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2012年4月14日,"第四届《哲学分析》论坛——俞吾金学术思想全国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本期选刊的是其中三篇会议论文和俞吾金教授的回应。这组专题讨论主要围绕俞吾金教授的著作《问题域的转换》、《重新理解马克思》和《实践与自由》展开。韩水法教授的《批判的境域——从〈问题域的转换〉的域说起》提出,批判的
2012年06期 v.3;No.16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韩水法;
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即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批判境域予以考察,这样,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的核心观点就容易分析和梳理出来,并可以得到集中的讨论。批判因素在黑格尔哲学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与历史和终结二者须臾不可分离,互为条件,但它们彼此之间却包含了无可消解的矛盾。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中有价值的部分主要在于批判因素,而它有关未来历史的构成性内容却失之于草率。由于批判的与构成的这两个维度之间的抵牾,现代社会批判理论陷于认同其所批判的社会的基本原则的困境,它自身的正当性因此需要重新证明。
2012年06期 v.3;No.16 4-2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凤才;
如何在新的视阈中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这是当今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十多年来,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口号下,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做出了不同的诠释。要言之,他试图超越马克思哲学的传统阐释路线,沿着"物、价值、时间和自由"的经济哲学路径,重新诠释马克思哲学,对马克思哲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构想。那么,"重新理解马克思"意味着什么?"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目的是什么?"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关键问题何在?经过"重新理解"的"马克思"以何种新形象示人?被"重新理解"的"马克思"是否符合马克思的原意?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本文试图围绕着上述问题对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方面的学术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并阐发个人的看法。
2012年06期 v.3;No.16 26-3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徐长福;
俞吾金教授的新著《实践与自由》和他的整个实践哲学研究体现了实践哲学的根本旨趣——爱智慧与爱自由。"文革"后,中国学界对实践的理解经过了四个演进环节,分别由四位学者所代表:艾思奇——把实践规定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把自由规定为对必然性的自觉服从;李泽厚——提出了实践哲学的主—客体框架;高清海——用实践观点超越"唯物—唯心"的哲学范式;俞吾金——以揭示实践的自由本质为己任。俞教授把康德看作通向马克思的桥梁,通过阐发康德对"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与"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的区分,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本体意义的自由关联起来,为中国社会未竟的启蒙事业和政治自由揭示了一种最具合法性的理论根据。在相关实践课题和思想资源长期被各种意识形态教条和学术行话所层层遮蔽的情况下,俞教授坚持不懈地为实践自由而思想,显示了一位哲人的睿智、良知和勇气。
2012年06期 v.3;No.16 39-57+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9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俞吾金;
在《哲学分析》杂志举行的第四届论坛上,王凤才、徐长福和韩水法三位教授分别就俞吾金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质询,俞吾金教授一一加以回应:首先指出,尽管在自己以往的论著中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但这些评价是自洽的,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矛盾;其次表明,在康德实践理性的语境中,尽管理念在涉及至善这一对象时起着构成性作用,但在通常的情况下,理念却起着范导性作用。最后叙述了批判与构成之间的复杂关系:没有批判上的深邃见解,不可能有构成上的合理观点;反之,没有构成上的合理观点,批判也难以击中要害;并指出,构成性的观点也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以调整,不能教条式地加以运用。
2012年06期 v.3;No.16 58-6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尼古拉斯·汉弗莱;李恒威;董达;
在当代意识的科学研究的物理主义语境中,心—身关系这个经典的形而上学问题被进一步表述为"难问题"。实验科学的进步表明,心智和大脑仅仅是一个单一状态的不同方面。人类心智状态的每一实例均等同于一个大脑状态,即心智状态m=大脑状态b。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同一性等式的两边有不同的概念量纲。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应该试着同时介入同一性等式的两边,根据双通性的概念——既适用于心智也适用于物质——来界定相关的心智状态,从而使等式两边一致起来。任何体验都包含指向主体的感觉和指向客体的知觉这两个不同成分。作为原始有机体的局部身体反应的未分化的感觉运动在进化中逐渐"私密化"或"内化"出明确指向自我和表达自我的心智成分,即有意识的感受。循着进化的相反方向,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调和同一性等式两边的概念量纲的差异,因为我们今天有意识的感觉是由过去贯穿在行为中的反应进化而来的。
2012年06期 v.3;No.16 96-113+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卫国;蒙锡岗;
传统的唯物主义意识论对心身因果关系的理解,要么是属性二元论,要么是还原论。戴维森的异常一元论在扬弃这二者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在坚持物理主义的前提下,既维护了心理因果性的常识观念,又保存了心理属性的独特性,为心身因果关系构建了一幅新图景。然而,这种新图景下的心理属性被误认为是副现象,它的因果有效性的资质,遭到了因果相关性反对意见、偶然关联论证和排除论证等反对意见的质疑。根据戴维森独特的形而上学,"异常一元论"对这三种反对意见进行了有效的回击。
2012年06期 v.3;No.16 114-12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