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哲学专题讨论

    <正>编者按:当代中国哲学既不是古代中国哲学的单纯延续,也非西方哲学的简单移植,而是由古今之际、中西之间的思想和合而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张祥龙教授一直致力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他以现象学方法对中华古学的重新阐释,构成了当代中国哲学的一幅独特图景。本期专题围绕张祥龙教授的现象学儒学刊载了

    2018年06期 v.9;No.52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亲亲与时间——论张祥龙先生的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

    朱刚;

    张祥龙以现象学方法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的一种新形态——现象学儒学。这一现象学儒学的核心是"亲亲现象学",即对于亲子关系的现象学研究。"亲亲现象学"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的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的思想是现象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学的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学与儒学的会通。由此,张祥龙的现象学儒学就具有双重的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学的中国化或汉语现象学的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内部的可能张力。

    2018年06期 v.9;No.52 4-2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8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法家政治与儒家政治的时间特征——兼评《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黄启祥;

    权力传承是关乎国运的大事,是政治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理问题,是现象学应该研究的现象。《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一书通过现象学的时间观对权力传承进行了新颖独到的论述。通过它所拓展的视野,我们看到权力传承首先是一个原本的时间问题;法家政治将权力实体化、绝对化、现在时化,这种传承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儒家基于亲子间的原本时间—意义关系,通过礼乐教化来兴发、维持权力传承,这是它破除和取代法家权力传承模式的重要原因;民主制对于君主制的优势在于权力传承中相互共在的时间结构。但是历史和现实也显示民主制在权力传承方面也存在不少需要克服的问题。

    2018年06期 v.9;No.52 30-4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原时间、亲亲与权力传承——回应朱刚和黄启祥

    张祥龙;

    现象学时间视野有助于理解儒家的亲亲仁道,却不一定会陷入以时间性来替换亲亲源头的危险,因为这种时间视野比胡塞尔、海德格尔甚至列维那斯的时间观都更彻底地摆脱了个体主义的干扰。而且,这种三时相互补对生的时间观在《周易》的阴阳时间中,获得了更有质感的家庭化的特征,以至于时间与亲亲相互贯通了起来。权力现象学可以解释秦国及秦朝的权力传承现象;儒家驯服权力的方法有阳与阴的两面;权力现象学看到现代民主制的优劣之处;儒家也能够找到吸取教训来改进自身的途径。

    2018年06期 v.9;No.52 43-51+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卢梭与追求幸福

    克里斯托弗·凯利;曾誉铭;

    卢梭的同时代人对追求幸福的解释往往把幸福界定为减轻不幸或者通过娱乐回避不幸。数学家莫佩尔蒂试图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人类生活的幸福与痛苦,从而主张追求幸福只会增加欲望与满足之间的间隔,进而用斯多葛式节制欲望的方法来追求幸福;霍布斯认为没有完全满足的欲望,幸福是从欲望到欲望的权力欲求。卢梭则主张用当下的享受来代替追求幸福,用新的关注我们自身的方式来代替娱乐并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他认为,延迟满足而不是追求满足才能经常增加幸福,从而为追求幸福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2018年06期 v.9;No.52 52-6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思想的本性和任务: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德国理念论的争执,抑或互补?

    丁三东;

    传统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被刻画为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理念论的反对者。然而,如果我们把德国理念论解释为从纯粹哲学的角度论证了思想之本源性的学说,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解释为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论证了物质生活对特定历史—社会中的众多思想进行选择的机制,则两者就可以被视为互补关系。

    2018年06期 v.9;No.52 65-7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后现代哲学解构主体的他者向度及其理论困境——兼论马克思实践概念对主体性重建的启示

    李晓梅;

    现代主体性在一路高歌之后陷入了危机。主体性危机表明了主体性结构中自我与他人、经验与先验、理性与非理性等各种因素的缠绕遮蔽与对立冲突,因而主体自身发生着解构。现代主体是建立在排除和压制他者的基础上的,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是对他者的肯定。他者并不是简单的人称称谓,而是寻求差异的一种复杂的话语语境。列维纳斯、德里达、福柯等人通过不同形象的他者的发掘瓦解了中心化的现代理性主体。尽管后现代哲学一再声称要探寻更复杂的主体性形式,但他们的理论诉求并未真正实现,而是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哲学提供的是一种消极和充满悖论的主体。在当代,最重要的不是对主体的解构,而是对它进行重建。重新思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于超越解构并且重建更具反思性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8年06期 v.9;No.52 79-9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10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理解

  • 经济伦理学如何能够加强社会凝聚力?

    乔治·恩德勒;陆晓禾;杜晨;

    当代的社会凝聚力正面临来自从地方到全球不同层次上的多种方式的挑战,尽管远非经济伦理学能解决,但作为一种三层次的研究方法,经济伦理学应该而且能够作出尽管有限但是重要的贡献。首先,将企业和经济的目的解释为财富创造,定义财富是私人财富与公共财富的结合,包括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并且特别强调,公共财富的创造意味着需要不同于市场的机制和不同于利己主义的动机。其次,需要讨论凝聚社会的不同方案:开明的利己主义、新博弈论方案和天主教社会教义倡导的共同善概念。最后,提出经济伦理学关于加强社会凝聚力的如下观点:(1)聚焦企业和经济创造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目的;(2)倡导通过伦理审查的公共产品;(3)保障作为公共产品概念来理解的人权。

    2018年06期 v.9;No.52 93-107+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存在“之间”与“介入”伦理——以意大利文艺复兴为思考范例

