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信号、结构、智能和意识——评韩永进教授的《自然智能的信号博弈逻辑》

    郭元林;

    《自然智能的信号博弈逻辑》一书的主要争论是:“信号‘存在之存在’论”因信号依赖于主体而受到挑战;“自然智能发生论”和“智能绝对二分论”因自然智能和人工智能能否绝对二分而受到质疑。在此基础上,韩永进教授提出“中西知识思维二分法”的论点,但从本书的参考文献和研究基础来看,这其中似乎有一种悖论。

    2024年05期 v.15;No.87 3-1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信号丰度里的真实世界——对郭元林教授批评的回应

    韩永进;

    针对郭元林教授对《自然智能的信号博弈逻辑》一书提出的四个问题,就信号是存在之存在、自然智能的自然发生、智能绝对二分论、中西方知识思维二分法作出一些解释性回应,寄望该书的读者能通过这种提问与回应,走出信号极限思维构造的虚幻世界,走进信号丰度里的真实世界。

    2024年05期 v.15;No.87 14-2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记忆的真实性研究:一种混合理论解决方案

    尤洋;张贞;

    记忆之真是记忆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传统主张事实之真的档案观和强调意义之真的建构观均存在论证缺陷,无法全面深入地揭示记忆之真的本质。折中主义的解释方案试图调和二者之间的解释鸿沟,但仍然面临的诸多挑战。随着记忆实证科学的迅速发展,记忆哲学与科学的融合逐渐成为可能,催生了一种崭新的混合理论解释方案。混合理论通过深入探析记忆之真的哲学基底,将“记”与“忆”两个过程进行融合,并运用记忆真值表法重建“记”与“忆”的真值条件对记忆之真的内涵给予更全面、合理的论证。混合理论的解释框架可以有力地推动对记忆真实性问题的澄清,不仅有助于我们对记忆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当代记忆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2024年05期 v.15;No.87 23-3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记忆的门槛问题

    赖长生;

    记忆哲学家普遍认为,若某人“记得”某过往事件,那么其情境记忆不仅应具有“事实性”,还应具有“原真性”:对该事件当下的回忆与当初的经验在内容上应足够相似。那么要有多相似才算足够相似?在原真性维度上,记得与不记得间的门槛在哪?这便是记忆的门槛问题。本文旨在充分揭示该问题的难度。类比知识的门槛问题,记忆的门槛问题同样棘手。一方面,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都要面临“避免武断”和“言之有物”间的两难。另一方面,当下对记忆门槛问题最成熟的两个解答方案都存在严重缺陷:博内克的蕴涵论有时太过严苛,有时又太过宽松;丁斯等人的功能语境论则过于含混,且实质上继承了蕴涵论的缺陷。程度主义方案或更有助于消解难题。

    2024年05期 v.15;No.87 35-48+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哲学传统研究

  • 儒家伦理经典的当代重光

    付长珍;

    真正的经典是一切时代的同行者。当代儒家经典诠释应该既不限于注疏训诂,也不陷于依附格义,而是富有个性的再创作与“接着讲”。重建经典意义世界与现代生活世界的关联,既需要同情的了解、理性的批判,又需要在创造性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性重建。经典的时代价值与不朽生命力,正在于以一种文化生命体的姿态汇入了人类思想的长河。阐旧邦以辅新命,正是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传统,参与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让经典活在当下,在与时代的对话中不断推陈出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从经典与时代的互动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2024年05期 v.15;No.87 49-5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本能何以是“先验目的论的基础概念”?——胡塞尔的“先验本能”概念探析

    韩骁;

    后期胡塞尔试图将先验意义上的本能概念规定为“原意向性”和“先验目的论的基础概念”,并从先验本能出发重构整个先验现象学体系,这也让他所描绘的理性化世界图景呈现出更加富有张力的面貌。作为先验目的论的基础概念,先验本能是意向性发展的第一个层次,并在结构上为一切形式的意向性奠基。先验本能意味着对于充实内容的持续追求。对于先验本能的完整描述将表明,它包含了身体感受、客体化和非客体化的多重维度,可以容纳各特殊的本能视域的相互交织、嵌套,因此能够综合地统一各种特殊本能。

    2024年05期 v.15;No.87 58-7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7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维特根斯坦论心身平行论

    P.M.S.哈克 ;张学广;徐皓乙;

    维特根斯坦在关于心理学哲学的评论中明确表达了自己对于心身平行论的批判,认为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与人的心理现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因而我们从大脑的生理变化中无法找到心理现象的任何有意义的表征。也就是说,心理现象完全有可能从混乱的生理过程中得出自己的秩序,就像种子可以长出一株植物那样,所以使心理现象变得可理解的,与其说是某些大脑生理过程,倒不如说是它们据以形成的环境和历史。他在七十五年前提出的这些洞察仍然焕发着生机活力,很有可能颠覆当代认知神经科学和实验心理学最根深蒂固的一系列偏见。

    2024年05期 v.15;No.87 73-83+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最小道德:实践理性的初始原则

    翟振明;

