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中英;
“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最早的建构。对此,尤其要对“诠释”一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区别“诠释”和“解释”,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不能假设“中国诠释学”已经存在。“诠释”的现象在中国思考中并没有形成客观的研究体系,有待现代中国哲学思想者来加以建构和说明,建构和说明之道在于积极理解古代中国哲学体系形成的过程。基于《易传》形成的中“本体”一词在传统中国哲学中的根源性与奠基性,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都可以归于对“本体”的描述、分析、经验整合、理解诠释、概念创新,以及理性直观。“本体”一词不可简单说为“存在”,也不可以把“本体论”看成是西方的“存在论”(ontology),或用西方的“存在论”翻译中国的“本体论”(bentilogy,generative ontology),后者具有根源变化与创造发展的动态形象与状态,其一贯的基本意义从先秦易学到当代理学与心学并无变化。在此一理解中,如何掌握经典或经典文本的形成,自然涉及一个意义发生和意义整合与提升的过程。如此才能认清诠释如何发生:诠释即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认知,以及正确与适当的表述和表达,构成人的心智活动。对经典本体意义与概念的形成有所认知,说明何为中国哲学中的诠释活动,然后可以定义什么是中国诠释之学。四书中《论语》《孟子》的概念和词句为孔孟所创建,依据本源和心性之体的本体概念可以说明其文本意义的形成。中国经典本文意义创造的十一条基本原理,作为中国传统诠释活动的理论基础,构成一个“中国诠释学”的体系框架。“中国诠释学”包含“本体诠释学”,并以之为创造经典文本之动力与目标。
2023年04期 v.14;No.80 48-61+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成中英;
“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最早的建构。对此,尤其要对“诠释”一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区别“诠释”和“解释”,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不能假设“中国诠释学”已经存在。“诠释”的现象在中国思考中并没有形成客观的研究体系,有待现代中国哲学思想者来加以建构和说明,建构和说明之道在于积极理解古代中国哲学体系形成的过程。基于《易传》形成的中“本体”一词在传统中国哲学中的根源性与奠基性,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都可以归于对“本体”的描述、分析、经验整合、理解诠释、概念创新,以及理性直观。“本体”一词不可简单说为“存在”,也不可以把“本体论”看成是西方的“存在论”(ontology),或用西方的“存在论”翻译中国的“本体论”(bentilogy,generative ontology),后者具有根源变化与创造发展的动态形象与状态,其一贯的基本意义从先秦易学到当代理学与心学并无变化。在此一理解中,如何掌握经典或经典文本的形成,自然涉及一个意义发生和意义整合与提升的过程。如此才能认清诠释如何发生:诠释即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认知,以及正确与适当的表述和表达,构成人的心智活动。对经典本体意义与概念的形成有所认知,说明何为中国哲学中的诠释活动,然后可以定义什么是中国诠释之学。四书中《论语》《孟子》的概念和词句为孔孟所创建,依据本源和心性之体的本体概念可以说明其文本意义的形成。中国经典本文意义创造的十一条基本原理,作为中国传统诠释活动的理论基础,构成一个“中国诠释学”的体系框架。“中国诠释学”包含“本体诠释学”,并以之为创造经典文本之动力与目标。
2023年04期 v.14;No.80 48-61+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谢裕伟;
康德在其“前批判”时期通过对莱布尼茨主义的“实在性(”realitas)概念加以反思,走出了莱布尼茨主义形而上学框架,并逐渐建立其先验哲学。莱布尼茨主义将“实在性”理解为那些要在理智中被把握的、被设定在事物自身之上的各类肯定的规定性,是一种“智性的实在性”。康德对这一概念的反思过程可分成三个关键的步骤:第一,实存与实在性的分离以及“实在冲突”概念的提出;第二,从“实在性”自身中区分为出一种“非智性的实在性”;第三,将实在性之根据“主体化”。这些反思的最终结果是“感性实在性”的基本思想的建立,即从感性出发来理解“实在性”的本性和根据,由此为康德将感性确立为一种独立的知识能力作了理论准备。
2023年04期 v.14;No.80 62-7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谢裕伟;
