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哲学专题讨论

    <正>编者按: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是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生前近乎默默无闻,在20世纪却被公认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和分析哲学的奠基者。近几十年来,不少欧美学者试图重新激活他的某些思想,以至于出现了各种牌号的"新弗雷格主义"。2011年8月29日至30日,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了"弗雷格、逻辑和哲学"国际研讨会,本专题刊发的4篇论文均在这次会议上报告与讨论过。这组论文由陈波教授推荐。

    2012年05期 v.3;No.15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弗雷格的逻辑主义和解释性分析的重要性

    迈克·比尼;刘靖贤;

    逻辑主义贯穿于弗雷格哲学生涯的始终,对于数学的关注不仅在弗雷格的逻辑和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与弗雷格的分析观念密切联系。在哲学史上存在三种不同的"分析"概念:回溯性分析、分解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弗雷格的分析是解释性分析,它是分析哲学一个主要方面的特征。这个方面源自弗雷格的逻辑主义方案,并且在罗素的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弗雷格和罗素都使用了解释性分析,但他们的分析观念仍有重要差异,表现在他们对于所谓的抽象原则的理解上。

    2012年05期 v.3;No.15 4-1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弗雷格的思想理论

    陈波;

    可以把弗雷格的思想理论概括为10个论题:思想是直陈句或疑问句的涵义;思想有真假,若为真就永远为真;思想有结构:主目—函数结构和复合结构;思想不属于外部世界,它是非物质的和不可感知的;思想不属于内心世界,它是公共可分享的;思想属于第三域:独立自存,不占时空,因果惰性,永恒实体;思想可以被人理解和把握;判定思想的同一性至少有两个标准;思想通过作用人的内心世界,影响人的意志,从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思想的客观性可以确保逻辑和数学的客观性。

    2012年05期 v.3;No.15 18-3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弗雷格逻辑哲学、数学哲学和语言哲学中的语境方法

    野本和幸;刘靖贤;

    弗雷格的方法论格言是语境主义和分子主义,这不同于原子的和非语境的方法。弗雷格从语句的分子复合语境出发,进而将其分解,形成相对于语境的构成部分。他的方法论原则之一是判断"优先性原则",由此形成各种各样的概念。另一个原则被称为"语境原则",这体现为"抽象原则",又进一步表现为所谓的(1)"休谟原则",(2)"公理V"(主要与他的数学哲学相关),(3)"广义语境原则"(关于他的逻辑哲学中的初始符号的意义)。另外,(4)诉诸"保真替换原则",弗雷格为晦暗语境和内涵语境(例如命题态度语境)提供了一个有影响的语义学方案。(5)弗雷格还注意到指示词、索引词和真正专名(例如"亚里士多德")的语境依赖性。

    2012年05期 v.3;No.15 32-4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内涵的《算术基本规律》

    刘靖贤;

    罗素在《算术基本规律》中所发现的悖论是由二阶逻辑的概括公理和公理V造成的,其根源在于,弗雷格持有两个相互冲突的哲学信条:"数的给出包含着概念的断定"和"数是独立自主的对象"。为了在"对象"和"概念"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可以把谓词的涵义看作"概念",把专名的涵义视为"对象",谓词的涵义的外延变成专名的涵义,由此可在谓词的涵义和专名的涵义之间建立一一对应。据此思路,设计了一个模态的形式系统IG(Intensional Grundgesetze),由内涵公理V和内涵概括公理构成。最后证明:IG是一致的,并且IG可以解释Robinson算术。

    2012年05期 v.3;No.15 49-59+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哲学传统研究

  • 作为生活艺术的希腊化伦理学

    安东尼·朗;刘玮;

    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的伦理学虽然深深植根于希腊化的语境之中,但是依然可以为我们今天的伦理反思和伦理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尤其是其伦理学中的核心观念——"作为生活艺术的哲学"。这两个学派的幸福论的核心主张是人们可以自我塑造、自我完成。这两个学派所持的幸福论具有自然主义和普遍主义基础,且共有六个理论特征:行动标准在于长期目标;经验上合理的价值体系;全面的世界观;对外部世界只提出最低的要求,幸福依赖于我们自己的品格、思想和理性;没有实现幸福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原因。而借助爱比克泰德的例子,可以阐明斯多亚学派在赋予人们道德动机方面的优势。

    2012年05期 v.3;No.15 60-7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鬼神以祭祀而言——关于朱子鬼神观的若干问题

    吴震;

    朱熹鬼神论述的基本立场是将鬼神看作"第二著"。通过对朱熹"以气释鬼神"、"鬼神以祭祀而言"的诠释方式以及"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等观点的深入探讨,指出对朱熹而言,鬼神问题主要是祭祀的问题而不是言说的问题、是宗教的问题而不是气学的问题。朱熹在鬼神问题上强调祭祀实践的重要性,这是朱熹宗教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朱熹对儒学鬼神论的一大理论贡献。

    2012年05期 v.3;No.15 73-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1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生产理论与社会工程哲学

    田鹏颖;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生产理论是社会工程哲学最直接、最切近、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是社会工程哲学能够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现代表达方式的重要哲学依据。社会关系并不抽象,"社会关系生产"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社会关系并不虚拟,社会关系生产是"许多人的合作"关系的变革与创新。社会关系并不脱离"生活世界","社会关系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现实前提。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生产"理论启示我们社会工程思维的创造性、建构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2012年05期 v.3;No.15 96-103+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评内米罗与刘易斯的能力假说

