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尼采不仅是20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饱受争议、面相最为复杂的哲学家之一。尼采自称"非道德主义者"和"积极的虚无主义者",海德格尔却称之为"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法国新尼采主义者如福柯、德里达等人将尼采奉为"后现代主义先驱",列奥·施特劳斯则将尼采解释为"反柏拉图的柏拉图主义者";如今,许多学者又将尼采理解为"德性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这些不
2018年03期 v.9;No.49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德里亚斯·乌尔斯·索梅尔;朱毅;
在19世纪欧洲思想中,人失去其核心和关键地位而被认为是动物中的一员,这并不仅仅发生在达尔文主义的框架之中。尼采反对达尔文并且赋予历史一种新的作用,并且提出这样的问题:将人看作动物意味着什么?是否具有一种超人且超动物存在的视角?
2018年03期 v.9;No.49 4-1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赫尔穆特·海特;李英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善恶的彼岸》以及同时期并未出版的笔记展示了尼采如何克服那种要么选择自然主义、要么选择自由论的单一可能性。(1)查拉图斯特拉关于超人的讲话并非教条或者一种命令,而是劝导和邀请——劝导和邀请人们去尝试更高的人性发展。(2)尼采利用他对同时期的生理科学的解读,发展出将人看作动态的身体—组织的构想。在这个构想中,他将自然主义的动机与一种超越实践联系起来。(3)人类物种的自然—文化—历史的发展,创造了意识的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个性通过审美可以得到验证。这种设计既不是由天性决定的,也不是出于道德需要,而是由一种"可能事物的规范性力量"引起的,而这个可能事物可以通过文化演练而实现。尼采是自由的政治人类学的倡导者。
2018年03期 v.9;No.49 15-2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韩王韦;
通过批判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柏拉图形而上学传统,尼采把颓废和虚无的缘由归结为"反自然",又将"反自然"的缘由归结为"真实世界"与"虚假世界"二分。尼采称自己为"自由精神"和"积极的虚无主义者"。"自由精神"的任务是价值重估,而"积极的虚无主义者"的任务则是促成"虚无主义的自我克服"。尼采通过提倡价值重估和积极的虚无主义给未来哲学奠定了基础。
2018年03期 v.9;No.49 30-4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5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杨维中;
"无情有性"说,是由隋代的吉藏首先明确提出的。道教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和动摇才确立了"无情有道性"的立场。麦谷邦夫对于"道之遍在性"的强调实际上混淆了"道之性"意义上的"道性"与"道性清净之心"意义上的"道性"概念。仔细考察,即便是相似的两个命题——"一切无情皆有佛性"与"一切无情皆有道性",由于其中的关键范畴"佛性"与"道性"的内在含义在许多场合并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尽管可以大致承认潘师正所言的"一切有形皆含道性"的命题为道教"无情有性"说滥觞,同时也应该指出,其逻辑基础仍然是"道之性",而绝非"道心"。孟安排熟练运用佛教中观学方法,借鉴吉藏"草木有佛性"之说,提出"道性"是"不色不心""而色而心"的,而这一结论是"无情有道性"说最重要的哲学基础。
2018年03期 v.9;No.49 41-54+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波波;
理性并不足以代表哲学。哲学就像诗歌、小说和戏剧一样,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品。哲学家置身于特定时代和环境中,和平常人一样有血有肉,他们的思维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的见识和个人情感的影响。人们习惯把哲学家关于幸福的思考想象得古怪而高不可攀,而忽略了他们的哲学中也有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和利益的思想。以柏拉图为例,其晚期作品显示出他对于适度原则的重视,以及他在"幸福"问题上的妥协。由此可以纠正以往对柏拉图伦理思想的一些偏见和误解。
2018年03期 v.9;No.49 55-6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郑东华;
严复和梁启超是近代引介自由主义思想的先驱人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主张个体主义价值观,承认个体的权利正当性和意志自由。由于富强诉求和自由价值之间的紧张,他们的个体观归结到以发展个体的能力为主旨。相较于西方自由主义,他们未曾完全以个人为价值导向,而是强调群己并重、群己平衡。他们阐释了个人自由与提升群治("富强")的关联,并对个体提出"自治"的要求。但是,由于分别持实证主义和唯意志论的哲学主张,他们对自由的看法又有着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不同取向。这反映出他们对个体自由和群己关系的两种想象以及对自由为何的不同看法。
2018年03期 v.9;No.49 66-8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武文超;
心学发展至晚明时期已产生诸多流弊,使得良心之实践工夫不能落实到实处。刘蕺山为纠其流弊,严厉批判阳明"四句教"与龙溪"四无说"。然而,刘蕺山哲学体系明确提出并详细阐发了心体"无善而至善"思想,并作为其心性理论的基础,其心体理论在儒学思想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大贡献。
2018年03期 v.9;No.49 82-93+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拉斐尔·阿尔瓦拉多;保罗·汉弗莱斯;薛永红;
