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瑟夫·布伦纳;王健;
邬焜教授对于信息科学和哲学及其与一般哲学的关系的重要贡献,刚开始为国外学者所认识。邬焜的研究与一种非标准、非真值函项的逻辑,即现实逻辑,相互支撑。这一逻辑乃是对法籍罗马尼亚人斯特凡纳·卢普斯科的开拓性工作的发展。基于邬焜的理论和这种逻辑,许多的批评性术语和概念将因其对科学哲学的特定影响而获得重新规定。因此,不妨将这种结合的理论作为关于一种演化中的信息社会的规范伦理学之发展的必要因素。
2015年02期 v.6;No.30 4-1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怡;
信息的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性在本体论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其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一,两个物理载体的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的不可分辨性,那么载体之上随附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的;第二,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典型的不对称性;第三,从不可分辨性和不对称性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信息具有多重实现现象。信息随附性特征的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信息在本体论意义上是一种随附性存在,在认识论意义上它是随附于科学。
2015年02期 v.6;No.30 18-2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波;
信息本体论是邬焜信息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其用来判断信息哲学带来哲学"革命性"转向的最终依据。由于哲学"教科书体系"及日丹诺夫哲学史观念的长期影响,包括邬焜在内的众多学者往往把"本体论"误认为是关于世界存在的"本原论",把西方哲学史简单化、公式化地曲解为物质—精神二元结构的演变史。通过对西方本体论传统基本观念的梳理,并以此为基准来对邬焜的信息本体论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可以发现,它不是严格意义的本体论,而是响应信息时代精神的自然哲学。以自然主义的哲学取代其信息本体论,邬焜的信息哲学体系仍然能够成立。
2015年02期 v.6;No.30 28-41+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邬焜;
本体论是关于普遍性存在的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三条本体论研究的路径,我们不应当用其中某一条研究路径去排斥或否定其他研究路径。本体论包括本原论,但不能归结为本原论,因为,要确定世界的本原,必须以判明有哪些存在领域为前提,所以,存在领域的分割方式才是哲学的最高范式。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都具有自然哲学的性质,自然哲学也有其本体论的层次,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学说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发展历程。在解决存在领域划分的问题时,语言逻辑分析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还有必要在逻辑结论和现实世界的可能领域之间进行对应性分析。信息和载体(信息和物质)具有内在融合、相互生成和相互规定的不可分离的统一性关系。
2015年02期 v.6;No.30 42-5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田薇;
基督教的神性爱是全无差异的普遍之爱,儒家的人性爱则是亲疏有别的差等之爱,这是学界中具有广泛性的一种看法。然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儒的文本分析显示:儒家仁爱涵盖天、地、人,既是君子人格和政治伦理之基,也是天地大化、生生不已之源,本质上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爱。在实现之道上则讲究由亲到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直至天地万物的次第性之序。然而,这一次第之序既合乎自然人伦,也因合着生生之道的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对此,既要看到仁爱具有以爱亲行孝为起点,然后外推的差别性,也要看到仁爱上达天命、下贯万物、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的普遍性。在本质上和践行上,仁爱都带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与顺序性和差异性的双重性特征。
2015年02期 v.6;No.30 99-11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施璇;
关于笛卡尔对激情作用的论述,通常认为笛卡尔不但将激情的一项功能理解为告诉我们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而且还将激情视作我们的向导。最近,一些学者开始对这种通常的解读发起挑战。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根据笛卡尔的说法,激情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笛卡尔真的主张激情的功能是知识性的吗?第二个问题是,在笛卡尔看来,我们是否应当以激情为导向?对笛卡尔关于激情功能的学说所提出的一种解读主张激情可以并且也应当作为我们的向导,只是需要受到某些控制。
2015年02期 v.6;No.30 114-12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成素梅;
<正>一、会议概况2014年9月10日到1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和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莱布尼兹研究所、科学哲学与伦理中心发起创办,汉诺威大学哲学系、比勒菲尔德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马格德堡大学哲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共同主办,由比勒菲尔德大学
2015年02期 v.6;No.30 169-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闫宏秀;张帆;
<正>当我们穿行在现代文明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不必餐风饮露、不必刀耕火种、不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离开手机、网络、微信我们却不能活。显然,我们变了!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那些正在使用技术的人——我们不单是生物意义上的"人",我们更是被各种技术附着了的"技术人"。那么,技术是如何改造人的,经过技术的洗礼人变成了什么样?围绕"人去哪了?!——技术时代的主体与客体"这一主题,2014年12月1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
2015年02期 v.6;No.30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锦枝;
<正>1919年,狄百瑞(Wm.Theodore de Bary,1919—)出生于一个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排行第二。他自小对历史、音乐和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保持到大学时代。年轻的狄百瑞对社会主义产生兴趣,并参加过当时的一些社会主义运动的活动,主要是反对战争,提倡民主和保护环境。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他开始学习中文,并接触到黄宗羲的著作,自此培养了终身研究的方向。二战结束后,他放弃已经取得的华盛
2015年02期 v.6;No.30 185-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