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锋;
如果我们既要避免陷入所予神话,又要能够说经验可以作为我们对其思考的外在限制,就必须认为概念能力渗透于经验世界的任何领域中。约翰·麦克道尔以此作为辩护概念论最重要的论据。对这种思想最直接的批判是一种非概念论的观点,其证据源自我们对感觉经验和技能性行动精细性和丰富性的现象把握。非概念论并非处理这一问题的令人满意的方式,在麦克道尔与德雷福斯的著名辩论中,麦克道尔不断调整他的观点,一方面认为感知、行动与思想的关系是一种连续的差异而非"顶层—基础层"的二元划界,另一方面又主张理性的概念能力已然贯穿于涉身性的技能行动中。
2019年03期 v.10;No.55 3-1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程党根;
"爱欲哲学"肇始于柏拉图对古希腊爱若斯神话所进行的哲学化加工。柏拉图依据辩证法把爱欲主体分成灵魂和身体,把爱欲客体分成型相与具象,褒灵魂而贬身体,重型相而轻具象,并视"缺乏"为爱欲的结构性本质,标志着爱欲哲学的诞生。后世的西方形而上学亦步亦趋地继承了他的爱欲哲学。黑格尔和海德格尔以"缺乏"为原则组织自己的爱欲哲学,分别陷入了精神分析学所说的"哀悼"和"抑郁症"的魔咒。德勒兹重拾为柏拉图所贬抑的身体爱欲观,把欲望看作生产性的,彻底颠覆了柏拉图的爱欲哲学,根本反转了柏拉图所开创的理性欲望路线。
2019年03期 v.10;No.55 12-2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1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陈向群;
在心灵哲学内,物理主义长期占据着一席之地。作为物理主义代表性人物之一的埃德尔曼坚信,所有的心灵问题都可以从人脑内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找到解答的方法。在坚持物理假设、进化假设和主观特性假设基础上,埃德尔曼提出了神经元群选择理论、动态核心和再进入等极具说服力的意识理论。然而,埃德尔曼的意识理论不仅没有解释清楚意识困难问题、意向性难题、自由意志问题,而且还面临着认知科学的严峻挑战,甚至其所采取的还原论方法也有明显的缺陷。所以,物理主义仍然难以解释清楚心灵问题。而要突破物理主义的局限,我们需要在物理主义方法之外寻找一种融合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神经现象学、神经哲学、自然主义二元论则为寻找这种方法提供了理论参考。
2019年03期 v.10;No.55 27-3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维中;
中国佛教把心性问题的探讨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心体""理体"是中国佛教心性论建构其形而上学体系时最为重要的思维层面。以心体为基点,将理体落实于心体就形成"心性本体",这是中国化佛教诸宗心性论的要点之一。天台宗确立的心性本体为"一念无明法性心",华严宗确立的心性本体为"自性清净圆明体"即"一真法界",禅宗的心性本体为"自心"。而法相唯识宗则持心体与理体两分的立场,其心体即阿赖耶识本体内含的无漏种子是连接心体与理体的媒介。上述四宗的心性本体都具有实体化倾向——将心性本体当作确定的、真实的存在,但与将实体视为独立存在、没有活动的"绝对"的西方哲学,迥然不同。"心"既是众生解脱成佛的主体,也是世间"诸法"之所以"生起""存在"的最终根据。因此,隋唐佛教诸宗所确立的心性本体便一身兼二任,既是"人本"和修行意义上的本体,也是现象世界的本体。
2019年03期 v.10;No.55 36-4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路鹏飞;
清代汉学、宋学之争是贯穿学术研究的一条主线,然而汉学和宋学不仅具有斗争性,同时也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从统一性来看,明代整理了宋元以来文献典籍,将程朱理学设为官学,同时作为科举考试和价值导向,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上,影响了整个东亚的儒家文化,形成了延续到现在的儒家文化共同体。在民间理学方面,明代心学高扬了价值理性和主体性,为清代学术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方法论上,明代理学是清代学术方法的前奏;在工夫论上,明代心学等奠定的工夫论在清代仍然有巨大影响力。
2019年03期 v.10;No.55 44-5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韩王韦;
狄奥尼索斯形象在尼采早期与晚期著述中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内涵。早期,狄奥尼索斯代表着一种原始的艺术冲动;在晚期,狄奥尼索斯却人格化为查拉图斯特拉。通过查拉图斯特拉,尼采的狄奥尼索斯从艺术走向了哲学。此外,尼采早期借助狄奥尼索斯是想唤醒人们对于远古神话的热情,晚期他却试图借助狄奥尼索斯构想一个能够取代基督教的新宗教。
2019年03期 v.10;No.55 54-6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威廉·麦克布莱德;耿芳兵;
人性作为社会理论的最重要术语之一,马克思和自然法理论家都对它进行描述并将其视为理论根基。然而,在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却出现了分野。一方面,引起了后继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误解,另一方面导致了自然法理论的基督教化。通过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与自然法理论之间的关系,勾勒一种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最相容的自然法理论(历史可变的自然法理论)显得十分必要。只有依靠对人类社会具体而精确的细节分析,才能描绘出一幅可期待的未来社会发展图景。
2019年03期 v.10;No.55 63-8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爱民;
在批判理论的新近发展中,对批判方法的反思重新成为一项重要议题。该理论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把内在批判视为其核心方法。近年来,该方法的可能性越发遭到广泛质疑。对该方法的质疑,既涉及其基本的理论预设,也涉及其运用问题。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是该方法的自洽问题,即具有超越潜力的内在批判如何可能。针对该问题,有两种可能的解决路径,即形式人类学的解决路径和规范的矛盾的解决路径。一种有关规范的矛盾思想能够更好地解决内在批判的自洽问题。它既不否定规范研究的重要性,也不否认否定性经验的建构作用,它能够同时融合两者,充分发挥批判理论的批判作用。
