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论哲学的价值论转向

    卢风;

    从古希腊哲学到20世纪的逻辑经验主义,有一条哲学主线——知识统一论(蕴涵独断理性主义)。坚持知识统一论的现代哲学认为,发现科学真理是最重要的智力探究,谈论价值的话语是没有意义的。以新康德主义为代表的一般价值论则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关注文化、历史和价值,自然科学本身也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价值。但新康德主义无力为哲学的价值论转向提供令人信服的理据。后期分析哲学对知识统一论的精细批判和对事实与价值之二分的精细解构,才为哲学之价值论转向提供了充足理由。转向价值论的哲学决不是摈弃真理和理性的纯主观表达,而是直面生活、"关心自己"的价值批判和智慧追求。

    2011年03期 v.2;No.7 3-1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哲学的价值论转向

    卢风;

    从古希腊哲学到20世纪的逻辑经验主义,有一条哲学主线——知识统一论(蕴涵独断理性主义)。坚持知识统一论的现代哲学认为,发现科学真理是最重要的智力探究,谈论价值的话语是没有意义的。以新康德主义为代表的一般价值论则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关注文化、历史和价值,自然科学本身也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价值。但新康德主义无力为哲学的价值论转向提供令人信服的理据。后期分析哲学对知识统一论的精细批判和对事实与价值之二分的精细解构,才为哲学之价值论转向提供了充足理由。转向价值论的哲学决不是摈弃真理和理性的纯主观表达,而是直面生活、"关心自己"的价值批判和智慧追求。

    2011年03期 v.2;No.7 3-1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审美意识的三重超越——再论美在自由

    张世英;

    从人生精神意识发展历程来看,审美意识具有"感性美"、"理性美"和"超理性之美"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实现着三重超越。而所谓"超越",既指"超过"、"高出",也是"通过"和"包含":高层次之美如果不"超过"低层次之美,便不能提升自由;但如果不"通过"低层次之美,高层次之美则变为抽象。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超理性之美"要求超越"理性美"与"感性美"而把二者结合起来,它同时也是最具体、最充分的自由境界。

    2011年03期 v.2;No.7 18-2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审美意识的三重超越——再论美在自由

    张世英;

    从人生精神意识发展历程来看,审美意识具有"感性美"、"理性美"和"超理性之美"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实现着三重超越。而所谓"超越",既指"超过"、"高出",也是"通过"和"包含":高层次之美如果不"超过"低层次之美,便不能提升自由;但如果不"通过"低层次之美,高层次之美则变为抽象。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超理性之美"要求超越"理性美"与"感性美"而把二者结合起来,它同时也是最具体、最充分的自由境界。

    2011年03期 v.2;No.7 18-2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直心为德”及其意象考释

    鲍永玲;

    "德"的古文乃是"悳",其含义必须在一个较大的语簇群里才能得到适当了解,如"道"、"性"、"得"、"直"、"枢"、"中",等等。不同语境里,"德"也蕴含着丰富的、相互关联而又不同的喻象,这点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如老庄常将"道"、"德"对举,运用"静水"喻象来说明"德"。早期儒家重视"德"、"性"的联系,"德之端"的隐喻隐含着"木上生芽"的图象,"中通而直"、"直升而上"则成为"悳"的理想状态。同时,"良知"、"明德"的相互打通,亦使"人"成为天地之"光"的窍隙。故宋明理学家常有话头之一,即"惟人受中以生"而"天地至灵"。

    2011年03期 v.2;No.7 28-36+19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直心为德”及其意象考释

    鲍永玲;

    "德"的古文乃是"悳",其含义必须在一个较大的语簇群里才能得到适当了解,如"道"、"性"、"得"、"直"、"枢"、"中",等等。不同语境里,"德"也蕴含着丰富的、相互关联而又不同的喻象,这点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重视。如老庄常将"道"、"德"对举,运用"静水"喻象来说明"德"。早期儒家重视"德"、"性"的联系,"德之端"的隐喻隐含着"木上生芽"的图象,"中通而直"、"直升而上"则成为"悳"的理想状态。同时,"良知"、"明德"的相互打通,亦使"人"成为天地之"光"的窍隙。故宋明理学家常有话头之一,即"惟人受中以生"而"天地至灵"。

    2011年03期 v.2;No.7 28-36+19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仁者为何应当爱人——兼论哲学的形而上发问的意义

    陈嘉明;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但他本人与后来的儒家却未能追问仁者为何应当爱人。未能追问这一根据直接关涉并影响到儒家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包括孔子哲学的经验性思维方式、儒家伦理的义务论性质、公私观与权利意识缺位,以及中国法律史上的民法缺失的问题,等等。哲学的形而上发问的意义也由此可见。

    2011年03期 v.2;No.7 37-4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仁者为何应当爱人——兼论哲学的形而上发问的意义

    陈嘉明;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但他本人与后来的儒家却未能追问仁者为何应当爱人。未能追问这一根据直接关涉并影响到儒家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包括孔子哲学的经验性思维方式、儒家伦理的义务论性质、公私观与权利意识缺位,以及中国法律史上的民法缺失的问题,等等。哲学的形而上发问的意义也由此可见。

