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马恩劳动理论的信息科技展开

    王天恩;

    马克思和恩格斯既有关于“劳动的解放”甚至“消灭劳动”的提法,也有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的深刻阐述。两种看似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观点,为进一步深化理解劳动理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张力。唯有在信息科技,特别是其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更高层次的统一理解。在物质劳动乃至数字劳动中,重复性使其意义维度不断萎缩;而随着信息科技发展到智能化阶段,重复性劳动渐次为人工智能所取代,从数字劳动到信息工作的转换,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复归意蕴。在创造性的信息活动中,人类劳动的意义活动性质得以逐渐复归。人类本真活动的复归,意味着劳动作为人的第一需要成为可能,并表明要解放甚至消灭的劳动是重复性的劳作;而作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信息工作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正是信息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承担重复性劳动的自然结果。

    2024年03期 v.15;No.85 3-1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论《资本论》的科学现象结构

    曹志平;杨思维;

    以资本为基础的物质生产是《资本论》科学现象学的基础本体论。《资本论》从以资本为基础的物质生产理解科学,阐述和呈现出一幅系统的本体论的由科学的现象结构构成的科学图景。《资本论》的“科学的应用—科学”的现象结构,普遍适用于以资本为基础的物质生产方式,揭示了“科学的应用”对于科学具有的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资本论》的“技术—科学”的现象结构,是“科学的应用—科学”现象结构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具体化,它从自动化机器体系是劳动资料最完善的形式这一基本发现出发,揭示了现代科学对知识的制造是由以资本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决定的技术筹划的本体论特征;将《资本论》揭示的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根本性的统摄作为出发点,“技术—科学”的现象结构就演变为“资本—技术—科学”共生体。“资本—技术—科学”共生体是《资本论》揭示的现代科学最成熟、内容最丰富的基本存在形式。

    2024年03期 v.15;No.85 18-3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视域下人的技术化生存——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分析

    周千祝;

    “人的技术化生存”是指人通过并依赖“现代技术”来实现包括物质、精神生产生活在内的全部现实活动,现代技术因而成为人生存的条件、人需要的前提乃至人发展的界限。马克思《资本论》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中,揭示了人的技术化生存的两个关键问题,即机器体系的资本主义应用塑造了人的技术化身体,建构了技术化生存的具身前提;工厂制度进一步使人成为技术化的主体——一种体现资本主体性的无主体性的主体。和既有技术批判的传统研究进路相比,《资本论》在技术化生存问题的阐述上具有范式地位。人的技术化生存是《资本论》中历史唯物主义现实内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

    2024年03期 v.15;No.85 33-42+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哲学传统研究

  •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张庆熊;

    罗蒂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相当复杂。罗蒂通过批判欧洲近代哲学的“表象论”的认识论路线和早期分析哲学的“图像论”语言观而得出某些类似于后现代主义的结论。从这一角度看,罗蒂与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一样都致力于解构形而上学。然而,罗蒂的实用主义立场又导致他在文化观等方面与法国后现代主义者分道扬镳。罗蒂从实用的效果出发肯定现代性和世俗社会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并且他还为技术理性、人本主义和怀抱希望的浪漫主义精神正名,批评后现代主义一味解构和不提出任何致力于改造社会的理想蓝图。至于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究竟新在何处和有无问题,可将其与传统的实用主义论点和后现代主义的论点相对照。

    2024年03期 v.15;No.85 43-5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冯友兰哲学“负的方法”平议

    阎韬;

    冯友兰先生对于所谓哲学的“负的方法”,即神秘主义的方法,曾下很大功夫来阐释。他认为关于宇宙本体,负的方法是“不说它”而“表显”它。他对禅宗的“表显”进行过多方面的考察,但因以“六经注我”的方式利用史料,许多解释都有背原意。他自己编制的“表显”公式——新“五位”说,也不成功。所谓“表显”,实质上不过是另类言说,花样翻新地重复着“说不可说”的自反式悖论。

