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人工智能”专题研讨

    <正>编者按:人工智能问题是近期的热点话题,从哲学视角对其进行审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期所组三篇稿件从不同角度阐发了作者对人工智能问题的独到见解。南京大学林德宏教授的《维护人类的尊严——人工智能技术观的思考》一文认为,为了维护人类的尊严,不能让机器人的功能全面超过人,不能把机器人当作人,更不能让机器人统治人类,为此要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速度、规模、水平以

    2018年05期 v.9;No.51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维护人类的尊严——人工智能技术观的思考

    林德宏;

    我们要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但为了维护人类的尊严,我们不能让机器人的功能全面超过人,不能把机器人当作人,更不能让机器人统治人类。为此要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速度、规模、水平以及人机关系加以必要的约束。要关注人工智能技术观的导向,人工智能技术万能、天然合理、自主、至上的观点是错误的。

    2018年05期 v.9;No.51 4-1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集体智慧——智能化社会条件下人类合作和共享智能的基本形态

    张怡;

    智能化社会究竟对人类的智能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也许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库兹韦尔认为,在未来机器智能由于芯片技术的发展能够超越生物性智能。但是,人类智能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能够从个体智能的发展中得到说明,而更应该从类的智能发展水平上得到解释。自从互联网产生以来,人类的个体智能可以虚拟地连接起来,从而具备更有社会属性的类的智能,这就是集体智慧。集体智慧具有自身独特的智力因子C,在特定的网络平台上进行集体解问题和集体创造。在赛博空间中当集体智慧的认知方式向社会劳动分工迁移时,因超专业劳动分工的存在,人们可以合作和共享他人的智能。因此,智能化社会条件下,集体智慧是人类合作和共享智慧的基本形态。

    2018年05期 v.9;No.51 15-2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复杂性哲学视角下的人工智能医学

    朱晶;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医学研究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和关注。人体作为复杂的生理和演化系统,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非线性、多层次性、动态性、突现等特征。从复杂性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人工智能医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优势和问题。人工智能医学可以利用海量数据,搜集复杂的特征信息,发掘并识别多种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机器学习捕获数据中的复杂与非线性关系,克服还原主义的局限,消除不确定性,提高预测的准确性。疾病过程所体现出的动态复杂性和过程敏感性,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和突现特征,使得人工智能医学对疾病和治疗状态的预测和长时段的预测难以实现。人工智能利用相关性所做的预测,虽然准确,但因为因果解释的缺失和路径依赖,不能直接用于临床上的医学照料,需要医生具身的临床经验和知识辅助判断。治疗的临床情境的重要性与数据化上的困难,也给当前人工智能医学实现从精准预测到有效治疗带来了挑战。

    2018年05期 v.9;No.51 27-37+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10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从主体“功夫”到“如在”境界——倪培民中国哲学诠释进路简评

    丁为祥;

    倪培民先生是以西方哲学开启其学术研究的,但在留学并任教于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以后,反而走出了一条向中国传统的回归之路。自20世纪90年代起,倪先生即转向了东西方比较哲学,并在西方传统哲学框架之外开辟"功夫论"的领域,即从传统所谓"功夫论"的角度来阐发儒家学说。21世纪以来,倪先生又撰文倡导《将"功夫"引入哲学》,并积极参与、评骘大陆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讨论,认为中国哲学不仅应当肯定自己的"合法性",而且应当从"合法性"讨论走向具有"立法者"意义的自觉;而其英文著作《孔子:人能弘道》一书,自然可以视为倪先生以中西双语对孔子思想的言说与阐发。至于其新近刊发于《南国学术》的《儒家的精神性人文主义之模式:如在主义》与发表于《孔学堂》的《阳明心学的功夫伦理与价值重建》,则无疑代表着倪先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儒家人文主义精神之一种新的阐发。倪培民先生的这一走向,既对"留洋"之士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值得本土学者认真咀嚼。

