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本专题刊发的这组文章是从"第六届《哲学分析》论坛: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学术研讨会上选出的。黄颂杰教授的《关于实践哲学的三个问题》、胡军教授的《如何解读人的行动结构》以及刘宇博士的《实践智慧与实践思维中的范畴错误》分别从实践哲学的三个核心问题、行动结构的现代特性以及实践思维的范畴等角度对杨国荣教授的《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一书所展开的论域进行了深度研讨。杨国荣教授以《行动、实践与实践哲学———对若干问题的回应》为题,对上述文章以及与会学者的相关观点进行了整体性的回应,就元理论层面的实践哲学的论域与功能以及行动的结构性、实践范畴的分疏与综合、实践过程中
2014年02期 v.5;No.24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颂杰;
杨国荣教授的新作《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是一部熔中西哲学于一炉的实践哲学专著。实践哲学须解决三个问题:何谓实践哲学?实践哲学是否要取代思辨哲学?实践哲学有没有一般(或基本)原理?实践哲学有双重含义:作为哲学的性质、形态,与思辨哲学相对;作为知识学科的名称,与思辨哲学中的第一哲学、本体论和知识论相对。可以从与思辨哲学相对的意义上理解实践哲学。思辨和实践同是人类生存状态的两个方面,思辨哲学和实践哲学有发展先后和成熟程度之分,并无地位上的高低优劣之分。传统思辨哲学经历长期发展,有过繁荣辉煌的历史,如今已走向式微;实践哲学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但并非要取代思辨哲学。实践哲学并不排斥理论或思辨,无论作为哲学的性质还是作为知识学科的名称,实践哲学都需要自己的基本原理。
2014年02期 v.5;No.24 4-1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胡军;
现代化进程本质上是理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人的行动结构的决定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经验成为现代人行动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行业分工也同样取决于知识的分类;伴随着人口快速迅猛地集中在大城市之内,公共空间也在快速而持续地吞噬着私人空间,于是现代人的一切行动不得不遵守公共生活准则。
2014年02期 v.5;No.24 12-2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宇;
杨国荣教授在新作《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中提出一种形而上的实践智慧理论,将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实然与应然等概念统一起来。尽管实践智慧的实际运作会综合地涉及诸多方面,但要清晰呈现其内在结构,须首先详尽分析每个方面在实践中的意义和作用。实践活动针对的是复杂异质的经验对象,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将其大致分为三个最高范畴和六个次级范畴或类型。实践智慧的洞察与判断力就在于分析和判断实践对象应属哪个或哪些范畴,进而以适合该类型的方式筹划实践活动。范畴归属不当便是实践思维中的范畴错误,也就是实践判断的错误。只有以确切的经验分析和判断为前提,杨国荣教授所倡导的形而上的综合性实践智慧才有可能。
2014年02期 v.5;No.24 22-33+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国荣;
在《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②一书的讨论会上,与会学者对书中涉及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多方面的看法,这些看法既涉及元理论层面如何理解实践哲学的问题,也关乎行动结构、实践分类、实践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实践过程中"几"、"势"如何把握等具体的问题。广而言之,问题也兼及更普遍意义上研究的不同进路与视域。对以上问题的回应,既指向相关问题的具体分疏,也涉及观点和看法的进一步阐发。
2014年02期 v.5;No.24 34-4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8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爱德华·麦古欣;杜玉生;
福柯与古代哲学的相遇使他意识并体验到哲学实践是怎样使人成其所是的。福柯研究及教学的真实效果并不是仅仅开创并发展一种理论,积累并传授哲学史知识;相反,正如他晚期一系列讲座中所阐明的,哲学活动是一种操练、一种体验。福柯在他生命最后阶段的工作及著作关涉他自身,是他在成为一名哲学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艰苦的哲学修行。这种操练的目的是要改变他自己,通过思考的行为来让自己变得有所不同,并且给那些可能会接触到他的著作及投身到哲学思考中的人提供改变自我之经验。
2014年02期 v.5;No.24 48-6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理查德·赫克;刘靖贤;
戈特洛布·弗雷格是现代数理逻辑的奠基人,也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大部分工作都致力于建立一种数学哲学———逻辑主义:算术真理都是逻辑真理。长久以来,哲学家一直认为,罗素悖论彻底瓦解了弗雷格的工作。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在弗雷格那里隐藏着另一个证明:算术公理可以纯粹逻辑地从休谟原则推出。休谟原则是说,概念F的数和概念G的数相同当且仅当存在F和G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一结果被称为弗雷格定理,它引发了一种新的逻辑主义的兴起。
2014年02期 v.5;No.24 69-8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文方;
