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吴根友、孙邦金等《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专题研讨

    <正>编者按:围绕《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王国良、黄燕强、胡栋材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该书的主题与学术创新之处,同时也指出了该书的不足与可以继续深化之处。就该书的创新之处,大家都注意到了"道论"之说与"人文实证主义"的新观点,并一致肯定该书的这些说法,既继承了前人的观点,又推进了清代学术与

    2016年05期 v.7;No.39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戴震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评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

    王国良;

    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与戴震的哲学终结了宋明理学,开辟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方向。王夫之、戴震哲学的巨大价值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中没有得到合理的绍述与发扬。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对戴震和乾嘉学术做总结研究,其价值有四:一是系统总结分析了20世纪以来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的大体上的四种范式或曰四种路径;二是肯定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时代的哲学是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三是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新视角重新认识、评价乾嘉时代历史考据学、语言哲学的思想史意义;四是阐明"实事求是"是乾嘉学术方法的"活的精神"。

    2016年05期 v.7;No.39 4-1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乾嘉“道论”及其人文实证主义的求道方法——读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

    黄燕强;

    吴根友、孙邦金等所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从道本论角度阐明乾嘉的哲学形上学,揭示乾嘉学术中考据与义理、求真与求善相统一的特质,提出"人文实证主义"的新概念来表述乾嘉学者的求道方法论,且详细考察了戴震哲学及其对乾嘉学术与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影响。由此,在继承梁启超—胡适、侯外庐—萧萐父等两系有关明清哲学中现代性内容论述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明清哲学中蕴含的现代性思想的论述。我们将围绕道论、人文实证主义、戴震、现代性等关键词来评述该书,略作介绍。

    2016年05期 v.7;No.39 12-2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通向21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研究的新范式——《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的主要论题及其延伸性讨论

    胡栋材;

    在通向21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研究新范式的道路上,《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在充分总结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有力探索,特别是在某些重要方面突破前人之见并形成比较系统的观点。该书论明,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术有其哲学形上学方面的追求,且这种追求以"气化即道"的新道论为基础。与此相应,乾嘉学术内在地包含了一套哲学方法论即"人文实证主义"。"气化即道"以及"人文实证主义"的说法揭示出乾嘉学术、思想的独特性,并展现出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性价值和通向现代学术的可能性。在"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模式和话语的支配下,该书体现了宏阔的思想视野和知识视野,但其主题不够突出,这限制了讨论的力度以及深度。

    2016年05期 v.7;No.39 28-41+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再谈哲学史研究的“纯化”与“泛化”

    吴根友;

    依据著名哲学史学家萧萐父先生提出的"纯化"与"泛化"的两种哲学史研究范式,我们着力发掘并凸显清代哲学的形上学——"道论"思想,着重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角度揭示清代学术,尤其是考据学的思想史意义。对后现代一些思想家反对现代性的宏大叙事的观点重新进行了哲学的反思,肯定其合理之处,同时也为现代性宏大叙事方式的合理性进行了理论的辩护,并从学术研究方法与学术形态变化的角度,深化侯外庐、萧萐父诸先生的"明清早期启蒙说"。本文还就当代中国哲学新概念的生产方式做了初步的思考。

    2016年05期 v.7;No.39 42-4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概念变更与指称

    达格芬·弗罗斯达尔;奚颖瑞;

    模态逻辑的量化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饱受争议,支持者有卡尔纳普、丘奇等人,而蒯因是最著名的反对者之一,后者从同一性替换原则出发,论证了量化模态逻辑会导致模态区别的消解。然而,卡尔纳普等人的进路在蒯因的论证面前基本是站不住脚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语义学及相关的强本质主义立场;如引入弱本质主义和一种"双层语义学",则可以避免模态区别被消解的下场,并让量化模态逻辑变得可行。这种双层语义学把单称词项与普遍词项分开来,并赋予它们两种不同的语义学。在普遍词项那里,涵义是首要的,而在单称词项那里,重要的是指称。由此可以解决对象的识别问题,并使得量化模态逻辑成为可能。

