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自我有广延吗?——兼论耿宁的“寂静意识”疑难

    方向红;

    自我没有广延,已成定论,但胡塞尔晚年试图对这一定论发起挑战,因为他发现行为会"起效",而"效用"会在自我中沉淀"堆积"起来,形成有"广度"、"深度"和"厚度"并延展着的存在,这些存在构成自我的习性、人格、禀赋或倾向并以此组成心灵的持守着自身特质的"本体"。经过进一步的论证,自我的这种广延被等同于胡塞尔晚年所探讨的"原对象"。从后者出发,耿宁在讨论阳明学派的道德意识时所提出来并企图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框架内加以解决的"寂静意识"的难题会迎刃而解,这种意识所包含的非对象性特征、静谧性的体验以及伴随性的情绪都得到了说明。

    2014年05期 v.5;No.27 4-1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去玄的玄学解读——简评耿宁先生的王弼研究

    李兰芬;

    耿宁认为,儒学中政治与道德实践的具体、实在效用,与人性、心性的本体问题如何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打通"用"之"实"与"体"之"玄"的宋明儒学之努力,也与魏晋玄学、与王弼的探讨有关。首先,王弼的哲学言说方式,是为其儒家的政治、伦理关怀服务的。王弼思想之玄远,是为解决政治和伦理效用过多纠缠于具象而不能体现大效用的问题而设。王弼的贡献,不仅在于他通过《老子》赋予儒家政治与伦理思想新意义,而且在于他同时通过《庄子》赋予儒家生活形式与修身功夫新意味。正是通过《庄子》,原本被片面玄化(抽象化)理解的《老子》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补充作用,起到了连通道家与以孟子为中心的儒家理论的桥梁意义。

    2014年05期 v.5;No.27 14-2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耿宁唯识学研究管窥

    赵精兵;王恒;

    胡塞尔现象学和玄奘唯识学都是对意识或心识的卓越研究。耿宁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意识一般之三分结构、过去之特殊现实性。但是他对玄奘唯识学中四分说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这导致他依据三分说来质疑唯识三世说。玄奘四分说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发生学描述,陈那三分说才是意识结构描述。唯识学三世说可以在发生学上借"自缘返缘"结构得到完满说明。

    2014年05期 v.5;No.27 25-3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黑格尔的绝对知识与历史理性

    刘创馥;

    黑格尔哲学声称把握绝对知识,但又承认哲学不外是以思想把握时代,哲学家也不能超越所处身的独特历史条件。为了尝试疏解这个表面冲突,可将作为黑格尔的系统基础的《逻辑学》视为一套庞大的范畴体系;分析康德的范畴论及其理论预设,则有助于显示黑格尔理论的独特之处。有别于其他理性主义者,黑格尔不接受有任何先验而终极的原则可用来建立哲学系统和完整的范畴论,而是认为只能在具体的哲学史发展中把握概念,然后整理出一个系统。因此,哲学只能回顾思想和历史的发展,把握当下的时代精神,这种历史理性才是把握绝对知识的正途。通过理性的历史条件来理解黑格尔的绝对性概念,黑格尔哲学可重新被解释为一种开放的和需要不断更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2014年05期 v.5;No.27 34-5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重论分析性与综合性(下)

    佩维尔·玛特纳;张留华;

    一种纯语义学的意义概念是能够得到界定的,因而除了与数学和/或逻辑有关的那些承诺,并不需要妄称其他更多东西。自然语言的语义学可以充当一种逻辑分析法,而且这能为分析性与综合性之间的严格分界提供辩护。事实上,奎因并非驳斥而只是拒绝了对于自然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思路,因此,分析与综合之间的区分并不过时。

    2014年05期 v.5;No.27 51-67+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康德与弗雷格的分析性观念

    杨海波;

    历史上,康德第一次较为清晰地指出所有语句要么是分析语句要么是综合语句,同时给出了划分分析性语句与综合语句的依据,并明确认为分析性语句是不扩展知识的。康德给出的区分分析与综合语句的依据会带来明显的问题。弗雷格继承并发展了康德对于分析性观念的基本想法,在《算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尝试论证算术真理是发展了的逻辑真理、是分析性命题相。相较于康德对分析性命题的刻画,弗雷格的刻画有明显的优点,克服了康德的定义带来的几个明显问题。同时,弗雷格也明确反对康德的分析命题并不扩展知识的这一想法,尝试着指出在一种意义上分析命题是扩展知识的。

    2014年05期 v.5;No.27 68-7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善“不与恶做对”

    陈嘉映;

    若把善恶视为完全主观的评价,将退回到善恶完全相对的立场,也就无所谓善恶。而以上下来理解善恶,以大地为参照,由现实生活提供坐标,则善恶不只相对待。向善成就事物之本性,赋予生活以意义。仅仅从形式上探讨善恶并不能回答实质上何为善何为恶的问题。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仍然纠缠着我们。

    2014年05期 v.5;No.27 77-8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8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罗尔斯对the reasonable与the rational的区分

    舒年春;

    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明确区分了the rational(合理)和the reasonable(讲理),这个区分是理解罗尔斯整个正义理论尤其是其思想转变缘由的枢纽。而在其《学士论文》中,罗尔斯区分了the natural(自然)和the personal(人格),进而恰当而清晰地定位了伦理学。在这种定位中,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格关系,而且与神学、宗教不可分离。合理与讲理这对区分的内涵在《政治自由主义》中得以展开,而对自然和人格的区分则进一步推进了对合理与讲理这对区分的理解,罗尔斯做出此种区分的原因也将得到呈现。

    2014年05期 v.5;No.27 85-10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友谊的“正当性”——一个托马斯主义的回答

