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生活哲学:阐释与创新”专题讨论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这组文章是从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主办的"生活哲学:阐释与创新"天津论坛的会议论文中选出的。黄旺博士的《论作为记忆和希望的生活世界——基于利科对记忆、遗忘和想象的沉思》一文,由胡塞尔对"原初生活世界"的分析出发,澄清胡塞尔历史现象学研究中的基本矛盾,继而引入利科对"记忆"、"遗忘"和想象的研究,作为对生活世界时间轴上历史和未来向度的展开。魏忠明副教授在《走出生活技术化的生存论困境:技术的袪魅与生活的去

    2015年03期 v.6;No.31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作为记忆和希望的生活世界——基于利科对记忆、遗忘和想象的沉思

    黄旺;

    胡塞尔关于"原初生活世界"的分析可以依动态构造法则和静态内容而做区分。在他那里,就作为内容面向的生活世界而言,有关历史的先天和历史目的论的现象学分析构成其主要内容。但胡塞尔的历史现象学没有同等公正地对待历史和哲学。利科关于记忆、遗忘和虚构想象的研究可以被看作对内容面向的生活世界的修正和进一步发展,它们分别揭示了人类记忆的历史处境、遗忘的存在处境和想象的"彼在"存在论。据此,生活世界的内容可被刻画为作为记忆(遗忘)和希望(失望)的生活世界。对这一人类存在论基础内容的关注是哲学家的使命,依此关怀,哲学家能够在伦理和政治的现实层面给予人们振聋发聩的提醒。

    2015年03期 v.6;No.31 4-1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走出生活技术化的生存论困境:技术的袪魅与生活的去远——试论“生活”与“技术”的关系

    魏忠明;

    技术在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联,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人的生活;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中与生活渐行渐远的同时也让生活的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现代技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物质手段、成为一种高高在上的操控人的独立力量,生活就完全地技术化。在生活技术化的进程中,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技术的便利来改善生活的质量和丰富生活的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无意义与人生无价值的生存论困境。基于生活的多维性与技术的二重性,技术的功能定位必须服务于生活的价值旨归,生活的终极关怀必须眷顾技术的良性发展,生活技术化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技术的生活化。

    2015年03期 v.6;No.31 17-2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略论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认同

    马俊峰;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一切,并且从不同的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的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的政治是人创造的,它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紧密相关起来,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状况,这就使得公民身份的认同旨趣产生差异,通过论证和说明认同产生的困惑、焦虑和危机的缘由,指明和阐释克服这种公民身份危机的途径,重新为现代公民确立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2015年03期 v.6;No.31 26-36+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彻底诠释学与寻求本真理解

    陈文团;石永泽;

    为了获得对人的本真理解,海德格尔反对康德的"先验主义",批评传统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以"是"为基础,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而且,传统逻辑中的同一律,必须根据真理的本质重新进行解释,同一是"是"的自我呈现。当代诠释学植根于海德格尔所谓的回到最本源开端的彻底本体论之"还原",即生命的根基处。海德格尔对"是"的思考激发了彻底诠释学的进一步发展,有伽达默尔出自共属意义上的同一性立场方面的发展,也有德里达从发而为事意义上的"发"的立场方面的发展。

    2015年03期 v.6;No.31 37-4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康德的先验感性论对数学的奠基意义

    钱立卿;

    对于数学来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部分对时空观念进行先验研究的意义在于,此框架不仅可以为现实的数学成就提供一种哲学辩护,而且还确立了某种主体性的认知结构对于数学结构的奠基关系。康德之后的一些哲学家对其数学哲学的批评某种程度上来源于对感性论与数学关系的误解,但康德本人也有一定责任。先验哲学可以从认知主体的角度为数学的实际形态提供某种必要性的解释,这条进路直至今日仍具有生命力。

    2015年03期 v.6;No.31 48-6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胡塞尔现象学视域中的存在论构想

    靳宝;

    建立"真正的和普遍的存在论"之先验现象学是胡塞尔的毕生追求。在其现象学的视域内存在着一种存在论的构想,这种构想通过形式存在论得到了最佳的体现和实施。不过,胡塞尔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存在论与现象学之间的关联?他的形式存在论又具有怎样的特征,能否经得起真正的检验?虽然胡塞尔的存在论自成一体,但若以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来透视,胡塞尔的存在论在"形式的普遍性"和现象学的"还原"方法上便显露出了不足。胡塞尔之后,现象学试图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存在学说,并且总是在不断扩展现象学的可能性。现象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可能性超越了现实性"。

    2015年03期 v.6;No.31 62-7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进化:真实抑或迷妄?——重审章太炎对进化论的批判与困境

    蔡志栋;

    被誉为辛亥革命理论旗手的章太炎较早提出了"俱分进化论",对当时俨然成为第一大潮的进化论提出了深刻的批评。然而,章氏对进化论的批判不仅仅局限于"俱分进化论";他借助其独创的真如哲学体系,对进化论所预设的目的论、必然性、人性向善论等维度展开了细致而系统的批判。然而,由于真如哲学体系内涵的矛盾,他对进化论的批评既充满洞见,又是饱含紧张,充满了自我瓦解的可能。

    2015年03期 v.6;No.31 73-8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镕铸君子与文人作家——刘勰《宗经篇》的心性教育