    2024年03期 v.15;No.85 53-6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海德格尔的“无”到底是什么——一种分析哲学视角的诠释

    徐敏;邓桂芳;

    针对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讲席后所作就职演讲,卡尔纳普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卡尔纳普认为,海德格尔关于“无”的所有形而上学断言都是伪陈述,甚至没有成为错误的资格。令人遗憾的是,海德格尔并未公开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可以对海德格尔进行一种创造性诠释。根据这种诠释,“无”乃是一种特殊的可能性,对应唯一可能世界。基于此,海德格尔能够化解卡尔纳普的攻击。通过回应可能的质疑,进一步完成对该诠释的合理性辩护。

    2024年03期 v.15;No.85 65-74+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数字孪生人的伦理审视

    刁生富;陈惠;

    数字孪生人作为一种能够精准映射、即时互动、以虚控实的人类数字化身,以文化嵌入的方式极大地增强和延展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创造出了广泛的人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但由于人孪交互中协同意识淡薄、技术中心主义盛行、算法互信缺乏以及权力压制的存在和数字鸿沟的扩大,造成了人孪关系失衡、情感认知沦丧与虚实感知混淆、个人隐私遭泄露以及社会公正被剥夺等伦理问题。为促进人与数字孪生人更好地协同、更健康地发展,需要构建人与数字孪生人共同体,重申人类在人孪交互中的主体性地位,厘清人与数字孪生人的伦理主体与责任和宣扬算法公共化的价值取向,涵养向善的道德水准,以形成人与数字孪生人和谐共处的良好生态。

    2024年03期 v.15;No.85 75-88+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 ]
  • 从读心到塑心

    李中良;孟建伟;

    塑心论可以分成激进阵营和温和阵营:激进阵营秉持塑心(mindshaping)首位论题(primacy thesis),认为读心(mindreading)是塑心的派生物。温和阵营主张塑心与读心构成合作关系。对这两个阵营的分析与批判可以发现,塑心既不能成为“他心操作”的基础,也不能与读心构成合作关系。在解构塑心论的基础上,表明塑心只能在以读心为根基搭建起的理论大厦下,即读心论框架下,寻找一席之地:塑心既是读心的语境,也是读心的作用。当前,围绕读心的研究多集中于读心机制和读心能力测量,但关于读心的全面探讨还须包括读心语境和读心作用。对塑心地位的澄清,有助于开启读心语境和读心作用研究。

    2024年03期 v.15;No.85 89-10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计算哲学的反思与展望

    郦全民;高俊;

    近年来,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技术的强力推进下,计算哲学正在蓬勃地发展,它是运用计算的思想、方法和工具研究哲学问题的新进路,而不是一个哲学的新分支或新学科。就基本目标而言,计算哲学与分析哲学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但在背景知识、面向问题和研究方法上存在不少重要的差别。因此,前者应该被看作当代分析哲学发展的新阶段或新拓展。随着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出现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哲学研究新方向,这预示着一个哲学的计算时代的到来。

    2024年03期 v.15;No.85 105-113+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纯粹主义、不纯主义与阈值问题——兼论共同体纯粹主义

    方红庆;

    随着知识论的实用入侵,正统的纯粹主义知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实用入侵者认为,纯粹主义蕴含不可信的不可错论,相反,他们自己所倡导的不纯主义不仅与可错论相容,而且解决了其阈值问题。不纯主义解决阈值问题的路径主要有三条:统一性、相关性和共同体路径。然而,三条路径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根由在于实用入侵背后的认知决策论。认知决策论盛行于当代科学哲学和知识论,主张把证成视为一种认知决策,因此错置了信念与接受的认识论地位。与之相对,共同体纯粹主义捍卫信念的认识论地位,把信念视为一种探索世界的基本机制,一种跨越目标和语境的承诺状态。总之,共同体纯粹主义吸收了不纯主义和共同体主义的合理要素,兼顾了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维度。

