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围绕《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王国良、黄燕强、胡栋材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该书的主题与学术创新之处,同时也指出了该书的不足与可以继续深化之处。就该书的创新之处,大家都注意到了"道论"之说与"人文实证主义"的新观点,并一致肯定该书的这些说法,既继承了前人的观点,又推进了清代学术与
2016年05期 v.7;No.39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国良;
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与戴震的哲学终结了宋明理学,开辟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方向。王夫之、戴震哲学的巨大价值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中没有得到合理的绍述与发扬。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对戴震和乾嘉学术做总结研究,其价值有四:一是系统总结分析了20世纪以来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的大体上的四种范式或曰四种路径;二是肯定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时代的哲学是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三是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新视角重新认识、评价乾嘉时代历史考据学、语言哲学的思想史意义;四是阐明"实事求是"是乾嘉学术方法的"活的精神"。
2016年05期 v.7;No.39 4-1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燕强;
吴根友、孙邦金等所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从道本论角度阐明乾嘉的哲学形上学,揭示乾嘉学术中考据与义理、求真与求善相统一的特质,提出"人文实证主义"的新概念来表述乾嘉学者的求道方法论,且详细考察了戴震哲学及其对乾嘉学术与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影响。由此,在继承梁启超—胡适、侯外庐—萧萐父等两系有关明清哲学中现代性内容论述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明清哲学中蕴含的现代性思想的论述。我们将围绕道论、人文实证主义、戴震、现代性等关键词来评述该书,略作介绍。
2016年05期 v.7;No.39 12-2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栋材;
在通向21世纪明清学术、思想研究新范式的道路上,《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在充分总结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有力探索,特别是在某些重要方面突破前人之见并形成比较系统的观点。该书论明,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学术有其哲学形上学方面的追求,且这种追求以"气化即道"的新道论为基础。与此相应,乾嘉学术内在地包含了一套哲学方法论即"人文实证主义"。"气化即道"以及"人文实证主义"的说法揭示出乾嘉学术、思想的独特性,并展现出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性价值和通向现代学术的可能性。在"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模式和话语的支配下,该书体现了宏阔的思想视野和知识视野,但其主题不够突出,这限制了讨论的力度以及深度。
2016年05期 v.7;No.39 28-41+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根友;
依据著名哲学史学家萧萐父先生提出的"纯化"与"泛化"的两种哲学史研究范式,我们着力发掘并凸显清代哲学的形上学——"道论"思想,着重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角度揭示清代学术,尤其是考据学的思想史意义。对后现代一些思想家反对现代性的宏大叙事的观点重新进行了哲学的反思,肯定其合理之处,同时也为现代性宏大叙事方式的合理性进行了理论的辩护,并从学术研究方法与学术形态变化的角度,深化侯外庐、萧萐父诸先生的"明清早期启蒙说"。本文还就当代中国哲学新概念的生产方式做了初步的思考。
2016年05期 v.7;No.39 42-4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卢风;
科学自然主义代表着现代性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它正确地否决了人格化神灵的存在,却错误地否定了超越于人类之上的力量的存在,因而神化了人自身。我们必须由科学自然主义走向超验自然主义。超验自然主义的要点是:自然是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根,是存在之大全,不同于自然物;自然是超验的,永远不可能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运化不已、生生不息的,不仅自然物是变化的,自然规律也是变化的;无论科学如何进步,人类之所知相对于自然所隐藏的奥秘都只是沧海一粟;人类知识永远是渗透价值的,是属人的知识,知识把握不了"存在本身";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超越性力量。人类理当敬畏自然。人类应该通过生命体验、科学研究和哲学沉思去体悟自然的启示,进而明晰自己的生存之道。
2016年05期 v.7;No.39 81-9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王中江;
一般所谓物和个体的性质和普遍性,一般所谓物和个体的特殊性和个性,真正讲来只是事物和个体内在关系的相似或不相似。同一类的个体,它们自身的关系是相似的,否则就是不相似的;同一类个体中的每一个体的不同,在于每一个体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唯一独有的关系。个体自身就是关系体,它自身的关系体又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浑然一体的关系之中。万物整体上是所有个体的关系体,世界整体上是一个关系的世界。
2016年05期 v.7;No.39 91-11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