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哲学专题讨论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九届《哲学分析》论坛:耿宁心性现象学学术讨论会"的一组论文。在《心的现象》文集与近著《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中,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说的现象学诠释是其心性现象学的重要内

    2014年04期 v.5;No.26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从耿宁《论王阳明“良知”概念的演变及其双义性》谈起

    林月惠;

    著名的瑞士现象学家耿宁(Iso Kern,1937—),以现象学的进路,理解并诠释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有其洞见。耿宁指出,阳明"良知"概念有前后期的演变,有其双义性,甚至有三个"良知"概念。职是之故,阳明后学对"良知"、"致良知"概念有不同诠释。本文对耿宁之说,提出不同看法:首先,阳明"良知"概念虽从孟子而来,但其含义的深化,与阳明对《大学》的诠释有关,并无前后期良知概念的双义性。其次,阳明与阳明后学对于"良知"与"见闻之知"并无歧见,二者在理论逻辑或实践逻辑上,都是不离不杂的。最后,阳明后学的问题意识在于如何"致良知",由此而有不同的异见。其中,致"良知之端"与致"良知之体"的争辩,实触及良知作为根源性实践动力之问题,值得关注。

    2014年04期 v.5;No.26 4-2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10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在现象学意义上如何理解“良知”?——对耿宁之王阳明良知三义说的方法论反思

    陈立胜;

    王阳明良知话语在本质上乃是一套言语行动系统,其旨趣在于唤醒听者/读者之相应的生命体验,故理解这套话语,需要有相应的心灵筹备与练习。耿宁对阳明良知说的研究呈现出现象学与阳明心学的一种互动、互释之风格,对作为这些学说之基础的体验进行严谨的现象学描述于中、于西皆大有裨益:于西,可以将现代人带到这个"精神传统的近旁",给在西方传统中进行哲学活动的学者带来"巨大收益";于中,阳明心学的一些观念乃至问题会得到澄清。耿宁从自知、内意识、自证分的概念来了解阳明之良知这一理论成果,尤其能反映出这种基于阳明所呈现的良知实事本身而进行的中西贯通性的研究之意义。不过,良知三义的编年学考察以及三个良知概念关系之处理均有值得进一步商榷之处。

    2014年04期 v.5;No.26 23-3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1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说的诠释

    李明辉;

    耿宁对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曾提出不同的诠释。在其论文集《心的现象》中,最初他将王阳明的"良知"概括为一种"自知"。接着,耿宁区分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涵义:前期的"良知"概念承自孟子关于"良知、良能"与"四端"的文本,而四端"还不是德性本身,但却是德性的萌芽、德性的开端"。后期的"良知"概念则是借孟子所谓的"是非之心"来诠释"良知",是在每个意念中的内在意识,包括对善与恶的意念之意识。在《人生第一等事》中,耿宁还提出了王阳明后期的另一个"良知"概念,即"良知本体"的概念,亦即"本原知识的本己(真正)本质"。然而,孟子的"四端"之心并非只是"德性的开端",而是我们对良知的不同侧面之直接意识,它已是德性,已是完善状态。耿宁将"良知"理解为"自知"的看法无法贯彻于他的三个"良知"概念,只能适用于第二及第三个"良知"概念,而完全无法适用于第一个"良知"概念。此外,耿宁过分窄化了孟子的"是非之心",因为它也包含于其他三"端"之中,同时包含理性与情感两面。

    2014年04期 v.5;No.26 40-50+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10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康德与认知建构主义

    汤姆·洛克莫尔;员俊雅;

    认知建构主义是植根于古希腊的一种现代认知方式。认知建构主义对于康德、对于整个德国观念论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认识论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就康德而言,康德的批判哲学应被理解为一种建构主义,因此是对所有形式的表象主义的反驳。

    2014年04期 v.5;No.26 51-6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重论分析性与综合性(上)

    佩维尔·玛特纳;张留华;

    分析句与综合句之间的界限是能够得到充分界定的。奎因试图将此种界限模糊化,却是基于一种误解:奎因不是让语义学摆脱掉在卡尔纳普工作中所发现的缺陷,而是否弃自然语言的语义学,用行为主义色彩的语用学加以取代。佩维尔·玛特纳在上篇首先论证:对于科学语言和自然语言的一种逻辑的,即非经验的、非行为主义的分析,是能够得到界定和有效利用的。对于弗雷格涵义—指称图式的一种流行观点的历史重估表明,指示不同于指称,涵义不同于内涵,从而更深入地批判了奎因论题。

    2014年04期 v.5;No.26 61-7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0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专家有什么问题?

    斯蒂芬·特纳;成素梅;邬桑;

    专长现象导致了自由民主理论的两个问题:第一,它是否造成了破坏公民规则的不平等现象,或者,使公民规则形同虚设?第二,国家在资助、依赖专家和科学家的意见,并赋予其特殊地位时,是否能够在所讨论的自由"政府"中保持中立?标准的福柯式的批评认为,保持中立是不可能的,专家权力和国家权力是不可分离的,并且,专家权力是当前政体的压迫和不平等效应的根源。哈贝马斯认为,专家文化使得民主讨论成为不可能。用默顿的术语来理解,认知权威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正如默顿所看到的那样,认知权威允许我们追问这一权威的民主合法性,这似乎解决了(或者部分解决了)问题,因为它把终极"权威"归还给了决定拒斥还是接受专家主张的大众。而且,实际上,专家的许多主张事实上都没有得到支持。通过拷问专家的类型似乎可以避免合法性的要求,这表明,专长和自由民主原则上能够共存,这一结论与批评者的主张相背。

