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皮尔士准则、溯因推理与最佳解释

    江怡;

    皮尔士是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哲学界的关注。皮尔士提出的实用主义准则是实用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个准则虽有众多表述,但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点:我们关于一个对象的整个观念就是我们关于它的效果的观念;这些效果不一定是实际的,它们可以得到设想就足够了;唯一相关的效果是那些可能具有实际影响的效果。实用主义准则与溯因推理有着密切关系。皮尔士准则表达的科学推理方式所要求的实际效果的获得,必须诉诸溯因推理来完成。溯因推理从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出发,得出关于这个事实的假设性的说明,最后得到关于这个假说为真的可能性。这就是皮尔士提供的溯因推理过程,就是形成解释性假说的过程。溯因推理由此就与归纳和演绎区别开来。皮尔士反对统一的、不可更改的因果关系概念,他用不同时代对因果关系的不同解释,说明人们对原因和结果的理解在不同时代之间的巨大差异。从实用主义准则到溯因推理,再到关于最佳解释的科学推理,这正是皮尔士最初提出的实用主义观念,最佳解释推理是实用主义准则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从实用主义准则(即一般理论原则)出发,经过溯因推理(即解释性假说的推理),再到最佳解释推理(进入科学发现的逻辑),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2023年04期 v.14;No.80 3-1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皮尔士准则、溯因推理与最佳解释

    江怡;

    皮尔士是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哲学界的关注。皮尔士提出的实用主义准则是实用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个准则虽有众多表述,但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点:我们关于一个对象的整个观念就是我们关于它的效果的观念;这些效果不一定是实际的,它们可以得到设想就足够了;唯一相关的效果是那些可能具有实际影响的效果。实用主义准则与溯因推理有着密切关系。皮尔士准则表达的科学推理方式所要求的实际效果的获得,必须诉诸溯因推理来完成。溯因推理从一个令人惊奇的事实出发,得出关于这个事实的假设性的说明,最后得到关于这个假说为真的可能性。这就是皮尔士提供的溯因推理过程,就是形成解释性假说的过程。溯因推理由此就与归纳和演绎区别开来。皮尔士反对统一的、不可更改的因果关系概念,他用不同时代对因果关系的不同解释,说明人们对原因和结果的理解在不同时代之间的巨大差异。从实用主义准则到溯因推理,再到关于最佳解释的科学推理,这正是皮尔士最初提出的实用主义观念,最佳解释推理是实用主义准则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从实用主义准则(即一般理论原则)出发,经过溯因推理(即解释性假说的推理),再到最佳解释推理(进入科学发现的逻辑),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2023年04期 v.14;No.80 3-1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逻辑学的伦理之维:皮尔士的洞见及其当代回响

    张留华;

    皮尔士在1903年哈佛实用主义系列讲座中首次公开提出:推理是一种受控行为,而以推理为研究对象的逻辑学具有一种伦理维度。这一论题不仅在皮尔士本人的实用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而且对于今人重新思考逻辑学的本性具有重要启示。援引皮尔士及当代逻辑哲学思想资源,至少可以从“逻辑学研究对象”“逻辑理论的选择难题”两个层次为逻辑学的伦理向度建构相应的论证。这些论证以及对相关异议的回应,可以激发当代哲学家重新思考逻辑学的规范性难题之症结。

    2023年04期 v.14;No.80 20-3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逻辑学的伦理之维:皮尔士的洞见及其当代回响

    张留华;

    皮尔士在1903年哈佛实用主义系列讲座中首次公开提出:推理是一种受控行为,而以推理为研究对象的逻辑学具有一种伦理维度。这一论题不仅在皮尔士本人的实用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而且对于今人重新思考逻辑学的本性具有重要启示。援引皮尔士及当代逻辑哲学思想资源,至少可以从“逻辑学研究对象”“逻辑理论的选择难题”两个层次为逻辑学的伦理向度建构相应的论证。这些论证以及对相关异议的回应,可以激发当代哲学家重新思考逻辑学的规范性难题之症结。

    2023年04期 v.14;No.80 20-3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皮尔士实用主义准则的意义问题

    卢德平;