    “不道德”有两种用法;事实性的与规范性的,许多人分不清两种不同的判断,把“不道德”的第一种用法(关于事实)和第二种用法(关于善恶)混为一谈,把这两种判断都叫作“价值判断”,认为价值判断各人不同,没道理可讲,这是价值相对主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念。这样的价值相对主义,直接隐含道德相对主义。如果把判断分为需要辩护的和无需辩护的,这种意义上的最小道德拒斥了相对主义的判断。

    2024年05期 v.15;No.87 84-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论认知责备的内涵与价值

    王聚;

    在生活中,我们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责备别人。道德责备和职业责备是最常见的责备,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责备——认知责备。就认知责备的内涵来看,学界有三种竞争理论。基于情感的认知责备观对于认知责备施加了过强的情感限制;基于关系修正的认知责备观在刻画规范的理想状态时采用的客观性视角限制了理论的解释力;基于“信念—欲望”的认知责备观正确识别出责备产生的统一根源。该理论指出,认知责备来源于认知层面规范性期待的挫败。在该理论的基础上,认知责备背后隐藏着的“真之承诺”这一根基性的态度也得以浮现。认知责备具有独特价值。对于受责者来说,认知责备可以贡献于认知规范的内化,有助于塑造受责者在认知层面的能动性。对于责备者来说,认知责备展现了责备者对真理的看重和捍卫。

    2024年05期 v.15;No.87 96-108+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论自然主义道德责任问题的困境——对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的再思考

    虞法;

    基于自然化的“功能”概念来处理道德责任问题是颇为切合当代主流世界观的一种进路。沿着这一思路,晓非就“否决功能如何说明自主行为中的自由感”“如何基于功能式同一性标准应对操纵难题”与“‘功能规范型’模型如何说明道德归责的规范性”等问题展开了颇有新意的探讨。围绕这三个主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下观点:升级版的否决功能假说本身存在着削弱自由感的风险;借助功能同一性标准的思路切中了操纵难题的一个当代启示,即公正的归责需要清晰锁定表面行动背后的核心决策来源;当前版本的“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尚未彻底摆脱实用主义困境。

    2024年05期 v.15;No.87 109-121+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论康吉莱姆“重启活力论”的生物哲学——基于乌尔夫的解读

    肖显静;倪峻伟;

    乌尔夫对康吉莱姆活力论的解读揭示了康吉莱姆具有“重启活力论”的思想。这一思想源于康吉莱姆以历史认识论为基础进行的生物哲学研究。乌尔夫认为,康吉莱姆的“态度活力论”是一种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哲学活力论,其“属性活力论”符合科学活力论的标准。因此,康吉莱姆应被视为“重启活力论”的新活力论者。然而,从科学层面为态度活力论和属性活力论寻求实证支持可能会使它们趋向有机论。只有坚持“生命扰乱逻辑”,即生命无法完全被科学掌握的观点,“重启活力论”才真正可能,但其实现路径有待进一步探讨。

    2024年05期 v.15;No.87 122-13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马尔可夫毯:工具还是实体?

    苏无忌;刘闯;

    马尔可夫毯是预测加工和最小自由能原理理论中用以区分自组织系统与外界环境的重要形式化概念。近来,关于它是否能划定心智的边界以及它是否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通过梳理心智边界的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争论以及珀尔毯和弗里斯顿毯的概念区分,这个概念的哲学含义得以澄清,两种不同马尔可夫毯的概念也可以用一种还原的方式加以统一。

    2024年05期 v.15;No.87 137-14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笔谈、书评与访谈

  •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笔谈(一)

    胡志坚;张云龙;张可欣;刘晨晔;葛昭缨;

    宇宙演化由能量驱动,所有运动和变化都是能量转换过程,能量以等级结构形式进行自组织。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是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转换能力就是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社会向更高能量等级演化所必需的能量转换能力。科技创新是开发新的、更强的能量转换工具。当前,科技创新正在驱动数字化智能化和新兴产业涌现两大浪潮。数字化智能化正在开拓新的、更高等级的能量环境或生态位,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演化的大背景、大环境。新兴产业是在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下正在涌现的新物种,通过竞争和适应以抢占和开发这些新的能量环境或生态位。两大浪潮交相辉映、迭次展开,生态位和新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在不断丰富、增长,两者将共同构成新质生产力生态系统演化的宏伟图景。

    2024年05期 v.15;No.87 14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传统解读与现代诠释——由讨论《儒家功夫哲学论》引发的思考

    丁为祥;王乐;

    <正>一、引言关于倪培民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笔者2018年曾在《哲学分析》发表《从主体“功夫”到“如在”境界——倪培民中国哲学诠释进路简评》一文,以探讨倪先生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四年后,倪培民先生又出版了《儒家功夫哲学论》一书,系统展现其对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

    2024年05期 v.15;No.87 16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开放马克思主义“危机—革命”叙事的意义重构——约翰·霍洛威教授访谈

    夏巍;邝光耀;约翰·霍洛威;

    <正>“开放马克思主义”(Open Marxism)是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中形成较早、影响甚广的一支流派,它倡导建构一种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而试图走出“封闭”的马克思主义理解方式。约翰·霍洛威(John Holloway),爱尔兰人,当代英语世界著名的左翼批判理论家,长期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目前是墨西哥普埃布拉自治大学的一名社会学教授,

    2024年05期 v.15;No.87 18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

    2024年05期 v.15;No.87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