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颖;陈新华;
《天下篇》作者的隐性身份,展现其对诸子的评判立场趋向于以儒家为本位的立场,这一立场与当时及后世的儒家思想都是大体一致的。在对这一问题的论证过程中,试图表明儒家的自我定位和它所处的思想世界纷争的客观局面的冲突。
2013年04期 v.4;No.20 39-4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亚娟;
时间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理智或心灵有何种关系。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家认为,时空的观念依赖于心灵的本性,物质的空间性被隐含地赋予了比时间更基础的地位——因为空间性作为因果范畴的根基保证了逻各斯秩序的确定性与必然性。柏格森则反对这种先验主义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的本性就是绵延,它意味着连续、流动、内在、多样,它与空间、测量、间断、同质等无关。他借由绵延引入了一种流变的哲学,在连续变化而又纯粹融合的时间(即绵延)中,逻各斯的序列荡然无存。这正是柏格森主义与康德的先验主义哲学在时间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2013年04期 v.4;No.20 50-61+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8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朋;
探究《周易》本真是现当代易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易学的一般定义是"研究《周易》的学问",所以《周易》文本是易学研究的中心;其次,通过对易学史的简要回顾可以进一步凸显出"探究《周易》本真"这一基本问题的重要性;最后,从当代易学的研究成就和研究方向来看,探究《周易》本真是当代易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2013年04期 v.4;No.20 62-7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G.A.科恩;陈伟;
许多人认为,帕累托论证为不平等提供了一种正当性证明,而由约翰·罗尔斯提出并由布莱恩·巴里详细阐述的对不平等的辩护,更是常常被证明其甚至对于持平等主义观点的人而言也是无法抗拒的。但是,审慎地分析帕累托论证的逻辑结构,我们就会发现:严格地来说,帕累托法则并不要求不平等;不严格地来说,帕累托法则所要求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科恩首先阐述了他对于帕累托论证的基本观点和批判路径,然后运用他所谙熟的分析哲学技术详细讨论了罗尔斯和巴里所阐述的帕累托论证,向帕累托论证提出了一个重大挑战。科恩进而提出并阐述了在罗尔斯式帕累托论证中所隐含的两难困境,通过分析平等尺度中的劳动负担,指出在帕累托论证中存在着不一致尺度,并进而论证不平等并不是一个必要的恶。
2013年04期 v.4;No.20 7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汪力;
《尼各马克伦理学》关于快乐之论述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对柏拉图《斐利布》中关于"混合快乐"与"纯粹快乐"这一划分的继承;二是运用"质形论"之灵魂论界定以及"潜能—实现"之物理学学说,对于《斐利布》之魂身关系所进行的修正与重释。而这两个前提共同说明了一点:要理解快乐在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中的位置,我们不能绕开《斐利布》之影响。正是通过对于《斐利布》的继承与阐发,亚里士多德得以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展开对于斯彪西波与欧多克索斯两种极端观点的批判,并且阐明从混合快乐向纯粹快乐,以及从自然品质向伦理品质的两层过渡,并最终指明快乐伴随并完善着实现活动。对于快乐与灵魂"理智部分"之实现活动之关联的进一步考察,则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明《尼各马克伦理学》与《斐利布》同属一个阵营——唯有理智与快乐之混合才造就属人之善好生活。
2013年04期 v.4;No.20 94-108+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任俊;
根据一种实践的规则观,功利原则不能用于辩护特定制度之下的具体行动。将功利原则直接应用于制度本身,提供了一种看起来更为合理的功利主义版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免于批判性的考察。制度功利主义有两幅面孔,一种是制度选择的决策程序,另一种是评价制度是否正义的标准。相应地,它有两种证明方式,分别是诉诸个人理性选择的类比和诉诸道德平等的论证。通过梳理罗尔斯和金里卡等人的讨论,可以看出这两种证明都存在问题。
2013年04期 v.4;No.20 109-11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约翰·哈德威格;成素梅;纪雪丽;
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塑造什么是信念和什么是理性之人的观念,因为我们相信的事情多于我完全知情的事情,而且,我们的认知不得不依赖于知识权威,特别是专家的观念,甚至依赖于权威链条。因此,存在着共同体知道的知识,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体的认知者知道的知识。
2013年04期 v.4;No.20 120-13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恒威;李恒熙;
里贝特是人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实验研究领域的一个先驱性神经科学家。里贝特的意识研究关注的问题包括:(1)心—身问题;(2)无意识与意识中的计时;(3)自由意志和有意识意志的因果作用;(4)意识体验的统一性。里贝特为解决意识体验的统一性和因果作用构想了有意识的心智场(Conscious Mental Field,CMF),但CMF实验检验不可能获得肯定结果,因为在CMF的界定中存在一个先验矛盾。这个矛盾是科学物质论与二元论混合的产物。
2013年04期 v.4;No.20 133-14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戴潘;
布兰顿的推理主义语义学是在继承传统推理主义和批判表征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观点是主张语义学研究要与语用学紧密结合,发展出一套分析的实用主义进路。福多认为,推理主义对意义的分析将导致语义的整体论原则,使得主体间的交流与理解成为不可能。布兰顿对主体间的理解和交流的常识图景进行了批判,与福多之间的分歧不在于分析技术的不同,而在于他们的哲学立场的差异,而这种哲学立场的差异是由哲学语义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基本方式导致的。
2013年04期 v.4;No.20 145-15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