    皮尔士实用主义准则的意义,具有从观念到信念,从信念到习惯,从习惯到行动,从行动到对象效果的过程性和区分性特征。意义的实质在于区分中的创新。“任何观念其全部意义存在于可构想的实际效果之中”所反映的实用主义意义特征,说明了关于对象的认知从抽象的知识转向了具体的实践。这种转向是让知识适用于具体语境下的对象,在知识和语境的“无间道”界面生成了新的意义。新的意义是对“直接解释项”既有知识的补充和增容,同时在转化为“最终解释项”时,转变为新的知识。这是皮尔士实用主义意义观的精髓所在。

    2023年04期 v.14;No.80 38-4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皮尔士实用主义准则的意义问题

    卢德平;

    皮尔士实用主义准则的意义,具有从观念到信念,从信念到习惯,从习惯到行动,从行动到对象效果的过程性和区分性特征。意义的实质在于区分中的创新。“任何观念其全部意义存在于可构想的实际效果之中”所反映的实用主义意义特征,说明了关于对象的认知从抽象的知识转向了具体的实践。这种转向是让知识适用于具体语境下的对象,在知识和语境的“无间道”界面生成了新的意义。新的意义是对“直接解释项”既有知识的补充和增容,同时在转化为“最终解释项”时,转变为新的知识。这是皮尔士实用主义意义观的精髓所在。

    2023年04期 v.14;No.80 38-4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论“本体诠释学”与“中国诠释学”的内在关联

    成中英;

    “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最早的建构。对此,尤其要对“诠释”一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区别“诠释”和“解释”,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不能假设“中国诠释学”已经存在。“诠释”的现象在中国思考中并没有形成客观的研究体系,有待现代中国哲学思想者来加以建构和说明,建构和说明之道在于积极理解古代中国哲学体系形成的过程。基于《易传》形成的中“本体”一词在传统中国哲学中的根源性与奠基性,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都可以归于对“本体”的描述、分析、经验整合、理解诠释、概念创新,以及理性直观。“本体”一词不可简单说为“存在”,也不可以把“本体论”看成是西方的“存在论”(ontology),或用西方的“存在论”翻译中国的“本体论”(bentilogy,generative ontology),后者具有根源变化与创造发展的动态形象与状态,其一贯的基本意义从先秦易学到当代理学与心学并无变化。在此一理解中,如何掌握经典或经典文本的形成,自然涉及一个意义发生和意义整合与提升的过程。如此才能认清诠释如何发生:诠释即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认知,以及正确与适当的表述和表达,构成人的心智活动。对经典本体意义与概念的形成有所认知,说明何为中国哲学中的诠释活动,然后可以定义什么是中国诠释之学。四书中《论语》《孟子》的概念和词句为孔孟所创建,依据本源和心性之体的本体概念可以说明其文本意义的形成。中国经典本文意义创造的十一条基本原理,作为中国传统诠释活动的理论基础,构成一个“中国诠释学”的体系框架。“中国诠释学”包含“本体诠释学”,并以之为创造经典文本之动力与目标。

    2023年04期 v.14;No.80 48-61+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本体诠释学”与“中国诠释学”的内在关联

    成中英;

    “本体诠释学”是“中国诠释学”最早的建构。对此,尤其要对“诠释”一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区别“诠释”和“解释”,以避免概念上的混淆。不能假设“中国诠释学”已经存在。“诠释”的现象在中国思考中并没有形成客观的研究体系,有待现代中国哲学思想者来加以建构和说明,建构和说明之道在于积极理解古代中国哲学体系形成的过程。基于《易传》形成的中“本体”一词在传统中国哲学中的根源性与奠基性,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都可以归于对“本体”的描述、分析、经验整合、理解诠释、概念创新,以及理性直观。“本体”一词不可简单说为“存在”,也不可以把“本体论”看成是西方的“存在论”(ontology),或用西方的“存在论”翻译中国的“本体论”(bentilogy,generative ontology),后者具有根源变化与创造发展的动态形象与状态,其一贯的基本意义从先秦易学到当代理学与心学并无变化。在此一理解中,如何掌握经典或经典文本的形成,自然涉及一个意义发生和意义整合与提升的过程。如此才能认清诠释如何发生:诠释即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认知,以及正确与适当的表述和表达,构成人的心智活动。对经典本体意义与概念的形成有所认知,说明何为中国哲学中的诠释活动,然后可以定义什么是中国诠释之学。四书中《论语》《孟子》的概念和词句为孔孟所创建,依据本源和心性之体的本体概念可以说明其文本意义的形成。中国经典本文意义创造的十一条基本原理,作为中国传统诠释活动的理论基础,构成一个“中国诠释学”的体系框架。“中国诠释学”包含“本体诠释学”,并以之为创造经典文本之动力与目标。

