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研究的“语法”性质

    林允清;

    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研究是语法研究。私人语言的定义表明私人说话者对他的感觉没有自然表现。这就意味着他对他的感觉词汇没有正确性标准。如果一个词的使用没有正确性标准,那么它就是无意义的;这是一条语法规则。根据这条语法规则,私人的感觉词汇是无意义的,私人语言也就是无意义的了。维特根斯坦通过语法研究成功消解了私人语言问题,他对私人语言的处理与他的哲学理念是一致的。此外,维特根斯坦还对认为私人语言有可能的哲学家们所犯的错误进行了诊断并为其提供了治疗。

    2024年01期 v.15;No.83 3-3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研究的“语法”性质

    林允清;

    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研究是语法研究。私人语言的定义表明私人说话者对他的感觉没有自然表现。这就意味着他对他的感觉词汇没有正确性标准。如果一个词的使用没有正确性标准,那么它就是无意义的;这是一条语法规则。根据这条语法规则,私人的感觉词汇是无意义的,私人语言也就是无意义的了。维特根斯坦通过语法研究成功消解了私人语言问题,他对私人语言的处理与他的哲学理念是一致的。此外,维特根斯坦还对认为私人语言有可能的哲学家们所犯的错误进行了诊断并为其提供了治疗。

    2024年01期 v.15;No.83 3-3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面相观看与概念变化——维特根斯坦是不是一个概念工程师?

    黄远帆;

    维特根斯坦的“面相观看”不仅是对“知觉经验”议题的讨论,更是一种元哲学层面的方法论。倡导哲学家致力于概念革新的“概念工程”是当代最炙手可热的哲学方法论议题。但有种观点提出维特根斯坦的面相观看是一种不同于概念工程的方法论。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面相观看可以是概念工程的一种形式或一个环节,捍卫这个主张要具体回应三种可能的挑战:其一,面相观看作为一种知觉经验无法概念化;其二,概念工程预设了概念的单一性,而这无法覆盖语词在生活世界的多样性;其三,面相观看是治愈的,这与概念工程的积极建构是不融贯的。

    2024年01期 v.15;No.83 32-4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面相观看与概念变化——维特根斯坦是不是一个概念工程师?

    黄远帆;

    维特根斯坦的“面相观看”不仅是对“知觉经验”议题的讨论,更是一种元哲学层面的方法论。倡导哲学家致力于概念革新的“概念工程”是当代最炙手可热的哲学方法论议题。但有种观点提出维特根斯坦的面相观看是一种不同于概念工程的方法论。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面相观看可以是概念工程的一种形式或一个环节,捍卫这个主张要具体回应三种可能的挑战:其一,面相观看作为一种知觉经验无法概念化;其二,概念工程预设了概念的单一性,而这无法覆盖语词在生活世界的多样性;其三,面相观看是治愈的,这与概念工程的积极建构是不融贯的。

    2024年01期 v.15;No.83 32-4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逻辑哲学论》中的奈克方块与投影规则——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中的“面相观看”

    梁小岚;

    “面相观看”问题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他的《逻辑哲学论》中同样包含着一种“面相观看”的维度,即对于模棱两可式的图画——奈克方块的研究。为此,维特根斯坦给出了看到“两个不同事实”的解答。以“投影规则”的角度重新解读奈克方块问题,去展示《逻辑哲学论》中的投影规则如何在中期哲学的探索中转变为更为普遍的投影概念。此概念在维特根斯坦中后期哲学中对“面相观看”的讨论举足轻重。因此,对作为一座桥梁的“投影规则”如何连接起《逻辑哲学论》中的奈克方块问题与“面相观看”问题的分析,可以看作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之间存在连续性的内在例证。

    2024年01期 v.15;No.83 48-5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逻辑哲学论》中的奈克方块与投影规则——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中的“面相观看”

    梁小岚;

    “面相观看”问题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他的《逻辑哲学论》中同样包含着一种“面相观看”的维度,即对于模棱两可式的图画——奈克方块的研究。为此,维特根斯坦给出了看到“两个不同事实”的解答。以“投影规则”的角度重新解读奈克方块问题,去展示《逻辑哲学论》中的投影规则如何在中期哲学的探索中转变为更为普遍的投影概念。此概念在维特根斯坦中后期哲学中对“面相观看”的讨论举足轻重。因此,对作为一座桥梁的“投影规则”如何连接起《逻辑哲学论》中的奈克方块问题与“面相观看”问题的分析,可以看作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之间存在连续性的内在例证。