    李智星;

    《文心雕龙》中的《宗经》一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的主题,教育的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的心性也即文心。刘勰的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的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的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与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2015年03期 v.6;No.31 83-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以重估智慧让哲学和生活世界重新联系起来

    彼得·琼克斯;俞宣孟;

    当代哲学已经疏离于生活世界——这里的"生活世界"指的是,人类在时空背景中形成的实践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类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指引自己的生活方向。这种疏离源于如下事实:自现代以降,哲学就是依据科学的范式来划定自身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重新将现代哲学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裂痕加以弥合。因此,可以从哲学采纳科学的范式时所面临的诸问题开始进行思考;特别要考察的是,对智慧加以重估是否能否重新恢复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是否有助于批判科学的过分自负。

    2015年03期 v.6;No.31 94-10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统合效用主义统合什么?如何统合?

    盛庆琜;

    我所提倡的统合效用主义究竟要统合些什么以及如何统合是应详细讨论的两个问题。先建议以统合效用主义之六个奥义特色来检验伦理学有无被统合之可能,然后将伦理学依人本化程度之大小分为可能及无可能二大类。

    2015年03期 v.6;No.31 108-11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美何以作为道德的象征——基于语义层面的考察

    张丹;

    康德对于美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所给出的回答是:"美作为道德的象征",或者说"美的东西是道德的善的东西的象征"。在这里,"美"与"道德"分别作为"美的东西"和"道德的善的东西"二者的抽象名词经由"象征"一词实现了关系上的联结。这种关系的成立建构在康德对于二者的区分和类比之上:一方面,美和道德有着异质性的结构,即前者由感性图型上升至理念,而后者则由理念规范感性行动;但另一方面,两者又存在着可类比性,例如,对于美和道德的判断都能使人产生愉悦感,等等。因而,康德以"象征"来描述二者的关系至少在语义层面上是成立的。

    2015年03期 v.6;No.31 118-13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一个应对意识“难问题”的方法论救治——瓦雷拉的“神经现象学”思想评析

    张铁山;

    瓦雷拉的"神经现象学"是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方案之一。他的这一思想是在当代意识自然化和查尔默斯提出的意识"难问题"的影响下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的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和"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的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和认知科学统一起来,采取了对意识的第一人称数据和第三人称数据之间的互惠关联和约束的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的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2015年03期 v.6;No.31 132-14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德国现代物理学家与康德哲学

    许良;

    19—20世纪之交,德国作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和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发源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物理学家,他们有着受召于康德而又走出康德的共同心路历程,继承和发扬康德的批判精神,创造了堪称一流的科学成就,展示了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的科学认识论与科学方法论原则。

    2015年03期 v.6;No.31 141-14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访谈:海德格尔的政治

    弗雷德里克·奥拉夫松;赫伯特·马尔库塞;李捷;

    <正>弗雷德里克·奥拉夫松(以下简称"奥"):马尔库塞教授,您作为一名社会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而广为人知,但是对马丁·海德格尔及其哲学在您的思想生涯中起到过的重要作用,我觉得知之者还是相对较少的。或许我们可以首先谈谈您与海德格尔以及他的哲学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赫伯特·马尔库塞(以下简称"马"):基本情况是,我在1927年《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刚面世时便读了它,并在随后决定回到弗莱堡(1922年,我在那里获得了自己的哲学博士学位),以便能与海德格尔共事。我在弗莱堡和海德格尔一起工作到了1932年12月。在希特勒登上权位的前几天,我离开德国,并由此结束了与他的私人

    2015年03期 v.6;No.31 15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人是什么?——现象学与文化哲学的视角哲学工作坊综述

    汪隐峰;黄迪吉;

    <正>2014年12月7日—8日,由中山大学现象学所、学术研究杂志社和《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主办的"人是什么?——现象学与文化哲学的视角"哲学工作坊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办。2014年适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和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40周年诞辰,而"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在这两位哲学家的毕生思索中一直占有显著的位置。这次会议的意义不仅是在形式上对两位大哲的纪念与

    2015年03期 v.6;No.31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哲学与生活世界”国际研讨会综述

    赵峰芳;

    <正>"哲学与生活世界"国际研讨会于2014年12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会联合举办。这是继2013年8月哲学所在希腊雅典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举办的同样主题会议的基础上,对"哲学与生活世界"这一主题进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研讨。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25篇,来自中国大陆、美国、加拿大、黎巴嫩、伊朗、荷兰、俄罗斯、乌干达、罗马尼亚、波

    2015年03期 v.6;No.31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词语和对象》新版序言

    达格芬·弗罗斯达尔;戴潘;

    <正>《词语和对象》(Word and Object)2是蒯因最重要的著作。这本书的写作时间比他其他著作都要长。从1951年当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cobson)"为在他的指导下的一套丛书所定制并且由于秘书的帮助让我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时"3开始写作。九年后这本书完成。考虑到蒯因的工作习惯,这本书所花的时间异常的长。他通常抱以极大的热情,每周工作一百个小时。当1959年夏天手稿最终完成时,蒯因说:"不会再

    2015年03期 v.6;No.31 18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5.论文类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6.文中注释和引文出处说明采用页下注,以圈码标注(例如,12……)’文末不列参考文献。

    2015年03期 v.6;No.31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