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论张世英“万有相通哲学”的原创性

    胡自信;

    张世英先生在马列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三大领域均有重要建树,在这三大基石之上,他会通中西,融贯古今,创造了万有相通的哲学体系。万有相通理论具有明显的原创性,尤其是在本体论上有着重要创新。

    2017年01期 v.8;No.41 3-1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张世英对黑格尔学术的贡献

    李超杰;

    张世英先生的哲学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他专注于黑格尔和德国古典哲学,第二个时期则转向现当代西方哲学和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原创性的哲学体系。但"转向"之后,他并没有远离黑格尔哲学,而是在一个更大的视野内为黑格尔哲学赋予了新的活力。就其对黑格尔哲学研究的广度、深度、成果和影响而言,张世英先生无疑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黑格尔专家,为中国的黑格尔学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2017年01期 v.8;No.41 12-2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论具体哲学

    H.马尔库塞;王宏健;

    作为对真理的揭示,哲学思考乃是人类实存的一种突出方式。它不只是关心中立的、理论化的抽象真理,更关注与人类此在相关的历史性的具体真理。具体哲学以现实的人类实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凸显其历史性和共时性。具体哲学的使命是哲学的具体化、历史化和公开化,它在行动和实践领域发挥作用。必须认识到,人类实存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并不矛盾。社会是个体此在的具体的、历史性的方式,个体实存只能生活在某种社会性处境中。只有通过具体哲学,积极介入现实生活的处境和困境,将生活带入真理、将哲学概念生动化,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可能成为现实,哲学也将恢复其"第一科学"的名称。

    2017年01期 v.8;No.41 25-38+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先验语用学何以可能?——阿佩尔论终极奠基

    罗亚玲;

    阿佩尔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理性和道德义务的最终根基何在。这一问题意识体现了阿佩尔对当代哲学发展和时代弊病的深刻把握,也表明了其维护统一理性的意图和努力。其先验语用学即试图基于语用学的思想洞见完成这一先验哲学的终极奠基任务。以"交往共同体之先天性"和"先验语用学的自我反思"两个重要概念为纲,辅以对阿佩尔和阿尔伯特、哈贝马斯之间相关争论的介绍,可呈现阿佩尔先验语用学终极奠基思想的基本思路、架构以及困难环节。

    2017年01期 v.8;No.41 39-5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章太炎国学的东学渊源

    史少博;

    章太炎的"国学"与日本近代明治时期的学术有密切的关系,有其深刻的"东学"渊源。章太炎曾多次去日本,阅读了大量日本书籍,接触了明治思潮,从中吸取了大量的西方近代思想。但是到了《民报》时期,他对待西方近代思想的态度从接受转变为批判。章太炎的"国学",是以日本明治思想为媒介,对西方近代思想从吸取转向批判后的一种"回归"。这种"回归",不是仅仅回到中国古典文化,而是结合近代中国现实,在经历对西方近代思想的吸取与批判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精神的再发现。

    2017年01期 v.8;No.41 53-6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姿态、符号与角色互动——论米德社会心理学的沟通行动理论重构

    林远泽;

    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中,米德针对儿童在语言、角色游戏与竞赛中的社会化学习过程所做的个体发生学描述,其实是在说明:人类的语言沟通结构如何能为意义理解、社会化的人格建构以及社会的功能分化与整合提供基础。通过图根哈特的批判与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重构可以发现,米德社会心理学中呈现的"姿态中介的互动"、"符号中介的互动"与"角色中介的互动"这三种沟通结构,如何能为语言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的重要哲学议题提供理论基础。

    2017年01期 v.8;No.41 61-97+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38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1 ]
  • 作为哲学理念的“命运共同体”与“合作共赢”

    倪培民;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规划或者地缘政治的角逐。它背后的"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既深植于中国传统思想,也更加切近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的本意。这一理念所蕴含的整体论思维方式和生化模式的因果观不但不排斥个体的权益,反而是后者的最终保障。将这个理念转化为行为方式,有望导致一个与个体主义哲学理念主导下冲突不断的世界秩序截然不同的世界秩序。这是历史给予中国和世界的机遇和责任。

    2017年01期 v.8;No.41 98-11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从《哲学的慰藉》谈起

    谢地坤;

