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唯识与中观”专题讨论

    <正>编者按:由东方唯识学研究会联合峨眉山佛学院、杭州佛学院共同举办的"东方唯识学会第四届年会——法相唯识学与佛教量论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1月13日—16日在峨眉山佛学院召开。本期专题选刊的是这次会议上的三篇论文,讨论的重点集中于思想史上唯识与中观的关系问题。就总体而言,中观派与唯识宗的差异和争论可以归结为:究竟是主张"万法皆空",还是主张"万法唯识"。中观的要义在于"真空",唯识的核心所在是"妙有";前者重破执,

    2021年03期 v.12;No.67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空与假:以《中论颂》第24品第18颂为中心

    姚治华;

    在《中论颂》第24品第18颂这一重要颂文中,龙树揭示了几个关键概念之间的紧密关系:缘起、空性、依托施设和中道。在这些概念中,中观派自身似乎很喜欢其中两个,即"空性"和"中道"。因此,他们被称为"空宗"或"中观派"。"缘起"则是所有佛教流派都接受的基本概念。相比之下,"施设"或"依托施设"很少被视为重要概念。但正如龙树所宣称的那样,对于中观派而言,"依托施设"与其他三个概念一样根本。可以通过研究佛教众多学派中关于"施设"的丰富理论来解释这一概念。

    2021年03期 v.12;No.67 4-2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对中观古学的认识论虚无主义阐释——以《中论佛护释》为中心

    叶少勇;

    龙树、提婆、佛护所代表的中观思想体系可被称为"中观古学",以区别于清辨之后的"中观今学",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依托二谛框架承认了世俗假有。龙树、提婆的著作主要以偈颂传世,相比之下《中论佛护释》则充实很多,可作中观古学样本。通过文本梳理和分析,可将中观古学判为认识论虚无主义,即主张如凡夫所认识那样的事物根本不存在。而中观今学总体上可被归入反本质主义,它虽然否认恒常独立的自性本质,在世俗上却承认因缘生灭的假有。

    2021年03期 v.12;No.67 27-4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缘起性空:一个流动的假名或真实

    何欢欢;

    "缘起性空"可能是当代中国人最"耳熟"但未必"能详"的一个佛教术语,一般理解为由"缘起"和"性空"两个词语组合而成。"缘起"表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性空"则意为万事万物都是"其性本空"或"自性空",即没有不变的自体或本质("无自性")。所以,"缘起"与"性空"合在一起常被理解为:世间事物由因缘和合产生,故而本性是空。实际上,大多数语境中的"缘起性空"都被当成了一个习惯用语,其所蕴含的甚深奥义很少被考虑到。回溯"缘起性空"一词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出现"情况,考察近现代佛学界形成此一相对固定的术语表达背后所隐逸着的"空"之语境与思想,可见"缘起性空"是汉藏佛教交融的生动个案。

    2021年03期 v.12;No.67 44-60+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1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哲学传统研究

  • 黑格尔论道德与伦理的关系

    邓晓芒;

    黑格尔克服了康德将伦理和道德混为一谈的局限,对法和道德、伦理三者的自由意志基础的揭示从理论上厘清了三者与自由概念的三个层次的对应关系,对伦理道德在人的现实生活中所体现的"法(权利)"的关系进行了特别细致的思考,并以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眼光对这种关系的历史必然性作了透彻的解剖。但黑格尔法哲学把人类的道德伦理都理解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分解和辩证进展,将人的自由意志的异化即国家形态视为人的本质的最高形式,最终,人的主观道德和客观现实生活都失落在这个"地上的神"给人所规定的必然命运之中。

    2021年03期 v.12;No.67 61-7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26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 ]
  • “三世本为一事”——熊十力《原儒》中的“三世”新说

    鲍文欣;

    在《原儒》中,熊十力一改清季以来将"三世"说诠释为"三世进化论"的现代传统,另立新说,可称其为"三世一事说"。它以熊氏改塑的经典系统为文本依据——"六经"表达了一套融贯的理论主张。"三世一事说"有三个要点:第一,"三世"并非指三个连续的历史阶段,而是指三个连续的行动步骤,在这个意义上,圣人为历史立法。第二,革命原则上可以在圣人立法之后的任何时刻,通过"造时"行动来开启。第三,从革命启始到理想社会建成的时间间隔十分短暂,"大同"世界有望令革命者"及身亲见"。这一论说造成了熊氏哲学的内部紧张。"三世"说的现代诠释本就存在着历史发展理论和历史行动理论之间的张力,熊十力把诠释中心完全转移至后者,从而将儒家思想在"外王"领域的动力论潜能挖掘到了极致,这展示了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复杂面?貌。

