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论德雷福斯、现象学与人工智能

    徐献军;

    德雷福斯的哲学贡献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他对海德格尔的此在哲学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并形成了一种德雷福斯式的现象学哲学。其次,他成功地沟通了现象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看似不相干的领域,并同时推进了这些领域的研究。他对现象学的解读并不是没有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胡塞尔意识现象学的低估上。但就其研究的跨度和影响而言,德雷福斯堪称是当代哲学与技术交叉研究的楷模,指明了未来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研究进行交互的方向。

    2017年06期 v.8;No.46 4-1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下载次数:1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行为现象学:德雷福斯的一份学术遗产?

    姚大志;

    生存论现象学通常将置身其中的活动视为一种基本的行为类型,但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思想或理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德雷福斯和罗丹—罗路的对话围绕受意识驱动的活动展开,所涉及的行为类型不同于置身其中的行为。通过重构德雷福斯和麦克道尔的论战可以发现,理性因素以某种方式上渗透进了置身其中的行为,而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两种亚行为类型。这些工作深化了有关人类具身行为与思想或理性之间关系的认识,拓展了行为现象学的论题域。

    2017年06期 v.8;No.46 17-2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哲学与科学的短路——德雷福斯人工智能批判的局限

    韩连庆;

    美国哲学家德雷福斯对人工智能的批判是现象学和技术哲学中的经典案例。他所动用的现象学资源包括胡塞尔的意向性和"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在世"、梅洛—庞蒂的知觉和身体理论。从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的视角来看,德雷福斯的"海德格尔式的认知主义"是典型的对现象学的"美国式挪用",而他将哲学化约为科学造成了哲学与科学的"短路",从而错失了现象学(或哲学)的超越论的维度。

    2017年06期 v.8;No.46 29-3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1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哲学传统研究

  • 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与义命合一——中西哲学对话中的孔子儒学关于“命”之省思

    赖贤宗;

    孔子儒学关于"命"的哲学反思,可以从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与义命合一三个课题来探讨。首先,命是气质之命,命呈现命限的限制性原理,因此有所谓的"义命分立"。其次,命限也同时是义理之性的实践的条件与凭借,所以也是表现原理,因此有所谓的"性命对扬"。最后,通过"性命对扬"的长久实践,领略到"天命"(性体的命令,天道性命之命),例如《诗经》所说的"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在此一生生仁体的天命中,达到所谓的"义命合一",在"义命合一"之中,可以用圆善的方式解答康德哲学之中的"德福一致"的问题。劳思光阐明"义命分立",但是局限在主体性的哲学,不能接纳孔子儒学的"天命"具有性体的命令、天道性命之命之义。牟宗三在其著作中则散列论述了"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义命合一"的问题,但是对于这三个课题构成逐步发展的环节及其整体性,他并没有加以足够的厘清与通盘的整理。在孔子儒学与康德、海德格尔哲学的跨文化对话的脉络之中,来展开"义命分立"、"性命对扬"、"义命合一"的三个环节,也可以从中领略中国哲学对于自由意志、命运与决定论、最高善(圆善)、德福一致、开放式的人文主义等哲学问题的响应。

    2017年06期 v.8;No.46 40-5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冯友兰“负的方法”之中国哲学底蕴

    代玉民;

    对于新理学"负的方法",目前学术界常认为其来源于中国哲学的直觉法。然而,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以逻辑分析贯彻始终的新理学,不能直接容纳以直觉为特质的"负的方法"。众所周知,"负的方法"是一种形而上学方法和神秘主义方法,但它与新理学兼容的关键,却在于它的基本形式是逻辑分析。就逻辑化的"负的方法"而言,它的中国哲学来源是道家和禅宗在语言层面的破执法,即内涵为空的形式命题和应机语用法。实际上,新理学"负的方法"与中国哲学直觉法虽都是"负的方法",但前者是以逻辑分析间接地呈现形而上学中的神秘部分,而后者则直面神秘本身,亲身获得直觉感知,这是逻辑分析无法完成的任务。因而新理学"负的方法"与中国哲学直觉法之间存在质的差异。

