之书"形式下的《周易》文本的理论结构进行阐发,以明确《周易》的哲学内涵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周易》文本中的哲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以"阴阳观念"为基础的"八卦←→六十四卦←→本卦·之卦"这一套由低阶、中阶而高阶的推理模型。

    2014年06期 v.5;No.28 76-85+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观念史中的《子不语》——袁枚对传统宗教、宇宙秩序及历史概念的挑战

    史华罗;陈常燊;

    相较于自觉的、理智的研究,文学作品更能直接地反映精神生活和思想态度中的新趋向。此外,文学是精神史上一种宝贵资源,可以从中挖掘出某些容易被人忽视同时又让人萦绕于怀的情愫,这些情感并没有被那些官方的文化模型所认可,人们往往无法从非艺术语言中发现它们的踪迹。通过对清代袁枚《子不语》的文本分析,我们发现袁枚对儒家主导的传统宗教、宇宙秩序及历史概念提出了重要的挑战,从而表明文学材料可以为我们彰显对新儒家的道德解决方案的某些让人不满之处,也就是对新儒家正统理论关于宇宙秩序的官方概念的不满,这种彰显可以成为理解特定时期的某些被掩藏起来之侧面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源泉,从而拓宽了自觉的、理智的研究的认知边界。

    2014年06期 v.5;No.28 86-97+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8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平等需要被证明——卢梭平等思想的启示

    姜涌;

    卢梭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只有平等地对待他人,才能平等地得到他人的对待。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追求幸福的权利,每个人对一切幸福的手段也都有平等的要求。然而,我们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平等是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和赞美的理想目标,是人的一种理性的诉求,平等本身变成了一种幸福的追求,平等的追求是理想的追求。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并逐步实现平等的历史。

    2014年06期 v.5;No.28 98-11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二次计算足够吗?——对心理模块理论中计算机制的研究

    范毅强;李侠;

    输入模块的计算功能作为范围特异性和封装性的基本前提,支撑了整个心理模块理论,它与中枢系统的计算差异,以及语义加载过程中的渗透问题是理论的焦点问题。通过对心理模块理论中输入模块与中枢系统计算机制的比较和梳理,尝试对心理模块理论中两次计算的观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并指出可能的解决路径。

    2014年06期 v.5;No.28 112-12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意识研究的方法论外在主义

    魏屹东;谢建华;

    意识研究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这种争论愈发激烈。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假设"和埃德尔曼—托诺尼的"动态核假设"是意识的方法论外在主义的代表,它们之间具有相容性和共同核心,为进一步探讨意识的秘密提供了好的方法论。

    2014年06期 v.5;No.28 122-13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冯契研究与冯契学派——兼论当代中国的学术学派

    方克立;

    2015年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哲学史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奠基人冯契先生诞生100周年,逝世20周年。2014年5月14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方克立教授到上海做了《冯契研究与冯契学派——兼论当代中国的学术学派》的讲座,作为明年冯契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活动准备工作的一项内容。方教授对冯契哲学的同情了解和高度评价,以及他对冯契学派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将他的讲座发言刊载于此,以飨读者。

    2014年06期 v.5;No.28 13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分析哲学的自识与反思——江怡教授学术访谈录

    江怡;陈常燊;

    <正>陈常燊(以下简称"陈"):江老师,您好!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于国内学术前沿。以您的硕士论文《罗素的意义理论》为发端,历经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英美与欧陆哲学比较、中西哲学比较到近几年的哲学拓扑学研究,您长达30年多年的哲学思考之旅,在哲学的中心与边缘之间、历史与前沿之间不断

    2014年06期 v.5;No.28 153-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继往开来的新阶段——“家训家风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

    陆晓禾;

    <正>2014年8月27日下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了"家训家风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作为上海市社联的合作研究项目,同时也是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和上海市妇联家训家风传承培育系列研讨会的第二场研讨会、上海市妇联第十三届家庭文化节和第四届妇女文化周的重要活动,这一研讨会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办、上海市妇联和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市家庭研究会、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上海市台湾研究会联合举办。上海市妇联主席徐枫、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刘世军和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副会

    2014年06期 v.5;No.28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1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哲学的少数派报告——评徐英瑾《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

    王球;

    <正>"人工智能哲学"的任务,就是从哲学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科学的观念前提和工作方法进行反思性的研究。从学科分类上讲,它与"物理学哲学"、"生物哲学"等学科分支相平级,隶属于"特定科学的哲学"。但由于它与心灵哲学之间有明显的学术牵扯,英美哲学界更习惯视之为"心灵哲学"的一个下属研究领域。在国内,人工智能哲学所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本文以下简

    2014年06期 v.5;No.28 18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1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哲学分析》2014年总目录

    <正>~~

    2014年06期 v.5;No.28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冃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最好不超过2万字。随笔与访谈、动态与书评可附有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照片:5.论文类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

    2014年06期 v.5;No.28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