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ChatGPT智能处理器使用我们的语言吗?

    周柏乔;

    有人说ChatGPT智能处理器只会吐出话语,不(会)说话。尽管它的话有意思,而且可以被理解,但理解它的话真的在于挖掘它的“心思”或“心意”吗?假定与其对话的自然人都认为ChatGPT没有“心思”或“心意”,却发现对话有意思,起码有助于一般人通过ChatGPT的话语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心思”或“心意”,这是否意味着 ChatGPT是个语言使用者,和人类的语言使用者一样,可通过与人们的对话帮助自然人认识自己的想法?如果是这样,就会出现矛盾:它不(会)说话却成为语言使用者。借用蒯因的翻译理论、戴维森的诠释理论以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论述,可以说明自然人有哪些语言本领,AI工程当予以实现,ChatGPT智能处理器方可媲美自然人的语言使用能力。

    2024年04期 v.15;No.86 3-1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德雷福斯技能习得模型的断裂及其弥合——兼论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问题

    程瑞;伏其秦;

    德雷福斯在批判人类智能的认知主义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其著名的技能习得模型,并在表征意向性之外增加了运动意向性的预设。他主张“表征意向性以运动意向性为基础”,并以此指导其人工智能哲学观。但在技能习得模型中,表征意向性与运动意向性之间存在根本的断裂,导致德雷福斯的技能习得模型面临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源于德雷福斯坚持一种海德格尔式的类人人工智能理解。通过反思与悬搁这一人工智能理解,可以重新澄清表征意向性与运动意向性的关系,弥合技能习得模型中的断裂,并有助于揭示一种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关系的新理解。德雷福斯与技能习得模型的技术哲学意义与这种新的关系理解息息相关。

    2024年04期 v.15;No.86 17-3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算法重塑社会结构:挑战与启示

    张钺;

    人工智能算法技术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使得人们越发重视算法技术在价值观、公平公正和权力关系中的影响。现有讨论主要集中在两条路径下:一是技术发展路径下认知能力的提升,二是社会干预路径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然而这两条路径本质都是聚焦于算法的“自我”凝视,缺乏将算法视为“社会化”个体的思考。算法在话语权、社会交往和知识生产方面的影响,揭示出其融入社会结构中的价值。因此,发挥算法作为社会参与者的积极作用,需要挖掘算法促进社会协作的潜力,形成对社会多元性的维护。

    2024年04期 v.15;No.86 32-4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对战国儒家“金声玉振”概念的本体诠释

    刘星鼎;成中英;

    “金声玉振”概念共现于《五行》与《孟子》,但学界目前对于此概念所包含的战国儒家共同的思想“本体”没有透彻的观照。如果尝试引入“本体诠释学”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检讨,将其自觉地运用于概念与概念史的诠释,有助于廓清“金声玉振”概念的相关争论,探索其背后更广阔的诠释空间。“金声玉振”以“玉振”收束、统摄并超越“金声”,表明《五行》 《孟子》各自都对先秦儒家德性进行整合,以呈显儒学的“天道”或“圣道”内涵。进而,“金声玉振”以“金声”为始,“玉振”却没有终点。此比喻于人的道德修养而言,意味着天道本体在人身上具体化为内在“仁”德本性的自觉、培养、实践过程,且因人内在主体的创造性和经验世界的无限性,最终指向生生不已天道本体的无限展开、丰富与涌流。

    2024年04期 v.15;No.86 43-5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如何理解对自我的义务?——基于康德伦理学的分析

    刘作;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对自我的义务,但是对自我的义务面对着无法解释义务概念中强制性的困难。康德通过区分自我的两种不同视角来解决这个困难,并赋予对自我的义务以基础性地位。对自我的义务是形式的,它是具体的对自我的义务以及对他人的义务的前提。没有对自我的义务,就没有其他义务。康德的解决方式,既回应了安斯康姆否认存在着对自我义务的批评,又不需要预设达沃尔的第二人称的理由。然而,这种解决方式以先验观念论为基础,当代建构主义者没有预设先验观念论,但也没有给予这一义务以基础性的地位。

    2024年04期 v.15;No.86 57-6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空间维度的构造现象学分析——论二维空间概念的构造

    钱立卿;

    空间对人类的生存而言是最为基本的概念之一,而空间的“维度”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观念,在不同学科中也有不同的定义。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一切关于维度的定义都有其可理解性与合法性的根源,它们植根于具身的运动感知,因此,只有通过回溯到原初身体性经验中的综合与观念化过程,才能揭示维度观念的真正起源,理解其形成方式。在现象学视角下,从知觉尤其是视觉出发的概念构造分析,可以揭示二维空间的原初意义结构层次与结构化步骤,以此表明更一般的维度观念何以能够实现。

    2024年04期 v.15;No.86 70-8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论设计思维——设计哲学研究之一

    李伯聪;

    设计是工程活动的开端和关键环节。设计哲学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其主要的哲学研究方法不是“照着讲”或“接着讲”,而是“转域讲”。不同于自然科学主要关注因果过程和因果关系,工程活动首先是目的性过程,是“目的和设计引导”的过程。作为“设计的目标”的人工物有自身的时空特征,它只能是未来时间中的带有偶然性特征的人工物,从而只能是想象的结果,而不能在工程活动开始时成为被感觉检验的对象。设计的对象和目标既不能来自“经验(知觉)”,也不能来自“先天必然的天赋观念”。不同于不受经验检验约束的艺术思维,设计思维中的想象的本性是要构想未来满足需求的可经验人工物。设计思维以图像而非语言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2024年04期 v.15;No.86 83-93+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社会实践的理论必须“符合”社会实践吗?——对德沃金诠释主义的一个批判

