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专题讨论之二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孙正聿教授的回应文章。任平教授的《论孙正聿先生学术研究的出场范式》一文将孙正聿教授学术研究的出场范式标定为"原理研究与体系创新范式",并具体展开为对该范式的学术空间定位与历史底蕴之探究、特点与功能之分析以及自我超越之可能

    2016年01期 v.7;No.35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孙正聿先生学术研究的出场范式

    任平;

    孙正聿先生耕治哲学近40年,思维出场的空间徜徉于教科书改革与后教科书的"原理研究和体系创新"范式之中,将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融于一炉,突破了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僵化教条话语模式,某些触角伸向历史、现实和对话领域,力图一体多维地阐释哲学之思,其许多思想在30余年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大潮中居于创新的领先地位。由于学术的突出成就,孙先生成为当代中国秉持原理研究与体系创新范式的主要代表。然而,拘泥于单一范式,不可避免也受到范式本身的局限。

    2016年01期 v.7;No.35 4-1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前提批判论哲学观的逻辑主义倾向及其理论困难

    高云涌;

    孙正聿先生的前提批判论哲学观存在一个值得进一步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倾向——为一种纯粹逻辑的哲学思维方式辩护和建构一种非直觉的哲学活动的逻辑。而这一倾向归根结底又是源自另外一个倾向——基于直觉与逻辑二元分立基础上的逻辑主义倾向。这一倾向导致其所构建的哲学活动的逻辑仅是一种规范性的逻辑而不是创造性的逻辑。

    2016年01期 v.7;No.35 14-2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然辩证法》中“unbewuβt”一词的翻译及其引发的哲学问题

    高超;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Sie ist seine unbewuβte und unbedingte Voraussetzung."一句中"unbewuβt"一词在中央编译局编译的译本中先后有三种中文译法:"不自觉的"、"本能的"和"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如果选取"不以意识为转移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时"看法,即科学解决了哲学提出却未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哲学终结;如果选取"不自觉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共时"看法,即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两个维度而相互依存,从而使哲学踏上新的道路。不同的译本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读者也有权利依据其理解而构成不同的哲学问题。这是探讨"unbewuβt"一词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中文翻译及其所引发的哲学问题的真实意义。

    2016年01期 v.7;No.35 23-33+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哲学的活动方式

    孙正聿;

    在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理解中,有三个应予以回答的重要问题:一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对哲学的"多元理解"的关系问题;二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哲学的"理论创新"的关系问题;三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对"前提"本身的解释问题。这三个问题的实质是"思想的前提批判"能否集中地表达哲学的活动方式的问题。

    2016年01期 v.7;No.35 34-4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0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哲学传统研究

  • 胡塞尔弗莱堡时期的“现象学哲学体系”巨著计划

    倪梁康;

    从1918年开始,胡塞尔就在计划出版一部"体系著作"或"基本著作"。他为此断断续续地准备了二十年的时间,直至1938年去世。虽然他最后没有将这样一部著作提交出版,但从这里作为附录发表的两个纲要来看,他已经完成了总体的构想。而他在此期间发表的、未完全发表和未发表的一些著作,如《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笛卡尔式的沉思》《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现象学》,实际上是这部体系著作的阶段性成果。它们分别代表着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的结构体系、方法体系和历史体系。

    2016年01期 v.7;No.35 42-5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阳明的明心见性之路

    阎韬;

    王阳明发扬并改造禅家明心见性的心灵哲学,在明确心的无善无恶之空寂本体与知善为善之能动作用的前提下,建立起致良知理论。这个理论突出了心灵的创造性、个体性,对于心、性、物、理以及知行、礼制等等提出新的解释,描绘了一幅不同于禅学与程朱理学的世界图景,并且据此提出顿渐结合的修为方法与人人可能的成圣之路,为人们建立超脱、高尚的精神家园提供指南。

    2016年01期 v.7;No.35 60-78+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从优美和壮美的角度看自然美、艺术美和道德美——兼评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观

    陈晓平;

    康德把审美对象区分为自然美、艺术美和道德美,而黑格尔只承认艺术美。康德还区分了"优美"和"壮美",黑格尔对此几乎完全忽略。在这两方面,黑格尔有失偏颇。壮美作为道德美的本质特征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应于康德所说的"自由的自律"。黑格尔把美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对于审美的感性直观的特征,康德有所忽略,因而有失偏颇。

    2016年01期 v.7;No.35 79-88+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大众的“理性行动”概念——一种实验哲学视角的考察

    刘小涛;张孟雯;