    2016年05期 v.7;No.39 50-6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哲学病”的诊治——维特根斯坦的“奥古斯丁图画”和“苏格拉底图画”批判

    陈常燊;

    在传统的"标准解释"之外,近来的"新维特根斯坦"研究开拓了一种"治疗哲学"解释。在此背景下,借助维特根斯坦对"奥古斯丁图画"和"苏格拉底图画"的批判,可对"哲学病"的症结之所在加以剖析,对它进行诊治并开出两个"药方":描述和综观式表现。

    2016年05期 v.7;No.39 67-80+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超验自然主义

    卢风;

    科学自然主义代表着现代性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它正确地否决了人格化神灵的存在,却错误地否定了超越于人类之上的力量的存在,因而神化了人自身。我们必须由科学自然主义走向超验自然主义。超验自然主义的要点是:自然是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根,是存在之大全,不同于自然物;自然是超验的,永远不可能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运化不已、生生不息的,不仅自然物是变化的,自然规律也是变化的;无论科学如何进步,人类之所知相对于自然所隐藏的奥秘都只是沧海一粟;人类知识永远是渗透价值的,是属人的知识,知识把握不了"存在本身";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超越性力量。人类理当敬畏自然。人类应该通过生命体验、科学研究和哲学沉思去体悟自然的启示,进而明晰自己的生存之道。

    2016年05期 v.7;No.39 81-9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个体:从类、性到关系和普遍相关性

    王中江;

    一般所谓物和个体的性质和普遍性,一般所谓物和个体的特殊性和个性,真正讲来只是事物和个体内在关系的相似或不相似。同一类的个体,它们自身的关系是相似的,否则就是不相似的;同一类个体中的每一个体的不同,在于每一个体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唯一独有的关系。个体自身就是关系体,它自身的关系体又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浑然一体的关系之中。万物整体上是所有个体的关系体,世界整体上是一个关系的世界。

    2016年05期 v.7;No.39 91-11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量子力学中的自由意志定理

    唐先一;张志林;

    继量子力学问世后,自由意志定理的提出再次抨击决定论,在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定理利用SPIN、TWIN和MIN三条公理清晰地证明了粒子行为的非决定论性,为最终理解自由意志观念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学界也有质疑,认为自由意志定理证明的只是非决定性,而不是自由意志。大量生物学、神经心理学实验揭示了知觉与自由意志并非人类独有,而是从人到单细胞生物呈现出由繁至简的渐变过程。单有非决定性显然尚不足构成自由意志,具有知觉能力是粒子自由意志的必要条件,自主选择与知觉能力共同构成了粒子自由意志的基本涵义。

    2016年05期 v.7;No.39 113-125+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科学表征:问题、争论与解决路径

    魏屹东;

    科学表征是用一个人工设计的事物(如模型)描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如自然现象),其结果是形成科学知识或理论,它蕴含了构成、划界和规范问题,已经成为各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早期的图像论认为表征就是心理图像,后来的相似论主张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同构论认为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的数学的或者物理的结构,指代论认为表征是一个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推理观认为表征是一种推理力和认知能力。这些观点表现为科学理论的句法观与语义观之争、建模与理想化之争,形成了表征的紧缩观和实质观,以及分析方法和实践方法。

    2016年05期 v.7;No.39 126-14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异化、阶级与“这次危机”——对话肖恩·塞耶斯

    方珏;肖恩·塞耶斯;

    <正>一、理论层面: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异化问题方珏:塞耶斯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这一次访谈!您的《马克思主义与人性》简体中文版2008年出版后,在中国学界引起很大关注。当时中国学界对于英语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分析马克思主义,您的著作给我们打开了英

    2016年05期 v.7;No.39 159-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普特南学术思想笔谈

    陈亚军;黄翔;安维夏;李侠;成素梅;戴维·拉斯姆森;

    <正>当代著名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Whitehall Putnam)于2016年3月13日辞世。自《哲学分析》创刊以来,普特南教授一直担任本刊顾问,并有文章在本刊发表。为表达对希拉里·普特南先生的追思和哀悼,《哲学分析》编辑部于2016年3

    2016年05期 v.7;No.39 16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