    2023年04期 v.14;No.80 48-61+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康德与莱布尼茨主义形而上学的告别——沿“实在性”问题而行的三步

    谢裕伟;

    康德在其“前批判”时期通过对莱布尼茨主义的“实在性(”realitas)概念加以反思,走出了莱布尼茨主义形而上学框架,并逐渐建立其先验哲学。莱布尼茨主义将“实在性”理解为那些要在理智中被把握的、被设定在事物自身之上的各类肯定的规定性,是一种“智性的实在性”。康德对这一概念的反思过程可分成三个关键的步骤:第一,实存与实在性的分离以及“实在冲突”概念的提出;第二,从“实在性”自身中区分为出一种“非智性的实在性”;第三,将实在性之根据“主体化”。这些反思的最终结果是“感性实在性”的基本思想的建立,即从感性出发来理解“实在性”的本性和根据,由此为康德将感性确立为一种独立的知识能力作了理论准备。

    2023年04期 v.14;No.80 62-7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康德与莱布尼茨主义形而上学的告别——沿“实在性”问题而行的三步

    谢裕伟;

    康德在其“前批判”时期通过对莱布尼茨主义的“实在性(”realitas)概念加以反思,走出了莱布尼茨主义形而上学框架,并逐渐建立其先验哲学。莱布尼茨主义将“实在性”理解为那些要在理智中被把握的、被设定在事物自身之上的各类肯定的规定性,是一种“智性的实在性”。康德对这一概念的反思过程可分成三个关键的步骤:第一,实存与实在性的分离以及“实在冲突”概念的提出;第二,从“实在性”自身中区分为出一种“非智性的实在性”;第三,将实在性之根据“主体化”。这些反思的最终结果是“感性实在性”的基本思想的建立,即从感性出发来理解“实在性”的本性和根据,由此为康德将感性确立为一种独立的知识能力作了理论准备。

    2023年04期 v.14;No.80 62-7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陆贾治道哲学的易学诠释——以《新语》与《系辞传》为中心

    杨易辰;

    西汉陆贾的《新语》以治道方略立论,是一部通过反思、总结秦亡教训,为西汉前期君主专制体制建构及普遍政治原则提供指导的重要著作。陆贾引用《周易·系辞传》,将“天人合策”与“统物通变”作为根本性的治道方法,他不仅提出了“圣人治迹”这一理想化的政治治理模式,又将阴阳之理作为“仁义之治”的内核,以凸显仁义和教化的积极作用。陆贾统合了《系辞传》中的天人哲学与伦理思想,意在论证“天道不改而人道易”之大势中“法先圣”“行仁义”的重要性。此一治道哲学的易学诠释方法涵蕴了践履人伦道德规范和创造不朽功业的政治理想。

    2023年04期 v.14;No.80 78-89+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陆贾治道哲学的易学诠释——以《新语》与《系辞传》为中心

    杨易辰;

    西汉陆贾的《新语》以治道方略立论,是一部通过反思、总结秦亡教训,为西汉前期君主专制体制建构及普遍政治原则提供指导的重要著作。陆贾引用《周易·系辞传》,将“天人合策”与“统物通变”作为根本性的治道方法,他不仅提出了“圣人治迹”这一理想化的政治治理模式,又将阴阳之理作为“仁义之治”的内核,以凸显仁义和教化的积极作用。陆贾统合了《系辞传》中的天人哲学与伦理思想,意在论证“天道不改而人道易”之大势中“法先圣”“行仁义”的重要性。此一治道哲学的易学诠释方法涵蕴了践履人伦道德规范和创造不朽功业的政治理想。

    2023年04期 v.14;No.80 78-89+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内格尔的理由概念

    郝彭;孙岩;

    当代道德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何种理由能为行动者的行为提供一种合情理的驱动力。内格尔一方面对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辩护提出批判,另一方面,将处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问题的方式作为方法基础。由此,他提出一种无时态性的主观审慎理由和无人称化的客观理由共存的结构性理由体系,这一体系为行动者的行为提供了证明。但理由概念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其内在的价值引发的冲突。内格尔将这一冲突刻画为个人性立场与非个人性立场间的冲突,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提出一种整合两种立场的可能思路。但是,内格尔处理哲学核心问题的方式有一定的模糊性,这导致其理由概念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风险,他处理价值冲突的政治哲学路径也存在过于理想化的问题。