    对理性行动的说明向来是一个哲学难题,大众则普遍相信自己能够判断一个行动是否理性。通过设计若干案例调查大众的"理性行动"直觉,对调查获得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表明:(1)传统(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行动概念没有很好地刻画大众的"理性行动"直觉;(2)大众对行动是否理性的判断也易于受一些因素(如行动的后果)的污染;(3)大众的"理性行动"直觉与哲学家经过慎思的直觉没有显然的差异。对理性行动的说明应充分尊重大众和哲学家共享的东西。

    2016年01期 v.7;No.35 89-10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工程合理性的三个维度

    赵煦;

    工程合理性以价值实现为目标,研究工程是否具有合理性。其具体研究方法是通过工程的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的比较,令工程合理性显现出来。由于工程涉及人的行动、人造物和自然三个方面,因此工程合理性表现为包含合目的性、合规则性、合规律性三个维度的总体合理性。对三个维度的综合考察,可充分展示工程合理性的总体面貌。

    2016年01期 v.7;No.35 101-10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王星拱与批判学派的思想关联(上)

    李醒民;

    王星拱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有名的化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诸多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思想源于批判学派,尤其是深受马赫、彭加勒、皮尔逊思想的影响。

    2016年01期 v.7;No.35 110-12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对波普尔“世界3”理论的批判性考查

    刘振;

    波普尔认为除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由科学理论体系、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组成的"世界3"。图书馆实验、对数案例以及因果作用的类比论证共同保证了"世界3"存在的客观性、实在性、自主性以及进化生成特性。据此来看,"世界3"与人工物世界在成员构成上有重合。但是二者都是人类精神创造的产物,正是在这一点上,波普尔的"世界3"和柏拉图-弗雷格的"第三域"有重大不同。基于以上的比较考查,波普尔"世界3"理论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将会被详细地阐释出来:概念分析不清晰,先验论证不充分,调节平衡方案不成功。

    2016年01期 v.7;No.35 124-13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随笔与访谈

  • 在克鲁格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讲

    尤尔根·哈贝马斯;童世骏;

    <正>尊敬的比灵顿(James Hadley Billington)先生2,女士们,先生们:请允许我解释一下在接受这个杰出的学术奖时体验到的一言难尽的感受。这是我所得到的首个美国奖项,而我也是这个奖的获奖者当中的首位德国人。这让我想起了一大批被赶出纳粹德国的杰出学者,是贵国许多大学慷慨出手,才使他们有机会继续其工作,并把这种工作传递到一些现在已经闻名世界的充满创造力的学生手上——在我的领域中,蒯因(W.V.Quine)、戴维森(D.Davidson)和普特南(H.Put-

    2016年01期 v.7;No.35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儒家思想与中国宗教的独特性——牟钟鉴先生访问

    牟钟鉴;干春松;

    <正>一、冯友兰先生和任继愈先生干春松(以下简称"干"):我记得您就是冯友兰先生的学生吧?您在中国哲学和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均有很大的建树,与你长期跟随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等前辈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吧?牟钟鉴(以下简称"牟"):是这样,我跟冯先生读研究生。我做研究生的那一年就

    2016年01期 v.7;No.35 14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牛津大学哲学家蒂莫西·威廉姆森的讲演及其会议综述

    刘靖贤;

    <正>受"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资助,应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教授邀请,英国牛津大学逻辑学讲座教授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于10月8日至19日访问北京大学哲学系。威廉姆森是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丹麦文理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亚里士多德学会和心灵学会现任会长,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

    2016年01期 v.7;No.35 165-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第二十届中国现象学年会综述

    黄迪吉;

    <正>2015年12月5日至6日,由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主办,《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协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现象学年会在中山大学哲学系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德法现象学",收到的论文共80余篇,邀请了全国包括香港、台湾在内共100多位学者出席,近70位学者在会议

    2016年01期 v.7;No.35 173-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前提批判:通往哲学的自由之境——孙正聿的哲学“四重奏”

    田海平;

    <正>一从事哲学是一项"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业。20多年前,听孙正聿教授说这番话时,我思想深处的某种不寻常的震动,曾令我本能地感知:此乃真正遭遇哲学问题之方式。此刻,我试图捕捉那令我深深为之动容的内在感动,手指无意识地滑过键盘,脑海里却闪回先师高清海先生从他的老花镜上方投过来的目光。——"是吗,哲学到

    2016年01期 v.7;No.35 18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5.论文类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6.文中注释和引文出处说明采用页下注,以圈码标注(例如,①②……),文末不列参考文献。7.本刊采用匿名评审,坚持择优录用的原则,拒收任何费用,来稿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并赠送样刊。请勿一稿多投。

    2016年01期 v.7;No.35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