    2024年01期 v.15;No.83 48-5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随附性的必然性与心身关系——从系统本体论的观点看

    陈晓平;

    金在权首先把随附性看作上下两层性质即随附性质和基础性质之间的依赖或决定关系,区分了弱和强这两种随附性概念。当其随附性理论遭遇诸多困难之后,他又提出整—部随附性概念,并赋予它形而上学的必然性,表现出从认识论向实践论转变的倾向。可以沿着金在权已经开启但未贯彻到底的实践论路线继续前行,明确地把随附性理论奠定在系统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随附必然性的逻辑性质和哲学意义,并用整—部随附性把其他所有随附性统领和贯穿起来;进而提出基于系统本体论(或系统一元论)的随附二元论,用以取代物理主义一元论和笛卡尔的心物平行二元论。

    2024年01期 v.15;No.83 59-73+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随附性的必然性与心身关系——从系统本体论的观点看

    陈晓平;

    金在权首先把随附性看作上下两层性质即随附性质和基础性质之间的依赖或决定关系,区分了弱和强这两种随附性概念。当其随附性理论遭遇诸多困难之后,他又提出整—部随附性概念,并赋予它形而上学的必然性,表现出从认识论向实践论转变的倾向。可以沿着金在权已经开启但未贯彻到底的实践论路线继续前行,明确地把随附性理论奠定在系统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随附必然性的逻辑性质和哲学意义,并用整—部随附性把其他所有随附性统领和贯穿起来;进而提出基于系统本体论(或系统一元论)的随附二元论,用以取代物理主义一元论和笛卡尔的心物平行二元论。

    2024年01期 v.15;No.83 59-73+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无心智的目的性——亚里士多德论营养与生殖

    裴延宇;

    当代生命哲学要求重新理解生命自身的目的性与统一性,它们都指向了亚里士多德这一共同源头。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营养灵魂是一种基础性的灵魂能力,它又有(狭义的)营养灵魂和生殖灵魂之分。理解它的关键在于论证两种能力的统一性并揭示其形而上学意蕴。(狭义的)营养灵魂和生殖灵魂之间构成了一种“不一不异”的关系,二者形成一种闭合循环,保证了生命体的“生生不息”。同时,对于今天的生命哲学而言,亚里士多德营养灵魂学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无心智的目的性,这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把握身心关系与生命的完整性。

    2024年01期 v.15;No.83 74-8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心智的目的性——亚里士多德论营养与生殖

    裴延宇;

    当代生命哲学要求重新理解生命自身的目的性与统一性,它们都指向了亚里士多德这一共同源头。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营养灵魂是一种基础性的灵魂能力,它又有(狭义的)营养灵魂和生殖灵魂之分。理解它的关键在于论证两种能力的统一性并揭示其形而上学意蕴。(狭义的)营养灵魂和生殖灵魂之间构成了一种“不一不异”的关系,二者形成一种闭合循环,保证了生命体的“生生不息”。同时,对于今天的生命哲学而言,亚里士多德营养灵魂学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无心智的目的性,这有助于更加深刻地把握身心关系与生命的完整性。

    2024年01期 v.15;No.83 74-8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虚实之辨:论胡塞尔向实然状态的还原

    宋文良;

    数学、物理学以及现象学哲学的思想交融突出反映在虚实、真假的区别问题上。数学中实数与虚数,物理学中实像与虚像、可感对象与超感对象间的区分,表现出数学和物理学中的虚实之辨,但这些区分在认识论现象学层面上仍不彻底而有其局限。“是否可被怀疑”可作为认识论上区分虚实真假的严格且可靠标准,胡塞尔向实然状态的还原正是需要在这一标准下、在认识论批判语境中得到恰当理解和评价。迪特·洛玛对该还原之确切意涵的界定是正确的,但他关于“这一还原既(原则上)可行且又必要”的主张却不能成立。在虚实之辨的问题域下、在认识论批判和奠基的语境中,胡塞尔最终放弃向实然状态还原而代之以超越论还原的思想动因也将清晰可见。

    2024年01期 v.15;No.83 88-10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虚实之辨:论胡塞尔向实然状态的还原

    宋文良;

