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陈嘉映哲学思想专题讨论之一

    <正>编者按:本期刊出的四篇论文是从第二届《哲学分析》论坛与会学者的发言中选出的。童世骏的论文梳理了reason(理性)经过rationality(合理)到reasonableness(讲理)概念的演变,

    2012年03期 v.3;No.13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理性、合理与讲理——兼评陈嘉映的《说理》

    童世骏;

    陈嘉映《说理》一书的主题是"说说理之理",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理"。"说理之理"有什么内涵,"说理之理"为什么值得论说,可以通过对西方哲学从reason(理性)经过rationality(合理)到reasonableness(讲理)的思想演化过程的考察得到理解。把理性(reason)不仅理解为合理(rationality),而且理解为讲理(reasonable-ness),有助于克服当代哲学中理性独断主义和理性虚无主义的非此即彼。当代西方哲学家从不同角度论述的讲理(reasonableness),与梁漱溟先生进行中西比较时所说的中国文化的"理性",很值得做一深入比较。

    2012年03期 v.3;No.13 4-1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 ]
  • 中止说理与实践智慧

    程广云;

    所谓"中止说理",一种是强制中止,另种是自愿中止。所谓"实践智慧"主要不指前者,而指后者。当然,实际情况往往居于二者之间。概略地说,问题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论理哲学的活动模式,通过辩论、讨论、对话方式进行,其中说理在原则上是不被中止的;第二个层面是意识形态的活动模式,通过博弈方式进行,其中说理是被强制中止的;第三个层面是实践哲学的活动模式,通过协商方式进行,其中说理是被自愿中止的。这里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弱自愿中止,就是搀杂了强制中止要件的自愿中止,以谈判(讨价还价)为模型;另种是强自愿中止,就是纯粹自愿中止,以协商(求同存异)为模型。

    2012年03期 v.3;No.13 16-2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哲学家应怎样看科学?——兼评陈嘉映在《哲学 科学 常识》中的有关论述

    张志林;

    哲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问题的基础性、学科的自觉性和方法的独特性。反思平衡、概念分析和先验论证是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凭借这些方法,针对"科学是什么?"的问题,方可分析三种典型科学模式的基本构成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揭示这些科学模式得以可能成立的先在的解释性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中涉及的哲学与科学之间关系的论述提出了若干评论性的、商榷性的见解。

    2012年03期 v.3;No.13 24-3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1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对批评的回应

    陈嘉映;

    穷理并非一般意义上把一切道理穷尽,而是追索理后之理,以求追索到众理所归的原理;实践哲学还是哲学的一部分,中止说理不是实践哲学的要求;没有不同寻常之见的称不上哲学家,但身为哲学家,他须把这些洞见连回寻常之理,这本身并非寻常无奇之事,这种论证充满了创造性。

    2012年03期 v.3;No.13 37-4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你们如何界定唯心主义?”——记霍金与陆定一、潘梓年、金岳霖的几则通信

    顾红亮;

    哈佛大学档案馆收藏有哈佛哲学系教授霍金(William ErnestHocking)与陆定一、潘梓年、金岳霖的几则通信。这些通信揭示出,在"双百"方针出台后,中国哲学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唯心主义的宣传自由、唯心主义课程的设置和唯心主义含义的界定等问题,不仅在国内哲学界得到讨论,而且引起了一些国外哲学家的注意。从这些通信中可以看出,即使在意识形态对峙的国际环境下,哲学家之间的跨国交流还是可以取得一些共识的——例如,霍金对于陆定一所说的"百家争鸣"原则持认可的态度,霍金和潘梓年、金岳霖就不同哲学立场之间达成互相理解的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当然,双方在书信交流中存在一些隔阂,对于一些哲学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虽然有这些不足,但他们的通信开启了20世纪50年代中美哲学家之间的一个民间交流渠道,这对于促进世界范围内哲学的发展和世界和平是有贡献的。

    2012年03期 v.3;No.13 43-51+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以《掌中论》、《取因假设论》和《观总相论颂》为中心

    汤铭钧;

    《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的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的反建构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的影响,此时的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的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的截然两分。此外,陈那的《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将它的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的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的因明—量论体系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量论有别于以往的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的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的"知识论转向"。

    2012年03期 v.3;No.13 52-6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辨“井有仁焉”——兼论《论语》与《周易》的关系

    何江新;周开玮;杨栋;

    通过《周易》"井"卦来解"井有仁焉",不但能够疏通历来注家对《论语.雍也》所载"井有仁焉"一段文字注解的不明之处,而且有助于深入理解《论语》与《周易》的关系。从《周易》到《论语》,是孔子思想形而上下的通达;在此通达中,孔子也体现为一个生命的自觉者。《易》理的最终依归在《论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形而下"维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这种对"形而下"的倚重则是西方传统哲学所不具备的。