    2023年04期 v.14;No.80 90-10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内格尔的理由概念

    郝彭;孙岩;

    当代道德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何种理由能为行动者的行为提供一种合情理的驱动力。内格尔一方面对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辩护提出批判,另一方面,将处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问题的方式作为方法基础。由此,他提出一种无时态性的主观审慎理由和无人称化的客观理由共存的结构性理由体系,这一体系为行动者的行为提供了证明。但理由概念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其内在的价值引发的冲突。内格尔将这一冲突刻画为个人性立场与非个人性立场间的冲突,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提出一种整合两种立场的可能思路。但是,内格尔处理哲学核心问题的方式有一定的模糊性,这导致其理由概念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风险,他处理价值冲突的政治哲学路径也存在过于理想化的问题。

    2023年04期 v.14;No.80 90-10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当代中国践行“友善”的三重维度

    赵琦;

    友善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公民道德,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中国近现代思想家的理论探索表明在当代中国,践行友善需要兼顾法与情、个体权利与群体团结,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这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通过三重维度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是以法律与制度对于人权的保障确立对他人的普遍尊重,二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公共善即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事业凝聚人心,实现同道者的友善,三是在各类公私共同体中培育友善的人。三重维度重重递进。通过这三重维度的协同共进,中国社会有望朝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友善型社会迈进。

    2023年04期 v.14;No.80 101-11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当代中国践行“友善”的三重维度

    赵琦;

    友善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公民道德,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中国近现代思想家的理论探索表明在当代中国,践行友善需要兼顾法与情、个体权利与群体团结,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这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通过三重维度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是以法律与制度对于人权的保障确立对他人的普遍尊重,二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公共善即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事业凝聚人心,实现同道者的友善,三是在各类公私共同体中培育友善的人。三重维度重重递进。通过这三重维度的协同共进,中国社会有望朝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友善型社会迈进。

    2023年04期 v.14;No.80 101-11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哈贝马斯的世界市民社会理论与全球正义的构建

    孔明安;靳欢欢;

    世界市民社会理论是哈贝马斯后期面对20世纪末全球化浪潮所提出的理论构想。这一理论吸收了传统市民社会理论的合理成分,直面现代民族国家的现实困境及其内在悖论,并以欧盟“区域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实践为样本,致力于构建一个具有全球正义性的理想社会模式。就此而言,哈贝马斯的世界市民社会主要包括后民族结构及其所关联的生态、人权、和平、军事等国际性的热点问题。最后,作为一位具有世界主义关怀的思想家,哈贝马斯阐释了宽容与团结是世界市民社会走向全球正义的价值基础,并通过培养世界公民意识、主张国际法的宪法化、改革联合国的三重措施开辟了世界市民社会走向全球正义的实践路径。

    2023年04期 v.14;No.80 113-12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哈贝马斯的世界市民社会理论与全球正义的构建

    孔明安;靳欢欢;

    世界市民社会理论是哈贝马斯后期面对20世纪末全球化浪潮所提出的理论构想。这一理论吸收了传统市民社会理论的合理成分,直面现代民族国家的现实困境及其内在悖论,并以欧盟“区域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实践为样本,致力于构建一个具有全球正义性的理想社会模式。就此而言,哈贝马斯的世界市民社会主要包括后民族结构及其所关联的生态、人权、和平、军事等国际性的热点问题。最后,作为一位具有世界主义关怀的思想家,哈贝马斯阐释了宽容与团结是世界市民社会走向全球正义的价值基础,并通过培养世界公民意识、主张国际法的宪法化、改革联合国的三重措施开辟了世界市民社会走向全球正义的实践路径。

    2023年04期 v.14;No.80 113-12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纲》“总体性”思想的当代运用——论列斐伏尔的“都市空间”理论

    闫婧;

    列斐伏尔通过对《大纲》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性”维度的发掘,阐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总体性”构思。以此为基础,列斐伏尔将20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在危机中的转型,把握为这一“总体性”在西方民族国家内部失衡及其世界性的重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都市空间”作为一种既具弹性又等级化的空间网络,成为政治推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化的有力工具。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发展了对西方主导下的都市化进程的批判,但未能对东方国家都市化的定向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撑。

    2023年04期 v.14;No.80 126-13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大纲》“总体性”思想的当代运用——论列斐伏尔的“都市空间”理论

    闫婧;