    2014年04期 v.5;No.26 80-89+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喧哗”与“沉默”——从德勒兹事件哲学的视角反思波洛克的“醉”与“线”

    姜宇辉;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的滴画影响深远,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远的本体内涵引发了众多评论与论辩。德勒兹在《意义的逻辑》中所着重论述的"事件"概念似乎为深刻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事件"不同于"事实",它并不仅局限于线性的因果关联,更是向着多维的效应网络敞开。不同时间向度的并存与折线的运动痕迹是我们描摹事件的两个基本特征。在波洛克的创作和生命之中,这两个特征同样清晰呈现。经由细致的技术手段的辅助,我们现在得以突破画作的表面,而深入揭示其深层的分形—共时的时空向度。而通过与艺术史上经典的哥特式线条的比较,我们又得以领会他的独特线条与肉体—宇宙之力的贯穿运动。

    2014年04期 v.5;No.26 90-10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技能性知识及其增长图式

    王不凡;

    技能性知识是一种实践的知识,它的获得依赖认知者在技能实践中对明言知识的理解和对意会知识的调用。技能性知识与明言知识、意会知识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共同增长关系。技能性知识的增长图式反映了认知者通过技能行动,不但确立着关于世界的理论知识,而且在行动中深化着实践知识。它体现了人关于世界的多元化认知模式,以及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人与情境之间有效关系的规范性认识。

    2014年04期 v.5;No.26 103-11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真”之公理化理论

    贺柏和;邵强进;

    在传统的逻辑研究中,"真"通常作为一种谓词而被定义。但在"真"之公理化理论中,"真"被看作是一个由特定公理和规则所支配的初始谓词。贺柏和教授在本文中分析了真谓词几种不同的公理系统,并比较了各自的证明—理论强度。

    2014年04期 v.5;No.26 115-12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盖梯尔问题的解决看真之理论的转变

    方菲;

    传统符合论的真之定义存在的致命缺陷已广为人知。盖梯尔问题的产生与传统真之概念存在着某种深层次的关联,从陈晓平教授的语境主义解决方案出发,分析了真之概念的实用主义特征和与之相关的多元性特征。从真概念的多义性和单义性的矛盾入手,分析了他所提出的"T′模式"、"语言性事实"等关键性概念,进而对其"真之符合多元论"做出评价。

    2014年04期 v.5;No.26 127-13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戴维森的真之理论

    戴益斌;

    毫无疑问,真之理论在戴维森的哲学理论中扮演着核心地位,如果不理解他的真之理论也就无法理解他的整个哲学思想。虽然在他的哲学生涯中,戴维森对真的理解并非完全保持一致,甚至在某些地方曾出现过重大转变,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真之理论形成一个整体。因为戴维森在很多关键地方,对真的理解保持着不变。戴维森对真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否定方面看,戴维森认为真是不可被定义的,因为它是一个最简单的概念;其次,真之紧缩论对真的解释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它并不能把握真的实质。从积极方面看,戴维森肯定了真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并认为人是真的前提;同时,他又强调了真与信念、愿望以及意义之间的联系,认为对这些概念的解释必须以真为基础。

    2014年04期 v.5;No.26 137-14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休闲:终归是哲学问题”——记于光远休闲哲学思想

    马惠娣;

    <正>于光远先生是中国休闲学的缔造者,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他的思想和教诲对中国休闲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高屋建瓴和远见卓识给休闲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20年前,他曾对我说,100年前,美国学者凡勃伦发现了一个"有闲阶级";而百年之后,中国出现了一个"普遍有闲的社会"。虽然都是"有闲",但还有很大的差别。至

    2014年04期 v.5;No.26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技术哲学的建制化及其走向——陈凡教授学术访谈

    陈凡;成素梅;

    <正>成素梅(以下简称"成"):陈老师,您好。据了解,国际哲学与技术学会(简称SPT)第19届会议将于2015年8月在东北大学举行。这是SPT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欧美以外的国家举行,也是亚洲国家第一次举办国际技术哲学会议。这无疑是中国

    2014年04期 v.5;No.26 15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耿宁与《心的现象》

    倪梁康;

    <正>2012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我编辑并由在座的部分与会代表参与翻译的《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编辑和出版此书的初衷是为庆贺与纪念耿宁(Iso Kern)先生的七十五岁诞辰。接下来的基本意向则是向汉语学界展示和引介耿宁的思想道路与研究成果。我在这个集子的"编后记"中曾有以下的基本说明:

    2014年04期 v.5;No.26 168-17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哲学的求通意识与建构世界哲学的通论派——吴根友近著《比较哲学视野里的中国哲学》读后

    孙邦金;

    <正>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对于世界空间范围的认知一直是在扩展的。起初多以中国为世界,后来多以亚洲为世界,现在则以全球为世界。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里,无论我们愿不愿意,一个人独善其身基无可能,一个民族—国家闭关锁国亦无可能,我们需要把

    2014年04期 v.5;No.26 17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有情之感与有感之知——我看陈嘉映先生“从感觉开始”的哲学起点

    李旭;

    <正>在陈嘉映先生的哲学道路中,"感觉"是一个重要论题、一个一直保持的原点。他20世纪80年代有一篇重要文章《从感觉开始》,最近的著作《说理》则着眼于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把哲学界说为"有感之知",其中"感觉"还是一个重要论题,占了两章的

    2014年04期 v.5;No.26 18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

    2014年04期 v.5;No.26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