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鹏颖;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和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人类共有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人类探索21世纪世界治理方案,实现共生、共担、共建、共享的伟大实践智慧,是人类逐渐实现从"虚幻共同体"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历史跨越的战略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上克服了资本主义"修昔底德陷阱",在战略上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在实践上为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创造了现实条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正确处理自觉坚持与自我发展的关系、民族主体与人类主体的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2018年01期 v.9;No.47 4-15+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1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龚群;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本身是作为大大小小的共同体而存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被看作是在概念外延上最大的共同体,它强调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共同生存于这个星球上,有着利益休戚与共的生死相连关系。随着网络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全球村、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的到来,合作、发展、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各国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当今人类世界的重大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根本的准则是正义准则。当代世界正义涉及国际正义、普遍正义(全球正义)与环境正义三个层面。首先,就国际正义而言,涉及国际交往的正义和经济秩序的正义。民族国家不论大小,其主权权力或权利平等,是处理国际政治事务和经济事务的根本准则。其次,世界正义还有着全球个人层面的正义。在当代世界中,最为重要的是全球所有人口的最基本生存权和最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问题。最后,全球生态环境正义。以正义准则对待环境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的条件。
2018年01期 v.9;No.47 16-25+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18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张法;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一种新型的世界哲学,新型的世界哲学需要从人类的哲学传统,主要是中西印哲学传统中去吸取力量,看待中西印哲学的新方式应为理解其特质提供新的视点:西方哲学重空间,印度哲学重时间,中国哲学时空兼顾。西方哲学这一特质使之引导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这一特质有其真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真理的一面,印度哲学和中国亦是如此。新型的世界哲学应由中西印哲学的特质共同形成。
2018年01期 v.9;No.47 26-4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伟;马玉洁;
21世纪,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面对世界的变化,追问人类社会不朽的话题,中国贡献给人类的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各国共赢共享。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学,它应当给人类提供思想超越和精神信仰。这种信仰的智慧既决定和制约人类的思想行为,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进而决定人类的命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蕴含着哲学的基本思考: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人类共居在一个地球上,全球化使地球越来越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共同的哲学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就难以形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哲学话语面临着六个凸显的问题: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何为话语体系中心、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历史主义与普遍主义、普遍主义与文化多样性、文明的冲突、对话、和谐、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问题。这种话语困境迫切要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构建新的哲学话语系统。有了这种系统,人们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协调的方式、交往交流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智慧,取得共识,以有效地进行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这其中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的哲学自信和哲学担当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8年01期 v.9;No.47 41-5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2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王前;
从哲学的视角考察"关系"范畴,能够展现这一范畴的多方面意义。在本体论意义上,"关系"作为"实体"的组成部分,其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实体"存在的隐性前提。在认识论意义上,"关系"是在过程中认识事物的关键环节,中国哲学范畴"象"展现了通过"关系同构"把握事物本质特征的途径,"关系"辨识能够成为直觉认知的思维工具。合理调整事物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而"道"展现了事物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状态。探讨"关系"的哲学意义,有助于深入了解西方现代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对"关系"范畴的误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2018年01期 v.9;No.47 94-104+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拥军;
考察人的发展有两个维度:一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维度,二是技术的社会形态的维度。大数据时代属于技术的社会形态,它有三个特征: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和算法为王。有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将使绝大多数人失去工作,成为"无用阶级";万物互联将使个人失去自主性,成为大数据的奴隶;算法为王则可能使人工智能反过来统治人类。这种分析仅仅抓住了技术的社会形态的变革,忽视了经济的社会形态从短缺经济时代到过剩经济时代的过渡。只有结合社会形态的这两种划分,才能理解大数据时代的真实含义,从而看到,大数据时代不仅为超越经济的社会形态、进入真正人的社会提供了条件,而且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提供了可能。
2018年01期 v.9;No.47 105-11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1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王小伟;姚禹;
全球互联网治理中的网络主权论和多利益攸关论的差异反映的不仅是简单的科技管理政策偏好,其差别既是国家利益之争在全球技术治理中的复杂呈现,也反映出不同国家的工程人文主义传统对互联网本质的理解有观念性差别。目前学界对多利益攸关和国家网络主权模式均未有深刻系统的研究。这两种思路也未必不能兼容。而从操作层面看,美国主导的多利益攸关模式已完全沦为实现其霸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工具。相比之下,互联网主权模式则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认可。
2018年01期 v.9;No.47 116-12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曹天予;张志林;
在当代理论物理学发展及其相关解释和编史工作的激励下,我们提出了一种结构主义的且具有历史构成性和建构性的科学实在论研究进路(SHASR),以回应托马斯·库恩对科学实在论的挑战,并消除结构主义者在对付这些挑战时所提出的盛行一时却难令人满意的反应。SHASR充分发挥了库恩的历史主义及其批评者结构主义的洞见,同时又避免了落入这两种传统的陷阱。比较SHASR与迈克尔·弗里德曼等人提倡、捍卫并日益流行的新康德主义式后库恩科学哲学,可以展现一幅关于科学—世界关系的宏观图景,这幅图景源自SHASR框架内被概念化的涌现观念,它所牵涉的关乎现象—本体关系的康德式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2018年01期 v.9;No.47 126-145+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孟强;
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比利时科学哲学家斯唐热对此作了与众不同的思考,它既不同于规范认识论,也有别于社会建构论。斯唐热的总体思路是"非相对主义智者"与肯定的建构论。据此,她对科学的特权与独特性概念进行了区分,并以伽利略和斜面实验为例具体阐释了现代科学的独特性。在她看来,科学的独特性在于它能够凭借有效的手段将自身与任意的假设或意见区别开来,这与拉图尔提出的"强修辞"有较大的相似性。
2018年01期 v.9;No.47 146-15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靖;
布兰顿认为,我们仅能从人所独具的智识能力出发,以概念作为哲学探究的起点;麦克道尔则试图保证世界的可应答性,挽回经验之于思想和判断的证成和限制作用。两人思想的矛盾在于,布兰顿认为麦克道尔没有必要保留对经验的谈论,麦克道尔则认为布兰顿至多只能获得语义表征,而不能真正地直接谈及对象。强调两人哲学中的实用主义因素,可以实现两人哲学上的可能和解乃至互补。
2018年01期 v.9;No.47 156-16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5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