    2024年03期 v.15;No.85 114-13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乌班图机器人:迈向跨文化机器人学的关系型概念框架

    马克·考科尔伯格;周丽昀;伍佳琪;

    近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交机器人的文化维度。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哲学框架将“机器人在什么意义上与文化相关以及如何与文化相关”这一议题概念化。此外,一种更具文化多样性和关系性的社交机器人学路径,能够强调技术在应对现代性挑战和协助文化变革方面发挥作用。因此,机器人可以帮助我们参与文化对话,反思我们自己的文化,并改变我们做事的方式。

    2024年03期 v.15;No.85 131-14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笔谈与随笔_文化主体性建设笔谈(一)

  • 建设文化主体性的真谛在于创造新的历史

    田鹏颖;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文化主体性是标志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的哲学范畴。从文化创造、文化核心、文化演进等多重维度审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主体性生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核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演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具有独特的中国逻辑、文化逻辑、哲学逻辑。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具有鲜明的未来指向,即在传统与现代的贯通和民族与世界的互动中,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创造新的历史、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4年03期 v.15;No.85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1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文化主体性建设:以“我”观之

    刘梁剑;

    不论处境如何,始终同时保持刚健精神和忧患意识,乃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本色。中华文化主体性建设,需要不断发挥本色成就大我。大我是文化共同体之“心”,它无形无象,遍在于不同的个体,将其统摄为一个有机整体。文化主体性建设,需要激发文化共同体之大我作为时间性的存在,增强以“念”留持过去、预期未来的能力。以“念”留持过去,发乎行,则是尊重、珍惜、传承与弘扬文化传统。文化主体性建设要求我们用“工作坊的方式”而非“博物馆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据为己有”。文化主体在时—空之中生成壮大,一方面通已往将来于念之中,从而成为时间性的存在,另一方面通东西文明于念之中,从而成为世界性的存在。为中华建现代文明,为人类开文明新形态,正是中华文化的当代使命。

    2024年03期 v.15;No.85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9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体自觉、双向汇通与世界意义

    孙越;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复合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条主线的关键坐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自觉,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受民族文化精神涵养而不断前进;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向汇通,要求更为主动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同时以中国为中心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展现民族文化精神与现代资本原则之差异的积极面向,使反思并超越资本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权利和责任。

    2024年03期 v.15;No.85 157-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9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笔谈与随笔

  • 生成式人工智能体的世界图景

    邵怡蕾;

    <正>汉娜·阿伦特在1958年出版了《人的境况》一书。彼时,人类第一次发射了一个人造物脱离了地球的轨道,“以与天体近似的方式在天上栖息和运行”。面对“人类总算朝着摆脱地球对人的束缚迈出了第一步”的欢呼,阿伦特写下了这本书,“从我们最崭新的经验和我们最切近的恐惧出发,重新考虑人的条件”。~((1)) 65年前,给人类带来冲击的是一个人造物可以脱离地球的引力,以科学规律预测的方式在宇宙中长期运转。生存在地球上是否还是人的境况之一?2023年,

    2024年03期 v.15;No.85 16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8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哲学与逻辑

    俞宣孟;

    <正>本体论是产生逻辑的温床,逻辑又成了本体论的特征之一。追溯逻辑在柏拉图理念论中产生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明白逻辑的性质。一、从理念的结合到词项的结合逻辑现在越来越被当作一门独立的学问,实际上,逻辑最初是哲学不可分离的内容,它是与本体论一起孕育出来的。谈到逻辑的起源,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亚里士多德,想到他创立的形式逻辑、三段论。不过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谈逻辑的开端,那么,就要追溯到柏拉图。海德格尔谈逻辑开端的时候,

    2024年03期 v.15;No.85 18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

    2024年03期 v.15;No.85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