    赵琦;

    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领域,"友谊"是各大流派的哲学家都关注的问题。当代学界普遍认同的真正的友谊是以对方自身为目的,因对方自身之故爱对方。既然友谊的本质是利他,人为何要在他人而非自己身上投入呢?这一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界被表达为友谊的"正当性"问题。当代主流学界试图以"价值"回应该问题,但是却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当中,价值论的根本问题在于其哲学预设本身。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友谊理论为依据,托马斯主义以友谊活动本身的道德性为友谊正名,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比"价值论"更有说服力。由此,在当下重温阿奎那的友谊理论,对当代学界探讨友谊的"正当性"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2014年05期 v.5;No.27 101-112+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信念的组合性与信念的形而上学

    刘小涛;

    20世纪以来,关于信念的形而上学研究,主要有表征主义和倾向论两条基本路径。基于对信念的组合性特征的阐明,一方面,组合性是信念的构成性条件;另一方面,组合性不是信念的构成性条件,因为典型的物理倾向和心理倾向都不具有组合性,而且,一个组合性的倾向谓词不必然谓述一个组合的倾向。因此,在形而上学上,信念不是倾向。进而,考虑到表征主义能够为信念的组合性提供最佳解释,论文主张,信念的组合性特征是支持信念表征主义的有力理由。

    2014年05期 v.5;No.27 113-12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左翼SSK科学观质评

    赵克;

    左翼SSK科学观是后现代反科学的、新蒙昧主义的科学观的典型代表。拒斥分析、提倡跨越式综合是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主题径路。在SSK看来,科学是勾勒姆、科学是集体约定或信念(或信仰)、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是男性主义的产物,是左翼SSK科学观的几个著名论断。这类论断隐含着反科学、取消知识差异、马桶和茶杯不分、智慧与技能颠倒、观念与实在错位、否定人类智慧存在等问题。因其业已汇聚成为一股庞大的潮流,剖析和反思这股后现代的、反科学的蒙昧主义潮流,有助于揩去被左翼蒙尘的科学观,恢复其应有色彩。

    2014年05期 v.5;No.27 129-14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释梦与休闲

    马惠娣;

    <正>弗洛伊德曾著有《梦的释义》一书,解析了梦的原动力何在。我在多年前就买了最早的中译本,记住了书中的核心要义:梦与性之间的关系密切。我个人理解,这里的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诸如受压抑的性情、受压抑的情绪、受压抑的精神、受压抑的个性,当然也包括受压抑的性欲,对实现美梦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2014年05期 v.5;No.27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谓哲学

    李泽厚;陈嘉映;杨国荣;童世骏;郁振华;

    <正>郁振华(以下简称"郁"):5月9日以来,李泽厚先生已经在华东师大主持了四次伦理学研讨班。有朋友不无夸张地说,本来是一个普通的研究生课程,如今却成了一个"文化事件"。今天的对谈,是这个系列活动的尾声。眼前的阵势(逸夫楼报告厅挤得水泄不通,走道上都是坐着的或站着的人),令人期待,今天将再掀高潮!好,下面就开始我们的对谈。我想,还是请李先生先说几句吧!

    2014年05期 v.5;No.27 14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3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动态与书评

  • “哲学与生活世界”天津论坛研讨会综述

    李琴;

    <正>2014年3月6日至8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分析》杂志编辑部共同举办的"哲学与生活世界"天津论坛在天津召开,本次论坛定位于高端学术会议,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的45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汇集了国内诸多哲学学科建设带头人和知名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

    2014年05期 v.5;No.27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来自域外的中国哲学——耿宁《心的现象》的方法论启示

    陈少明;

    <正>本文是关于《心的现象》的读书报告,思考的焦点集中在它的方法论上。该书作者耿宁教授既是现象学名家,也堪称卓越的汉学家。文集所包括的对中西哲学的分别讨论及相互比较的不同篇章,足证他的这种双重身份。其中,西方哲学集中于现象学哲学,而对中国哲学则专注于儒家心学,当然也包括汉籍中的佛教唯识学。编者倪梁康

    2014年05期 v.5;No.27 173-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问题与方法——兼评胡军教授新著《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

    张永超;

    <正>引言:为何"中国哲学现代转型"成为问题?北京大学哲学系胡军教授新著《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1于2013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未名·观点丛书"之一出版,该书共分四个部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质"、"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尝试"、"中国哲学现代转型批判"以及"中国哲学现代转型

    2014年05期 v.5;No.27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与人共同进化——超越《浅薄》的技术观

    计海庆;

    <正>《浅薄》1出版后,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获得普利策奖提名,被译成24种文字出版,这些都和探讨热门技术的社会影响这一选题有关。作者在互联网这个热点话题上,提出了立场鲜明且耸人听闻的观点,引起广泛关注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在笔者看来,《浅薄》成功的关键更在于作者的问题意识,它提出了机器正在解构人性的问题,而促成这种问题意识的原因,是作者在技术观上超越了常识性的工具论的技术

    2014年05期 v.5;No.27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哲学专题讨论

    <正>编者按:本期刊发的是"第九届《哲学分析》论坛:耿宁心性现象学学术讨论会"的第二组论文。上一期专题集中于讨论耿宁对王阳明"良知"概念与"致良知"说的心性现象学研究,本期的三篇论文则就其《心的现象》文集中的《中国哲学向胡塞尔现象学之三问》《王弼对儒家政治和伦理的道家式奠基》以及《试论玄奘唯识学的意识结构》《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唯识三世》等文的有关论点分别展开分

    2014年05期 v.5;No.27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最好不超过2万字。随笔与访谈、动

    2014年05期 v.5;No.27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