    生活哲学不等于休闲哲学。哲学不仅要教人生存智慧,更要指导人们如何面对灾难时安身立命。这是哲学的根本所在,也是哲学的发展趋向。

    2017年01期 v.8;No.41 112-11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非同一的统一:重新审视物质构成

    L.贝克;张卫国;

    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一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的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一种"非同一的统一"关系,有望走出一条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路线。一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的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一于构成它的事物,在被构成的事物的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一方面,具有构成关系的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的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一的。物质构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畴有重要的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2017年01期 v.8;No.41 120-140+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整体主义与非充分决定

    熊文娴;喻郭飞;

    代表整体主义的迪昂-蒯因论题通常被混同为非充分决定论题,或被当作非充分决定论题的理论依据。然而,存在两种不同的非充分决定论题:(1)"局部理论"的非充分决定论题;(2)"全体科学"的非充分决定论题。整体主义与"局部理论"的非充分决定论题之间存在某种张力,仅仅与"全体科学"的非充分决定论题逻辑相容。但整体主义不能保障"全体科学"的非充分决定论题成立。此外,"全体科学"的非充分决定论题本身是一个充满歧义、语义模糊的论题;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意义上的理解,它都使得我们在认识论上所知甚少。

    2017年01期 v.8;No.41 141-15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生活艺术:一种古代理念及其遗存

    T.泰勒曼;于江霞;

    <正>引论在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校园里的熊巷(Bruin Lane)有很多自我宣传的俱乐部和基金会,其中有一个叫做"生活艺术"。宣传画上佛陀模样的肖像表明社团成员是从东方寻找的这种思想的起源。但这明显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生活艺术"(德语Lebenskunst)常常是指一个人以一种恰当、令人满意的方式管理其社会生活的能力。

    2017年01期 v.8;No.41 15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科学哲学与分析哲学传统——瑟米尔·奥卡沙教授访谈

    瑟米尔·奥卡沙;陈嘉鸿;胡星铭;

    <正>奥卡沙教授于2016年4月19号到4月21号访问南京大学,做了四场关于科学哲学的讲座,是南京大学和译林出版社的战略合作项目——"南大·译林通识教育名家讲座"——邀请的第一位国际知名学者。在讲座结束后,奥卡沙教授接受了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胡星铭和博士生陈嘉鸿的采访。

    2017年01期 v.8;No.41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动态与书评

  • 把握相互性,推动多元世界共生发展

    邱仁富;欧阳曼;

    <正>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推动人类多元文化共生发展,在现代复杂性矛盾中共同应对人类的整体性威胁?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面对不同文明、民族、国家如何携手共进等一系列事关人类命运的问题,我们需要开辟一条新路,而在这一过程中相互性无疑是一个极为值得关注的领域。把握相互性机制,对破解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

    2017年01期 v.8;No.41 169-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世界哲学大会2016会议暨纪念亚里士多德诞生2400周年学术会

    沈亚生;宿梦醒;

    <正>在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的支持赞助下,由希腊哲学学会、塞浦路斯哲学学会共同主办,希腊国家议会、希腊国家教育部、雅典国家卡波底斯特兰大学、雅典国家技术大学协办的"世界哲学大会2016会议——亚里士多德的哲学(World Congress in Philosophy

    2017年01期 v.8;No.41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德行与诠释——第十四届《哲学分析》论坛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王骏;

    <正>随着西方诠释学在国内的不断引介与发展,如何凝聚并展现诠释学的当代价值已经成为诠释学界备受关注的重要话题。回顾和廓清西方诠释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理论化与现代化研究中的经验加以凝练,其重要价值日趋凸显。近几年,西方诠释学之未来发展路径以及具有中国特

    2017年01期 v.8;No.41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可批评的科学:一种语境经验论的分析——评海伦·朗基诺的《知识的命运》

    王不凡;

    <正>美国科学哲学家海伦·朗基诺(Helen E.Longino)的代表作之一《知识的命运》(1)一书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收入"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近期出版。该丛书选收20世纪西方哲学界各主要流派影响较大的著作。英文版《知识的命运》一书出版不久就曾获得美国社会学学会颁发的默顿图书奖。它的目标是试图打破科学哲学家

    2017年01期 v.8;No.41 18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