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反思儒学的真诚性与创发性:兼论当代儒学的“三偏”“三正”与其精神信仰

    成中英;

    儒学在当代中国近30年来有充足的发展,就儒学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显然有贞下起元的趋势。但当前儒学能否面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同时挑战,既克制现代性的工具理性而又基于理性建立整体的价值观点,既超越个体化的自由任性而又能在群体性中激励个体的创新,应是儒学当今追求的方向。事实上,儒学也面临着存在与发展的困境,这显然是儒学对自身的发展的历史不能有效地掌握,对儒学的反思精神以及本体与宇宙的基础性不能有深切的认识所致。至于与其他传统的哲学理念如何沟通而实现其独特性与独立性,更有待相互认知对等的深化。何以至此?固可以做出诸多解说,但如果未能维护儒学本有的真诚性,又未能持续发展其创生性,在自然有为的生命意义的自觉中,发挥儒学本有的德性精神与实践力行精神,贯注于理论的建设与文化价值的创建,则即有所获也必"既得之,必失之"。海峡两岸儒学发展各有一偏,一为唯识化的心性哲学,一为经学化的政治哲学,加上外来的只着眼于关系主义的角色伦理,构成了当前儒学发展的"三偏"。相应于此的"三正"之说是:相对于心性哲学可以发展更具积极性的生命哲学;相对于经学政治哲学可以论述易学与儒学的交互整合,形成一套向往以德法为本体的政治诉求;同时,可以提出生命责任伦理来规范极易流于表象主义与自欺欺人的角色伦理。

    2016年04期 v.7;No.38 4-1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真诚性、创发性是儒家道德主体性的根本

    肖群忠;

    成中英先生作为新儒家三期发展的代表人物,于2016年春季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了"论儒学的真诚性与创发性:兼论儒学的三偏与三正"的学术报告及其论文。其报告的主旨内容和新的学术贡献可以用如下几句话加以概括和评点:述史砭今说偏正,真诚创发开新论;仁义礼智诚为真,德性角色伦理魂;心性政治不可分,内圣外王再创新;知识信仰究天人,道德主体儒学根。真诚性和创发性是其所要论述的道德主体性的根本,所谓"主体性"一般是指人的意识自觉性和能动性,而儒家对道德的高度真诚与笃信是其主体自觉性的极致,创发性是其能动性的最高体现。

    2016年04期 v.7;No.38 18-2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真诚性、创发性与当代儒家创新之道

    姚新中;王觅泉;

    儒学的起点是真诚性,而真诚性必须通过创发性得以实现,因为真诚性不仅具有知识论的逻辑意义,更重要的是指向本体论的存在层面,即要做真正的人。真诚性指向人的内在,而创发性则指向人的外在。前者的鹄的在"内圣",但"内圣"的实现必然展现为人的创发性,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制出和谐优美的生活形式,就是传统儒家所说的"外王"。"外王"提供了真诚性实现的途径和方式,而完满的"真诚性"反过来对创发性发展的方向提供动力和范导。真诚性与创新性、"内圣"与"外王"是辩证的关系,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当代儒家的语境和实践中,说"内圣"开出"外王"在语义上和现实中近似于说只有在建设"外王"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圣"。

    2016年04期 v.7;No.38 26-33+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直觉与分析

    斯坦利·罗森;夏代云;

    哲学兼具综合与分析。分析是一种认知模式,因而受制于分析者的判断、直觉和感受性。诉诸直觉会遭遇分析哲学家的四种诘难。第一个诘难是直觉与分析的联系并不紧密,对此的回应是:没有分析的直觉将无法言说,而没有直觉的分析是含糊而盲目的。第二个诘难是,直觉是一种认知活动,没有结构与之对应,而理论是关于结构的阐释,因此没有关于直觉的理论。然而,正是因为心智缺乏结构,心智才得以看"入"与看"着"自身,若不求助于直觉,理论就不可能建立。第三个诘难是反对把直觉纳入语义学的哲学分析中,对此的回应是:理论建构只有基于直觉才是可能的,并且分析性思维在每一步骤中都渗透着直觉。第四个诘难是"诉诸直觉是心理主义的一个实例",但不借助于直觉,分析、永恒实体、思想、涵义或真等概念都得不到理解。

    2016年04期 v.7;No.38 34-4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两种现代性理论

    查尔斯·泰勒;陈通造;

    理解现代性的兴起有两种理论类型:文化的与非文化的。文化的现代性理论将西方现代性的兴起界定为一种新文化的创生,从而推导出文化多元性和多样现代性的结论。非文化的现代性理论,以理性化学说为代表,认定由西方历史经验得出的现代性模式是一种普遍且具有必然性的客观真理,这种现代性理论导致了种族中心主义的谬误。非文化的现代性理论的解释局限可以公共领域的兴起为例来做考察。没有相应具身理解、社会想象等背景性的框架,公共领域的兴起就将难以理解,而这些在非文化的现代性理论中都被遮蔽了。一种文化的现代性理论借助对西方现代社会想象和具身理解的重新阐明,将证明西方现代性的历史特殊性。

    2016年04期 v.7;No.38 46-64+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物联网技术的三个哲学向度

    王治东;

    物联网技术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内涵。在本体论层面,物联网技术蕴含的虚拟实在与现实关联范畴对技术哲学本体论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在认识论层面,物联网技术将认知功能赋予物,使人与物之间清晰的主客体关系界限被打破,呈现出主体间性。在价值论层面,物联网技术凸显了物本主义倾向,而实践智慧是克服物本主义倾向的积极途径。