    徐艳东;

    文艺复兴时期的"介入伦理"突出强调由力量与能力导致的主体性向他者施加影响的品质。"存在者之间"的本体论对"介入"能力的强调告别了之前中世纪流行的对道德品质的固定看法,转而重视主体自身在具体改变他者与世界走向方面的动态功能。以费奇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爱的伦理学"提倡最大幅度地向外"介入",同时注重保留与维护他者主体性生成的必要自由空间。文艺复兴主体反对在任何时候将他者完全作为"亟待被施救的"非主体对象看待,而是要在尊重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完成相对平等的向外介入。

    2018年06期 v.9;No.52 108-11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知识建构的信号逻辑

    韩永进;孙夜晴;

    信号是流动的能量,信号携带信息,信号传输是知识成为可能的基本前提。感官系统和意识的产生依赖流动的能量,流动能量携带信息即为信号,信息量和信息内容是信息的两大基本要素,信息内容随感官系统和意识的选择而转化为意义,意义的初始形态是现象,现象使知识成为可能,由此可知,信号传输使知识成为可能。

    2018年06期 v.9;No.52 119-12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技术、身体及其空间表征

    刘伟伟;刘侃文;

    身体是技术活动得以展开的重要组成要素,而身体意向性概念的引入有助于克服客观主义方法的理论局限,进而凸显出身体意向性在技术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如此,身体意向性与技术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形成身体意向性游走于技术活动之间这一空间表征结构。此种表征结构在身体意向性的导向与关联原则的双重作用下,显示出了身体意向性、技术活动与周遭世界的多重关系,理论层面上的"人—技"关系借助于此结构而获得了新的诠释,并由此揭示出了相异的身体意向性之间的内在作用,这充分显现出了技术活动中身体空间表征结构的深层机理。

    2018年06期 v.9;No.52 127-13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访谈与动态

  • 从现象学到分析哲学,只为寻找“实在性”——访伯努瓦教授

    若瑟兰·伯努瓦;谢晶;

    <正>若瑟兰·伯努瓦是当代法国哲学界的一位奇才。我们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巴黎索邦大学哲学教授"这个头衔"应有"的气息:他既不古典,也不正统,生于1968年的他看上去还是一个对于新鲜事物带着极大热情的顽童。他的谈吐不仅风趣,而且无忌,充分体现了其哲学思想鲜活而又锋芒毕露的特征。50岁对于哲人而言可能仅仅是思想的成形期,而伯努瓦,就像他自己说的,却已经历了好几段学术生涯。我在巴黎求学时,也每每惊讶于在任何领域的博士论文

    2018年06期 v.9;No.52 13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具身认知在跨学科合作中得到耦合——访加拉格尔教授

    肖恩·加拉格尔;何静;

    <正>在已是古稀之年的加拉格尔教授身上很难看出年龄的痕迹,这位爱尔兰裔美国哲学家始终如此开朗和富有激情,这份激情来自他对哲学的着迷,来自探索未知的永恒动力,在高中时对阿奎那,继而大学时对萨特、加缪直至读博时迷恋现象学。20世纪80年代,他拿着现象学这个"武器"闯入认知科学领域,和其他学者一起,促成了从第一代认知科学到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范式转换——他对以"计算—表征"为核心的经典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并直接提出了以身体为中

    2018年06期 v.9;No.52 15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科学哲学如何塑造更好的“后人类”社会——访斯乔平教授

    瓦切斯拉夫·谢苗诺维奇·斯乔平;章含舟;陈欢;钱宗旗;王时玉;

    <正>1934年,著名哲学家斯乔平(Vyacheslav S.Stepin,也译为斯焦宾)出生于俄罗斯西部边境布良斯克州一个名为纳夫利亚的村庄。布良斯克地处东欧平原中部,南与乌克兰接壤,西邻白俄罗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数个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坎坷曲折的发展历史、东方与西方交汇的地缘政治,在这片并不算大的土地(相较整个俄罗斯联邦而言)上凝结了特有的理性与宽容精神,充盈着具有丰富内涵的俄罗斯文明。

    2018年06期 v.9;No.52 16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牛津出发,半个世纪追求最严格的分析哲学——访皮考克教授

    克里斯多夫·皮考克;郁锋;

    <正>"我是一个牛津的孩子。"这是克里斯多夫·皮考克在接受我们访谈时给自己贴上的唯一标签。的确,作为当今英美分析哲学界赫赫有名的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逊尼哲学教授,67岁的皮考克的前半生几乎都徜徉在书香满城的牛津。其父是牛津大学著名的神学家、生物化学家阿瑟·皮考克。从中学时代一直到2000年远赴美国之前,皮考克求学、工作、生活的轨迹遍及牛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艾克赛特学院、默顿学院、万灵学院、新学院等一座座熠熠生辉的学术殿堂。

    2018年06期 v.9;No.52 176-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智能化社会的来临与哲学的预见——“智能化社会与人类发展”学术会议暨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综述

    叶圣华;

    <正>2018年6月9日,由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委员会、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智能化社会与人类发展"学术会议暨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东华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哲学等领域的近50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治东教授主持,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成素梅研究员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委员会理

    2018年06期 v.9;No.52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1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哲学分析》2018年总目录

    <正>~~

    2018年06期 v.9;No.52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5.论文类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6.文中注释和引文出处说明采用页下注,以圈码标注(例如,①②……),文

    2018年06期 v.9;No.52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