"大数据"一词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派生出了两种内涵:一种是小写的大数据,另一种是大写的大数据。小写的"大数据"指的是与数据科学相关的活动和方法,而当这些活动和方法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并迅速发展时,便产生了大写的大数据。因此,大写的大数据可以看成是小写的大数据的经济和文化转向,它会对社会组织的知识结构产生历史性的变革。为了探讨两种大数据之间的联系以及相关的认识论后果,我们将引入三个核心概念——数据域、深调制以及不透明表征——作为一个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大数据在经济和文化维度上——一个是地方性和生成性的,另一个是全球性和涌现性的——如何交互以及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后果、问题和机遇。基于信念和可靠性的知识观所建立的"后调制的认识论",对于深入理解和探索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认识论问题将提供有益思路和理论依据。
2018年03期 v.9;No.49 115-13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见雷;
现象保守主义是弱觉知内在主义理论,其通过显像概念来说明经验的辩护作用。伯格曼认为弱觉知内在主义理论因无法避免主体视角反驳,而使得弱觉知辩护成为偶然。要避免上述问题,就要诉诸强觉知要求,而这又导致无限后退问题,内在主义就陷入了两难困境。现象保守主义也无法逃脱陷入两难的处境。事实上,弱觉知内在主义之所以面临伯格曼所提的问题,是因为伯格曼错误地理解了弱觉知要求。弱觉知内在主义者理解的弱觉知应该是辩护性弱觉知,这一觉知含有"真之征兆",而"真之征兆"由布兰顿的实用主义真理论界定,其避免了辩护的偶然性,又没有诉诸强觉知。如果对显像概念进行实用主义化的解读,那么其可被视为辩护性弱觉知,现象保守主义就摆脱了主体视角反驳。a
2018年03期 v.9;No.49 132-143+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伟伟;
日常生活的推理是可废止的。波洛克为了回应怀疑论对知识获取可能性的挑战,提出了可废止性推理观,认为知识是系列信念的集合,它依赖于具有时间维度的辩护、理由的权衡和废止者,而这种辩护无法借助演绎推论模式达成;道德冲突发生于义务的选择过程中,对道德义务,尤其是初显的道德义务之感知体现了可废止特性。传统演绎式道德推理模式无法说明道德冲突中出现例外的道德困境。依赖于行动理由的实践是可废止的;源于对常识处理需要而产生的人工智能是可废止性推理的推动者。刻画可废止推理这一形式的逻辑工具并非是传统的单一和单调的逻辑,而毋宁是非单调的逻辑。
2018年03期 v.9;No.49 144-16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俞宣孟;
<正>一2017年6月29日—30日,在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河谷大学召开了以讨论interality为主题的学术会议。Interality这个词词典上还查不到,根据构词法,词干"inter-"意为"之间"加上后缀"-ality",那么interality就是关于具有"之间"性质的东西,汉语译为"间性"。会标表明,这次会议是关于"间性"的第一届国际研讨会,看样子今后还要继续研讨下去。事实上,北美近年已经有杂志就这个问题出过专辑,另外还有专门的论集出版。
2018年03期 v.9;No.49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江怡;
<正>1794年,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发表了他的著名篇章《论学者的使命》,明确提出:"学者的使命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真正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因此,学者特别担负着这样一个职责: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的社会才能、敏感性和传授技能。"~(1) 1980年,中国哲学家梁存秀与其夫人沈真历经近十年,翻译出版了这部名篇。"该书译笔精纯,多次印刷,影响甚广",被看作有良知的纯粹知识分子的思想纲领,也充分体现了具有强烈独立
2018年03期 v.9;No.49 173-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安庆;
<正>世人常怨当今国人不出哲学家,但殊不知,不是世上真无哲人,而是缺乏报道哲人之媒介。媒体的眼光总是聚焦于演员明星、有权有钱的所谓成功人士,而真正的哲人常常唯有学识与思想,在普遍地以"娱乐至死"的手段来赢利的媒体界谁还能对一个真正学者的学识和思想感兴趣呢?!不过,不久前与我们永别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梁存秀(笔名:梁志学)先生,微信和报纸对他的不幸离世,却出人意料地做了大幅的报道和追悼。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像梁先生这样的真正的哲学
2018年03期 v.9;No.49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郝苑;
<正>普林斯顿大学著名哲学教授亚历山大·内哈马斯(Alexander Nehamas)的尼采研究代表作《尼采:生命之为文学》~(1)在当代英语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尼采这位哲学家的文学特质,让他的作品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但这也导致了严肃的职业哲学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认真对待尼采。在许多英美哲学家看来,尼采更像是一位诗人、文学家甚至神秘的先知。直到20世纪5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知名哲学教授瓦尔特·考夫曼研究尼采的里程碑作品《尼采:哲学家、心理学家、
2018年03期 v.9;No.49 186-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