    数学、物理学以及现象学哲学的思想交融突出反映在虚实、真假的区别问题上。数学中实数与虚数,物理学中实像与虚像、可感对象与超感对象间的区分,表现出数学和物理学中的虚实之辨,但这些区分在认识论现象学层面上仍不彻底而有其局限。“是否可被怀疑”可作为认识论上区分虚实真假的严格且可靠标准,胡塞尔向实然状态的还原正是需要在这一标准下、在认识论批判语境中得到恰当理解和评价。迪特·洛玛对该还原之确切意涵的界定是正确的,但他关于“这一还原既(原则上)可行且又必要”的主张却不能成立。在虚实之辨的问题域下、在认识论批判和奠基的语境中,胡塞尔最终放弃向实然状态还原而代之以超越论还原的思想动因也将清晰可见。

    2024年01期 v.15;No.83 88-10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逻辑决定论的蹊跷性

    颜青山;裴雪娟;

    逻辑决定论是宿命论的两种形式之一,其表述形式可以区分为激进版本(包含模态词“必然”)和温和版本(包含时间概念“总是”)。既有对逻辑决定论的解决方式大致可方便地区分为语义学和逻辑学两类方案,这些方案都或多或少会导致其他困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一个基于激进版本的推论会导致矛盾的模态关系,从而导致激进版本被排除。而在温和版本中,“总是”存在着物理的和非物理的理解,真值作为非物理对象一旦被给予具体的时间属性,就会导致麦基式的蹊跷性(queerness),由此构造的命题表达式将全部是假的。因此,逻辑决定论不成立。

    2024年01期 v.15;No.83 101-115+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逻辑决定论的蹊跷性

    颜青山;裴雪娟;

    逻辑决定论是宿命论的两种形式之一,其表述形式可以区分为激进版本(包含模态词“必然”)和温和版本(包含时间概念“总是”)。既有对逻辑决定论的解决方式大致可方便地区分为语义学和逻辑学两类方案,这些方案都或多或少会导致其他困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一个基于激进版本的推论会导致矛盾的模态关系,从而导致激进版本被排除。而在温和版本中,“总是”存在着物理的和非物理的理解,真值作为非物理对象一旦被给予具体的时间属性,就会导致麦基式的蹊跷性(queerness),由此构造的命题表达式将全部是假的。因此,逻辑决定论不成立。

    2024年01期 v.15;No.83 101-115+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兼容决策理论探幽

    罗译泓;邱德胜;

    柯林斯认为,以权威决策理论和民主决策理论为代表的两种传统决策理论存在“合法性”与“延伸性”两大危机,造成了科学理性与民主价值之间“非此即彼”的紧张关系。因此,以柯林斯为代表的STS进路和以基切尔为代表的科学哲学进路分别提出了“经验专长”理论和“良序科学”理论。两种进路的理论基础和建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地构建了一种“兼容决策理论”。兼容决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专家意见和外行视角的分歧,却在实践维度上面临着去语境化的困境。进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为兼容决策理论的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有望实现科学理性与民主价值之间的合理张力,但仍需对其可能产生的决策风险予以充分警惕。

    2024年01期 v.15;No.83 116-12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兼容决策理论探幽

    罗译泓;邱德胜;

    柯林斯认为,以权威决策理论和民主决策理论为代表的两种传统决策理论存在“合法性”与“延伸性”两大危机,造成了科学理性与民主价值之间“非此即彼”的紧张关系。因此,以柯林斯为代表的STS进路和以基切尔为代表的科学哲学进路分别提出了“经验专长”理论和“良序科学”理论。两种进路的理论基础和建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地构建了一种“兼容决策理论”。兼容决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专家意见和外行视角的分歧,却在实践维度上面临着去语境化的困境。进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为兼容决策理论的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有望实现科学理性与民主价值之间的合理张力,但仍需对其可能产生的决策风险予以充分警惕。

    2024年01期 v.15;No.83 116-12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伯克段:破坏人伦秩序是大恶——公羊家亲亲尊尊复杂个案的辞法辨义

    余治平;