    2011年03期 v.2;No.7 37-4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劳动与交往:创造人类历史的经纬线

    鲁品越;

    人对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劳动和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构成完整的人类实践活动,历史由二者相互交织而生成。仅由物质生产劳动解释社会关系将导致技术决定论与经济决定论。生产力与交往能力是人类实践能力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社会文化是这种交往能力的主要载体。生产力及其生产的物质利益决定交往关系的实质内容,而交往能力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则提供组织这些内容的交往形式。由此产生了由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物质利益与精神交往相交织的鲜活的历史,生成了各个层次的社会结构,包括生产力层次的劳动组织结构、生产关系结构、上层建筑结构,等等。

    2011年03期 v.2;No.7 45-54+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劳动与交往:创造人类历史的经纬线

    鲁品越;

    人对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劳动和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构成完整的人类实践活动,历史由二者相互交织而生成。仅由物质生产劳动解释社会关系将导致技术决定论与经济决定论。生产力与交往能力是人类实践能力的两个方面,二者都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社会文化是这种交往能力的主要载体。生产力及其生产的物质利益决定交往关系的实质内容,而交往能力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则提供组织这些内容的交往形式。由此产生了由理性与非理性相交织、物质利益与精神交往相交织的鲜活的历史,生成了各个层次的社会结构,包括生产力层次的劳动组织结构、生产关系结构、上层建筑结构,等等。

    2011年03期 v.2;No.7 45-54+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历史终结论?——一项历史哲学的考察

    李钧鹏;

    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一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一个反历史的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的考察告诉我们,民主与历史观是不可分割的。对民主的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中必然与自由之间深刻的张力。在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的无限开放性以及历史与政治过程脱节的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观的消遁。历史终结论是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的体现,但古典范式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核心构成元素的终结;新的历史哲学范式只能是这些元素的重构,而对民主的正确理解取决于一种妥当的未来观。

    2011年03期 v.2;No.7 55-6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历史终结论?——一项历史哲学的考察

    李钧鹏;

    近年来,西方思想界盛行一股思潮,将民主视为一个反历史的概念,但对现代民主思想起源的考察告诉我们,民主与历史观是不可分割的。对民主的质疑反映了历史哲学中必然与自由之间深刻的张力。在民主制度的确立、主体施为的无限开放性以及历史与政治过程脱节的背后,其实正隐含了未来观的消遁。历史终结论是古典历史哲学固有逻辑矛盾的体现,但古典范式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核心构成元素的终结;新的历史哲学范式只能是这些元素的重构,而对民主的正确理解取决于一种妥当的未来观。

    2011年03期 v.2;No.7 55-6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生活、需要与生产——《德意志意识形态》关键词研究

    孙云龙;

    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文原文的考察,我们发现中译本对于生活、需要、生产等概念的翻译存在一些不妥之处,这些地方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一些核心术语的忽视甚至误解。从概念还原入手清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种尝试。

    2011年03期 v.2;No.7 68-7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7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生活、需要与生产——《德意志意识形态》关键词研究

    孙云龙;

    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文原文的考察,我们发现中译本对于生活、需要、生产等概念的翻译存在一些不妥之处,这些地方可能会导致读者对一些核心术语的忽视甚至误解。从概念还原入手清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种尝试。

    2011年03期 v.2;No.7 68-7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7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自由、能动性的约束与生活的意义

    张曦;

    自由的概念与能动性的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的。在相容论的框架下,信念、欲望和行动的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的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性的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的自由概念和责任概念。对有约束的能动性思想的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的行动自由概念的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的流行一时、但纯属虚构的"二分法"式理解。

    2011年03期 v.2;No.7 79-102+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自由、能动性的约束与生活的意义

    张曦;

    自由的概念与能动性的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的。在相容论的框架下,信念、欲望和行动的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的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性的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的自由概念和责任概念。对有约束的能动性思想的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的行动自由概念的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的流行一时、但纯属虚构的"二分法"式理解。

    2011年03期 v.2;No.7 79-102+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性与中国日常思维变革

    贺苗;刘振怡;于文秀;

    现代性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为深刻的文化转型,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性的、启蒙的、民主的、契约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机制。在中国的历史境遇中,现代性的思维机制对传统日常思维的文化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出发,探讨现代性思维机制对日常思维的改造问题,这是实现日常思维转型与重建的核心与关键。

    2011年03期 v.2;No.7 103-11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性与中国日常思维变革

    贺苗;刘振怡;于文秀;

    现代性代表着迄今为止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最为深刻的文化转型,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性的、启蒙的、民主的、契约性的、批判性的思维机制。在中国的历史境遇中,现代性的思维机制对传统日常思维的文化转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从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出发,探讨现代性思维机制对日常思维的改造问题,这是实现日常思维转型与重建的核心与关键。

    2011年03期 v.2;No.7 103-11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对逻辑否定主义说“不”

