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是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生前近乎默默无闻,在20世纪却被公认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和分析哲学的奠基者。近几十年来,不少欧美学者试图重新激活他的某些思想,以至于出现了各种牌号的"新弗雷格主义"。2011年8月29日至30日,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了"弗雷格、逻辑和哲学"国际研讨会,本专题刊发的4篇论文均在这次会议上报告与讨论过。这组论文由陈波教授推荐。
2012年05期 v.3;No.15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迈克·比尼;刘靖贤;
逻辑主义贯穿于弗雷格哲学生涯的始终,对于数学的关注不仅在弗雷格的逻辑和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与弗雷格的分析观念密切联系。在哲学史上存在三种不同的"分析"概念:回溯性分析、分解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弗雷格的分析是解释性分析,它是分析哲学一个主要方面的特征。这个方面源自弗雷格的逻辑主义方案,并且在罗素的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弗雷格和罗素都使用了解释性分析,但他们的分析观念仍有重要差异,表现在他们对于所谓的抽象原则的理解上。
2012年05期 v.3;No.15 4-1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波;
可以把弗雷格的思想理论概括为10个论题:思想是直陈句或疑问句的涵义;思想有真假,若为真就永远为真;思想有结构:主目—函数结构和复合结构;思想不属于外部世界,它是非物质的和不可感知的;思想不属于内心世界,它是公共可分享的;思想属于第三域:独立自存,不占时空,因果惰性,永恒实体;思想可以被人理解和把握;判定思想的同一性至少有两个标准;思想通过作用人的内心世界,影响人的意志,从而作用于外部世界;思想的客观性可以确保逻辑和数学的客观性。
2012年05期 v.3;No.15 18-3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野本和幸;刘靖贤;
弗雷格的方法论格言是语境主义和分子主义,这不同于原子的和非语境的方法。弗雷格从语句的分子复合语境出发,进而将其分解,形成相对于语境的构成部分。他的方法论原则之一是判断"优先性原则",由此形成各种各样的概念。另一个原则被称为"语境原则",这体现为"抽象原则",又进一步表现为所谓的(1)"休谟原则",(2)"公理V"(主要与他的数学哲学相关),(3)"广义语境原则"(关于他的逻辑哲学中的初始符号的意义)。另外,(4)诉诸"保真替换原则",弗雷格为晦暗语境和内涵语境(例如命题态度语境)提供了一个有影响的语义学方案。(5)弗雷格还注意到指示词、索引词和真正专名(例如"亚里士多德")的语境依赖性。
2012年05期 v.3;No.15 32-4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靖贤;
罗素在《算术基本规律》中所发现的悖论是由二阶逻辑的概括公理和公理V造成的,其根源在于,弗雷格持有两个相互冲突的哲学信条:"数的给出包含着概念的断定"和"数是独立自主的对象"。为了在"对象"和"概念"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可以把谓词的涵义看作"概念",把专名的涵义视为"对象",谓词的涵义的外延变成专名的涵义,由此可在谓词的涵义和专名的涵义之间建立一一对应。据此思路,设计了一个模态的形式系统IG(Intensional Grundgesetze),由内涵公理V和内涵概括公理构成。最后证明:IG是一致的,并且IG可以解释Robinson算术。
2012年05期 v.3;No.15 49-59+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商戈令;
<正>道者行也,达也。道本无有无形(形而上),非物非念,而为物念之间使物念事情通达实现之途径也。追溯中国哲学的源头,如《易经》、《易传》和《庄子》等,所求道通者也,道即通,即周行畅达,不同于西方所依之实体概念。道之原意就是如此简易平常,后来衍义为起源、本质(体用)、道德、原理、言说等义,并被诸家据以发展出各自
2012年05期 v.3;No.15 146-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韩连庆;
<正>"情绪"和"情感"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此在总已经是有情绪的",此在总是带着情绪现身的。①所谓"现身"或"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的意思就是"怎样找到自我"、"怎样被找到"或者"近况如何"。海德格尔的意思是说,情绪是此在的源始存在方式,"情绪一向已经把在世作为整体展开了,同时才刚使我们可能向着某某东西制定方向。"②
2012年05期 v.3;No.15 15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玮;
<正>安东尼·朗(Anthony A.Long),1937年8月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教授,埃尔文·斯通(Irving Stone)文学讲席教授,哲学系和古典学系的兼职教授。朗是目前国际上最知名的古典哲学专家之一,曾在新西兰、英国、美国的多所大学任教,他已经活跃在古典哲学和文学研究领域五十余载,积累了极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培养了大量古
2012年05期 v.3;No.15 16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