    2016年04期 v.7;No.38 65-7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世界哲学与气候变化:一种中德公民演进的方式

    马丁·肖恩菲尔德;王薛时;

    环境危机是人类文明与生物圈承载极限(biospherical limits)之间冲突的结果,其症候表现在气候变化上。文化的适应不良(cultural maladaptation)是气候变化背后的成因,进而导致了资源的匮乏、民众的迁徙、还有暴力冲突。环境危机的解决有赖于全球的变革——一种公民的进步——以达至一种后碳时代的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秩序。中国和德国已经准备好去适应受制于生物圈承载极限的生活,而美国无力对这一新的生活愿景承担起充分的责任。这是中德两国趋同的文化和历史缘由引起的。

    2016年04期 v.7;No.38 73-88+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在物性与意向之间看技术人工物

    李三虎;

    当代技术哲学在经历"经验转向"之后,开始把技术人工物作为分析的学术焦点之一。按照荷兰学派的研究纲领,技术人工物包含结构和功能双重独立属性。但当考虑结构—功能关系时,却发现分析上存在诸多困难,此即技术人工物在本体论上的"硬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是硬问题,是因为目前人们启用的构制理论和随生理论,均采取了结构—功能二元论描述方法。其实,就技术人工物来说,技术哲学应采取一元论解释方法,将功能(甚至非功能)意义作为被解释对象,而把与此相关的一切因素,如结构或物性、目的或意向、使用和背景等作为解释要素。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避免本体论上的"硬问题",而且能够诉诸人对技术人工物的经验和使用背景,在物性与意向之间,围绕其功能和非功能意义做广泛解释。在这种意义上,技术人工物与自然物的不同,便不再是如亚里士多德那样指认的外在目的或功能特征,而是被赋予的包括功能和非功能意义的内在规范性。

    2016年04期 v.7;No.38 89-10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库恩的不可翻译性概念与真理的语义理论

    王贵友;

    基于库恩不可通约性概念的广泛意义以及它所派生的不可翻译性概念及其对真理语义论的拒斥等问题,库恩在不可翻译性论题中所要求的完全的、整体结构的可翻译性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且对真理语义论的运用也不是必要的。然而相继理论在其可检验性或经验内容、语句的指称与涵义方面的比较与翻译却是可能的,且对真理语义论的运用也是必要的。一种有限制的局部可翻译性方案,认为它与戴维森的彻底解释概念是一致的,翻译与解释之间不存在明确界线。如果这是可行的,那么在相继理论间运用真理的语义概念便是可能的。于是,不仅科学进步中的合理性、真理性观点能得到语义学辩护,而且库恩科学哲学中的内在矛盾也能得到合理解决与澄清。

    2016年04期 v.7;No.38 106-12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伦理”与“精神”的诗意邂逅——樊浩学术自传之下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樊浩;

    <正>如果要对三十年左右的伦理学研究做反思性概括,我最强调的是两个概念:一是"伦理",一是"精神",其集中表达和标志性话语就是二者同一所生成的"伦理精神"。在问题意识方面,"伦理"相对于"道德","精神"相对于"理性","伦理精神"相对于"道德理性"或所谓"实践理性"。在相当程度上,它们是在宗教型文化与伦理型文化两大文明的宏观视域下,试图发掘伦理型中国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建构当代伦理道德的中国话语与中国理论所做的努力,也是试图为中国学术所做出的

    2016年04期 v.7;No.38 12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谓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王南湜教授访谈录

    王南湜;朱蔷薇;

    <正>朱蔷薇(以下简称"朱"):王老师,在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研究中,黑格尔哲学一直被视为马克思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进而在马克思哲学的阐释方式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黑格尔主义传统;但是,我注意到,近年来您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大相径庭的阐释方式——马克思哲学的近康德阐释,您的这一提法似乎有点逆潮流而动,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要为马克思哲学开辟一条新的阐释路径呢?是为了反对黑格尔主义的阐释传统吗?

    2016年04期 v.7;No.38 158-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下载次数:10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第八届《哲学分析》讲堂综述

    戴潘;

    <正>2015年11月10日,第八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此次讲堂邀请了法国里昂高师让—米歇尔·怀尔(Jean-Michel Roy)教授作了题为"认知实用主义问题"的主题报告,评论人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怀尔教授是法国里昂高师人文科学系哲学与认知科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紫江讲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法联合研究院Jo RISS项目法方负责人,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认

    2016年04期 v.7;No.38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国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林润燕;王东辉;

    <正>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物理学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物理学哲学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2月18—21日在广州召开。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陶韶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华南理工大学社科处处长麦均洪、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国忠出席开幕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吴彤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董春雨教授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向中国自然

    2016年04期 v.7;No.38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理智并非“干燥的光”——读《罗素传》

    应奇;

    <正>在中文世界"通识教育"层次之读者的心目中,罗素是以蜚声世界的"通俗作品"《西方哲学史》一书之作者著称于世的:这类读者对于"洛克是罗斯福的先祖,卢梭则是希特勒的渊薮"之类的"俏皮话"耳熟能详;至于把笛卡尔的自我或休谟的实体比作史密斯先生的衣帽架,有关莱布尼茨的那个晦涩的笑话,以及对康德和叔本华哲学的那些语带讥刺甚至挖苦的话头,就更是让人"过目不忘"的了。在较为"专业化"的层次上,哲学界一般都公认罗素哲学之最有创造性的时期是在20

    2016年04期 v.7;No.38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