    2017年06期 v.8;No.46 57-6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唯识比量”中“自许”简别的作用与局限

    茅宇凡;

    "唯识比量"论辩的主题是色境(对象)是否脱离眼识而存在;它针对的立敌双方是唯识论者与实在论者。它的因支满足因三相,特点是使用了简别语。对于因支中简别语"自许"的解释传统上以窥基为代表,他认为"自许"是意许了唯识宗的"不离眼识色"。窥基的解释颇为牵强,因为色境是否不离眼识本身就是双方争论的所在,不需要"自许"为"不离眼识色",否则就有乞求论题之嫌。另外,"自许"也不是对因支中"眼所不摄"的简别,因为"摄"字应当理解为包摄的意思,这样一方面与前一个摄字相对应,另一方面对象不为眼根所包括也是立敌双方都认可的,无需加上"自许"的简别。在排除了以上说法之后,简别语"自许"只能是加在因支前半部分的"初三摄"上,其作用在于重新规定比量讨论的范围,即只是讨论在色境、眼识和眼根这三要素中,眼识和色境必定具有不相离而相属的关系。但是,此做法的局限性在于论域狭小,论敌可以模仿该比量利用论域的限制提出"相违决定量"。

    2017年06期 v.8;No.46 67-75+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哲学、游戏与价值难题

    黄远帆;埃米莉·赖亚尔;

    哲学与游戏看似毫不相干,两者却蕴藏着概念关系。首先,借助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可以发现游戏与哲学之间诸多相似处。其次,借助休茨关于游戏的定义,也能将哲学归类为游戏。但将哲学视为游戏会面临诸多挑战。游戏中的目的是微末的,而非取效的。但哲学应有一定的实践意蕴。这也就构成了价值难题。即便面临这个难题,仍有诸多方式可以关联游戏与哲学。

    2017年06期 v.8;No.46 76-8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代际责任中的“不确定性”问题

    王远哲;

    代际责任问题是当代应用伦理学的热点话题之一,如何应对涉及未来世代的不确定性,又是代际责任问题的重点。有些道德哲学家建议借助经济学方法,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但是,单纯应用"成本—收益分析",不但令道德哲学家们怀疑这个方法预设了功利主义的前提,在实际计算中也无法应对不确定性难题。在成本与收益的计算中使用的"贴现率",实际上暗含着某种对未来世界的描绘,而这种描绘本应是不确定的。另一种建立代际责任的尝试是人权原则。人们常常怀疑人权不能应用到有关尚不存在的未来世代的讨论中。通过将未来人的人权与当代儿童的人权进行类比,人们似乎有理由采纳一种包括未来人的人权观念。如果这种人权观念成立,那么人权原则可以以最小的理论代价应对不确定性的难题。

    2017年06期 v.8;No.46 88-10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大数据时代下新的“个人决定”与“知情同意”

    黄柏恒;

    大数据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广泛应用将为社会带来彻底转变,大众生活的不同层面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大数据亦同时在挑战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固有道德概念的适用性,并为社会带来新的道德争议。由大数据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所产生的"互联状态"(the condition of interconnectedness)及其可能对道德责任带来的根本转化(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是未来大数据伦理的重点;如"个人决定"及"知情同意"这两种行为,它们在大数据技术时代从"涉己行为"(selfregarding acts)转化成"涉他行为"(other-regarding acts),这一转变使它们成为一种新道德责任。

    2017年06期 v.8;No.46 101-111+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1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1 ]
  • 科学虚构主义:缘起、内涵与特点

    李元明;

    近些年来,在科学哲学领域中掀起了一股新的虚构主义热潮。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汉斯·费英格就在《"仿佛"哲学》一书中强调了人类知识中虚构的价值。由于亚瑟·法因的发掘与宣扬,费英格的"仿佛"哲学对当代科学建模讨论中的虚构主义立场影响尤深。科学建模作为对世界的想象描述通常是故意为假的,因而在科学虚构主义与科学实在论之间似乎存在一种紧张关系。然而,无论我们选择对于虚构的真值条件学说,还是功能学说,科学虚构主义并不与科学实在论相抵触。尽管法因的解读有失偏颇,但阐明费英格哲学的实际影响有助于明确科学虚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基本内涵与根本特点。

