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当代中国哲学既不是古代中国哲学的单纯延续,也非西方哲学的简单移植,而是由古今之际、中西之间的思想和合而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张祥龙教授一直致力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他以现象学方法对中华古学的重新阐释,构成了当代中国哲学的一幅独特图景。本期专题围绕张祥龙教授的现象学儒学刊载了
2018年06期 v.9;No.52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刚;
张祥龙以现象学方法对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的一种新形态——现象学儒学。这一现象学儒学的核心是"亲亲现象学",即对于亲子关系的现象学研究。"亲亲现象学"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的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的思想是现象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与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学的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与核心处实现了现象学与儒学的会通。由此,张祥龙的现象学儒学就具有双重的思想史意义:一方面,它为现象学的中国化或汉语现象学的建立开辟了一条可能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学儒学或亲亲现象学内部的可能张力。
2018年06期 v.9;No.52 4-2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8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黄启祥;
权力传承是关乎国运的大事,是政治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理问题,是现象学应该研究的现象。《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一书通过现象学的时间观对权力传承进行了新颖独到的论述。通过它所拓展的视野,我们看到权力传承首先是一个原本的时间问题;法家政治将权力实体化、绝对化、现在时化,这种传承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儒家基于亲子间的原本时间—意义关系,通过礼乐教化来兴发、维持权力传承,这是它破除和取代法家权力传承模式的重要原因;民主制对于君主制的优势在于权力传承中相互共在的时间结构。但是历史和现实也显示民主制在权力传承方面也存在不少需要克服的问题。
2018年06期 v.9;No.52 30-4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祥龙;
现象学时间视野有助于理解儒家的亲亲仁道,却不一定会陷入以时间性来替换亲亲源头的危险,因为这种时间视野比胡塞尔、海德格尔甚至列维那斯的时间观都更彻底地摆脱了个体主义的干扰。而且,这种三时相互补对生的时间观在《周易》的阴阳时间中,获得了更有质感的家庭化的特征,以至于时间与亲亲相互贯通了起来。权力现象学可以解释秦国及秦朝的权力传承现象;儒家驯服权力的方法有阳与阴的两面;权力现象学看到现代民主制的优劣之处;儒家也能够找到吸取教训来改进自身的途径。
2018年06期 v.9;No.52 43-51+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克里斯托弗·凯利;曾誉铭;
卢梭的同时代人对追求幸福的解释往往把幸福界定为减轻不幸或者通过娱乐回避不幸。数学家莫佩尔蒂试图用数学方法计算出人类生活的幸福与痛苦,从而主张追求幸福只会增加欲望与满足之间的间隔,进而用斯多葛式节制欲望的方法来追求幸福;霍布斯认为没有完全满足的欲望,幸福是从欲望到欲望的权力欲求。卢梭则主张用当下的享受来代替追求幸福,用新的关注我们自身的方式来代替娱乐并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他认为,延迟满足而不是追求满足才能经常增加幸福,从而为追求幸福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2018年06期 v.9;No.52 52-6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丁三东;
传统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被刻画为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理念论的反对者。然而,如果我们把德国理念论解释为从纯粹哲学的角度论证了思想之本源性的学说,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解释为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论证了物质生活对特定历史—社会中的众多思想进行选择的机制,则两者就可以被视为互补关系。
2018年06期 v.9;No.52 65-7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晓梅;
现代主体性在一路高歌之后陷入了危机。主体性危机表明了主体性结构中自我与他人、经验与先验、理性与非理性等各种因素的缠绕遮蔽与对立冲突,因而主体自身发生着解构。现代主体是建立在排除和压制他者的基础上的,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是对他者的肯定。他者并不是简单的人称称谓,而是寻求差异的一种复杂的话语语境。列维纳斯、德里达、福柯等人通过不同形象的他者的发掘瓦解了中心化的现代理性主体。尽管后现代哲学一再声称要探寻更复杂的主体性形式,但他们的理论诉求并未真正实现,而是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哲学提供的是一种消极和充满悖论的主体。在当代,最重要的不是对主体的解构,而是对它进行重建。重新思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于超越解构并且重建更具反思性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8年06期 v.9;No.52 79-9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10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若瑟兰·伯努瓦;谢晶;
<正>若瑟兰·伯努瓦是当代法国哲学界的一位奇才。我们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巴黎索邦大学哲学教授"这个头衔"应有"的气息:他既不古典,也不正统,生于1968年的他看上去还是一个对于新鲜事物带着极大热情的顽童。他的谈吐不仅风趣,而且无忌,充分体现了其哲学思想鲜活而又锋芒毕露的特征。50岁对于哲人而言可能仅仅是思想的成形期,而伯努瓦,就像他自己说的,却已经历了好几段学术生涯。我在巴黎求学时,也每每惊讶于在任何领域的博士论文
2018年06期 v.9;No.52 13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恩·加拉格尔;何静;
<正>在已是古稀之年的加拉格尔教授身上很难看出年龄的痕迹,这位爱尔兰裔美国哲学家始终如此开朗和富有激情,这份激情来自他对哲学的着迷,来自探索未知的永恒动力,在高中时对阿奎那,继而大学时对萨特、加缪直至读博时迷恋现象学。20世纪80年代,他拿着现象学这个"武器"闯入认知科学领域,和其他学者一起,促成了从第一代认知科学到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范式转换——他对以"计算—表征"为核心的经典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并直接提出了以身体为中
2018年06期 v.9;No.52 15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瓦切斯拉夫·谢苗诺维奇·斯乔平;章含舟;陈欢;钱宗旗;王时玉;
<正>1934年,著名哲学家斯乔平(Vyacheslav S.Stepin,也译为斯焦宾)出生于俄罗斯西部边境布良斯克州一个名为纳夫利亚的村庄。布良斯克地处东欧平原中部,南与乌克兰接壤,西邻白俄罗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数个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坎坷曲折的发展历史、东方与西方交汇的地缘政治,在这片并不算大的土地(相较整个俄罗斯联邦而言)上凝结了特有的理性与宽容精神,充盈着具有丰富内涵的俄罗斯文明。
2018年06期 v.9;No.52 16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克里斯多夫·皮考克;郁锋;
<正>"我是一个牛津的孩子。"这是克里斯多夫·皮考克在接受我们访谈时给自己贴上的唯一标签。的确,作为当今英美分析哲学界赫赫有名的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逊尼哲学教授,67岁的皮考克的前半生几乎都徜徉在书香满城的牛津。其父是牛津大学著名的神学家、生物化学家阿瑟·皮考克。从中学时代一直到2000年远赴美国之前,皮考克求学、工作、生活的轨迹遍及牛津大学的莫德林学院、艾克赛特学院、默顿学院、万灵学院、新学院等一座座熠熠生辉的学术殿堂。
2018年06期 v.9;No.52 176-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叶圣华;
<正>2018年6月9日,由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委员会、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智能化社会与人类发展"学术会议暨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东华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哲学等领域的近50位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治东教授主持,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成素梅研究员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哲学委员会理
2018年06期 v.9;No.52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1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