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届《哲学分析》论坛: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邬焜教授的回应文章。周理乾博士和哥本哈根大学索伦·布赫尔(S覬ren Brier)教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哲学?》认为邬焜的信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传统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叛逆,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邬焜哲学体系中的信息与日常生活意义上的信息并不相同,因此,不是真正关
2015年01期 v.6;No.29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理乾;索伦·布赫尔;
邬焜的信息哲学是依附于斯大林教科书体系的自然辩证法和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该哲学体系通过对存在领域的重新划分发现了被以往哲学理论所忽视的客观不实在域——他称之为信息世界。他的哲学体系中的信息与日常生活意义上的信息并不相同,因此,不是真正关于"信息"的哲学。恰当的信息理论框架应该是一个涵盖客观规律、主观意义和主体间规范的跨学科框架。
2015年01期 v.6;No.29 4-1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钟义信;
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与信息哲学的研究交相辉映。信息科学对于信息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解应当与信息哲学的相关诠释互相印证。因此,基于信息科学基本成果,从信息科学的视角来评述邬焜教授的《信息哲学》是颇有意义的。
2015年01期 v.6;No.29 17-3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肖峰;
邬焜先生在其建构的信息哲学体系中,主张只要承认了对世界进行物质、精神和信息的三元划分而无论认为其中谁是世界的本体,就意味着对哲学进行了全新的革命;同时他还重申了"信息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以及"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范畴"等观点,这些主张和看法中存在诸多的不周延。信息作为对象的"虚化"存在方式,和精神属于同一序列的存在,它并构不成一个独立的"第三类存在",因此将信息引入哲学的视野没有在存在的分类上带来什么"根本性的变革",对信息的哲学分析也绕不开"传统"的哲学视角,同样需要以"实在"、"不实在"、"主观"、"客观"作为哲学分析的框架,所以基于"三分法"的信息哲学归根结底还是一种"两分法",因此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全新的哲学革命"。
2015年01期 v.6;No.29 32-4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邬焜;
信息哲学不是日常经验和实用信息科学的功能性解释的附庸,信息所具有的普遍性品格超越了符号信息学的狭隘视野。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理论的层次高于并超越了以往哲学所提出的身体、符号、实践等认识发生的中介理论。从信息产生的逻辑开端来看,物质是第一性的直接存在,信息是第二性的间接存在,但是,由于所有的物体都已经在普遍相互作用中凝结了信息,所以,在现实性上,世界整体和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意义。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哲学,不能简单将其归结为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通常所说的"XX本体论",并不就直接意味着"XX"就是世界的本原,而是意在阐明"XX"在基本存在领域中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基本存在领域之间的关系。由于跨越了从哲学到科学,再到工程技术学的所有人类知识的层次,所以,统一信息科学乃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科体系。我国信息哲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天然默契、交相辉映、殊途同归的情景,已经为统一信息科学的建立带来了希望。
2015年01期 v.6;No.29 43-52+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作;
笛卡尔摒弃经验主义道路,否认无限来自有限之物的不断添加,而认为无限观念(上帝观念)验前地先于一切有限观念。在上帝是自我思维本身的条件这个意义上说,笛卡尔的上帝观念说可谓是后来超绝哲学的理论先驱。结合精神分析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见,人类精神总是处于缺乏(受到缺乏的诱惑)与欲望(总是要去认识更多东西)的张力之中,而正是其中的动力性促成了上帝观念的发生。
2015年01期 v.6;No.29 53-7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丁璐;
在一种新的语义构造之下,安瑟伦两个不同的本体论证明可以一并得到分析。通过对"存在"概念的分析安瑟伦所面临的两难处境被揭示出来:他不能在保有上帝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特殊性的同时不造成本体论层次上的混乱。尽管如此,本体论证明并非只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安瑟伦所提供的是真正的本体论证明,即证明上帝在本体的意义上现实地存在。
2015年01期 v.6;No.29 74-8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8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洪卫;
西方哲学的身心关系问题在中国哲学中是以心气关系呈现的,而心气关系在儒家则是"志"与"气"的关系。志与气的关系,由孟子较为系统提出,经王阳明充分发展与完善。阳明认为,持志即是养气,孟子的"守约"、"专心致志"说的是一个道理。持志首先要立志、定心,养气即在其中。阳明认为,立志既是涵养正气的功夫同时也抵御、辟出邪气,即克服杂念、清除习气、通理气机。阳明详细阐发了定气与定心的关系原理:他依据孟子学说用"主一"概念解释了通过持志而定心和"硬把捉此心"之间的分别,从而通过"意动气动"对"志公意私"的说法作出了准确的说明。王阳明认同程明道关于"生之谓性"的论述,认为气也是性,只要不执著一边,依良知行去即是,这样最终将性、心、气完全打通归并为一。这一论述将身心一体的哲学推向了高峰。
2015年01期 v.6;No.29 85-9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成峰;
幸福总是建立在"是"的基础上的,人们总是从他的生存状态出发得到与之相应的幸福观,因此必须立足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考察幸福问题。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幸福观是一种圆满的幸福观,包括个人、家庭、国家三个维度,即注重内外兼蓄的个人修养、讲求家庭和睦的人伦秩序、倡导国泰民安的天下观念。这种"个人—家庭—国家"的幸福观不仅使得幸福在主观与客观之间达到了统一,而且使得私人善与公共善之间实现了统一,更是一种"爱己—爱人—利天下"观念的有机结合。
2015年01期 v.6;No.29 100-107+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盛庆琜;
许多人认为共识就是归纳,其实不然。归纳是指用推理或实验来证实的几个特性间的关系。这关系应该是确定不变的。如果一个事件的二次归纳有不同的结论,这不是归纳本身的错误,而很可能是由于推理的错误或实验的不准确。至于共识,则是指一件事物对一群人相当集中的假设效用。如果这事物对这群人的效用可以量化,共识可以界定为这群人所能获得的假设效用之平均值。但如果这群人所获得的效用价值是分散的,那么就没有共识了。因此,有共识与无共识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这个模糊的共识,可确定为一个数值,称为价值。共识的模糊性,从共识延伸到了价值。价值本身并不一个客体,并不存有,必须依赖一个作为载体的客体之存有而存在。根据主观主义的价值论,我们或可称价值为准客观的。
2015年01期 v.6;No.29 108-11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