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本期刊出的两篇论文是从第二届《哲学分析》论坛与会代表的发言中选出的。郁振华的"哲学之为穷理达道之学"一文把陈嘉映的哲学观概括为,"消极地说,哲学不是实证科学(广义的物理学),也不是语言学;积极地说,哲学致力于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是一门通过穷理而达乎道的学问",并对整体性概念和
2012年04期 v.3;No.14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郁振华;
陈嘉映《说理》(2011)一书的出版,使我们可以隐约一窥其念兹在兹的"theBook"的大致轮廓。此书与其《哲学科学常识》(2007)一起,摊开了一种哲学观。陈氏哲学观的要义可概括如下:消极地说,哲学不是实证科学(广义的物理学),也不是语言学;积极地说,哲学致力于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是一门通过穷理而达乎道的学问。这种哲学观的形成,得力于他对西方思想史上两个重大关节的深入研究,它们是: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为了推进思想、促进对话,我们在该哲学观所展开的义理脉络中,对整体性概念和形而上学的地位问题作了生发性的讨论。
2012年04期 v.3;No.14 4-1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5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成素梅;
近代物理学是随着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的确立而发展起来的。物理实在论经历了机械实在论、经典实在论和量子实在论三个发展阶段。关于物理学的实在问题的讨论是由微观粒子的不可观察性、量子力学的概率性、非定域性等特征引起的,并不等同于数学世界是否实在的问题。科学是哲学—科学的继承者,但不是哲学的"终结者",而是哲学的"改造者"与"推动者"。我们在讨论物理学的实在问题时,应该区分出三个不同层次的实在:自在实在、对象性实在和理论实在。物理学理论是在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的过程中完成的,是对自在实在的模拟,是在谈论实在和理解实在,而不是在描述实在。这是一种语境论的实在观。
2012年04期 v.3;No.14 16-2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嘉映;
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分界线是鲜明的。科学概念不是通过日常概念的意义扩展发展出来,而是通过科学理论建立起来。或许可以说,科学是哲学的"改造者",不过这里所说的"改造"与成素梅一文所意指的"改造",角度相当不同。科学所要达到的整体性是对象化世界背后的完整机制,而对象化本身已经事先清除了自我、心灵等等,因此,科学的整体性与道理贯通意义上的整体性是两类整体性。
2012年04期 v.3;No.14 30-3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志楣;
智顗与吉藏同是陈、隋之际的佛学宗主。智顗向被尊为天台智者大师,吉藏则被视为三论宗祖师,二人生平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南北朝时期,佛性论是中国佛教界普遍流行的思潮之一,随着《涅槃经》传入中国,佛性思想广受佛教界关注及讨论,成为当时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智顗与吉藏无可避免地亦深受当时佛性论影响。二人在相关论著中,皆非常重视佛性论,大量引用佛性概念作为义理论述发挥。由于二人佛性论牵涉甚广,前贤已多有论述,故以学界罕言之思维方式作为论题核心或可见出新意。聚焦于智顗的"佛不断性恶"与吉藏的"中道佛性",不仅可以溯源二人相关佛性思想内容,其思维方式亦可归纳出相同点(否定性、圆融性)与相异点(现实具象与超言绝象、即与离)加以比较。
2012年04期 v.3;No.14 34-47+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锦枝;
"慎独"之"慎"为"思"之义,"独"为内心精一的状态。"慎其独"即"思其心"之义。将此义验证于《大学》、《中庸》、《荀子.不苟》、《礼记.礼器》四篇中,可发现同样有效。通常意义上的"谨"、"敬"、"诚"作为省思内心的当下状态或反思后的结果,只是"慎独"工夫所涵具的内容而非"慎其独"一词的涵义。
2012年04期 v.3;No.14 48-6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1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孙清海;
宗教语言问题的实质是"上帝"概念如何被"人"所赋义的问题。以艾耶尔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坚持"经验指称"的赋义方式,认为"上帝"概念不符合基于经验事实的"可证实性原则",故必须被拒斥;而普兰丁格则认为,"上帝"概念的赋义应当始于人的"信任"情感,只要相信者拥有这份信任情感,则"上帝"概念对他来说就是实在的、有意义的,这是一种"情感赋义"的谈论方式。二者的区别在于谈论宗教语言的出发点不同:"经验指称"的起点是人的经验,而"情感赋义"则始于人的情感。不同的出发点引导了人对"上帝"的不同理解过程。
2012年04期 v.3;No.14 61-75+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鲍永玲;
东亚传统"天下"观的视角实质乃是俯视,展现为"天圆地方"、"天地平行"的世界图景并内蕴天、地、人三才以及人应抚育万物的核心价值观。在汉传佛教里,"世界"却代表一种大圆立体、时空融合的多元多重的形上宇宙结构,其世界图景乃是作为莲花形、以几何级数增长而构建的诸多"大千世界",并无固定的视角和绝对的中心。汉传佛教"世界"概念所内蕴的多元多重文化观,给近代东亚语境里急剧的世界图景之变更提供了核心理论资源。在近代传教士将其与"world"等词对译的实践里,它最终成为摧毁东亚古典天下观的一柄利器。
2012年04期 v.3;No.14 76-88+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衣俊卿;
当代生活世界理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以生活世界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理论,一种是借助生活世界的运行机制和文化机理来透视和把握人之生存和人类社会历史运行机制的理论。第一种可以称之为典型的生活世界理论,如胡塞尔、列斐伏尔、哈贝马斯、赫勒等人的理论。第二种可以称之为非典型的生活世界理论,往往蕴藏在后现代理论、微观政治学、微观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中的思想资源之中,科拉科夫斯基的日常生活批判属于这种类型。其理论侧度一,是致力于把哲学问题的思考置于日常生活或生活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哲学之思远离抽象和思辨;其侧度二,是透过对日常生活和日常思维细致入微的分析,扬弃日常存在的自在自发性和理所当然性,推动日常生活主体进入一种自觉的和反思性的生存状态。
2012年04期 v.3;No.14 89-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9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熊浩;
反思均衡是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使用的证明方法之一,其基本理念是,我们应该实现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正义原则之间的相互融贯,这种道德证明方法体现出鲜明的融贯论特征。罗尔斯的这种融贯论立场是建立在对功利主义和直觉主义提出批评并兼蓄二者之长的基础之上,并体现出了罗尔斯在道德证明问题上不同于传统的基础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理解。
2012年04期 v.3;No.14 98-114+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常燊;
以反思平衡视角审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对"遵守规则悖论"的处理、对概念精确性与模糊性的考察,以及《论确实性》关于信念确实性的"哥白尼式革命"、对独断论和怀疑论的批判,可以发现:语言游戏规则或行为规则与特殊的语言游戏之间构成一种狭义的反思平衡关系,系列相互竞争的一般原则与特殊的生活实践之间构成一种广义的反思平衡关系。这些反思平衡基本符合源于罗尔斯的三个要求以及弗洛斯达尔提出的五大特征,此外还具有某种奇特性。
2012年04期 v.3;No.14 115-12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