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峰;
从基于客观性的本体论视角看,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信息文明具有自身形成的客观逻辑,主要包括信息演化的逻辑、技术演化的逻辑和发展方式演化的逻辑。通过系统性的演化,信息文明成为区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信息文明被建构而成后,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本体论特征。从社会实在的层面看,便是形成了在技术、生产力、经济形态、制度结构等方面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特征,这些本体论特征形成了判断一个社会是否真正进入信息文明时代的客观标准,并为把握现实社会中多种文明形态并存的复杂性提供了观察的视角。
2017年04期 v.8;No.44 4-1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天思;
信息文明的发展,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发生根本转换。在这种转换中,同时作为信息基本特性和人类学基本特性的相互性,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文明的发展,人类相互性和信息相互性的叠加会迎来一个相互性倍增效应,人类的相互性将出现呈几何级数强化的局势,人越来越以信息方式存在。这使人的社会化过程和自我意识的建构都会发生重要转换。信息文明提供了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这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目的的本体基础。信息共享的天然本性为人类文明发展奠定了共享范围原则上可以无限扩展的基础。共享的文明不仅具有通过信息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条件,而且有人性发展的依据。信息文明时代人主要以信息方式存在,既在存在论层面蕴含着认识论甚至本体论的重要结论,又具有价值论的丰富意蕴;随之而来的,就是使用理论的真正激活;而使用理论则意味着因果模式的复杂形式。
2017年04期 v.8;No.44 18-3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张怡;
虚拟的文明化与文明的虚拟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本文认为虚拟的文明化是虚拟性的事物以实际化的形态在社会中的呈现,其路径是借助代码和二进制的逻辑通道。符号化和赛博空间是它的两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文明的虚拟化是既存的社会现象转化为一个更有疑问的复合体,它的主要形态是赛博文化。文明虚拟化的主要机制是数字化和社会建制化,其未来趋向是数字城市、赛博民主、赛博法治体系的出现。
2017年04期 v.8;No.44 31-4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黄翔;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影响是技术哲学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一种可行的方式是,把信息技术当作认知人造物,探讨其设计、功能及其与环境的互动与适应。尽管这种研究方向的确为我们理解当代信息技术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提供了十分有用的起点,但它的说明力由于其静态特征而有其局限性。更为全面的说明需要考虑到认知人造物的动态和演化,尤其是人造物与人类认知的共演化的事实。
2017年04期 v.8;No.44 43-53+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黄敏;
由于承认像思想与数这样的抽象实体存在,弗雷格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因而面临柏拉图主义者通常面对的由贝纳塞夫提出的认识论问题,即在何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识这样的抽象实体。通过设置唯我论游戏,考察弗雷格的概念文字系统以及逻辑主义计划是否能够通过唯我论游戏的测试,可以证明弗雷格不会面临针对思想这个概念的柏拉图主义问题。通过分析卡罗尔问题,可说明弗雷格为何把思想理解为抽象实体,从而揭示思想这个概念的潜藏内涵。
2017年04期 v.8;No.44 54-7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彼得·琼克斯;骆月明;
传统形而上学以统一性为主,反形而上学则以对立性为主。形而上学不是孤立的理性思辨,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尤其体现于对立统一。解构主义虽能释放多样性,但会败坏形而上学,以至于其自身沦为文字游戏。解构主义力争摆脱理性,反对既有秩序,用非理性决断论麻痹人们,使形而上学失去人们对其应有的信任。而未来有限理性的形而上学能有效回应多样与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
2017年04期 v.8;No.44 71-8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碧强;
"不起意"是宋儒杨简心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理解这个命题,历来争议颇多。"不起意"针对的乃是与本心要求不相符合的意念。本心与意念之间原本是"直心直意"的关系,意念没有独立的来源,它只是本心在感性的误导之下所呈现的虚假状态,真正应该负责任的依然是本心,因此"不起意"也是本心的自我回归。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修持工夫保持本心的常觉常明,意念便可顺着本心而自然流出,应物而无累,此乃"不起意"的真实意图。
2017年04期 v.8;No.44 82-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小涛;
自分析哲学运动兴起以来,当代哲学家普遍认为,"信念"、"欲望"、"怀疑"之类的心理状态都是"命题态度"。这一判断受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基于对动物欲望及信念逻辑和欲望逻辑之间不对称性的观察,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如果信念确实是典型的命题态度的话,那么,欲望不是命题态度。
2017年04期 v.8;No.44 96-106+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玉涵;蔡海锋;
欲望和恐惧是常见的心理状态类型,它们往往与信念并举,被一同视为命题态度。然而近年来,视欲望和恐惧为命题态度的观点不断受到质疑和否定,有学者主张欲望和恐惧并不都是命题态度,还有学者主张所有的欲望和恐惧都不是命题态度。目前围绕该主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常识心理学话语的语言分析,与科学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结合较少,尚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相较而言,局部质疑比起全盘否定更有说服力,而问题的求解最终依赖于对心理内容如何判定以及命题是什么这两大问题的回答。
2017年04期 v.8;No.44 107-11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玲玲;王磊;
可供性概念的理解关系到这个概念是否成立,吉布森派学者在维护这个生态心理学核心概念的同时,扩展了这个概念的内涵。特维认为可供性是与动物相关的环境倾向属性,赫夫特和斯托夫壬根则认为可供性是动物—环境系统的浮现属性。里德将可供性定义为环境资源,动物探索物体的可供性对于动物来说是与进化相关的自然选择。切莫瑞则强调可供性是动物的能力与环境特征的关系。通过分析这些学者的争论及其背后的哲学,发现对可供性概念的讨论有助于哲学认识论的深化,以及与现象学方法的沟通。
2017年04期 v.8;No.44 118-133+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3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5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