    苏珊·哈克;刘立萍;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为众多知名科学家所推崇,甚至在美国司法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要评估波普尔对我们理解科学所起到的真正作用却并非易事,因为在毫不妥协的证伪主义者波普尔之外,还有一位理论更加温和更加合理的"影子"波普尔。波普尔本尊所原创的对科学富于个人色彩的论断难以得到辩护;而"影子"波普尔较为可辩护的观点却并非原创。笔者运用在《理性地捍卫科学》一书中所提出的批判常识主义路向化解了波普尔逻辑否定主义遇到的困难,并对科学事业给出了更加合理的解释。

    2011年03期 v.2;No.7 112-128+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对逻辑否定主义说“不”

    苏珊·哈克;刘立萍;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为众多知名科学家所推崇,甚至在美国司法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要评估波普尔对我们理解科学所起到的真正作用却并非易事,因为在毫不妥协的证伪主义者波普尔之外,还有一位理论更加温和更加合理的"影子"波普尔。波普尔本尊所原创的对科学富于个人色彩的论断难以得到辩护;而"影子"波普尔较为可辩护的观点却并非原创。笔者运用在《理性地捍卫科学》一书中所提出的批判常识主义路向化解了波普尔逻辑否定主义遇到的困难,并对科学事业给出了更加合理的解释。

    2011年03期 v.2;No.7 112-128+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伽利略的实验:主题先行

    陈蓉霞;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后人留下了若干难题;正是这些难题,不仅激发了中世纪学者的研究兴趣,更重要的是,为伽利略的出场提供了契机;伽利略的实验在经典物理学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而这种实验的意义却是重在验证而非发现、实验本身则为理想与现实世界的沟通提供了桥梁;因此,经典物理学的开端肇始于逻辑推理而非实验发现。但此研究特色仅限于经典物理,并因此而构成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的区别。

    2011年03期 v.2;No.7 129-137+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伽利略的实验:主题先行

    陈蓉霞;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后人留下了若干难题;正是这些难题,不仅激发了中世纪学者的研究兴趣,更重要的是,为伽利略的出场提供了契机;伽利略的实验在经典物理学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而这种实验的意义却是重在验证而非发现、实验本身则为理想与现实世界的沟通提供了桥梁;因此,经典物理学的开端肇始于逻辑推理而非实验发现。但此研究特色仅限于经典物理,并因此而构成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的区别。

    2011年03期 v.2;No.7 129-137+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略论理解、释义及相关问题——读阿伦·瑞德莱《音乐哲学》札记

    李宏昀;

    <正>对一个句子的理解与对音乐中的一个主题的理解,其相近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所能想到的。①——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我们能欣赏音乐,音乐对于生活具有意义,这意味着我们对于音乐已经有所"理

    2011年03期 v.2;No.7 13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略论理解、释义及相关问题——读阿伦·瑞德莱《音乐哲学》札记

    李宏昀;

    <正>对一个句子的理解与对音乐中的一个主题的理解,其相近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所能想到的。①——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我们能欣赏音乐,音乐对于生活具有意义,这意味着我们对于音乐已经有所"理

    2011年03期 v.2;No.7 13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灵感闪现的时刻

    哈里·柯林斯;张帆;

    <正>我是幸运的: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有五六次灵感闪现的时刻。它们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使我走上了科学社会学家的道路。在1970年至1971年间,我还在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ofEssex)做硕士,为了完成学位论文,我打算研究一下科学家们建造的

    2011年03期 v.2;No.7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灵感闪现的时刻

    哈里·柯林斯;张帆;

    <正>我是幸运的: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有五六次灵感闪现的时刻。它们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使我走上了科学社会学家的道路。在1970年至1971年间,我还在埃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ofEssex)做硕士,为了完成学位论文,我打算研究一下科学家们建造的

    2011年03期 v.2;No.7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学技术哲学反思中的思想攻防——刘大椿教授学术访谈录

    刘大椿;黄婷;

    <正>黄婷(以下简称"黄"):刘老师,您好!您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于学术前沿,以回答"科学是什么"为发端,历经科学方法论、科学思想史、科技社会学、技术哲学、科技伦理学、技术创新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等不同问题的思考之旅,并

    2011年03期 v.2;No.7 15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8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科学技术哲学反思中的思想攻防——刘大椿教授学术访谈录

    刘大椿;黄婷;

    <正>黄婷(以下简称"黄"):刘老师,您好!您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于学术前沿,以回答"科学是什么"为发端,历经科学方法论、科学思想史、科技社会学、技术哲学、科技伦理学、技术创新研究、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等不同问题的思考之旅,并

    2011年03期 v.2;No.7 15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8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哲学分析》征稿、征订启事

    <正>《哲学分析》杂志是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合办的哲学类专业期刊,以发表国内学者的

    2011年03期 v.2;No.7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哲学分析》征稿、征订启事

    <正>《哲学分析》杂志是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合办的哲学类专业期刊,以发表国内学者的

    2011年03期 v.2;No.7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

    2011年03期 v.2;No.7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

    2011年03期 v.2;No.7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