2019年03期 v.10;No.55 8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龚艳;
研究信心的缺乏会影响学者积极的学术行为。相较于心理治疗,哲学践行在帮助学者提升研究信心方面,具有理论上与实践上的优势。应用怀疑逻辑是哲学践行的方法之一,用于分析学者研究信心不足时具有的非理性信念和无效的怀疑推理。它是一种好的逻辑工具,既能用来判定学者的信念与推理是否符合逻辑,又能引导学者合理质疑,达到提升研究信心的目的。这两个作用可以在使用怀疑逻辑的"必然化规则"判定学者的推理和结论时得到体现。
2019年03期 v.10;No.55 94-10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晨晔;李昭昕;
奢侈消费现象的产生具有必然性。桑巴特认为是文艺复兴后的人性解放运动和启蒙运动中的女性确权运动的耦合联动,使奢侈消费在欧洲尤其是法国率先兴起,成为推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奢侈生活的主体力量和传导逻辑是:法国宫廷(国王和宫廷贵族)—中产阶级(新旧贵族)—社会大众。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奢侈消费以惊人相似的逻辑在新时代中国重现:营商暴发户—文体明星和少数公职人员—中产阶层—社会大众,使中国成为"未富先奢"的全球奢侈品消费大国。奢侈消费具有两面性:既可以促进美好生活,也可能悖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从思想观念和社会体制两个方面同时开展引导工作,提升公民生活旨趣,调控传导主体和扩散逻辑,实现美好生活与奢侈消费的互动共赢。
2019年03期 v.10;No.55 104-114+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童世骏;
<正>德国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非常有名;用美国哲学家德沃金(Ronald M. Dworkin)的话来说,就连他的有名,也已经非常有名了(His fame itself is famous)(见第430页,本文正文括号内标注的都是该书中译本的页码)。对这样一位著名哲学家,不仅研究其思想的论著已经不计其数,而且介绍其生活的传记也已经有了一些。但在很大程度上,这本哈贝马斯传记才是人们久已盼望的那一本——作者对传主的"人品"和"作品"总体上都非常认同,但作者在书中表达其保留意见的地方,并不算太少;传主对传记作者的写作既相当参与,又保持一定距离;作者对传主的无字之书(个人生活的经历)和有字之书(公开发表的著述)不仅都相当熟悉,而且努力对两者作相互诠释。读完全书以后我们会感到,作者在回答读者们都很希望了解的那两个问题(哈贝马斯是如何成为交往理性哲学家的,哈贝马斯是如何成为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的)时,是努力把它们作为同一个问题来处
2019年03期 v.10;No.55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耿芳兵;
<正>威廉·麦克布莱德(William L. McBride, 1937—),美国著名的左翼思想家和政治哲学家,美国普渡大学哲学系汉森杰出教授,曾任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主席,世界哲学大会主席,麦克布莱德是FISP自1900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美国的秘书长,因其在哲学和教育事业的特殊贡献,入选《马奎斯世界名人录》(Marquis Who’s Who)。麦克布莱德的研究领域集中在社会哲学、法哲学、当代欧陆哲学等。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他著有多部论著如:《马克思的哲学》(1977年、2015年再版)、《萨特的政治理论》(1991年)、《社会和政治哲学》(1994年)、《东欧变革的哲学反思》(1999年)、《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全球挽歌:反霸权的后马克思主义文集》(2001年),编有《萨特与存在主义》(八卷本,1997年)、《社会和政治哲学》(2006年)。2018年,适逢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第一次在北京举办,麦克布莱德作为上届主席发表了《世界哲学大会所讨论的马克思与现实世界的中的马克
2019年03期 v.10;No.55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宏芳;桂起权;
<正>【题记】2016年11月1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客观世界很可能并不存在》的文章,在普通民众和青年学生之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没有接触过量子力学的普通民众和青年学生而言,"量子力学的诡异现象"自然十分神秘,加上朱院士的形象类比:"女儿既在客厅又不在客厅",让人匪夷所思。按照朱院士的说法,万事万物都是人眼或意识作用的结果。没有意识的作用,"客观世界很可能并不存在!""人类的主观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难道现代量子力学果真找到了17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论断的科学证据不成?
2019年03期 v.10;No.55 18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克·瑞斯乔德;袁继红;
<正>规范性与自然主义的话题与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的如下核心争论紧密相连:当我们的理论越来越复杂时,诉诸规范性是否会成为前科学思想的残余?还是说规范性是不应被社会科学忽视的社会世界的不可还原维度?诉诸规范性是否可以被科学地呈现出来?近年来社会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为上述争论注入了新的资源和视角,美国社会科学哲学家埃默里大学的瑞斯乔德(M. Risjord)教授《社会科学哲学中的
2019年03期 v.10;No.55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