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尔文·戈德曼;成素梅;
从传统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讨论外行(或新手)应该如何评价专家的证言,以及如何在两位或更多的相对立的专家中确定哪一位专家的证言最可信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新手根据下列五类证据作出判断:(1)支持一方的观点和批评另一方观点的专家所提供的论证;(2)某一方得到了其他一般认定的专家的认同;(3)对专家们的专长的"元专家"的评价(包括由专家们获得的正式证书反映出的评价);(4)专家们关于所讨论问题的利益和偏见的证据;(5)专家们的过去"记录"的证据。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对"应用的"社会认识论提出了实际挑战。例如,什么类型的教育能实质性地提高新手评价专家的能力;什么类型的互动调节有助于使新手—专家关系成为比盲目信任更能得到辩护的信任之一。
2010年04期 v.1 1-1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路;
海德格尔关于being的讨论,是从自古希腊以来哲学家们关于这个概念的看法出发的。这些讨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相关论述,也有助于我们把握being这个概念的意义和历史。但是,由于中译文把它翻译为"存在",结果使我们字面上就有许多无法理解的地方。经过把它修正为"是",则可以消除这些问题。翻译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解的问题。与being相关,对照两种不同的理解,我们可以获得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些新的认识。以此为例,我们可以认识到: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而不应该翻译为"存在";"是"的翻译和理解,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不一定就是逻辑的理解;关于"是"的理解和认识,尽管可能会与逻辑相关,却主要而且首先是从语言方面得到的,即从being这个词的日常用法和通常使用方式得到的。
2010年04期 v.1 20-4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郑维伟;
反讽在罗蒂政治哲学中呈现出三副面孔,即反基础主义、私人游戏以及哲学家的去圣化和知识分子的政治化。反基础主义意味着否定了哲学证成政治的可能性,否定了理性主义证成自由主义的可能性。私人游戏是说哲学家只能在私人领域从事创造性发明,而不能僭越。这两层含义的必然结果是使哲学成为私人事务,使哲学家走下社会立法者的神坛。而反讽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德行必然要求他们在公共领域不断揭示社会无所不在的残酷,提供社会希望。哲学家若想在公共领域发言,必须改变身份特征成为知识分子,而且要注意公共修辞。
2010年04期 v.1 42-55+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维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难性。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研究视域上作出一个大的转换,即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主潮之一,通过参与创造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与现代传统,通过与20世纪中国哲学诸思潮的相激互融,通过转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哲学内核,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有机内容,并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作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笔者的这些思考与探索,得到了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陶德麟教授的鼓励与支持。
2010年04期 v.1 56-70+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9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2 ] - 顾伟康;
佛教来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部分改变自身的形态,以求发展。佛教中国化,其关键之一,即是如何处理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选择了《牟子理惑论》、庐山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禅宗三个典型,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佛教回应时代、处理同儒佛关系的三种不同模式。
2010年04期 v.1 71-84+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托马斯·麦卡锡;陈常燊;
我们试图对康德以来的普遍历史观念稍作评论。这种反思的前提是从普遍历史的过去视角以及在实践上规划好的未来的视角看来的对全球性现状的思考,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是试图通过指出可怕的后果或者任何其他方式,为人类恐怖的非人道行为的历史记录进行辩护。首先通过对发展的思想中什么是活的、什么是死的这个问题的回答,对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的历史哲学作一些反思;其次,对历史哲学中的"进步的辩证法"及其后关于社会变革的一般理论提出某些思考,并对"进步"的成本和收益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最后,从上述的批判历史反思的视角来对全球现代性的当代话语稍作评论。
2010年04期 v.1 85-99+12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