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天恩;
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有关于“劳动的解放”甚至“消灭劳动”的提法,也有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的深刻阐述。两种看似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为进一步深化理解劳动理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张力。唯有在信息科技,特别是其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更高层次的统一理解。在物质劳动乃至数字劳动中,重复性使其意义维度不断萎缩;而随着信息科技发展到智能化阶段,重复性劳动渐次为人工智能所取代,从数字劳动到信息工作的转换,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复归意蕴。在创造性的信息活动中,人类劳动的意义活动性质得以逐渐复归。人类本真活动的复归,意味着劳动作为人的第一需要成为可能,并表明要解放甚至消灭的劳动是重复性的劳作;而作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信息工作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正是信息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承担重复性劳动的自然结果。
2024年03期 v.15;No.85 3-1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曹志平;杨思维;
以资本为基础的物质生产是《资本论》科学现象学的基础本体论。《资本论》从以资本为基础的物质生产理解科学,阐述和呈现出一幅系统的本体论的由科学的现象结构构成的科学图景。《资本论》的“科学的应用—科学”的现象结构,普遍适用于以资本为基础的物质生产方式,揭示了“科学的应用”对于科学具有的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资本论》的“技术—科学”的现象结构,是“科学的应用—科学”现象结构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具体化,它从自动化机器体系是劳动资料最完善的形式这一基本发现出发,揭示了现代科学对知识的制造是由以资本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决定的技术筹划的本体论特征;将《资本论》揭示的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根本性的统摄作为出发点,“技术—科学”的现象结构就演变为“资本—技术—科学”共生体。“资本—技术—科学”共生体是《资本论》揭示的现代科学最成熟、内容最丰富的基本存在形式。
2024年03期 v.15;No.85 18-3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周千祝;
“人的技术化生存”是指人通过并依赖“现代技术”来实现包括物质、精神生产生活在内的全部现实活动,现代技术因而成为人生存的条件、人需要的前提乃至人发展的界限。马克思《资本论》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中,揭示了人的技术化生存的两个关键问题,即机器体系的资本主义应用塑造了人的技术化身体,建构了技术化生存的具身前提;工厂制度进一步使人成为技术化的主体——一种体现资本主体性的无主体性的主体。和既有技术批判的传统研究进路相比,《资本论》在技术化生存问题的阐述上具有范式地位。人的技术化生存是《资本论》中历史唯物主义现实内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
2024年03期 v.15;No.85 33-42+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