    2021年03期 v.12;No.67 77-9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汉代三统论之演进——从董仲舒到何休

    高瑞杰;

    汉儒董仲舒创三统说,强调圣王受命应天,必须依据黑白赤三统循环往复,实兼礼仪象征义与实质变革义;又将《春秋》纳入三统谱系中,以《春秋》当新王,存商、周为二王后,并匹配一整套政教制度设计,使得《春秋》可为汉治所取法。然其强调汉治亦当用夏教,实无法摆脱其失道覆亡之命运。经过纬书、《白虎通》诸说之推阐,直至汉末,何休《春秋》三统说在凸显三正之政教意涵的基础上,强调《春秋》兼通三王之义,又将文质论纳于三世说体系内,使《春秋》之法文质兼备,无失道之弊,堪为汉世所取法。自此,汉代今文学视域下的三统论思想更为成熟,影响可谓深远。

    2021年03期 v.12;No.67 92-103+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哲学视野中的“物”和“器”与“物理”和“器理”

    李伯聪;

    中国哲学史上的"物"范畴和"器"范畴的含义与这两个范畴有着多变的命运。现代哲学不但应该把"(自然)物"和"器(人工物)"当作两个并列范畴进行研究,而且应该把"物理"和"器理"当作两个新的哲学范畴进行研究。"物"和"物理""器"和"器理"问题的核心内容是殊相和共相问题。"物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自然物"自身的"规律",而"器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器"的"规则"——"器的结构规则"和"制器用器规则"。这些主题与"发现""发明""创造"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现代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要求我们从"发现""发明""创造"的视野对"物、器、物理、器理"问题进行新的解读和研?究。

    2021年03期 v.12;No.67 104-11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分裂·幻象·驱力——论齐泽克精神分析视域下主体的三个维度

    孔明安;谭勇;

    主体问题是近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当代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齐泽克从精神分析理论出发,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方法,并综合拉康的"分裂的主体"观,从精神分析的三个维度,即分裂、幻象和死亡驱力,对主体问题作了独特的阐述。首先,齐泽克认为,分裂是主体独有的特征。他通过对康德式的二元论分裂的主体,以及主体的自我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分裂阐发,论证了主体在本体论维度上的分裂特征。其次,齐泽克认为,幻象是主体所特有的;主体依据幻象而建构社会现实,幻象是主体之欲望生成、主体之生成以及主体借以屏蔽大他者欲望所不可或缺的。最后,齐泽克在拉康的基础上赋予了死亡驱力两重内涵:一是指主体想要超越其生命与死亡循环的"不死"冲动;二是指把主体引向象征性死亡的驱力。死亡驱力是人之为人的特有标志。总之,通过分裂主体、幻象、死亡驱力这三个维度的阐发,齐泽克从精神分析的视野阐发了一种不同于近代理性哲学的新主体观,即"生成的主体"。这对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现实,重新阐发当代意识形态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价值。

    2021年03期 v.12;No.67 120-13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1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论黄宗羲“启蒙”理念中的“敬畏”意识

    郭淑新;汤小宾;

    "启蒙"与"敬畏"这两个看似相互抵牾的概念,在黄宗羲那里,却具有相互补正、相互成就的意蕴。为了明辨天下治乱之源、探寻百姓民生之本,黄宗羲对"制度"与"理念"进行了双重省思:在批判腐朽专制"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限制君权、保障人民基本权利、改革现实社会等一系列启蒙"理念"。与此同时,他还针对世人可能存在的"启蒙"冲动,警示人们既要驱除蒙昧、开启民智,又要遵循规律、"敬畏"天道。如果说《明夷待访录》集中展现了黄宗羲"启蒙"理念中的时代特质与突破性见解,那么《孟子师说》《易学象数论》《破邪论》与《明儒学案》则为这种"突破"寻找到了经典理据。黄宗羲的"启蒙"理念,对于现代社会治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2021年03期 v.12;No.67 132-144+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行动的活力形态及其对他心不可观察性的消解

    陈巍;

    他心不可观察性是读心的经典原则。对行动的活力形态的系统考察,有助于澄清他人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在对他人表达行为的感知中"直接"给予的。背侧中央脑岛通过调节控制运动的皮层回路,在不同活力形态的产生和控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并通过与大脑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联结将对他人活力形态的感觉信息转化为这些形态的运动表征,由此实现主体间的意图调谐。来自行动的活力形态的科学证据酝酿出一种有关心灵的构成性解释,由此彻底消解他心的不可观察性论点。