    列斐伏尔通过对《大纲》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性”维度的发掘,阐明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总体性”构思。以此为基础,列斐伏尔将20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在危机中的转型,把握为这一“总体性”在西方民族国家内部失衡及其世界性的重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都市空间”作为一种既具弹性又等级化的空间网络,成为政治推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化的有力工具。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发展了对西方主导下的都市化进程的批判,但未能对东方国家都市化的定向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撑。

    2023年04期 v.14;No.80 126-13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集体意向性是生物原初的吗?——兼评托马塞洛的共享意向性理论对塞尔的辩护

    李珍;

    约翰·塞尔的集体意向性理论中有一个令人费解的论断:集体意向性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原初现象。这一论断涵盖了三个关键性命题:不可还原命题、原初性命题和生物起源命题,塞尔对这些命题的论证均缺乏可靠的依据。近年来,不少集体意向性理论的支持者试图结合进化生物学,尤其是托马塞洛等人对共享意向性的个体发生学研究来支持和推进塞尔的这一主张。但事实上,进化生物学对合作和利他主义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存在多种解释机制,这些机制并非都指向集体意向性。虽然托马塞洛将共享意向性视为合作和利他主义的基础,但他认为作为自然倾向的共享意向性仅存在于个体发育初期,如果没有互惠利他的作用机制,这种自然倾向无法持续,因此,托马塞洛的相关研究难以为塞尔的论断提供有力的支撑。

    2023年04期 v.14;No.80 137-14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集体意向性是生物原初的吗?——兼评托马塞洛的共享意向性理论对塞尔的辩护

    李珍;

    约翰·塞尔的集体意向性理论中有一个令人费解的论断:集体意向性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原初现象。这一论断涵盖了三个关键性命题:不可还原命题、原初性命题和生物起源命题,塞尔对这些命题的论证均缺乏可靠的依据。近年来,不少集体意向性理论的支持者试图结合进化生物学,尤其是托马塞洛等人对共享意向性的个体发生学研究来支持和推进塞尔的这一主张。但事实上,进化生物学对合作和利他主义行为的心理学解释存在多种解释机制,这些机制并非都指向集体意向性。虽然托马塞洛将共享意向性视为合作和利他主义的基础,但他认为作为自然倾向的共享意向性仅存在于个体发育初期,如果没有互惠利他的作用机制,这种自然倾向无法持续,因此,托马塞洛的相关研究难以为塞尔的论断提供有力的支撑。

    2023年04期 v.14;No.80 137-14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超人类主义与人类物种同一性

    钟焕林;

    超人类主义主张用科技手段增强我们自身,从而超越人各方面的极限,并最终改善人的境况。但是人们担心对人体的增强势必会危及人类的本质,从而导致人类物种同一性和人类个体同一性的丧失,进而带来建基于其上的人的道德地位的崩解。本文旨在回应这种担忧并力图证明:超人类主义计划的实施并不会危及人类的本质和人类物种的同一性;相反,对人的增强不仅有利于凸显人的本质特征,还能提升人类应对各种存在性风险的能力,进而有利于人类物种的保存。并且,对人类个体的同一性和道德地位而言,人类物种的同一性并不重要;因为,人类个体同一性的保存和道德地位的获得都不以人类物种同一性的保有为前提。

    2023年04期 v.14;No.80 149-16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超人类主义与人类物种同一性

    钟焕林;

    超人类主义主张用科技手段增强我们自身,从而超越人各方面的极限,并最终改善人的境况。但是人们担心对人体的增强势必会危及人类的本质,从而导致人类物种同一性和人类个体同一性的丧失,进而带来建基于其上的人的道德地位的崩解。本文旨在回应这种担忧并力图证明:超人类主义计划的实施并不会危及人类的本质和人类物种的同一性;相反,对人的增强不仅有利于凸显人的本质特征,还能提升人类应对各种存在性风险的能力,进而有利于人类物种的保存。并且,对人类个体的同一性和道德地位而言,人类物种的同一性并不重要;因为,人类个体同一性的保存和道德地位的获得都不以人类物种同一性的保有为前提。

    2023年04期 v.14;No.80 149-16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赫与民国时期中国学人的科学论(上)

    李醒民;

    马赫的科学论论著风靡世界,为民国时期的学界所知悉。民国学人对马赫的学术贡献和哲学思想评价很高,对其科学论思想推崇最多的非思维经济原理莫属。此外,他们对于马赫的科学批判、因果律或因果性、科学摹写或科学描述思想也比较关注。