    骆意中;

    诠释主义不认为社会实践能够完全通过社会事实来说明,而认为需要给社会实践附加价值本旨,得出相关判断的最佳证成。但是为了保证对于社会实践的说明仍然是诠释而不是创造了某种并不真实存在的实践,以德沃金为代表的诠释主义要求关于社会实践的理论需要符合这种社会实践,而这种符合面向需要满足的最重要条件是解释为什么在各种社会实践之中总会存在大量的理论分歧。然而,理论争议依然可以通过社会事实来解释,并且诠释主义在说明理论争议的时候依然预设了诸如效力在内的概念,从而无法真正满足符合面向。

    2024年04期 v.15;No.86 94-10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逻辑的问题

    索尔·克里普克;李莉;

    在逻辑认识论中,有这样一个蒯因式教条:逻辑与其他科学理论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别,逻辑只是用来组织经验的工具之一。最初“采用”的经典逻辑就很好地经受住了经验的考验。普特南在其著名论文《逻辑是经验的吗?》中也提出“采用”一种特定的非经典逻辑来解决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的建议。克里普克则从论证过程、直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方法论层面对普特南的论证进行了反驳。他分析指出,考虑到UI定律在实际推理中失效的例子,这种“采用”另一种逻辑的想法是得不到辩护的。即使退一步,采用的是一种规则而不是陈述,在实际推理中也可能无法从全称陈述推出特殊实例。其次,他讨论了矛盾律的情况、合取的情况,指出不能把逻辑定律当作假设从而得出结果,而是需要逻辑推理才能得出这些结果,不可能有一个中立的立场来讨论脱离逻辑本身得出结果的问题。最后,他认为不存在不同的逻辑,其实只有一种逻辑,即只有推理。如果一个新的形式系统有一些有趣的非正式解释,那么它可能体现了合理的逻辑原则,但不能“采用”它,只能尝试证明某个形式系统体现了(a)合理的原则,(b)某些联结词领域的完全的原则。广义来看,可能会有以前没有考虑过的新联结词,这可以称为“一种新的逻辑”。然而,发现逻辑规律,甚至找到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认为是合理原则的东西实际上是基于谬误的理由,并非因为“采用”了一种新的逻辑。

    2024年04期 v.15;No.86 108-134+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智机器批判中的“马克思之手”

    黄侃;

    区别于工业时代蒸汽机般的热动力学机器的数智机器,已成为社会世界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改造了常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在构造的社会世界中结成常人与数智机器的关系:常人建造数智机器,数智机器越来越像常人,并逆向影响常人,在这个社会世界中,数智机器令常人变成非常人,甚至变成常人与非常人的关系。借用“马克思之手”作为理论分析工具,可以对马克思的机器批判理论作出回顾,以作为“马克思之手”的劳动为现实底座,分析常人和机器的关系,以及常人变为非常人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增进我们理解数智机器批判的现实前提。非常人般的数智机器向常人般的数智机器发展的潜在要求,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动向,常人般的计算实践则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之手”对数智机器批判的现实意义。

    2024年04期 v.15;No.86 135-14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笔谈、访谈与动态

  • 文化主体性建设笔谈(二)

    李伟;马玉洁;郭凤志;陈光林;章关键;

    作为新时代哲学叙事的理论逻辑,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问题首先应从哲学主体性思想的转向开始。西方哲学中关于主体性的研究经历了由实体主体性向认知主体性、再向生命主体性和价值主体性的转向。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中超越了西方主体性思想,提出了实践主体性的思想,从而使主体性思想奠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化主体性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性的继承与创新,是新时代哲学的重要标志。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源泉,它让中国各民族在共同的文化纽带下紧密相连,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激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谈到的文化主体性问题显然是强调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哲学基础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反复强调的其理论体系的道理、学理、哲理问题,涉及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自立自信自强的问题,涉及文化话语权问题,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新的文化观和方法论问题。因此,学习、阐释、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主体性问题的论述就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哲学的话语来解读。

    2024年04期 v.15;No.86 15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10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在比较中探索哲学的真谛——姚新中教授访谈

    姚新中;王觅泉;

    <正>姚新中教授多年来从事中西伦理、宗教和哲学比较研究,早期致力于爱与智慧等重要观念的中西比较研究,并用英语向西方读者阐释和传播儒学;近年来,他提出“比较哲学的第三条道路”和“大哲学”等主张,尝试在更为多元的学科和知识背景中,开展一种能够回应时代和现实问题的比较哲学研究,并在人民大学创办PPE(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实验班,探索哲学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最近,他主持完成了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重大课题——“阳明心学与当代社会心理学比较研究”,项目成果最近出版。

    2024年04期 v.15;No.86 17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意识、哲学和神经科学

    费利佩·莱昂;丹·扎哈维;史凯;韩永进;

    从哲学角度对当前的意识研究工作进行概述,可以证明哲学的做法在意识研究中仍然具有持续的影响作用。在对有关意识和物质之间关系的一些主要哲学立场进行讨论后,可以发现许多学者关注的意识问题——“身—心”问题或“心—脑”问题——只是意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之一。讨论“意识”“自我意识”和“自我”之间的关系,能够阐明对意识难题的困惑超越了它与物质的关系这一层面,进而指出哲学和神经科学可以相互学习的途径。

    2024年04期 v.15;No.86 186-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4.论文类来稿篇幅一般在1.5万字以内,并附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文中注释和引文出处说明采用页下注,以圈码标注(例如(1)(2)……),文末不列参考文献。投稿若是译文,请附外文原文和授权书。

    2024年04期 v.15;No.86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