康德在其“前批判”时期通过对莱布尼茨主义的“实在性(”realitas)概念加以反思,走出了莱布尼茨主义形而上学框架,并逐渐建立其先验哲学。莱布尼茨主义将“实在性”理解为那些要在理智中被把握的、被设定在事物自身之上的各类肯定的规定性,是一种“智性的实在性”。康德对这一概念的反思过程可分成三个关键的步骤:第一,实存与实在性的分离以及“实在冲突”概念的提出;第二,从“实在性”自身中区分为出一种“非智性的实在性”;第三,将实在性之根据“主体化”。这些反思的最终结果是“感性实在性”的基本思想的建立,即从感性出发来理解“实在性”的本性和根据,由此为康德将感性确立为一种独立的知识能力作了理论准备。
2023年04期 v.14;No.80 62-7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杨易辰;
西汉陆贾的《新语》以治道方略立论,是一部通过反思、总结秦亡教训,为西汉前期君主专制体制建构及普遍政治原则提供指导的重要著作。陆贾引用《周易·系辞传》,将“天人合策”与“统物通变”作为根本性的治道方法,他不仅提出了“圣人治迹”这一理想化的政治治理模式,又将阴阳之理作为“仁义之治”的内核,以凸显仁义和教化的积极作用。陆贾统合了《系辞传》中的天人哲学与伦理思想,意在论证“天道不改而人道易”之大势中“法先圣”“行仁义”的重要性。此一治道哲学的易学诠释方法涵蕴了践履人伦道德规范和创造不朽功业的政治理想。
2023年04期 v.14;No.80 78-89+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易辰;
西汉陆贾的《新语》以治道方略立论,是一部通过反思、总结秦亡教训,为西汉前期君主专制体制建构及普遍政治原则提供指导的重要著作。陆贾引用《周易·系辞传》,将“天人合策”与“统物通变”作为根本性的治道方法,他不仅提出了“圣人治迹”这一理想化的政治治理模式,又将阴阳之理作为“仁义之治”的内核,以凸显仁义和教化的积极作用。陆贾统合了《系辞传》中的天人哲学与伦理思想,意在论证“天道不改而人道易”之大势中“法先圣”“行仁义”的重要性。此一治道哲学的易学诠释方法涵蕴了践履人伦道德规范和创造不朽功业的政治理想。
2023年04期 v.14;No.80 78-89+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郝彭;孙岩;
当代道德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何种理由能为行动者的行为提供一种合情理的驱动力。内格尔一方面对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辩护提出批判,另一方面,将处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问题的方式作为方法基础。由此,他提出一种无时态性的主观审慎理由和无人称化的客观理由共存的结构性理由体系,这一体系为行动者的行为提供了证明。但理由概念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其内在的价值引发的冲突。内格尔将这一冲突刻画为个人性立场与非个人性立场间的冲突,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提出一种整合两种立场的可能思路。但是,内格尔处理哲学核心问题的方式有一定的模糊性,这导致其理由概念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风险,他处理价值冲突的政治哲学路径也存在过于理想化的问题。
2023年04期 v.14;No.80 90-10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郝彭;孙岩;
当代道德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何种理由能为行动者的行为提供一种合情理的驱动力。内格尔一方面对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辩护提出批判,另一方面,将处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问题的方式作为方法基础。由此,他提出一种无时态性的主观审慎理由和无人称化的客观理由共存的结构性理由体系,这一体系为行动者的行为提供了证明。但理由概念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其内在的价值引发的冲突。内格尔将这一冲突刻画为个人性立场与非个人性立场间的冲突,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提出一种整合两种立场的可能思路。但是,内格尔处理哲学核心问题的方式有一定的模糊性,这导致其理由概念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风险,他处理价值冲突的政治哲学路径也存在过于理想化的问题。
2023年04期 v.14;No.80 90-10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