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孙正聿教授的回应文章。任平教授的《论孙正聿先生学术研究的出场范式》一文将孙正聿教授学术研究的出场范式标定为"原理研究与体系创新范式",并具体展开为对该范式的学术空间定位与历史底蕴之探究、特点与功能之分析以及自我超越之可能
2016年01期 v.7;No.35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平;
孙正聿先生耕治哲学近40年,思维出场的空间徜徉于教科书改革与后教科书的"原理研究和体系创新"范式之中,将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融于一炉,突破了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僵化教条话语模式,某些触角伸向历史、现实和对话领域,力图一体多维地阐释哲学之思,其许多思想在30余年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大潮中居于创新的领先地位。由于学术的突出成就,孙先生成为当代中国秉持原理研究与体系创新范式的主要代表。然而,拘泥于单一范式,不可避免也受到范式本身的局限。
2016年01期 v.7;No.35 4-1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云涌;
孙正聿先生的前提批判论哲学观存在一个值得进一步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倾向——为一种纯粹逻辑的哲学思维方式辩护和建构一种非直觉的哲学活动的逻辑。而这一倾向归根结底又是源自另外一个倾向——基于直觉与逻辑二元分立基础上的逻辑主义倾向。这一倾向导致其所构建的哲学活动的逻辑仅是一种规范性的逻辑而不是创造性的逻辑。
2016年01期 v.7;No.35 14-2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超;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Sie ist seine unbewuβte und unbedingte Voraussetzung."一句中"unbewuβt"一词在中央编译局编译的译本中先后有三种中文译法:"不自觉的"、"本能的"和"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如果选取"不以意识为转移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时"看法,即科学解决了哲学提出却未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哲学终结;如果选取"不自觉的"译法则可能产生对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共时"看法,即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思维的两个维度而相互依存,从而使哲学踏上新的道路。不同的译本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读者也有权利依据其理解而构成不同的哲学问题。这是探讨"unbewuβt"一词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中文翻译及其所引发的哲学问题的真实意义。
2016年01期 v.7;No.35 23-33+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孙正聿;
在对"思想的前提批判"的理解中,有三个应予以回答的重要问题:一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对哲学的"多元理解"的关系问题;二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哲学的"理论创新"的关系问题;三是"思想的前提批判"与对"前提"本身的解释问题。这三个问题的实质是"思想的前提批判"能否集中地表达哲学的活动方式的问题。
2016年01期 v.7;No.35 34-4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0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