    2018年05期 v.9;No.51 38-5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魏晋哲学对“言语”之反思——以王弼和僧肇为例

    包蕾;

    借由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和佛家哲学两位代表性人物王弼和僧肇,在构建自身哲学体系或进行哲学思考的过程中,基于语言使用之自觉和对语言局限性之反思,比较道、释两家在探讨此一问题时的差异。因二人所处时代背景和所要处理的议题的相似性,以及受到对方学派影响之可能性所构建出的共通平台,从三个方面来比较两人在处理此一问题时的异同。一是语言使用的起点,即基于从事注释工作和最高境界的"不可言说"所带来的语言自觉;二是名与实、名与理之间的关系;三是语词使用中信息的传递问题,即对于言、象、意以及言、名、相的讨论。

    2018年05期 v.9;No.51 52-6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自由与有限性——对海德格尔《论人类自由的本质》的解读

    蔡文菁;

    通过对康德自由理论的"拆解",海德格尔在《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这一1930年的讲稿中呈现了作为人类本质的原初自由概念。在对康德实践自由概念的彻底化和深入化中,海德格尔把人类的自由理解为自身约束,这同时意味着进入规范的空间,并让存在者以诸多样式显现。由此,海德格尔也得以确立起人类存在的"伟大的"有限性样式,并在不完满者和绝对主体之间为人类寻得其位置。

    2018年05期 v.9;No.51 66-78+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康德“恶魔的共和国”诠解

    汪志坚;

    当代西方政治理论普遍认为自由的民主制度若要避免堕落,除必要的制度的设计(如三权分立和两院制立法机构等)外,还需要有公民美德和公共精神。然而,两百多年前的康德认为正义国家的产生不需要以公民美德为前提,甚至"一个恶魔的民族也能建立共和国"。康德此语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内容作为支撑。只有将这些作为支撑的内容揭示出来,康德"一个恶魔的民族也能建立共和国"的断言才会脱去其突兀的表象。

    2018年05期 v.9;No.51 79-88+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自我的涌现

    特伦斯·迪肯;詹姆斯·海格;杰伊·奥格威;王萍;王健;

    自我根本上是由其目的论属性所定义的。自我是与生命相关联的,具有复杂大脑的生物所经验到的自我,在许多方面是由有机体存在的自我所涌现的。从主体性问题回到对有机体维持、保护和繁殖自身的原因分析,可以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视角。我们相信存在一种科学性的说明,可以解释自然界的目的论过程如何从非目的论的前件中产生,这有赖于一种形式因果关系调解从动力因果关系到目的因果关系的涌现。那么,什么能够构成这个过程中的自主性?依据康德,我们认为一种双重自反的形式生成的动力学构成了自然目的生成的关键程序,或者说,一个自我是以一种双向自反方式而组织的,具有以自反的方式组织的自反性和因果关系的循环递归性。然而,关于人类自我的主体经验成分还有待说明。在解释主观自我时,一个重要的模型在于阐明拥有大脑的生物体的出现是演化阶段上一次特殊的水平跃迁,并引发全新的自我动力学涌现领域,人类大脑所具有的超个体符号工具,增加了又一层自反性循环,从而能够产生目的论关系和更高级的主体形式。

    2018年05期 v.9;No.51 89-10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透视厌倦:存在主义视角下的信念型塑与修正

    孙丹阳;李侠;

    存在主义是对个体存在状态及其成因进行探析的哲学流派,个体存在状态的异化是导致个体产生不合理信念与心理障碍的根源。要想解决心理障碍高发这一严重社会问题,需从修正个体的信念系统出发。时代状况影响个体的存在状态,个体存在状态是塑造个体信念系统的主要素材,为厘清个体信念系统的构成要素,需要对个体存在状态进行分解。基于对厌倦现象的梳理与挖掘,可以发现时代状况与个体存在状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揭示出存在状态对个体信念系统的型塑机理,以及信念系统与心理障碍发生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对厌倦现象的分析,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利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技术,可以揭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个体信念系统进行修正与重塑的路径与方法。