    刘玲;

    在内米罗观点的基础上,针对著名的反物理主义论证——知识论证,刘易斯给出了其称之为"能力假说"的回应策略来为物理主义辩护。能力假说坚称玛丽获得的仅仅是能力而没有获得任何新的命题性知识来间接地说明不存在非物理的现象特性。然而该辩护并不成功:一方面,能力假说不能说明能力就是玛丽获得的全部,因为能力对于玛丽知道看见红色是什么样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另一方面,既然能力假说不否认玛丽获得了某种新的东西(即能力),而它又不能还原为玛丽原有的物理知识,那么该理论的辩护就是不成功的。

    2012年05期 v.3;No.15 104-11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iPhone4S语音功能的符号化及其技术迷航

    陈哲洵;

    iPhone4S与智能语音功能Siri的结合"令人惊讶"且仅能令人惊讶,这种组合并非苹果公司的又一次技术创新。当其功能作为符号价值被消费的时候,它的实用性便披上了符号的虚幻外衣,仅作为时尚话语链上的又一次时装秀。而人工智能语音技术Siri及其技术支持也偏离了以社会功能为导向的技术进步的航线:迷失在时尚系统中的技术失去了理性的航标,沦为服务于人性化欲望的非结构性配件。作为时尚系统的领导者,iPhone4S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水平扩张,不但让相关技术的垂直演进陷入了停顿,还在大众面前制造了技术进步的假象。

    2012年05期 v.3;No.15 113-12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语言转向”已成过去了吗?——哈克与威廉姆森之争

    胡欣诣;

    "语言转向"被看成是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自20世纪后期开始,哲学界又逐渐对"语言转向"是否已成过去展开争论。牛津大学的哈克与威廉姆森关于"语言转向"的一系列往复辩难颇具代表性,充分反映了分析哲学阵营内部对"语言转向"的两种不同理解,而其背后则更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通过对这一争论的深入挖掘,可以愈发使我们认识到,"语言转向"不是哲学主题的转变,而是哲学性质上的深刻变革。

    2012年05期 v.3;No.15 121-13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驳迪昂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以α粒子散射实验为例

    何冬玲;王静;

    迪昂在《物理理论和实验》一文中指出:实验对理论没有充分决定性,不论是对单个理论的检验,还是对相互竞争的理论间的选择,实验都不具有充分决定性。这一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在科学哲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和热烈的讨论。但是,对α粒子散射实验进行仔细分析,能够有效反驳迪昂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实验有自己的生命力"。在此实验案例中,实验对其他错误理论的否证和对正确理论的证实都是充分的。这表明严格的实验对理论具有充分决定性,迪昂的非充分决定性是不成立的。

    2012年05期 v.3;No.15 139-14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道通与间性

    商戈令;

    <正>道者行也,达也。道本无有无形(形而上),非物非念,而为物念之间使物念事情通达实现之途径也。追溯中国哲学的源头,如《易经》、《易传》和《庄子》等,所求道通者也,道即通,即周行畅达,不同于西方所依之实体概念。道之原意就是如此简易平常,后来衍义为起源、本质(体用)、道德、原理、言说等义,并被诸家据以发展出各自

    2012年05期 v.3;No.15 146-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爱情的现象学分析

    韩连庆;

    <正>"情绪"和"情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此在总已经是有情绪的",此在总是带着情绪现身的。①所谓"现身"或"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的意思就是"怎样找到自我"、"怎样被找到"或者"近况如何"。海德格尔的意思是说,情绪是此在的源始存在方式,"情绪一向已经把在世作为整体展开了,同时才刚使我们可能向着某某东西制定方向。"②

    2012年05期 v.3;No.15 15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典哲学的百科全书:安东尼·朗专访

    刘玮;

    <正>安东尼·朗(Anthony A.Long),1937年8月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教授,埃尔文·斯通(Irving Stone)文学讲席教授,哲学系和古典学系的兼职教授。朗是目前国际上最知名的古典哲学专家之一,曾在新西兰、英国、美国的多所大学任教,他已经活跃在古典哲学和文学研究领域五十余载,积累了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大量古

    2012年05期 v.3;No.15 16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文学交流的诠释:跨文化论述中的横向价值

    伊琳娜·波尔多诺娃;刘默;

    <正>跨文化交流被理解为在跨文化语境中交谈与清楚表达的能力。它所指的情形是,说话者与倾听者虽然没有共同话语体系,但会有相互交往和理解空间去交谈或倾听。因此,跨文化交流就是在这些情况下使交流得以可能的那些条件。跨文化解释或诠释进一步对意义的条件与本质问题以及真理的本质问题提出追问。对跨文化交流的最早的科学说明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到70年代末才受到

    2012年05期 v.3;No.15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评杨国荣《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

    黄勇;方旭东;

    <正>在中国哲学领域,杨国荣已然确立自己作为卓越学者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对西方哲学的熟稔与把握常令我们这些以西方哲学研究为主业者汗颜。在中西哲学两种传统方面所拥有的坚实功底为其从事哲学比较提供了独特视角。他最近的著作《存在之维: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形上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即是一本比较哲学的杰作。

    2012年05期 v.3;No.15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

    2012年05期 v.3;No.15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