    2021年03期 v.12;No.67 145-15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由罗经看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观

    李姗姗;

    罗经,中华民族的古老仪器之一,用于堪舆、航海等领域。因堪舆学说在发展过程中,掺杂了迷信说教,作为堪舆工具的罗经也由此愈加神秘。罗经的盘面文字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物候等诸多学科的知识,承载了这些学科的"综合数据"。本文在追溯罗经源流、梳理罗经的盘面信息与脉络原点的基础之上,厘清了堪舆与罗经的关系,进而解析罗经思想系统中所映射出的传统自然哲学观念。平心而论,罗经反映了中国古人探索世界的历史进程,是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观的物态表现。罗经及其承载的思想,体现出华夏先民追寻与自然对话、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哲学观。对此,今人应该秉承客观中正的态度,去芜存菁地解析、承继(扬弃)。

    2021年03期 v.12;No.67 156-17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访谈

  • “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何以可能:学科/学术/话语

    张萍萍;安维复;

    在中国的科学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自然辩证法与当代科技哲学的关系问题可能是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主要考察"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术语在国际知名典籍中的出处及考证、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思想史考察和三个历史分期、"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何以可能的若干理据等内容。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研究可能对自然辩证法的学科重建、西方科学哲学的中国化路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问题的精细研究有所补益。

    2021年03期 v.12;No.67 171-18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1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如何理解弗雷格的“Bedeutung”——达米特回复王路的两封信

    迈克尔·达米特;阴昭晖;

    戈特洛布·弗雷格(Gottlob Frege)被誉为现代逻辑的创始人,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的奠基人。弗雷格在其论著中使用的德文"Bedeutung"一词是他整个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人们理解和解释弗雷格思想的关键概念。"Bedeutung"一词最初的英文译法有"denotation""nominatum"和"meaning"等,直到1952年由吉奇和布莱克翻译的英译本《弗雷格哲学著作选译》出版后,"reference"成为了通用译法。我国学界曾经根据"nominatum"这一英译对应使用了中译词"指称",如涂纪亮先生在其1988年出版的《语言哲学名著选辑》中就使用了"指称"翻译弗雷格的《论涵义和指称》一文。清华大学王路教授在1994年出版的由他翻译的中译本《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中坚持认为,应该使用"意谓"一词来翻译和理解"Bedeutung"。此外,也有学者根据"reference"的译法使用了"所指"一词。尽管针对"Bedeutung"存在着上述不同的中英文译法,然而弗雷格本人在他的主要论著(如《概念文字》《算术基础》等)中却始终只使用了"Bedeutung"这同一个词。也就是说,弗雷格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了同一个词,而对这个词的翻译却用了不同的词。中英文中分别使用的不同译法,客观上对只读中译文或英译文的读者完整准确地理解弗雷格思想可能产生一些偏差,由这种偏差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或困惑。因此,究竟应该如何翻译并且理解"Bedeutung"就是深入理解弗雷格思想以至于当代西方语言哲学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迈克尔·达米特(Michael Dummett)不仅在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等领域作出了很多原创性贡献,而且还对弗雷格思想的翻译、阐释和发展作了大量的重要工作。达米特也因此被认为是弗雷格研究专家,甚至是弗雷格思想的主要继承者。本文是达米特教授回复给清华大学王路教授的两封私人信函(分别写于1993年2月3日与3月13日),在信中达米特教授较为集中地谈论了他对于弗雷格"Bedeutung"一词的翻译、理解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的看法。经王路教授许可,我们将其翻译出来希望能为汉语哲学界进一步理解弗雷格思想提供一些参考。本译文删减了原信中的住址信息、私人问候等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译文中的下划线、斜体等都保留自原信格式,关键词后保留了原词,标题、注释等皆为译者注。

    2021年03期 v.12;No.67 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科学哲学的实践反思——约瑟夫·劳斯教授学术访谈

    张毓芳妃;约瑟夫·劳斯;

    <正>约瑟夫·劳斯(Joseph Rouse)是美国当代科学哲学界虽具争议但又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系统而完整的科学实践哲学论纲,彻底颠覆了旧有的理论优位研究传统,赋予了科学哲学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身为SPSP~((1))(Society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Practice,即科学实践哲学学会)会议的常任组委会成员之一,劳斯不曾缺席过任何一次SPSP的会议及报告。

    2021年03期 v.12;No.67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4.论文类来稿篇幅一般在1.5万字以内,并附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

    2021年03期 v.12;No.67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