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人工智能既是一种深刻改变人类社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技术,又是一种远未成熟的颠覆性技术,其发展和应用已经引发了一系列前沿性问题,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既有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页]面对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新问题、新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时俱进,
2020年06期 v.11;No.64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1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伟平;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正在迈入一种新型的技术社会形态——智能社会。智能社会具有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人机协同或人机一体化等基本特征。智能社会是智能科技"再结构"社会的产物,是以智能产业为代表、知识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智能经济社会。人们在其中建立了一种虚实结合的实践方式与新颖复杂的人机交往关系,并要求建立适应社会智能化的组织结构、治理方式和文化价值理念。"工业社会之后"的智能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智能社会为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正在提供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关键性的现实条件。
2020年06期 v.11;No.64 4-1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19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王天恩;
马克思的人类共同体思想,揭示了人类从过去到未来的发展逻辑。马克思近200年前关于"真正的共同体"的预见,在当时不可能充分阐明。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这一重要思想内在逻辑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新的时代条件。人类共同体是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在这种对象性活动中,人的能力一方面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在不断对象化,二者构成双向循环。正是人的能力的对象化及其产物,不断推进人类共同体的发展。在原始的共同体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人的一般能力的对象化,其重要产物是手工工具;在从原始的共同体向虚幻的共同体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从人的一般能力到创造力的对象化,其重要产物主要是机器;在从虚幻的共同体向真正的共同体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人的创造力的整体对象化,其重要产物主要是人工智能。从专用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正是人的创造力对象化的整体化发展过程。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正是人类创造力对象化的产物,并渐趋人类创造力的整体对象化。正是从人工智能发展的充分展开中,可以看到人类共同体发展两个重要环节的具体化:只有将自己的创造力对象化为人工智能,人类才可能摆脱物的依赖,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只有将自己的创造力整体对象化为人工智能,人类才可能获得整体解放,实现自由人的联合,走进真正的共同体。
2020年06期 v.11;No.64 17-30+19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1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肖峰;
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之间具有辩证的关系,它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蕴含的实践哲学精神,也丰富和发展了实践观的具体内容,尤其是人工智能通过知行接口向实践系统的嵌入,打破了知行区隔的二元分离,正在走向基于脑机融合的知行融合的实践观,并带来实践方式和特点的新变化,由此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强人工智能的可能出现,还使得AI是否会具有主体的属性从而成为新的实践主体呈现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观由此获得丰富和发展的新驱动。形成于工业文明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通过充分汲取人工智能的积极成果而实现自我创新,正在成为信息和智能文明时代更富生命力和启发性的哲学实践观。
2020年06期 v.11;No.64 31-4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下载次数:2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古特兰德·克里斯托弗;王鸿赫;
虽然胡塞尔明确主张我们可以原本地经验到观念,但他毕生认为观念的被充实的给予性只有奠基在感性中才可能。而对观念的单纯符号性意指如何区别于观念的被充实的给予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作为整体的充实关系问题,胡塞尔在不同文本中的论述却截然不同。胡塞尔充实概念的基本问题将会从胡塞尔所考虑的几个最重要的充实要素来加以说明:感性、空间性、心理纽带、部分意向的相合综合、语言现象(词语和句子),以及最后的概念表达。随着分析的深入,将会愈加表明,在充实关系中胡塞尔始终不自觉地预设了对观念的真正的体验,但却没有对其进行现象学的分析指明。
2020年06期 v.11;No.64 46-6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于超艺;
荀子认为,"情"在人性与礼义的沟通过程中体现出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情由性生发,人性之中无礼义,但礼义却因人情而制定。荀子之"礼"可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政治秩序的维度,一是人伦秩序的维度。政治秩序维度下的"礼"针对人情不能满足之乱,立礼义以节制人情,而对人情的节制,恰恰又是在存养人情。人伦秩序维度下的"礼"肯定了人情的正面意义,主张称情而立文,为之制定合理的表达规范,亦是在随顺人情的同时节制着人情。可以说,节制人情与顺遂人情共同构成了荀子心目中"礼"的基本功用。荀子又主张人与人之间可以"以情度情",这样,建立在人情基础上的礼义也就有了普遍的意义。
2020年06期 v.11;No.64 66-75+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毛九星;
"意向性"问题是现象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究其实质则无非是"对象性"问题。依据康德对"表象何以能有一个对象"这个问题的论述,可以揭示出一种康德式的意向性模型:康德将"事实"的"形式"方面的可能性条件归之于主体依据"关系范畴"的"综合",作为其"质料"的诸素朴的"现象"又有着自身的"形式"和"质料";"现象"的"形式"进而被回溯到和关联到主体依据"量和质的范畴"的"综合",而"现象"之中的在先被给予的"质料"的对象性,在康德那里是被归之于"空间性"的。"空间性"与"原初材料的对象性"的这个关联是康德式"意向性"理论中独特的方面。与康德的"综合"活动一样,胡塞尔的"立义"也不能创立"原初材料的对象性"。因此,在康德式意向性模型的衬托下,胡塞尔"行为"意向性模型中所隐含的"在先被给予的‘对象性材料’"这个预设凸显出来。这恰恰是胡塞尔"行为"意向性模型亟需补强的地方。
2020年06期 v.11;No.64 76-9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杰逊·斯坦利;蒂莫西·威廉姆逊;成素梅;梁金烨;
技能与哲学的各种各样的核心论题密切相关,比如,知识和美德。然而,20世纪的分析哲学却忽视对技能本身的理解,赖尔和德雷福斯显然是例外。他们以熟练行动的自动性排除考虑命题的可能性为由,来攻击理智主义,按照这种理智主义的观点,熟练的行动是对命题性知识的应用。但是,从这种传统中很难抽象出对技能的肯定性分析。此外,他们的论证预设了对考虑命题的不适当的反思模型。引导熟练行动的命题性知识通常是非反思的和具体情境的。其命题内容一般呈现为指示或索引的形式,而不是通过口头表达的一般原则。因此,技能能够被理解为是倾向于拥有适合作为行动指南的具体情境的知识。
2020年06期 v.11;No.64 93-10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龚群;兰超;
传统伦理学认为,正义是具有相互性的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正义理论可以通过契约论的框架来解释。然而,面对环境正义和代际正义问题,对正义的相互性理解受到挑战。传统正义概念的实质性内涵需要加以扩展:将相互性的有意志的主体关系扩展到无意志主体和不在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承认也不仅是意志主体之间,而且可以在意志主体与理由主体之间。
2020年06期 v.11;No.64 109-119+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惠娣;
休闲学是于光远晚年开拓的最后一门学科。他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思想,以"人的解放"与"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理论核心,以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为路径,在考察人、生活、休闲、劳动、消费等社会现象的基础上,探索休闲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探索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所具有的规律性、时代性、实践性等问题,开启了中国休闲研究的航程,并为学科发展指明了理论方向。
2020年06期 v.11;No.64 120-13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