分析哲学家们大多知道,蒯因曾经强烈地反对过卡尔纳普对于逻辑真句的看法。卡尔纳普认为逻辑真句是纯粹基于语言而为真,与非语言的世界毫无关联。卡尔纳普的这个看法被蒯因称为"逻辑真句的语言性教条"(简称"LD"),并在多篇文章中强烈地加以抨击。蒯因反对LD的理由有多个,而且个个看起来理据充分,但本文的作者相信,蒯因这些论证的论据其实是不充分的。在本论文中,作者仔细分析并评论了蒯因在《逻辑哲学》一书中对LD所提出的两个攻击论证,并指出它们的弱点。作者得出结论说,不但LD经得起蒯因这两个论证的抨击,即便蒯因常攻击的分析与综合真句的区分也仍然是一个可以辩护的区分。
2014年02期 v.5;No.24 86-9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修义;
<正>新一届的上海伦理学会开始创办学术前沿的系列讲座,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陆晓禾会长邀我做个发言,为了支持会长的工作,只好勉为其难。因为年事已高,精力不足,在前沿上走动,已经无能为力。我老父亲晚年自嘲说只能卖旧货了。现在我也到了这样的年纪。卖旧货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把旧作整理出来编成册子;另一种是把经历过的往事翻出来,旧事新说,这后一种办法也许还可以有点长进。我父亲晚年撰写了几十万字的回忆录,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我没有他那么丰富的阅历,也没有与那么多名人交往,所以也不会去写什么回忆录,但是也经历了学界的一些大事。去年和老同学一起编了《守道1957———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实录与反思》②,想不到引起很大的反响。看来把一些学术界的大事重新翻出来加以审视和反思还是一
2014年02期 v.5;No.24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汉斯-格奥尔格·梅勒;俞宣孟;
<正>俞宣孟(以下简称"俞"):你是国际上少数几位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并且也取得相当成就的学者之一,我们交流一下各自研究的体会,机会难得。听说前几天你到社科院哲学所去讲学。你谈的题目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从这里谈起?梅勒(以下简称"梅"):那天我主要是介绍安乐哲最近经常谈的关于孔子的角色伦理学以及我自己对这个观点的看法。所谓角色伦理学是安乐哲对孔子学说的概括。他认为,孔子伦理的核心是要求每个人根据他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去处事,这就叫角色伦理。借用"角色"这个词,不是说人在做戏,
2014年02期 v.5;No.24 16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旸旸;王婕玲;
<正>华东地区现象学青年论坛于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是由华东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现象学青年研究者发起组织的,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交流思想、扩展视野,继续提高汉语现象学的研究水准,扩大现象学哲学在汉语学界的影响。此次论坛主题为"现象学中的世界问题",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华东地区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6名青年学者与会,提交论坛报告5篇。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所庞学铨教授致开幕词。上海交通大学的陈勇博士率先做了题为《"世界"概念的合法性》的报告。陈勇博士提出古典哲学家和近代哲学家共同面对一个问题:当他们谈论"世界的本质"或者"关于世界的知识"时,当中的"世界"概念如何理解?如果这个概念是没有意义的,那
2014年02期 v.5;No.24 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丽昀;
<正>2013年9月22—26日,由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德国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德(欧)科学技术哲学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此前,第一届论坛于2011年12月在德国汉诺威大学召开,第二届论坛于2012年10月9日至12日在上海社科院举行。中德(欧)科技哲学论坛的举办,旨在推动中国与德国乃至欧洲的科学技术哲学界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对话,并以此为契机,寻求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合作研究之可能。此次论坛设立了六个子议题,分别是:一般科学哲学、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生物学哲学、认知科学、技术哲学、知识与行动。围绕这些主题,来自英国、德国、奥地利以
2014年02期 v.5;No.24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雷英迪;
<正>在对阿伦特(Hanna Arendt)政治思想的阐释中,不少学者较关注她具有鲜明政治哲学色彩的作品———《人的境况》,也有学者主张从《极权主义的起源》出发去追溯阿伦特思想发展的轨迹,而阿伦特早期的传记作品《拉尔·凡哈根———一个犹太女人的一生》则很少被关注。在笔者看来,阿伦特于1930年开始写作的这部传记是理解其思想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环,缺少它会造成对阿伦特解读的不完整。首先,阿伦特早年的研究重心是神学,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使她更多地开始关注现实政治。写于这一时期的《拉尔·凡哈根》一书正是她对现实的回应;①其次,无论是朋友还是阿伦特
2014年02期 v.5;No.24 18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