    郑庄公杀死亲弟共叔段一案因为渗透着亲亲尊尊的纠结、政治与伦理的对冲而常被后世所议论,但《春秋》诠释史上却罕有论及郑伯大恶的根本原因是破坏人伦秩序。经文书“伯”而非“侯”,已有贬义,称“克”、书“段”则表明兄弟已宛若“途之人然,亲亲之义绝”。对兄弟关系诉诸武力,有违亲亲原则。不弟之辞是谴责庄公蔽于昆仲一伦。叔段是自取灭亡,其不遵臣道,当国、僭制,本就该杀。兄弟一伦崩溃,弟而不弟,兄而不兄。庄公也需要母爱,故对弟弟得宠始终心存芥蒂,明知母亲更爱其弟却依然杀之,视同间接施虐于其母,不孝之至。分析《春秋公羊传》多种辞法,可以辨析此案包含的义理来重新理解罪责的判定,进而论证郑庄公破坏血亲人伦基本秩序已构成大恶的道理,指出公羊家评价之不足。

    2024年01期 v.15;No.83 128-14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郑伯克段:破坏人伦秩序是大恶——公羊家亲亲尊尊复杂个案的辞法辨义

    余治平;

    郑庄公杀死亲弟共叔段一案因为渗透着亲亲尊尊的纠结、政治与伦理的对冲而常被后世所议论,但《春秋》诠释史上却罕有论及郑伯大恶的根本原因是破坏人伦秩序。经文书“伯”而非“侯”,已有贬义,称“克”、书“段”则表明兄弟已宛若“途之人然,亲亲之义绝”。对兄弟关系诉诸武力,有违亲亲原则。不弟之辞是谴责庄公蔽于昆仲一伦。叔段是自取灭亡,其不遵臣道,当国、僭制,本就该杀。兄弟一伦崩溃,弟而不弟,兄而不兄。庄公也需要母爱,故对弟弟得宠始终心存芥蒂,明知母亲更爱其弟却依然杀之,视同间接施虐于其母,不孝之至。分析《春秋公羊传》多种辞法,可以辨析此案包含的义理来重新理解罪责的判定,进而论证郑庄公破坏血亲人伦基本秩序已构成大恶的道理,指出公羊家评价之不足。

    2024年01期 v.15;No.83 128-14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科技审度与新科技文化

    刘大椿;

    审度科技文化,其要在审时度势,得出恰当的结论,作出必要的抉择。从科技审度的观点看,科学成为主流文化后所滋生的科技文化霸权,已使科学与文化渐行渐远。随着宽容文化理念的兴起,在科学与艺术、人文之间,出现了对话与融合的趋势。当下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要重新找回科学所失去的文化内蕴,重建一种有文化的科学,即所谓新科技文化。寻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乃是科技发展中最主要的价值走向。

    2024年01期 v.15;No.83 146-160+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科技审度与新科技文化

    刘大椿;

    审度科技文化,其要在审时度势,得出恰当的结论,作出必要的抉择。从科技审度的观点看,科学成为主流文化后所滋生的科技文化霸权,已使科学与文化渐行渐远。随着宽容文化理念的兴起,在科学与艺术、人文之间,出现了对话与融合的趋势。当下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要重新找回科学所失去的文化内蕴,重建一种有文化的科学,即所谓新科技文化。寻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乃是科技发展中最主要的价值走向。

    2024年01期 v.15;No.83 146-160+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底线思维与科技审度:高风险社会治理的要义与进路

    刘益东;

    当前AI大爆发及其应对乏力表明,西方科技发展模式的缺陷与人类社会的脆弱及学界研究的薄弱,更加凸显人类风险防控机制存在诸多漏洞及其引发的科技危机与人类安全危机,已把人类带入高风险社会。用底线思维与刘大椿提出的科技审度予以破解:底线思维解决非共识下的议而不决;科技审度和审度思维所特有的执两用中、包容互补、多元开放、整合升级、共识决策等,可提供有效的治理对策。科技转型是治理科技风险的根本解决之道,科技审度可发挥重要的启发与引导作用,以构建真善美的新型科技发展模式,加快世界科学中心建设,据此总结出高风险社会治理的要义与进路,以作为科技风险治理的研究指南。

    2024年01期 v.15;No.83 161-17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底线思维与科技审度:高风险社会治理的要义与进路

    刘益东;

    当前AI大爆发及其应对乏力表明,西方科技发展模式的缺陷与人类社会的脆弱及学界研究的薄弱,更加凸显人类风险防控机制存在诸多漏洞及其引发的科技危机与人类安全危机,已把人类带入高风险社会。用底线思维与刘大椿提出的科技审度予以破解:底线思维解决非共识下的议而不决;科技审度和审度思维所特有的执两用中、包容互补、多元开放、整合升级、共识决策等,可提供有效的治理对策。科技转型是治理科技风险的根本解决之道,科技审度可发挥重要的启发与引导作用,以构建真善美的新型科技发展模式,加快世界科学中心建设,据此总结出高风险社会治理的要义与进路,以作为科技风险治理的研究指南。