    2012年03期 v.3;No.13 64-7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社会本体论与另类现代性——一条维特根斯坦式的进路

    曹天予;

    在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到底是个人还是社会结构才是社会生活的本体?",而是"对受历史状况制约的自主个人的活动(实践)过程的考察"。为此必须注意:第一,社会秩序和结构(规则、意义)源自自主个人的实践;第二,决定行动意义、制约个人行动、并构成实践基础的是对规则的解读;第三,在由规则支配的行动中,规则总是被一而再地解读再解读,因此对其意义的理解大有变通的余地。自主个人对规则的解读,是一种反思性的自我引导,实际上是对规则(或者社会结构)的不断重构。中国26年来的改革,就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断重新解读的过程。西方的历史,也可以看作是对自由主义不断重新解读的过程。

    2012年03期 v.3;No.13 78-8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决策论可作为行动说明的合理性理论吗?

    袁继红;

    对人类行动的说明,合理性预设是必要的,但是对于行动说明中是否存在统一的合理性概念存在激烈争论。合理性假设的必要性体现在两点:首先,使研究者理解行动者的行动得以可能;其次,刻画行动者对目的和手段的思考和算计。决策论从形式上刻画了一个理性人对于目的和手段的慎思推算,但是,无论是经典决策论,还是前景理论或者可错可改模型都不能提供行动说明中统一的合理性理论,因为这些理论均无法有效给出关于效用和信念度的一致性系统。

    2012年03期 v.3;No.13 87-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表征概念的起源、理论演变及本质特征

    魏屹东;

    表征是心灵呈现客体和知识的方式。心灵作为表征者,通过感觉、感知、意象等把它之外的客体以命题、公式、图像等方式呈现于心中,然后以文字、符号形式表达出来形成知识。古代哲学家把表征分为感觉表征、内在表征和概念表征。心灵哲学家关于表征的观点有纯的、强的和弱的表征主义,窄内容与宽内容的表征主义,还原与非还原表征主义,显在和潜在表征主义。在人工智能中,表征是关于知识的表达,它是数据结构和解释程序的联合,能够引起知识行为。命题态度、感受性是具有表征特性的心理现象,它们具有意向内容。表征表现出承载性、语义性、意向性、解释性和中介性特征。

    2012年03期 v.3;No.13 96-118+16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下载次数:18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可选择的技术民主化:在哈贝马斯和芬伯格之间

    高海青;

    哈贝马斯和芬伯格的技术民主化道路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在以建构主义为视角分析互联网的基础上,发现一种新的公共领域正在不断发展,网络社区力量的壮大为建构新的技术民主化道路提供了现实基础,而交往行为理论为建构新的技术民主化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础。整合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和芬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是一条值得探讨的技术发展路线。

    2012年03期 v.3;No.13 119-12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有关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的回忆与反思

    周继旨;

    <正>1957年1月,北方正值天寒地冻,北京大学临湖轩则气氛非常热烈。这个月的22日至26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这里举办了一次"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座谈会规模不大,影响却十分深远。与会者中,不少是影响新中国以至现今哲学思想界的重要哲学家。会上提出和讨论的问题,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

    2012年03期 v.3;No.13 13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后形上学时代的形上之思——杨国荣教授“具体的形上学”访谈

    杨国荣;刘梁剑;吴闻仪;

    <正>刘梁剑、吴闻仪(以下简称"刘、吴"):杨老师,您好!2011年4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您的"具体的形上学"系列著作,包括《道论》、《伦理与存在》和《成己与成物》。

    2012年03期 v.3;No.13 14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弗雷格:逻辑和哲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刘靖贤;陈波;

    <正>2011年8月29日至30日,"弗雷格:逻辑和哲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正大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主办,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协办。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英国(伦敦大

    2012年03期 v.3;No.13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首届“中德科学技术哲学论坛”综述

    张帆;

    <正>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特色学科自2008年发起"理解科学"学术研讨以来,在两次全国性会议和一次在国内主办的小型国际会议基础上,与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莱布尼茨研究所于2011年12月14—17日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德科

    2012年03期 v.3;No.13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传统走向现代——当代证据主义述评

    陈莹;丛杭青;

    <正>证据对于信念与命题确证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有如齐硕姆(Roderik Chisholm)所说的:"按照传统的说法,知识论,或者是知识论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证据的理论'。"①

    2012年03期 v.3;No.13 16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余英时“政治文化”的特色及其形成——再读《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丁为祥;

    <正>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①(以下简称《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是一部具有多种创获、广受关注并引起多方反响的精心之作。自其问世以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来自中、英、日各语种的评论不下数十种。

    2012年03期 v.3;No.13 17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2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

    2012年03期 v.3;No.13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