    2017年06期 v.8;No.46 112-12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赛博格分叉与N.维纳的信息论生命观

    计海庆;

    赛博格有三层含义:体现了控制论思想的生命观、实现控制论生命观的技术方案和反二元论的文化批判隐喻。三者都来源于N.维纳的信息论生命观,后者是以系统科学为背景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深化和改造。虽然具有相同的来源,赛博格的前两种理解和后一种在身心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着完全不同的立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科学家、工程师和文化批判学者之间对于维纳信息论生命观基于不同侧重的理解,以及控制论思想本身与经典自然科学不同的研究视角。

    2017年06期 v.8;No.46 122-13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唐宋以降汉地佛教“锁骨”信仰的展开及与道教仙骨信仰的交涉

    白照杰;

    <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中国传统思想和哲学中的"身体观"问题便逐渐引起海内外学界的关注。从问题意识起源而论,中国的身体观研究可以被看作是对西方身体研究的模仿和回应。a然而,仅以作为观察和思考方向的身体观问题本身而论,其在中国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并不完全是削足适履地生搬硬套。中国古代传统对身体练养和升华的重视、对身心(性)关系的讨论等问题恰可借此得到总结,b进而影响当代人对身体的认知。从现有研究来看,近数十年来有关中国传统身体观的

    2017年06期 v.8;No.46 13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学无止境,止于至善——龚群教授学术访谈录

    龚群;李晓冬;

    <正>李晓冬(以下简称"李"):龚老师您好,我们读过您的很多著作和文章,从中受益匪浅。我们知道,您在中国伦理学领域里已经勤奋耕耘了30多年,已经出版了《青年伦理学》、《人生论》、《原道论》、《韩非子传》、《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生活》、《中国商德》、《自由与潇洒》、《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当代西方功利主义与

    2017年06期 v.8;No.46 14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反思——第十六届《哲学分析》论坛综述

    尹强;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对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作了深入阐述。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表达了对中国治理、世界走向、人类和平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命题"超越性"的关切与思考。大会发言得到与会国家的广泛认可与赞同。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在其通过的"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中,明确写

    2017年06期 v.8;No.46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1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重新探索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意义——“150年后的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替代”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张福公;

    <正>为纪念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2017年5月24日至26日,由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理事会和约克大学主办、约克大学马克思学院(MarxCollegium)承办的"150年后的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替代"国际学术会议a在约克大学成功举行。此次会议由加拿大约克大学马塞罗·默斯托(MarcelloMusto)教授独立组织,汇集了包括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2017年06期 v.8;No.46 16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6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实体结构主义的科学哲学——评张华夏教授的《科学的结构》

    齐磊磊;

    <正>2016年,年逾85岁的老一代科学哲学家张华夏教授推出了他的新著《科学的结构:后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探索》~(1)。本书旨在概括与研究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学派衰落后的科学哲学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提出作者的主要见解。这些见解,我认为可以用实体结构主义或系统结构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来加以概括。该书分为三篇:第一篇讨论科学与实在,主要是从实体结构主义的观点讨论科学合理性和科

    2017年06期 v.8;No.46 17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哲学专题讨论

    <正>编者按:哲学与科学都是人类探索真理的重要方式,但一直以来的争论是:这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更为优越?传统的哲学依靠的主要是哲学家个人的深刻洞察力,以此为基础的哲学洞见往往体现了个体的直觉性与主观性。现代科学的基础是观察与实验,与哲学真理的第一人称性或主观性相比,科学真理呈现出第三人称性或客观性。20世纪50年代,随着人工智能的产生(早期认知科学以人工智能为主

    2017年06期 v.8;No.46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哲学分析》2017年总目录

    <正>~~

    2017年06期 v.8;No.46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