    2024年01期 v.15;No.83 161-17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访谈

  • 分布式道德机制:人工智能体道德建模的新策略

    程海东;胡孝聪;陈凡;

    人工智能体道德建模的目的是让它们在道德实践中与人类和其他智能体更好地相处。目前主要有四种建模策略:隐式、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混合式。但是这些策略存在技术层面的困境,如设计范式、道德转译和算法黑箱等问题,并且在社会层面上也难以应对伦理对齐的困境。这是因为现行策略认为人工智能体在道德实践中发挥着线性作用,能够独立实现某种外在的道德规范,从而将人工智能体从实践中隔离出来。采用分布式道德机制来实现人工智能体道德建模,将人工智能体置于多智能体系统中,可以在人与人工智能体的交互式道德实践中形成开放、包容的道德规范和分配式道德责任。这种机制不仅能够消解现行策略的困境,还能够促进人工智能体与人类之间形成道德共生关系。

    2024年01期 v.15;No.83 174-18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分布式道德机制:人工智能体道德建模的新策略

    程海东;胡孝聪;陈凡;

    人工智能体道德建模的目的是让它们在道德实践中与人类和其他智能体更好地相处。目前主要有四种建模策略:隐式、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混合式。但是这些策略存在技术层面的困境,如设计范式、道德转译和算法黑箱等问题,并且在社会层面上也难以应对伦理对齐的困境。这是因为现行策略认为人工智能体在道德实践中发挥着线性作用,能够独立实现某种外在的道德规范,从而将人工智能体从实践中隔离出来。采用分布式道德机制来实现人工智能体道德建模,将人工智能体置于多智能体系统中,可以在人与人工智能体的交互式道德实践中形成开放、包容的道德规范和分配式道德责任。这种机制不仅能够消解现行策略的困境,还能够促进人工智能体与人类之间形成道德共生关系。

    2024年01期 v.15;No.83 174-18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到情感理论——美国社会科学哲学家乔恩·埃尔斯特访谈

    乔恩·埃尔斯特;陈伟;

    <正>乔恩·埃尔斯特(Jon Elster,1940—),美国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哥伦比亚大学罗伯特·默顿社会科学讲席教授,曾在巴黎大学、奥斯陆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他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Analytical Marxism)的创始人之一,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有开创性贡献;是当代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在社会科学哲学领域有重要学术影响,出版《逻辑与社会》《理解马克思》《酸葡萄》《政治心理学》《心灵炼金术》等20多本专著,发表200余篇论文。2017年1月,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埃尔斯特教授的办公室,笔者分两次对他进行访谈。在访谈中,埃尔斯特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情感理论和机制解释等领域的问题表现出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识洞见。

    2024年01期 v.15;No.83 186-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到情感理论——美国社会科学哲学家乔恩·埃尔斯特访谈

    乔恩·埃尔斯特;陈伟;

    <正>乔恩·埃尔斯特(Jon Elster,1940—),美国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哥伦比亚大学罗伯特·默顿社会科学讲席教授,曾在巴黎大学、奥斯陆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他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Analytical Marxism)的创始人之一,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有开创性贡献;是当代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在社会科学哲学领域有重要学术影响,出版《逻辑与社会》《理解马克思》《酸葡萄》《政治心理学》《心灵炼金术》等20多本专著,发表200余篇论文。2017年1月,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埃尔斯特教授的办公室,笔者分两次对他进行访谈。在访谈中,埃尔斯特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情感理论和机制解释等领域的问题表现出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识洞见。

    2024年01期 v.15;No.83 186-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4.论文类来稿篇幅一般在1.5万字以内,并附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文中注释和引文出处说明采用页下注,以圈码标注(例如(1)(2)……),文末不列参考文献。投稿若是译文,请附外文原文和授权书。

    2024年01期 v.15;No.83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4.论文类来稿篇幅一般在1.5万字以内,并附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文中注释和引文出处说明采用页下注,以圈码标注(例如(1)(2)……),文末不列参考文献。投稿若是译文,请附外文原文和授权书。

    2024年01期 v.15;No.83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