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任之;
“敬重”概念是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并受到了胡塞尔、舍勒和海德格尔等德国经典现象学家的关注。这些现象学家都对康德的“敬重理论”作出了诠释。跟随这些经典现象学家,可以从对敬重作为道德意识、作为道德动机、作为存在领会三个维度展开现象学分析,揭示了敬重在其对象层面的统一性,以及它本身的双重意向性结构。这些分析最终展示出康德“敬重”概念所包含的核心环节,并将之与“人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关联起来。
2025年01期 v.16;No.89 45-6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宋宽锋;金海霞;
形而上学与知识论之间的理论关系,既是贯穿现当代中国形而上学建构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始终困扰张东荪哲学思考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张东荪认为,居先的认识论研究势必消解本体论或者以认识论代替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他又在自己前期的认识论和后期的知识论研究的基础上,合乎逻辑地分别建构了以“架构”和“缘具”概念为中心的宇宙论或形而上学的理论。导致张东荪在这一论题上自相矛盾的主要理论根源是,他未曾认识到,康德和他自己的知识论研究所批判、消解的形而上学与其在知识论研究的基础上所建构的形而上学之间的实质性差异。前者是“前知识论的形而上学”,后者则属于“知识论的形而上学”。与此相关联,张东荪后期对“形而上学”之性质和功用的知识社会学解释,实际上关涉的也只是“前知识论的形而上学”。
2025年01期 v.16;No.89 68-7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解丽霞;王丹丹;
空间作为社会历史的构造物,是以特定革命历史为内容的社会秩序的承载体。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将空间作为革命历史书写的基本场域,阐释了奠基于唯物史观的“空间革命”谱系。马克思在物质空间中确证了实践的存在论根基,开辟了空间重构、空间联合、空间正义的实践进路;以实践的能动反映论观照了革命进程中精神空间的生产;基于对空间“物质—精神”双重向度的开掘,建构了融合物的实存和精神生产的社会空间。物质空间的实践和精神空间的构想融入社会空间的重构,促成了社会空间的意义重写,生成了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三重“空间革命”。
2025年01期 v.16;No.89 78-90+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余靖东;
近年来,国内学界围绕哲学是否是一项认知事业掀起了一场元哲学论战。其中,以陈波为代表的哲学反例外论主张哲学与科学并无实质不同,哲学就其宗旨而言是一项认知事业。而苏德超、王文方等学者则撰文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哲学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手段均与科学有着显著差别。仔细审视反例外论的论述,会发现其两项核心主张,即“连续性主张”与“认知性主张”均面临严峻挑战。现阶段,任何一种单一视角的元哲学观点均无法涵盖哲学的全部实践内容,建立统一的哲学观的理论尝试不仅难以实现,也将注定束缚哲学自身的发展。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元哲学观应当允许不同的哲学进路各自探索,而不是贸然就哲学的功能给出“终极”回答。
2025年01期 v.16;No.89 91-10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