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本期刊出的四篇论文是从第二届《哲学分析》论坛与会学者的发言中选出的。童世骏的论文梳理了reason(理性)经过rationality(合理)到reasonableness(讲理)概念的演变,
2012年03期 v.3;No.13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童世骏;
陈嘉映《说理》一书的主题是"说说理之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理"。"说理之理"有什么内涵,"说理之理"为什么值得论说,可以通过对西方哲学从reason(理性)经过rationality(合理)到reasonableness(讲理)的思想演化过程的考察得到理解。把理性(reason)不仅理解为合理(rationality),而且理解为讲理(reasonable-ness),有助于克服当代哲学中理性独断主义和理性虚无主义的非此即彼。当代西方哲学家从不同角度论述的讲理(reasonableness),与梁漱溟先生进行中西比较时所说的中国文化的"理性",很值得做一深入比较。
2012年03期 v.3;No.13 4-1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 ] - 程广云;
所谓"中止说理",一种是强制中止,另种是自愿中止。所谓"实践智慧"主要不指前者,而指后者。当然,实际情况往往居于二者之间。概略地说,问题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论理哲学的活动模式,通过辩论、讨论、对话方式进行,其中说理在原则上是不被中止的;第二个层面是意识形态的活动模式,通过博弈方式进行,其中说理是被强制中止的;第三个层面是实践哲学的活动模式,通过协商方式进行,其中说理是被自愿中止的。这里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弱自愿中止,就是搀杂了强制中止要件的自愿中止,以谈判(讨价还价)为模型;另种是强自愿中止,就是纯粹自愿中止,以协商(求同存异)为模型。
2012年03期 v.3;No.13 16-2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志林;
哲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问题的基础性、学科的自觉性和方法的独特性。反思平衡、概念分析和先验论证是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凭借这些方法,针对"科学是什么?"的问题,方可分析三种典型科学模式的基本构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揭示这些科学模式得以可能成立的先在的解释性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中涉及的哲学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论述提出了若干评论性的、商榷性的见解。
2012年03期 v.3;No.13 24-3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1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嘉映;
穷理并非一般意义上把一切道理穷尽,而是追索理后之理,以求追索到众理所归的原理;实践哲学还是哲学的一部分,中止说理不是实践哲学的要求;没有不同寻常之见的称不上哲学家,但身为哲学家,他须把这些洞见连回寻常之理,这本身并非寻常无奇之事,这种论证充满了创造性。
2012年03期 v.3;No.13 37-4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顾红亮;
哈佛大学档案馆收藏有哈佛哲学系教授霍金(William ErnestHocking)与陆定一、潘梓年、金岳霖的几则通信。这些通信揭示出,在"双百"方针出台后,中国哲学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唯心主义的宣传自由、唯心主义课程的设置和唯心主义含义的界定等问题,不仅在国内哲学界得到讨论,而且引起了一些国外哲学家的注意。从这些通信中可以看出,即使在意识形态对峙的国际环境下,哲学家之间的跨国交流还是可以取得一些共识的——例如,霍金对于陆定一所说的"百家争鸣"原则持认可的态度,霍金和潘梓年、金岳霖就不同哲学立场之间达成互相理解的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当然,双方在书信交流中存在一些隔阂,对于一些哲学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虽然有这些不足,但他们的通信开启了20世纪50年代中美哲学家之间的一个民间交流渠道,这对于促进世界范围内哲学的发展和世界和平是有贡献的。
2012年03期 v.3;No.13 43-51+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汤铭钧;
《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的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的反建构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的影响,此时的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的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的截然两分。此外,陈那的《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将它的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的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的因明—量论体系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量论有别于以往的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的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的"知识论转向"。
2012年03期 v.3;No.13 52-6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江新;周开玮;杨栋;
通过《周易》"井"卦来解"井有仁焉",不但能够疏通历来注家对《论语.雍也》所载"井有仁焉"一段文字注解的不明之处,而且有助于深入理解《论语》与《周易》的关系。从《周易》到《论语》,是孔子思想形而上下的通达;在此通达中,孔子也体现为一个生命的自觉者。《易》理的最终依归在《论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形而下"维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这种对"形而下"的倚重则是西方传统哲学所不具备的。
2012年03期 v.3;No.13 64-7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