    2023年04期 v.14;No.80 165-17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赫与民国时期中国学人的科学论(上)

    李醒民;

    马赫的科学论论著风靡世界,为民国时期的学界所知悉。民国学人对马赫的学术贡献和哲学思想评价很高,对其科学论思想推崇最多的非思维经济原理莫属。此外,他们对于马赫的科学批判、因果律或因果性、科学摹写或科学描述思想也比较关注。

    2023年04期 v.14;No.80 165-17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访谈与随笔

  • 范畴与真——与王路教授谈康德

    刘萌;王路;

    <正>刘萌(以下简称“刘”):王老师,最近几年您发表的文章开始越来越多地涉及康德哲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我曾多次听您谈论康德,您在以前的著作中也多次提到过康德,比如他对“形式逻辑”的命名,他对上帝存在的反驳,您还仔细分析过他的“是(Sein)显然不是真正的谓词”这个论题,以及他的判断表和范畴表。(2)但是,像您近几年这样连续写文章专门谈论有关康德的问题,有些文章还带有一些论战的性质,这都还挺让人感到意外的。所以,我想就此专门向您请教几个问题,听一听您的想法。

    2023年04期 v.14;No.80 180-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畴与真——与王路教授谈康德

    刘萌;王路;

    <正>刘萌(以下简称“刘”):王老师,最近几年您发表的文章开始越来越多地涉及康德哲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我曾多次听您谈论康德,您在以前的著作中也多次提到过康德,比如他对“形式逻辑”的命名,他对上帝存在的反驳,您还仔细分析过他的“是(Sein)显然不是真正的谓词”这个论题,以及他的判断表和范畴表。(2)但是,像您近几年这样连续写文章专门谈论有关康德的问题,有些文章还带有一些论战的性质,这都还挺让人感到意外的。所以,我想就此专门向您请教几个问题,听一听您的想法。

    2023年04期 v.14;No.80 180-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心理行为论简议

    李焕然;

    <正>明代伟大的哲学家王守仁(阳明,1472—1529)提出过“知行合一”这一很有影响的学说。无论传统上对于王阳明的批评者,还是当代研究王阳明的学者,对于他们来说,一个中心问题在于:王阳明的学说是否在本质上基于某种对于“知”(知识)与“行”(行动)的修正性的理解。王阳明究竟是接受了对于知识和行动的通常的理解并在这个意义上主张知识和行动是“合一”的,还是提出了一种修正性的知识和行动的概念,从而使得“知行合一”这一立场显得更加合理?就该问题关于“行”的方面来看,一直以来,人们的关注主要在于王阳明文献中的那样一些段落,在那些段落中,王阳明清楚地声称特定的心理事件(mental events)就是“行”,或者构成“行”的部分。学者们一直在问这样的问题:一种将各种心理事件都包括在的广义的“行”的概念,是否构成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核心?

    2023年04期 v.14;No.80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心理行为论简议

    李焕然;

    <正>明代伟大的哲学家王守仁(阳明,1472—1529)提出过“知行合一”这一很有影响的学说。无论传统上对于王阳明的批评者,还是当代研究王阳明的学者,对于他们来说,一个中心问题在于:王阳明的学说是否在本质上基于某种对于“知”(知识)与“行”(行动)的修正性的理解。王阳明究竟是接受了对于知识和行动的通常的理解并在这个意义上主张知识和行动是“合一”的,还是提出了一种修正性的知识和行动的概念,从而使得“知行合一”这一立场显得更加合理?就该问题关于“行”的方面来看,一直以来,人们的关注主要在于王阳明文献中的那样一些段落,在那些段落中,王阳明清楚地声称特定的心理事件(mental events)就是“行”,或者构成“行”的部分。学者们一直在问这样的问题:一种将各种心理事件都包括在的广义的“行”的概念,是否构成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核心?

    2023年04期 v.14;No.80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3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4.论文类来稿篇幅一般在1.5万字以内,并附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文中注释和引文出处说明采用页下注,以圈码标注(例如(1)(2)……),文末不列参考文献。投稿若是译文,请附外文原文和授权书。

    2023年04期 v.14;No.80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4.论文类来稿篇幅一般在1.5万字以内,并附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文中注释和引文出处说明采用页下注,以圈码标注(例如(1)(2)……),文末不列参考文献。投稿若是译文,请附外文原文和授权书。

    2023年04期 v.14;No.80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