    2018年05期 v.9;No.51 103-114+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超真实”概念探析

    马小茹;

    随着所谓"后人"时代的到来,"超真实"作为"主词"不断彰显。"超真实"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从物质技术生成角度看,它是源于数字媒介模型的无"原本"拟像"复制"再生产;从"符号"与"真实"关系角度看,它是符号与"原型"真实的断裂与僭越,表现为一种能指符的真实取代真实本身的符号真实范式转换;从哲学角度看,它是"去真实"化的拟像真理(真实)。

    2018年05期 v.9;No.51 115-13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1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先验—偶然知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从严格区分指称与指称对象的角度看

    冯立荣;

    "先验—偶然知识"是克里普克研究指称理论时做出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认识论断言。"标准米""海王星"与"朱利叶斯"是与三大指称理论密切相关的经典案例。断言与案例的合法性问题共同构成当代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热点与难点。指称与指称对象的区分是一个新颖的方法论,借助它不仅可以澄清三大经典案例合法性论争中的混淆与错解,而且可以为先验—偶然知识何以可能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2018年05期 v.9;No.51 135-14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8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现象意向性超越了自然化意向性吗?

    魏屹东;杜雅君;

    现象意向性是意向性和现象学融合形成的意向性方案。这一方案沿袭了布伦塔诺的意向性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的哲学传统,建立了基于现象意识的现象意向性。在意向属性和现象属性的关系方面,自然化意向性强调二者的对立,而现象意向性强调二者的关联,继而强化现象意识、现象属性、第一人称视角在意向性研究中的重要性,区别于自然主义强调意向性研究中的第三人称视角。

    2018年05期 v.9;No.51 149-16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书评

  • 蔡元培的哲学活动与上海

    张腾宇;

    <正>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风云变幻,上海是其典型缩影。无数仁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思想印记。蔡元培就是其中之一。蔡元培1868年1月出生于浙江绍兴,他的哲学活动与上海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著述演说、编译著作、撰序题词等方面。以下对此略作梳

    2018年05期 v.9;No.51 162-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洞宾之《道德经》注本读论

    王伟凯;

    <正>吕岩,字洞宾,世为河中府永乐县(今属山西省芮城县)人,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年—公元874年)进士,后传从钟离道人修道,人称吕洞宾。其对《道德经》颇为关注,并进行了注释,按目前所见版本而言,所释《道德经》有两种,一为《道德经释义》,另一为《道德经解》,虽然对于《释义》本后人多认为非吕洞宾所著而系他人托名吕洞宾所为,但无论如何,对比这两个版本的释义,尤其是首章中的解释,对我们今天理解《道德经》中"道"的含义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8年05期 v.9;No.51 17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必然性与本质——评《模态与本质:一个逻辑哲学的研究进路》

    朱建平;

    <正>一、一部厚重扎实的著作《模态与本质:一个逻辑哲学的研究进路》(张力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模态与本质》)是一部涉及模态逻辑哲学问题的专著。作者的写作初衷是"试图改善国内逻辑研究长期游离于主流哲学话语之外的边缘化处境……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某些技术性结论的哲学后果……能够有意识地使用

    2018年05期 v.9;No.51 17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政治与价值关系视野下的西方公民宗教理论——简评《公民宗教:政治哲学史对话》

    李育书;

    <正>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教授罗纳德·贝纳(Ronald Beiner)的《公民宗教:政治哲学史对话》a一书的中译本由人民出版社于2018年正式出版。该书聚焦于政治与宗教关系问题,梳理了马基雅维利以来的西方政治哲学史所展开的公民宗教对话,深化了人们对公民宗教问题的认识,拓展了近代政治哲学史的研究范围,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按照贝纳的划分,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到罗尔斯、海德格尔,西方所有重要政治哲学家都曾就这个话题展开对话,并形成了四个重要

    2018年05期 v.9;No.51 18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5.论文类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

    2018年05期 v.9;No.51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